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项羽不自杀,逃出乌江,结局会怎样?

用户53627437622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秦末,楚国贵族后裔项羽高举义军旗帜,以江东八千子弟兵起家,于巨鹿破章邯主力,入关灭秦,复山东六国,分封十八路诸侯,自称西楚霸王,威震天下。然终不敌刘邦集团,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我们在此做个假设:项羽如果不在乌江自刎,结局会是怎样?

项羽本人曾说过:“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况且他本人也是给自己定位“西楚霸王”,而不是大楚的开国皇帝。江东地区土地肥沃,人口密集,又占据天险,易守难攻。作为项燕的后代,在本土具有极高的威望。渡过乌江,整顿军马,发展生产,强国富民。可继续与刘邦争雄天下,胜负另当别论。

如同乌江亭长所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陆弃


项羽兵败乌江,真的没有办法逃跑吗?原来他距离乌江还有120里

在秦朝灭亡之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进行了长达4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争霸”。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包围在垓下,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项羽连夜率领精锐骑兵进行突围,来到乌江旁边的时候,项羽的身边只有28名骑兵。乌江亭长劝他可以乘坐船只渡过乌江,但是项羽却觉得没有脸面再见到江东父老,于是选择在乌江旁边拔剑自刎。

千百年来,很多人一直被项羽的选择所困扰,难道说项羽当年只能选择自刎乌江,不能乘船逃跑吗?就连唐朝诗人杜牧也为项羽的选择感到遗憾,曾经写下“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诗句,那么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大家知道,项羽当初是在江东率领8000子弟兵起家的,征战多年之后终于成为西楚霸王。而4年之后,项羽逃到乌江旁边只剩下28个人,就算他忍辱偷生逃回了江东,面对那么多阵亡的亲信将士的亲属,项羽又怎样给他们一个交代呢?项羽是一个好面子的人,宁可战死也绝不承认自己的失败,这是项羽在乌江旁边自刎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项羽突围之后,可能根本没有到达乌江旁边就已经战死了。在司马迁的记载之中,尽管有着和乌江亭长的对话,但是从司马迁前后记载的情况来看,我们就会发现自相矛盾的地方。在《项羽本纪》的结尾处,司马迁写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这说明了项羽的死亡地点是在东城而不是乌江江畔。

那么问题来了,东城距离乌江到底有多远呢?根据专家考证,所谓的东城距离乌江江畔有120里(60公里)之远,如果说项羽在东城就已经被汉军团团包围的话,那么要想逃到乌江也需要走一段遥远的路。因此,一些专家推测,项羽很有可能在东城就已经战死了,而司马迁那段关于乌江亭长的叙述,很有可能是道听途说过来的,其真实性值得商榷。


送历史个救生圈


以项羽的为人作风,不过江是必然,过江是偶然。现假设项羽牵着乌骓马过了乌江,就继续假设下去。

项羽牵马下船,回头对船家说:“非常感谢您,冒着危险渡我过江,可能以后你摆渡的事儿也干不成了,就把船藏起来,另谋生路吧!等我在江东这边事业有了起色,一定派人找你共图复兴大计。”船家听完项羽的话,把竹篙倚在船边,双手一揖说:“我尊重大王的为人,不忍看着您被一些凶恶之辈所残杀,才冒着巨大风险渡您过江。我的子侄也曾是您的兵士,他们都死在了对岸,尸首也没人掩埋。我本来是准备到对岸去掩埋他们尸首的,无意间碰到您杀透重围,逃到江边。我看赶您的那些人,歪瓜裂枣相貌险恶,不忍眼见您当我面被杀,就渡您过江,根本没有与您共图复兴的思想准备。您这一上岸,我还得择机去对岸,寻找我暴尸荒郊的子侄,就不用大王您再担心、记挂我了。”说罢,船家拾起竹篙,用力在水里扎了几扎,那船便在江边划个弧,弯向江心。老船家左一篙、右一篙,漂向对岸。

项羽默默看着远去的小船,半响无语。这时乌骓马突然一声长嘶,昂首奋鬃,撒开四蹄,奔下江去,须臾之间为江水所吞没。项羽见状,仰天长叹:“既然如此,何苦过江。既然过江,徒增耻辱。今此耻辱为小,再向东则耻辱为大。自己增加耻辱是小,荒野增加暴尸事大。生不能夺得天下,就以死做些善事吧!”于是拔出佩剑,自刎于江东岸边。


二曲人


历史上,能成就大业者,都有两个特点,一是能聚人,二是会用人。能聚人,能把天下英雄豪杰吸引会聚到自己身边。会用人,根据英雄豪杰的特长,各尽所能的使用他们。

能聚人又会用人者刘邦也,刘邦能把萧何,张良,陈平,韩信,曹参等天下英雄吸聚到自己身边,还能各尽所长的使用他们,用萧何管钱粮,用张良做参谋,用陈平做谍战,用曹参做野战,用韩信做统帅,各尽所能,各尽其才,成就大业,建立汉朝。

能聚人不会用人的是后汉三国时期的袁绍,手下武有张郃高览,颜良文丑,文有审配田丰,许攸沮授。能征贯战之将,足智多谋之士并不比曹操差,可惜靠着四世三公的招牌能把人吸引到身边,却不知道怎么使用他们,空有一手好牌,却不会打,最后被实力不如自己的曹操打败。

不能聚人,又不会用人,就是我们的项羽了,张良陈平韩信本来是项羽阵营的人,后来都跑到刘邦那边了,这是不会聚人。有一个范曾还不会用,最后被他活活气死,英布是项羽的先锋,也背叛他,跑到刘邦那里,手下极猛的两个大将季布和钟离昧,也没有发挥出来,皆弃项羽而去,这都是不会用人。项羽垓下突围时按说季布钟离昧这两个人应该追随左右保护项羽,但这二人不知道跑哪了,没有跟项羽在一起,结果项羽一人带着800骑兵突围,被追杀到乌江,左右无援,绝望自杀。

项羽就算是不自杀,渡过乌江,不改变不能聚人又不会用人的弱点,是很难再起来的,最多只是多活几天而已,八千子弟兵是他的叔叔项梁招的,让项羽招,他一个人可能都招不到。项羽一死,楚怀王马上夺了项羽的兵权,八千子弟兵也并没有跟着项羽走。

项羽只所以不会聚人又不会用人,是因为项羽觉得自己的能力很强大,不屑于聚人用人,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包打天下。但球不是一个人踢的,天下也不是一个人打的,以一个人抗天下人,就是能力再强,也是注定失败。

项羽是一个人打天下,刘邦是靠天下人之力打天下,项羽以一个人抗击天下人之力,焉能不亡。项羽就是不乌江自刎,也难有作为,你想,以项羽的性格,他会象越王勾践那样折节下士吗?他会与民同苦吗?他会卧薪尝胆吗?他会对手下的谋士言听计从吗?项羽不会,所以项羽过了乌江还可能失败。东山再起,项羽有那个志向,却没有那个智谋。


小杜笑看风云


其实这个问题,即使说项羽逃出乌江,返回江东,那也不会对最终结局产生什么太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以下的几个原因:

项羽剧照

一,楚汉实力对比,项羽的楚军实力在这个时候已经远远弱于汉军了,最后垓下之战的失败也葬送了最后的十万楚军,所以即使回到江东,项羽也很难在召集到多少军队了,而项羽集团也已经没有什么能人存在了,仅靠项羽一人,又怎么可能抵挡得住汉军的四面八方的进攻。

二,天下思归,渴望和平,常年的征战使得人们早就厌倦了战争,所以说,在面对天下即将一统,和平即将来临,而且统治者还是比项羽名声好很多的刘邦之时,即使是江东父老又会有几人还愿意跟着项羽征战,毕竟真正忠心跟着他的人都差不多死光了。

三,项羽自身的尊严和骄傲,不允许他只身逃回楚国,项羽是一个极度骄傲或者说他刚愎自用的人,所以他自会衣锦还乡,而不会落魄的回去,把战火带回江东。每一个无敌的霸主心中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骄傲,他只会让人看到他风光的一面,他的落魄绝不会在人前显示,更何况这么灰头土脸的被人家追杀回来的。

四,回去与其做最后的挣扎,平白增加江东父老对于他的怨恨,倒不如一死了之,换来江东的和平,毕竟项羽这个人心里也是渴望和平的,从他分封土地,自己回楚地当起西楚霸王来看,他没什么大的想法,只想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外边别乱就好,所以到最后,可能他也累了,不想继续下去了,以自己的身死换来最后的和平,这点也未尝没有可能。

所以说,一来是实力上和局面上已经难以翻盘了,二来也是项羽看透了一切之后做出的最符合他的性格身份的一种选择。


历史微探索


如果项羽不死,我觉得还是会败给刘邦,说不定还会求死不能

为什么说项羽会败,项羽力大无穷,豪爽作风,但是他刚愎自用,从他看不起韩信就能看出来,项羽不适合做领导的料

刘邦就不一样了,市井出身,有理想有抱负,为了活命能把自己儿子女儿踹下车,能把自己妻子父亲仍在敌方这么久,相比项羽的豪爽,刘邦是个典型的心机男人了,自古成大事者肯定是刘邦这型的,他为了胜利,能够重用一开始毫不起眼的韩信,跟项羽的刚愎自用完全不一样,所以就算项羽不自杀,刘邦也会赢。




icecream82241767


不能。其实从领导能力来看,项羽远不是刘邦的对手,而项羽更像是个豪侠,仗剑走天下,快意江湖事。我们说时势造英雄,当时之势,创造了一个灭秦的英雄豪侠项羽和打天下的领袖刘邦。也就是说项羽的存在或者说他的特定历史使命就是灭秦,但是他没有坐拥天下之能,他更多的是从自身以及自己家族的利益出发,和李煜这样的君主其实是一种性质,他们有他们自己特定的才能,他们可以诗情画意,他们可以马革裹尸还,但是却唯独缺乏当皇帝的才能。而从底层起来的刘邦则不同,他接触最广泛的就是群众,且他自己也做过泗水亭亭长,他练就的本事就是如何见机行事,如何聚拢人才如何运用人才。如果说项羽表现的是个人的勇武,恣意妄为,依靠的是个人的力量,那刘邦的表现则是顺势而为,扮猪吃老虎,靠的是团队的力量,这就有点水的味道了。项羽自刎前曾说过,此非战之罪,乃天意也,有人批评项羽说他在开脱罪责,其实我个人认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项羽此言其实说的是一个侠义的时代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中央集权这种君权时代的来临。所以大家看春秋战国时代游侠精神是何等风采?那是社会风气使然。再看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侠义又是什么境地?正所谓缺什么补什么,我们现在总是做明君梦清官梦和侠客梦是因为什么?我想大家都应该明白了。但是如果从人格魅力以及个人自由意志而言,我更倾向于项羽,因为他做了他想做而别人只敢想却不敢做的事,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有人说,不对啊,那刘邦不也是想做一番事业而又成功了吗?其实这不一样。我们距离来说,比如我们总是说某某皇帝文治武功,在位期间他办了什么大事情,可是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完全就是错误的,准确的说是他提出了什么问题,又他手下什么人去做的,而他本身却是个既当婊子又立牌坊的主,也就是说他这种人什么都不是,完全依靠团队我最看不起这种人。而项羽不同,我个人认为项羽属于那种女人心目中的白马王子那种类型,若为臣子,我宁与之共患难


乾坤正法


简单点说就是换个地方再死能多活几天。超不过半月 刘邦是不会给他机会从头再来的。

项羽贵族出身有武者风范不顾及别人的看法相比刘邦待人处事尽显市井风范 很容易就拉拢到人心。

一个人在厉害也打不过一群人 刘邦这边武有韩信文有 张良 萧何 再看看项羽老哥一个能不败吗 再给他10年也没用










人世间就是那么回事


謝謝邀約!

若项羽不自杀,逃出乌江的围困,结局未必会有颠覆性的变化,而可能是在延续一段时间的楚汉之争而已!


首先、项羽性格孤傲,面对这次惨败,对他来说是一次极大的心理打击,自信心也将受到严重创伤。垓下之战,项羽四面受伏,兵将尽皆溃败逃跑,一向骄傲自满的项羽忍受不了这样的结果。即便仓皇逃出埋伏圈,日后也会感觉无颜面对过去对他充满崇拜之情的兵将和父老乡亲。此一败或许会成为他日后的心理魔怔。

其次、项羽一项自以为天下无敌,目中无人,身边没有谋臣,即便到了江东收拾残部,以他一己之力,个人之勇,面对刘邦身边众多谋臣战将的大军团作战,也丝毫改变不了最终的胜败局势!

第三、倘若

项羽逃至江东,以他孤傲急切的性格,哪能忍辱负重,用多年时间来潜心发展壮大自己,若听闻刘邦散布的羞辱之词,势必立即策马提戟带着一队轻骑复仇解恨而来战刘邦。最终也会被刘邦身边的谋臣战将俘获、或战败而亡!


浩中一内


如果项羽不自杀,逃出乌江,结局会怎样?

项羽他那么骄傲,怎么就会在兵败后不自杀呢?他失败后的自杀是必然。能不自杀,逃出乌江,结局会怎样?我个人的小看法是,结局也不会怎样,不过是多活一点时间而已,当然了,这个一点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几年,但想要寿终,那绝对不可能。

项羽东渡乌江,亭长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咱们再回看这段话可以看出来,项羽当时是有条件过江的,咱们也假设,他真的过了江,从此有了广阔的天地吗?感觉并没有。项羽被刘邦打得落花流水,八万主力败得七七八八,到底还有多少不知道,反正项羽身边只有八百多跟着,如果他自己一个人跑了,或者就是这八百里面还有勇士跟着,存活后的项羽心理怎样?他已经极度怀疑自己的能力了,这样的他有信心卷土重来?

何况真的能卷土重来?项羽的地盘,基本都被汉军占领,人头送得不能太多了,项羽无法面对江东父老,复兴的兵,又从何来?谁又愿意继续把家里仅剩的老头小孩送给他去送死?真的有不计较的热血青年跟着项羽东山再起,怕是不能。

在刘邦那里,未见得就会放过他。给他这老兄弟封个江东霸王?肯定不行。刘邦为了做给天下人看,脑子有点锈,吕后也不答应啊。好吧,实在要封,也不可能有王等着项羽,过几年了,刘邦天下坐稳了,找个机会,把兄弟给咔嚓了,骄傲的项羽,受得了这个?还不如大喊一声贼老天,你要亡我自刎来得痛快!

珠玉在前,巴拉几句,期待朋友们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