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夏朝之前有什麼文明,應該叫什麼朝代?

金剛大錘


治理大洪水大禹的夏朝之前,就是那“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天上面出現了朝下傾洩洪水隕石天朝漏洞,人首蛇身上古帝女媧補天說的華下大中華堂虞天朝。總之隨著時間的延伸,在這個洞天福地的“斜月三星洞”一天比一天擴大中,盤古突然就朝地球衝墜而來開天闢地了。伴隨著震耳欲聾的天崩地墜大地顫抖“大鵬飛兮震八裔”的同時,天老地荒的大洪水氾濫滅世就開始了。《山海經》最後:“洪水滔天……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洲” 就是說的這件事!“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故國東來渭水流?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堂虞朝是“天圓地方,巴綋一宇”,上古帝女媧居上座母統母系久久女兒紅的尊重母親女性意識的“風華雪月”風月社會。治理大洪水的大禹禹卒們就是堂虞朝的“下里巴人”,這就是以禪讓說建立夏朝的大禹,不言稱帝的原因。“新故相推,日生不滯”的東夷重華歷史,是從夏朝開始至殷商周朝時期,歷朝歷代統治者都沒有敢來自稱禪讓大禹來建立夏朝的孤家寡人上古帝“帝”的。堂虞朝風月曆史文化在夏朝出現斷代是有原因的,但古代道家文人墨客還是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華”等等詩詞來傳說。老子《道德經》也以“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和“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警示吶喊著


蓋天宣夜說


在大多數國人的認知裡,夏朝絕對是中國的第一個王朝,殊不知,在夏朝之前,還有一個極為神秘的虞朝的存在,且存在歷史相當的久遠。



除了中國最早的文明,還有中國最早的朝代也引起歷史學家激勵爭論,西方學家認為中國最早的朝代是“商朝”,因為商朝有大量的考古遺址可以證明,可是夏朝的考古發掘較少,不被西方學家認可,但是沒關係,夏朝確實不是中國的第一個朝代,因為夏朝之前還有個“虞朝”。 “虞朝”就是嗎?“虞朝”之前還有個“唐朝”!(李世民你給我坐下!沒說你!)這個“唐朝”其實就是“堯舜禹”中“堯”的時代,堯是黃帝的玄孫,是當時華夏部落的首領,在唐地(今山西臨汾堯都區)建都,還屬於部落文明,堯禪讓與“舜”,舜之前的封地在虞地(今陝西平陸縣東北),建都蒲阪(今山西永濟市)被稱為“虞朝”。


戰國以後文獻中所述的虞史傳說又大半經過了諸子的加工改造,可信性大大下降。近代辨偽思潮興起以後,古史辨派的學者們索性從信史中將虞代一筆勾銷,將夏以前的古史一股腦兒歸於“神話傳說時代”。


虞朝是古代史中實際存在很長時期的一個朝代。《韓非子·顯學》載:“虞夏二千餘歲”。按此說法,有虞氏決非只有一代五十年。另外,根據《國語》、《左傳》等史料記載,可以列出有虞氏的世系有:幕、窮蟬、敬康、句芒、蟲喬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戲、虞閼父、胡公滿等15個名號。有虞氏的世系既可考定,則不能不承認有虞氏是一個朝代! 而且在考古上的進展也有發現,河南二里頭村夏王都遺址發現不久後,在杭州良楮文化遺址發現了規模比夏王都更大的宮殿遺址群,而且地質年代要比夏王都早300-500年。



這樣規模的宮殿與古城遺址不可能只是小小的原始氏族文化圈可以創立的,而且在遺址上發現了數層洪澇沉積土,說明在這座城的最後時刻經歷過數次大型的洪水侵襲,這也和傳說中洪荒大陸女媧補天的傳說相吻合。

虞朝很可能在今天黃河上游,由於洪水的泛濫,華夏人的一部分在中下游建立新的文明,並且開始了古代傳說的與洪水的長期艱苦鬥爭,並且建立了新的朝代——夏朝,原因可能是虞朝氏族主幹被毀滅,舜很可能是一個殘留的虞朝成員,但是由於虞朝末年的腐敗以及洪水使得虞朝威望徹底敗落,產生合法性危機,被認為是不符合道德而遭到天災;而夏后氏卻由於自身強大和在治水中積累了崇高威望;也由於虞朝本身氏族和支持者在洪水中死亡殆盡,無力抵抗強大的夏后氏,實際上僅僅留有虛名的虞朝末代皇帝舜最終被迫禪讓帝位給夏禹,由此虞朝最後滅亡,夏朝開始。
“虞”為獨立朝代說之二。永濟地方誌,清光緒12年(公元1886年)蒲州知府事贏杜崧年《續補永濟縣誌序》上首句就是:“蒲坂自虞帝以來經天緯地之人,歷代層見迭出,昭著史冊,目河中為人文之蔽”。既然稱說虞帝,可見認為就是一個朝代。中國封建王朝一代最長的為清康熙王朝61年,以此估算奴隸社會的虞朝至少二十四代。如按舜在位五十年算一代,虞朝至少也有三十代。


洪果果


夏朝之前還有傳說中的朝代是虞朝。

在史書中記載,虞夏存在了兩千多年,然而根據考古發現以及同位素分析,夏朝僅僅存在了四百年。那麼虞朝必定要存在1600年左右。

不置可否,這些史書的記載的真實性都還有待商榷,因為並沒有準確考古記錄,證實虞朝確實存在。而這些史書所體現的東西還有一大部分都是學者預測出來的。在外國人眼裡,夏朝的存在都是一個謎,他們不相信中國的文明可以這麼早的出現。直到現在,這些東西還都是一個謎。但是百家爭鳴,春秋時期的史書可信度並不是那麼高。畢竟,當時的史官為了迎合皇帝,會將歷史進行潤色甚至篡改。

現在,世界史學界只承認中國的歷史是從商湯開始的。虞朝儘管被證明存在,但還是不被承認。


花開水不流


迄今為止,中國發現最早的古人類是雲南元謀人。距今約在170萬年左右。

在中國發現的直立人化石,有北京猿人、雲南元謀人、陝西藍田人、安徽和縣人、湖北鄖縣人、南京湯山人、山東沂源人等。元謀人化石為2枚牙齒(上頜中央門齒)化石,1965年發現於雲南元謀,年代測定數據為170萬年前。元謀人的年代早於其他中國直立人,如藍田人(生活於115萬年前)、北京猿人(生活於約58萬年前)等。長期以來,古人類學界都將元謀人作為中國最早的古人類,並寫進了教科書。

那麼在夏朝之前這些中國大地上的人類文明是原始社會的部落氏族社會,原始社會初期經歷了上百萬年的進化由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

一直到公元前兩千多年才出現的堯、舜、禹部落首領的禪讓制,這個時期的部落首領是由原始人類共同推選出來的。

禹死後,禹傳位於自己的兒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係,政治上有分封關係,經濟上有貢賦關係,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範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製的禮器, 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在河南省西部發現的二里頭文化具備了屬於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一直未能出土類似安陽殷墟甲骨卜辭的文字記載。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斟鄩(河南洛陽偃師夏都二里頭遺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遺蹟。

所以中國在夏朝之前是部落制原始社會,有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原始文明,但是沒有明顯的朝代。


鵬學天下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按照目前的研究成果,夏朝到今天也不過才4000多年,還有1000多年的歷史,由於缺乏考古的實物證據,以及文獻的記載,現在都只能是推測。目前,國外認可的中國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那樣算下來中華文明僅有3000年,這又是為什麼呢?

一、世界上關於“文明”形成有一些具體的標準參照

關於 “人類文明”形成的標誌,目前,世界上學者的主流觀點主要集中在:

(1)、文字的出現;

(2)、有紀念性的建築遺蹟或者進行儀典活動場所;

(3)、城市遺址。

在這三個條件中,文字的出現是文明最主要的標誌!目前世界上公認最早的文字是出現在兩河文明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中國的甲骨文距今約3000多年的歷史,通常人們把有文字之後的歷史稱為“人類文明史”,在文字出現之前,將其稱為“史前文明”。

二、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淵源

我們學習中國歷史,有一首朝代歌,耳熟能詳,詳細記載了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這種說法最早與孫中山成立的“同盟會”有關,同盟會成立的宗旨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1908年,同盟會在祭祀黃帝的祭文中,第一次明確地把黃帝作為漢族人民的祖先和民族象徵。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通電各省,以黃帝紀元4609年為中華民國元年。至此,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觀念深入人心。

三、西方主流學者認為我們只有三千年的歷史,是怎麼回事?

(1)、“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起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中華文明的起點,是從黃帝戰勝炎帝之後,合併了炎帝的部落,成立了部落聯盟開始算起的。今天我們被稱為炎黃子孫,就是這個道理。那麼具體到哪一年?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還無法確定。

(2)、中國歷史上開始有明確年份記載,始於西周共和元年

公元前841年,見於《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此前的歷史年代都是模糊不清的。我們現在號稱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真正有明確年份記載的卻不到三千年。

(3)、1899年在河南安陽出土了甲骨文字,才證實了商朝的存在。

截止目前出土的夏朝時期文物中,僅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製的禮器,一直沒有出土有關文字的文物。因為沒有文字的支撐,目前西方比較權威的書籍《劍橋中國上古史》就沒有“夏朝”這一章節,西方主流學者也一直不認可中國的五千年曆史。

(4)、關於夏朝的文獻資料最著名的莫過於司馬遷編撰的《史記·夏本紀》,而這本 史書是在夏朝之後一千五百年左右編撰的,其資料的可信度要大打折扣。

四、為了研究中華文明源頭問題,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

(1)、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

1996年5月,為了解決中華文明起源等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我們國家啟動了夏商周斷代工程。這是一項規模浩大的文化工程,目前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年表》正式出臺,這是我國迄今最具科學依據的古代歷史年表。夏代的始年為公元前2070年,商代的始年為公元前1600年,盤庚遷殷為公元前1300年,周代始年為公元前1046年。這個年表為我國公元前841年以前的歷史建立起1200餘年的三代時間框架。

(2)、啟動中華文明探秘工程。

有了前面的大的時間框架,為了進一步搞清楚夏商周的具體歷史,我們國家又啟動了中華文明探秘工程。從2001年開始預備,現在已經歷經(第一階段):2004-2005年、第二階段2006-2008年、第三階段(2011年-2015年)以及目前正在進行的第四階段研究。

目前,該項目發佈最新成果:在距今5000年前,我國已進入文明階段,出現了“國家”。以後,我們可以驕傲的說,中華文明可不止上下五千年,我們有上下七千年甚至八千年的歷史。

(3)、隨著新的考古發現,我們逐漸揭開了籠在“夏朝”頭上的神秘面紗

隨著以“二里頭文化”為代表的夏代考古學研究的進展,展示了這就是夏王朝的文化遺址,國外學者也開始慢慢肯定了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

夏朝(約前2070~前1600)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開啟了中國歷史上4000多年“家天下”的世襲罔替王朝制度。我們現在以“華夏”自稱,隨著考古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專家學者將為我們展現出夏王朝更多的細節。

最後,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那麼在夏朝之前,中國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朝代呢?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在夏代之前的“紅山文化”和“良諸文化”等,它們所處的社會是原始社會的末期,處於不同的部落,所以就談不上叫什麼朝代。

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很多以前的傳說,都逐步得到證實,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能解開困擾中華文明起源的歷史的難題。


小梁說歷史2019


在中國歷史上有所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是夏朝。傳說之中,大禹治水,接著改禪讓製為世襲制,夏朝建立,“家天下”從此開始。夏商經歷過十四代,最終被商朝所滅,後人皆自稱自己為“華夏”,就算是現在社會,中國人也經常被稱為是華夏民族。問題來了,那麼中國在夏朝之前還有其他朝代嗎?夏朝之前的中國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其實在影視作品中我們也經常看見有說“上古時代”,其實“上古時代”包括“三皇五帝時代”都是對夏朝建立以前時期的叫法。上古時代一般用來表示公元前5000年前的時代,那個時代的歷史記載基本沒有,所以其實對那個時代的考證是沒有辦法的,這個時期充滿了傳奇色彩,充滿了神話元素。

三皇五帝時代指的是公元前3000年至前21世紀。三皇指的是伏羲、女媧、神農;五帝指的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而大禹之後就是夏朝了。

綜上所訴,其實中國在夏朝之前是有其他朝代的,只不過因為沒有文字記載,不便於考證,因此很多人是不知道夏朝之前的這些朝代的。


重溫歷史老照片故事


陶唐王朝

唐朝,是上古時代唐堯建立的王朝,後世之人經常把唐朝與虞朝並稱,史稱"唐虞"。堯執政初期,還沒有基本的國家制度,國家只是部落聯合體,非常鬆散,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管理,所以在堯積累了一定的施政經驗後,開始建立國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在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為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史稱唐朝。《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史記·汲鄭列傳》:"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史記·太史公自序》:"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宋劉過《沁園春·壽》詞:"平章處,看人如伊呂,世似唐虞。"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詩:"我好像置身在唐虞時代以前。"在諸子書中,還有關於帝堯武功的傳說,文治和武功俱臻美備,方見得堯之所以為古昔聖王。《呂氏春秋·召類篇》說:"堯戰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曾討伐過南方的幫族,並親自出徵作戰。《淮南子·本經訓》說:"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派后羿將那些野獸殺死,並射落九日。據說人們對堯為民除害的舉措十分感激,所以擁戴他為天子。羿射九日已是神話,不過其中稱頌堯"興利除害,伐亂禁暴"的意思,確實是推崇帝堯安邦治國有道,不但文治昌明,而且武功赫奕。堯最為人們稱道的是他不傳子而傳賢,禪位於舜,不以天子之位為私有。

堯在位70年,感覺到有必要選擇繼任者。他早就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兇頑不可用,因此與四嶽商議,請他們推薦人選。四嶽推薦了舜,說這個人很有孝行,家庭關係處理得十分妥善,並且能感化家人,使他們改惡從善。堯決定先考察一番,然後再行決定。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從兩個女兒那裡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溈水河邊,依禮而行事,二女都對舜十分傾心,恪守婦道。堯又派舜負責推行德教,舜便教導臣民以"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指導自己的行為,臣民都樂意聽從他的教誨,普遍依照"五典"行事。堯又讓舜總管百官,處理政務,百官都服從舜的指揮,百事振興,無一荒廢,並且顯得特別井井有條,毫不紊亂。堯還讓舜在明堂的四門,負責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舜和諸侯們相處很好,也使諸侯們都和睦友好。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很敬重他。最後,堯讓舜獨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經受大自然的考驗。舜在暴風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顯示出很強的生活能力。經過三年各種各樣的考察,堯覺得舜這個人無論說話辦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夠建樹業績,於是決定將帝位禪讓於舜。他於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廟舉行禪位典禮,正式讓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堯退居避位,二十八年後去世,"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人們對他的懷念之情其為深摯。唐堯去世後,唐朝宣佈告終,虞舜正式建立虞朝,史書把唐堯禪位後的二十八年稱為"唐虞之際"。

有虞王朝

虞朝,是唐堯死後建立的王朝,他繼承了唐堯時期的一切政治遺產,包括人才的任用和國家的體制,都是延續著唐堯時期的制度。堯死以後,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興革。原已舉用的禹、皋陶、契、棄、伯夷、夔、龍、垂、益等人,職責都不明確,此時舜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命棄擔任后稷,掌管農業;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擔任"士",執掌刑法;命垂擔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擔任"秩宗",主持禮儀;命夔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命龍擔任"納言",負責發佈命令,收集意見。還規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績,由考察三次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通過這樣的整頓,"庶績鹹熙",各項工作都出現了新面貌。上述這些人都建樹了輝煌的業績,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

他盡心治理水患,身為表率,鑿山通澤,疏導河流,終於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樂業。當比之時,"四海之內鹹戴大禹之功","天下明德皆自大禹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舜與堯一樣,同是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推崇的古昔聖王。而舜對於儒家,又有特別的意義。儒家的學說重視孝道,舜的傳說也是以孝著稱,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為儒家倫理學說的典範。孟子繼孔子之後對儒學的發展有巨大貢獻,他極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做舜那樣的孝子。說:"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猶)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設想,舜為天子,而瞽叟殺人被捕,舜雖不會利用權力破壞刑律而將其赦免,但一定到監獄裡偷偷地把父親背出來,一起逃到海濱,過無憂無慮的日子,為了共享天倫之樂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於儒家的宣傳,有關舜的傳說事蹟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留下極深刻的影響。舜在年老的時候,認為自己的兒子商均不肖,就確定了威望最高的禹為繼任者,並由禹來攝行政事。據說舜在堯死之後,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時,死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山,稱為"零陵"。


讀書是福


十多年前我就發貼否認中華文明在中原的說法,肯定良渚文明才是中華文明發源正統,結果被各大網站封了十幾個號。地域利益把民族文明發源作為一個自己符號,一直在歪曲左右我們對自己民族的認知。

中華黃河,北方文明證據在那呢?歷史是要以考古證據說確定的,那些專家們沒證據整天瞎扯,胡吹抬高中原倭化江南諸省,典型的自卑意淫。也怪不了世界學術界會認為;中國華文明是外來西方人傳入的誤解。

石器時代文化與文明起源並不是同一個概念,非洲黑人,澳洲等地方土著人也有自己幾千年的自己文化傳承,但從沒有他們文明發源這說法。就算是中華土著文化最早也不是中原北方,南方浙江,湖南,廣西等地發現的古人種植水稻有一萬二千多年,但這隻能是古人部落文化,能算文明發明嗎?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北方產玉,但只是生活用品,裝飾品,玩具類,這與江南良渚同時代把玉作為精神信仰,及身份,祭祀文化高度,這是同一個概念嗎?國內一些專家們連這常識也不懂嗎,一直刻意混淆只能說明是個人情感目的主導嚴肅的文化研究方向。

談文明發源,首先要尊重考古與文明傳承證據,用事實說話。 世界學術界承認的”中華文明發源地”是”浙江的馬家浜文明”,是”世界二大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其後的”良渚文明”有完整的考古證據鏈證明這種文明的傳承!”

中華文明靈魂核心的代表,絲調,茶葉,文字,磁器,青銅器,玉文化,龍文化等等,那個發源在黃河流域了?全圍繞在江南杭州周邊地區,這絕對不是什麼巧合。谷歌,百度等搜索上找,”大英百科”唯一有記錄的是浙江的馬家浜文明。2013年在浙江平湖發現的”良渚文字”距今5000多年。

7000多年前浙江”馬家浜人”就大規模人工種植水稻了,4500多年前的”炎帝”是如何教比他早3000年的祖先農耕的?先入為主的“北方中原發源說"更多的是主觀先定位,然後再找證據,近代中國找了百年,有的只是否認北方中原這一說法不可信的證據。

我說的這些全是有據可查的,中原文明說的磚家們卻視而不見。中原人炎帝圖騰是牛,黃帝圖騰是熊,蚩尤的圖騰是牛鳥,只有百越的圖騰崇拜的是龍!龍居大海。中原小池塘也是海的概念?連龍的發源也會睜眼說瞎,太可笑了。

有的專家們是為了利益,把一塊普通紅山的玉豬蟲,非要說成是玉豬龍就是有利益關係。紅山人崇拜過龍的證據有嗎?這麼簡單的常識會不知道?用一個孤證歪曲事實就是為了利益,把紅山玉抄成天價才是不良專家們的目的,現在的專家道德缺失太多了!


鶴林雨露3


我們現在連夏朝是否真實存在都無法確定,更何況是夏朝之前的“朝代”呢?

當然,這裡並不是否認“商朝以前有文明存在”的這個事實。

考古研究已經確定,存在大量的商朝以前的文明。大家懷疑的是:

商朝以前的文明,能不能被稱為夏朝?

以及,這個階段的文明水平,是否達到了一個朝代的標準。

在考古活動中,大家發現了很多比商朝還要古老的文明遺蹟,只是對於這些文明性質的判定,目前仍無定論。

有沒有可能,現在發現的先商文明,仍然是商朝的一部分?

有沒有可能,雖然夏朝是存在的,但現在發現的先商文明,只是和夏朝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權的文明並不是夏朝?

這兩種懷疑都有道理。

我們對商朝的考古沒有到盡善盡美的地步。不能排除現在發現的更早的文明,仍然是屬於商朝階段的可能性。這也就意味著,我們過去確定的商朝的時間範圍,是存在錯漏的。

除此以外,夏朝並不是想秦漢那樣的大一統王朝,我們不能否認存在其他和夏朝同期的文明的存在,只是這些政權沒有被歷史文獻記錄下來而已。


最重要的是,目前沒有發現真正能確定為是“夏”字的甲骨文。現在已經知道的“夏”字,源於春秋戰國時期。

綜上所述:

商朝以前的文明應該如何命名,這是一個大問題,需要科學、嚴謹地判斷。

任何命名,既然先證明這個名字在當時是存在的,也要證明當時的文明水平,到底達到了何種程度。


HuiNanHistory


都說華夏5000年曆史,夏朝(約前2070~前1600)距今有4000年曆史,那另外那1000年曆史都是什麼呢?在《左傳》、《國語》中虞夏商周四代連稱的文句不勝枚舉,這也說明在夏朝之前可能還存在這一個虞朝,只不過現在咱們連夏朝的存在與否都還存疑,所以對於虞朝的存在只是在史書中有記載而缺乏更多的考古證據!而在《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史記·汲鄭列傳》:“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史記·太史公自序》:“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也就是說虞朝之前還存在一個唐朝(古唐朝)!

而從考古學角度來說的話,距5000到4000年之間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在這一階段主要有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