獨腳戲表演中的“周氏風格”

周柏春在表演獨腳戲時,語言節奏控制得相當好,該慢則慢,該快則快,有時出現吞呑吐吐,欲言又止、不連貫的短暫停頓,似乎是瞬間忘詞了,還假意兒羞澀一笑。如“迪格,迪格……”上海人把這種唸白,叫“吃螺絲”或“打嗝侖”。滑稽界內行叫“慢半拍”。這樣的短暫停頓,往往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賣關子”、故意吊觀眾胃口,停頓之後出其不意地放出噱頭,讓人感覺意外,恍然大悟,收到喜劇效果。一種是製造誤會和矛盾使劇中人或他處於“有苦難言、有口難辯,說不清道不明”的受委屈、受冤枉的尷尬之中,從而讓事先從他的交代中已明白真相的觀眾感覺滑稽,開懷大笑。所以,周氏說表的慢悠悠,短暫停頓與不連貫,其實是留給觀眾咀嚼與回味的間隙與空間。最佳的喜劇效果始終是周柏春一生的藝術追求。他胸有成竹,並非忘詞。“迪格,迪格”,不慌不忙說出臺詞是苦練後的一種修養,一種境界,已成了周柏春獨腳戲的表演特徵,併為廣大觀眾所認可與接受。我們不妨將這種獨腳戲的表演風格稱之為“周氏風格”。

獨腳戲表演中的“周氏風格”

周柏春

然而,在獨腳戲的表演中,我們會發現,一些演員的基本功很好,口齒清晰,說表能力也強,就是在臺上的思維過於敏捷,反應快速,控制不了表演節奏,唸白一句連著一句,中間缺少必要的間隙與停頓,所放的“包袱”、噱頭隨口帶過,沒有給觀眾以回味咀嚼的餘地,所以不能形成觀眾與演員之間的喜劇互動,這是十分遺憾的。說表節奏的快、慢、停頓,是一種辯證關係,既要從喜劇效果出發去調節,還要善於把握臺下觀眾的心理脈搏與反應。所以這種節奏的把握,語速的快慢,聲調的高低強弱,語氣的火爆與溫婉,是滑稽表演藝術中一門值得深究的課題。不是所有滑稽演員能像姚周那樣做到“爐火純青”的。說到底,這是一個內在修養的問題。

有人會說,袁一靈老師還不是在臺上語言快捷,臺詞一句接一句,像連珠炮似地砸向觀眾嗎?這裡要指出,一般的說表與貫口是有區別的。袁一靈的特長體現在貫口中,觀眾就喜愛他這種不打“嗝侖”的快速的貫口節奏,這又是另一種表演風格。典型的例子就是《金鈴塔》唱詞中不少迴環的詞語重複,給表演者帶來很大難度,不經苦練、久練,是達不到效果的。(唐燕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