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为什么项羽当年可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而多年后却杀出重围自刎乌江?

大马哈鱼12


项羽有些骄傲自大,目空一切这是他失败的原因,同时在战略上,项羽的阵营里边并没有像张良这样的战略家。\r

在这里需要纠正的是,项羽不是败给了兵力不足的刘邦,而是败给了兵力是他四倍以上的刘邦。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不过他用兵打仗主要凭借勇气,而非智慧。这在前期巨鹿之战,还有后来的彭城之中中,项羽连续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但是项羽在战略上确实一个不折不扣的劣等生。项羽攻破咸阳之后,他没有将最富饶的关中之地据为己有,而是把这块地封给了章邯,后来韩信暗度陈仓,收三秦之地。关中这块肥沃的土地最后便宜了刘邦。后来的刘邦正是靠不断地驱赶关中子弟兵,上战场才生生地耗死了项羽。

项羽从咸阳回来之后,定都在彭城,这个地方在在当时远远不如关中的土地那样富饶,而且人口稀疏,这就导致后来项羽跟刘邦打仗,刘邦的兵力显得无穷无尽,项羽好像总是总力不足似乎的。

在跟刘邦的争斗之中,项羽因为屡屡获胜,所以他没有太把刘邦放在眼里,有很多次机会,他都可以彻底消灭刘邦,但是他都没有把握。特别是在鸿门宴上,如果项羽视刘邦为巨大的威胁,亲自动手杀刘邦,刘邦是必死无疑的。最后刘邦得到韩信做大将军,在垓下之战之中刘邦集中了70万大军的庞大部队,由韩信指挥,对抗师疲兵老的10万项羽部队,这一次项羽没有再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打得全军覆没,最后自刎于乌江。






立里木贞


秦末,陈胜吹响反秦号角,随后全天下人纷纷响应。一时间,六国旧贵族纷纷复辟,反秦热情达到高潮。楚国旧贵族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重创王离军团,给了秦朝致命一击。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项羽大获全胜,仅仅是靠个人的神勇吗?

众所周知,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但这绝不是战场上获胜的唯一法宝。就拿韩信来说,背水一战与破釜沉舟倒是相类似,没听说过韩信很神勇却一样能打败敌人,所以个人的武力值不是决定战场胜负的关键。那么项羽靠什么赢得胜利的呢?

一 高明的战术

昔日强悍的秦军让六国闻风丧胆,士兵们的恐惧心理犹存。秦军包围巨鹿许多天,诸侯们无一敢出来应战,这就很说明问题了。都是怕死的心理在作祟,更何况秦军的数量数倍于诸侯。

然而项羽就是利用士兵怕死的心理,对症下药使出了破釜沉舟的战术。前有气势汹汹的秦军,后没有退路,楚军怕死的心理转换成强烈的求生欲。士兵必须全力以战,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命,所以爆发出以一当十的战斗力,用韩信的话来说,这就叫置于死地而后生。

正是这种完美的战术,项羽才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如果没有高明的战术,即使项羽再勇猛,也无济于事,他一人能数杀百人,那千人呢?万人呢?

二 不服输的信念。

秦国灭楚国时,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楚国大将,战败自杀身亡。当时另一个楚国贵族南公说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遗言。这句豪言壮语很好地诠释了楚人永不服输的精神,同时将复仇的种子也深埋在楚人的心中。

项羽小时候东躲西藏,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这些都是秦人造成的。复仇与灭秦是他毕生的理想。楚人永不服输的精神和亡秦必楚的信念,使他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前进。

三 形势危险,输不起。

章邯的刑徒大军经过数次战役的磨练,与正规军没什么区别,数量庞大足足有20万,再加上王离的10万长城精锐军团。秦军的力量依然很强大,几万楚军一旦全军覆没,后果不堪设想,数年反秦成果付诸东流,重新回到秦国的秩序当中。所以项羽真的输不起,必须身先士卒全力以赴,只许赢万万不能输。

那有人会问项羽这么厉害,为什么垓下之战输得一塌糊涂。

此一时彼一时嘛!灭秦是旧六国的复仇之战,那种诸侯劲往一处使,与垓下之战的情形不可同日而语。垓下之战跟灭秦国时的情形很相似,大家都同仇敌忾地对待项羽一人。

项羽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被刘邦联军紧紧的包围,成为众矢之的,简直是四面楚歌。灭秦战争和楚汉战争一共经历了8个年头,双方阵营都疲劳不堪,项羽败局已定无力再战,只能带着几百人突围而去。

项羽虽然很猛,又创造好几次百人斩,但依然大势已去。最后只能乌江自尽,留下千古英雄的美名。


李跃汗青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英勇神武,从来敌不过假仁假义。历史总是以惊人的结局重复上演悲剧,项羽身先士卒,沙场百战推翻秦朝,号令天下诸侯,却被老奸巨猾的流氓亭长刘邦屡次欺骗背叛,垓下不肯投降受辱,最终身首异处,失去了天下,空留霸王美名传颂千古。

如果论战场争高下,韩信也未必能独立战胜项羽,垓下之战十面埋伏是众人之力,各路诸侯聚集围堵项羽,项羽又久战疲惫,力不从心,所以失去了斗志,最终乌江自刎,成就了刘邦。

古人讲王朝归属依天命运势,人的气数有多少也是注定无法改变的,自身努力固然不可缺少,但时运不济的时候,你再怎么努力也敌不过无常的命运。

项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是运气不好,另一方面是他年龄不大,起兵前期却顺水顺风,攻必克,战必胜,血气方刚的年纪没有遇到过挫折,逐渐形成刚愎自用的习气,失去了忧患意识,轻视诸侯,放逐刘邦,能统御军心不能驾驭民心,攻城略地无人能及,却又用人不当屡次失守。

在看老练圆滑的刘邦,由于年龄大了久经人情事故,对外,极力拉拢各地诸侯,联合一切能利用的外部力量对抗项羽,哪怕是墙头草也不予追究。对内,团结一群老谋深算的老油条,对他们言听计从,赞赏他们的策略,奖赏立功的热血将士,煽动他们的情绪,满足他们的名利心,让他们死心塌地的为自己卖命。

还有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韩信,当初韩信投奔项羽的时候,项羽低估了这个人,从不肯采纳他的意见,也不给他立功表现的机会,导致韩信逃跑又去投奔刘邦。刘邦起初也瞧不上韩信,架不住谋士萧何极力举荐,就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受封之后,为刘邦谋划了平定项羽的长期计划,让刘邦率领主力部队一直纠缠项羽,自己分兵去平定北方各路诸侯,这些诸侯像墙头草一样摇摆不定,今天一看情况不妙就投降项羽,明天刘邦要来攻打了就投靠刘邦,根本无法再相信他们,平定了他们之后,就能控制战场局势,对项羽形成大迂回,大包围的夹击态势,最后才有了垓下之战一举歼灭项羽。韩信也确实厉害,屡次以少胜多,战国七雄的故地,他凭一己之力平定了四个,魏,赵,燕,齐。韩国太小如果忽略不计的话,刘邦只有秦地,项羽只有楚地。如果韩信当时脱离刘邦佣兵自立,去攻击谁谁都没有活路,退一步讲,就算韩信独立之后不参与楚汉争霸,他只要不去救助刘邦,刘邦也死了好多次了。


非想


项羽当年在巨鹿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时,危险之中藏有机遇;垓下突围时凭借的是超人般的个人战斗力,跑出来却发现自己无处可去。分开来细说一下。

一、巨鹿之战的背景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章邯击杀楚国大将项梁,掉过头又包围赵王歇与赵相张耳于巨鹿。项梁是反秦的一面旗帜,他的死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天下反秦的各国诸侯,都被秦军强大的战力所震撼,在救不救赵、如何救赵上踌躇不前。

此时,项羽开始爆发。先是杀引军不前的上司宋义,夺下楚军的指挥权,然后领军直接朝巨鹿的秦军杀去。最后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勇气,杀苏角,擒王离,降服章邯,坑杀20万秦国降卒,取得了彻底胜利。

二、巨鹿之战胜利的原因

首先,哀兵必胜。此前,楚军大将项梁被章邯杀死不久,这支当时反秦队伍中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倒下了一面旗帜。遭遇挫折的楚军将士渴望新的战争来报仇雪恨,而不是贪生怕死、裹足不前,所以项羽杀掉主帅宋义之后,其他军官并无多大异议。

其次,项羽是万人敌,也是战术高手。楚军能够背水一战、破釜沉舟,表现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强大精神力量,极大鼓舞了将士,增强了战斗力。此战将士用命,战术一流,这是对兵法上置之死地而后生最好诠释,因而得以流传千古。

三、垓下之围楚军的现状

项羽的得力臂膀,龙且将军,他在援助齐国时,贪功冒进,被韩信击杀,他率领的20万楚军,全部折损在齐国境内。这算是项羽集团最惨重的损失,使得项羽垓下被围前,能战的军队只剩下10万多一点。

楚霸王确实没有识人之明,疏远范增,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到最后他的地盘四处漏风,自己成了救火队,手底下没有一个可以独当一面、为他分担压力的可用之人,一有战事,都要亲自出马。

他又不善于搞统一战线,那些受他分封的诸侯,几乎都联合刘邦来反对他。

四、突出重围而乌江自刎的原因

垓下被围时,项羽明白自己大势已去,但尚有10万兵卒,他是不怕再打一场的。半夜楚歌四起,士兵们先是疑惑,然后开始静听,最后潸然泪下,抱头痛哭,多年来跟随楚霸王四处征战,从最辉煌的时候到现在四面被围,眼看要客死他乡,那来的战斗力?

一支没有战斗意志的队伍是不能上战场的,项羽能做的,只能夺路而逃。天下虽大,他又能去哪里?注定了败亡的结局。

到乌江边上的时候,项羽不想再跑了,最大的原因是他以为自己想通了:天要亡我项羽,不是我项羽不会打仗。

虞姬已经自杀。项羽松开乌骓宝马的笼头,还它自由。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项羽举起宝剑,也给了自己自由。

结语

巨鹿之战,就是失败了项羽也不会山穷水尽;而垓下突围之后,天下虽大,却无项羽容身之地——这就是他自刎的原因。


子冬


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看

先是项羽的年纪,项羽自刎是在公元前202年,也就是说他兵败身亡时才30岁,而刘邦在这个时候已经是54岁了。也就是说在他们争斗的4年当中,完全是一个中年大叔和一个年轻壮汉之间的战斗。

然后是性格,他们之前的成长经历也是完全不同的。刘邦的人生坎坷的多,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中年起兵后因为没有人脉和威望,他面对过的挫折要多得多。而且,项羽为人十分高傲(不像刘邦那么没有节操,分我一碗羹。。。服气),也就是说,以项羽的性格,如果在彭城败的是项羽,估计十有八九当时就自杀了。所以说他在乌江自刎相对来说亦是一种必然。人的一生都是年少自我的影子从他说出彼可取而代也,以及他年少和项梁学艺的行为,就可以看出项羽同志就是个没有经历过大挫折的高富帅呀。试问,你要是个青年高富帅,辛苦创业然后破产,你会不会有自杀的念头。

然后来回答应不应该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不过在我看来,项羽自刎乌江可能对他来说是最好的归宿了。项羽是个英雄,英雄就应该有英雄的死法。与其受辱,被杀,还不如给自己一刀。这种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抗争。我认为,这也是他成为传奇,成为英雄的一个原因吧。

最重要的还是看渡江之后有没有翻盘的可能性。当时中国人口在秦末时期,江东的人口分布密度远小于中原地区,在刘邦占据四川和中原的情况下。实际上,我认为项羽翻盘的希望并不大。而且,项羽手中最精锐的士兵当时也损失殆尽,以当时的情况,又要多少时间能组织起一只强大的军队。并且,项羽身边还有什么大将和谋士。在秦汉时期,高级知识分子的数量可不像现在这个时代呀。


盛祺好奇


当年复国热情高涨,复仇情绪可以以一当十。后期打仗时间太久都疲了。前209年秋,大泽乡的一场大暴雨下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股农民起义的洪流。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势如破竹,列国后裔纷纷拥兵自立、马壮兵强,项羽叔侄举兵吴中而刘邦起沛……

这股忽然爆发出的洪荒之力,呼啸西进,直捣咸阳!

可是让谁也没想到的是,一个秦将章邯,率领着一帮乌合之众,竟硬生生地筑成了一道防洪大坝,不仅阻挡了反秦大军的西进,而且眼看还要直接剿灭:先败周章、再杀陈胜、又于定陶诛项梁。而趁着这大好形势,章邯又北渡黄河,与王离的20万大军合而攻赵、围巨鹿。

赵国眼看不保……

巨鹿之战

是时,是项羽以下犯上、强夺宋义兵权,破釜沉舟、犯险渡河而救赵,终于大败章邯、王离。

巨鹿这一战,不仅狠狠地给了秦国一击,也实实地打出了项羽的威严、打出了日后分割天下的话语权,以致义帝与诸侯约定的“先入关者王之”也成了一句名义上的约定……

项羽 / 巨鹿之战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暂属楚、不属秦。也因此,“破釜沉舟”可谓是项羽一生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正确决定。

-2-

那项羽做的另一非常正确的决定是什么呢?

是“乌江自刎”!

记得李清照有这样的一句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此,笔者是深不以为然的,并且笔者还以为,如果当年项羽渡江而东去,那李清照可能更会发这样的感慨了:“至今思项羽,何苦过江东”……

项羽剧照

何以言之?

首先,时过境迁。虽然项羽叔侄的发家地是在江东的吴中郡,也虽然起家部队只有8000子弟兵,但那个时候,秦国当局起初坐视不管、后来还有陈胜这些大树在顶着天,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兼着项梁是楚将项燕之子的身份的催化下,才迅速做大!

可垓下之围后,已然不同!此时的项羽,已是彻底的山穷水尽!且更为不同的是,此时的天下已经姓刘,项羽也显然不再具备当年的生存发展的土壤。

刘邦与项羽剧照

-3-

再其次,再退一步来讲,如果项羽没有自刎乌江、并还渡江而东,且江东父老还又怜他、王他,他就真能东山再起吗?

在项羽生命的最后时刻,乌江亭长这样劝说他:“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真足王吗?

江东此地虽有一定的地利优势,但区区长江之宽,何以能挡得住刘邦的铁骑,而数十万之民,又何以架得住扑面而来的几十万大军?须知刘邦连曾在项羽帐下的钟离眜大将都不放过,又怎会给项羽发展的机会?

因此,假使项羽东渡,也注定要惨败而终,届时,多的是凄惨,而不会再有悲壮!





月夜luck


巨鹿之战是项羽一生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也是一场被写入历史教材的经典战役。

那是公元前207年的事情了。

当时,项羽率领5万楚军,奉命前往巨鹿(今河北平乡)救援被秦军包围的赵军。秦军有40万人之多,战斗力十分强大。其主帅章邯、副帅王离,都是身经百战的名将。章邯更是刚刚打败并杀掉项羽的叔父项梁,势头正猛。在这样一支如狼似虎的军队面前,任何敌人都会感到恐惧,不敢主动挑战。

有没有人敢试着挑战呢?有。魏国名将陈馀曾经派5000士兵前去探一探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5000士兵一到那里就全军覆没,连渣都没有剩下。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不敢轻举妄动。楚军主帅是上将军宋义,宋义认为,最好等秦军和赵军杀得两败俱伤之后再坐收渔人之利。便把军队停在安阳(现在山东曹县东南),此后逗留了46天,不再前进半步。

实事求是地说,这未免不是一个有价值的办法。不过,年轻气盛的项羽坐不住了。他怒斥了宋义一番,随后杀死了他。

于是,时年25岁的项羽就成了楚军主帅。

项羽是一个急性子人,他掌握军权后,立即率军渡过漳水。为了表示决一死战、不胜即死的决心,项羽命令军队烧掉房屋帐篷,只带三天的粮食,随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击秦军。

俗话说:“横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秦军固然骁勇善战,但在项羽这群不怕死的军队面前,还是稍逊风骚。项羽的军队首先包围了王离的军队,经过九次血战,终于将之全歼,并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随后,项羽军队气贯长虹,在污水与章邯主力部队进行决战,再次击败秦军。

以5万对阵40万,项羽两战皆胜,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不仅如此,在项羽大军的压迫下,章邯率领20万大军主动向项羽投降,结束了规模宏大的巨鹿之战。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项羽将20万秦军坑杀在新安城南。

5年后,项羽又一次遇到寡不敌众的状况。

时间:公元前202年12月。地点: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敌人:刘邦60万汉军。

这是一场看上去很诡异的战役。因为就在一年前,项羽和刘邦才签订著名的“鸿沟和议”。

按照协议,楚国和汉国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随后,项羽率10万大军撤走。刘邦也打算撤军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项羽撤军之际进行偷袭。

刘邦一听,这计策挺好,便批准了,率领大军向项羽突然发起进攻。刘邦深知自己的军事才能有限,无法击败项羽,便约定于韩信、彭越一同出兵攻打项羽。没想到韩信、彭越没有如约出兵,导致刘邦孤军作战,结果被项羽大军狠狠地按在地上摩擦、摩擦……

刘邦无奈之下,问张良怎么办。张良再次献计,“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将大片土地封给韩信、彭越,换取他们出兵援助。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韩信、彭越率领全部军队南下,与刘邦大军一起将项羽军队重重围困在垓下。

这时候,项羽还有10余万人,而刘邦军团总人数达到了60万人。双方人数对比为1:6。虽然在最初,项羽一度挫败敌人的进攻,但战役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汉军主帅韩信手里。经过反复拉锯作战,楚军越打越没信心,在一曲楚歌的影响下,士气彻底崩溃。

到此,项羽自觉大势已去,率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汉军紧追不舍,项羽被迫自刎于乌江边。

都是以少击多,为何项羽没能在垓下之战重复巨鹿之战的传奇?

这要从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是自己。

从数量上看,巨鹿之战时,项羽只有5万人;在垓下之战时,项羽还有10余万人。但是,出现在巨鹿之战时的楚军,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血气方刚,谁都不怕。在冷兵器时代,“狭路相逢勇者胜”,一旦士气被激发起来,是可以一举击溃优势敌人的。

而出现在垓下之战时的楚军,虽然数量多,可由于接连打仗,已经疲惫不堪,加之粮草匮乏,士气降到谷底。再加上韩信巧妙使用“四面楚歌”的策略,诱发楚军士兵的思乡之情,使得楚军全无斗志。这样的仗,怎么打?

二是敌人。

巨鹿之战时楚军的敌人,是秦军。秦军战斗力强,这不假。秦军主帅章邯、副帅王离是百战之将,这也没错。不过,在秦朝末年,朝廷暴虐,义军四起。秦军到处灭火,已是身心疲惫。就像纸糊的老虎,迟早会被打回圆形。

垓下之战时项羽的敌人,却是正处于上升阶段的汉军。这是一支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全面碾压楚军的军队。汉军主帅更是一代名将韩信。韩信比之章邯、王离,高明了不止一个档次。在韩信的统领下,彭越、英布等将领均有上佳表现。这样的仗,怎么打?

三是环境。

在巨鹿之战时,项羽虽然只有5万人,敌众我寡。可他还拥有几十万友军。虽然大多数时候,这几十万友军只是扮演“打酱油”绝色,但毕竟是自己人,至少不会在背后对自己捅刀子。更重要的是,项羽等反秦义军是正义的一方,当时的大环境,对项羽等反秦义军是有利的。

到了垓下之战,环境已经悄然发生转变。由于项羽性格暴虐、喜怒无常、刻薄寡恩,又杀害了楚义帝熊心,让全天下的人都站到了他的对面。可以说,项羽所到之处,皆是敌人。他迟早会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只不过,因缘际会,历史之手将他推到了垓下这个绝境。这样的仗,怎么打?


御前带刀侍卫


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破釜沉舟之战的时候,楚军正在势头上,而敌手秦军快到了土崩瓦解的程度了,所以项羽敢破釜沉舟一战。而乌江之战,刚刚经过四面楚歌的局面,楚军毫无斗志,已成强弩之末,根本无力再战。另外,项羽一系列暴行也失去了民心,他的屠城、焚宫、坑俘激起了老百姓无比愤恨,也是他失败的部分原因。


待到相见日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反抗暴秦的农民起义后,全国各地的反秦斗争风起云涌,开始秦朝没有当回事,后来全国的形势严峻起来,秦朝派几路大军镇压,原来秦国所灭亡的那些诸侯国都纷纷起义,建立自己的政权,这时也出现了项羽,刘邦等实力强大的起义队伍。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氏,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名将项燕之孙。

项羽勇猛好武善战,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抗秦朝。项梁阵亡后,率军渡河援救赵王歇。巨鹿之战,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杀死秦王子婴,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前往贫瘠落后的汉中,刘邦在汉中养精蓄锐多年后,从汉中出兵,掀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开始刘邦羸弱,项羽强大,战斗力强大,而刘邦实力远不如项羽,所以在正面战场屡破刘邦,彭城之战大败汉军。但彭越不断后方破坏楚军补给,之后韩信统一了黄河以北,挥师南下。项羽刚愎自用,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今安徽灵璧县),突围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

项羽开始起兵之时,之所以兵峰锐利,所向披靡,是因为他有复国之梦。反秦之决心,战斗力旺盛。最终灭掉秦朝。项羽之所以最终失败,是因为项羽刚愎自用。不听亚父范增的建议。也不听叔父项梁的建议。最后导致彻底的惨败,乌江自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健康中国1965


破釜沉舟的时候,项羽意气风发,起义军是为了推翻暴秦,所以斗志昂扬。这一战获胜的根源原因,那就是楚军的士气被项羽给激励起来了。

乌江自刎前,项羽的楚军与汉军分争天下。此刻楚军腹背受敌,而且四面楚歌之后,士兵们丧失了士气,自然是无法获取胜利的。

士气是战争的核心所在,每个人充满斗志,那么自然可以以一当十。如果每个人都怯战的话,就算是有百万之众,也会惨败。背水一战是韩信的故事,都是提升士气,但是主人公不同。

01项羽取代宋义,破釜沉舟打得天下诸侯莫敢仰视。

项羽原本是跟着叔叔项梁一起起义的,他们将熊心推举为新的楚怀王,以恢复楚国诛灭暴秦为口号,号召天下诸侯共同反秦。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史记》

可惜项梁中了秦国大将章邯的计谋,被乱军杀死。此刻的项羽尚未成为军队领袖,义帝楚怀王将义军交给了卿子冠军宋义,这个时候项羽是宋义的副将。

赵国起义军危亡的时候,宋义带领楚军前去援助,却46天不发兵。项羽一怒之下就把宋义给宰了,并且在亲信的拥护下,成为了楚军的领袖。

  1. 河对岸就是强大的章邯大军,项羽希望尽快为自己的叔叔项梁报仇,而且可以击败秦国主力。所以他吩咐渡过河的士兵们每人只能够带3天的干粮,把过河的船都给凿沉,把煮饭用的锅都给打碎。
  2. 意思很明白,摆在楚军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击败对手。打不赢章邯的话,那楚军一个都活不了。
  3. 这一番动员以后,楚军的士气大增,连续击败章邯大军两次,消灭了秦国最重要的主力部队。使得楚军成为天下起义军的头目。

而项羽的威名从此也传遍了四方,在诸侯开会的时候,天下诸侯,都不敢抬起头去看项羽一样,因为他的神武实在是太震慑人心了。

此后楚军到了哪里,哪里都是望风而降,一直到了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分封天下诸侯以后,项羽终于成为了天下霸主。

02楚军收复家园心切,所以刘邦56万大军,被项羽3万骑兵击溃。

楚国成为霸主以后,项羽并没有留恋富饶的关中,而是一把火把秦王宫给烧了,带着军队回到了楚国,定都彭城。

作为天下霸主,四海的诸侯都是要臣服于他的。可是齐国赵国这些国家发生内乱,并不听从项羽的管理,这个时候项羽只好北上平定诸侯叛乱。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卻,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史记》

就在这个档口,刘邦带领大军杀出了汉中,平定三秦,联合各路诸侯军队一共56万之多,直奔彭城而来。

而当时的项羽还在齐国平叛,无暇顾及都城彭城。结果刘邦带着56万大军杀进了彭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 项羽手下的士兵们得知以后,全都义愤填膺,这一次的士气,不是项羽带出来的,而是刘邦联军给逼出来的。
  • 项羽见士气高涨,所以精心挑选了3万骑兵,连夜快马直奔彭城而来。楚国的士兵是回来保卫自己的家园,守护自己的家人的,所以他一个个非常卖力。
  • 刘邦的56万大军,顷刻之间,就被楚国3万骑兵给杀了个片甲不留。十多万人马被当场杀死,睢水为之断流。

刘邦本人仅仅带着十几个人逃出生天,可见士气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就算刘邦的兵力比项羽多十几倍,也根本无法跟项羽的人马一较高下。

为什么呢?因为刘邦的56万大军是拼凑得来的,各自为政并不都是听从刘邦的调遣,而且他们属于侵略者,思想上就比较懈怠。

而项羽的大军是回来守护自己的家乡的,一个个士气高昂,而且全都听从项羽一个人的指挥,作战能力当然是刘邦这些散兵游勇无法比拟的了。

03四面楚歌之下,楚军士气全无,项羽无奈乌江自刎。

刘邦彭城战败以后,并没有气馁,这是他最为出色的地方。他收拾残兵败将,打算卷土重来。好在北方的韩信此刻越战越勇,成为了汉军的主力。

本已经和项羽谈判结束,决定以鸿沟为界来分别治理天下。可这是项羽的理想世界,刘邦绝对不容许这种分裂的行为。所以刘邦撕毁合约,主动进攻项羽的背后。

  1. 双方再次交战,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刘邦和项羽都想要拉拢手握重兵的韩信。这个时候刘邦封韩信为齐王,让他南下助战。得了齐王的封号,韩信又不打算做一个叛徒,所以他选择了帮助刘邦。
  2. 在韩信和刘邦的双重打击之下,项羽的确有些力不能支。不过项羽的军队此刻士气还在,所以没有出现颓败之象。
  3. 为了让楚军彻底失去斗志,刘邦吩咐大军唱起了楚国的歌谣,四面都是楚国人在唱悲歌,这让楚国的士兵们认为,刘邦已经占领了他们的家乡。

于是一个个丢盔弃甲,打算投降。他们不愿意再打下去了,家乡又丢了,哪里还有脸再打下去呢?

失去信心的楚军再也不是汉军的对手,项羽就算再勇猛,也抵挡不住兵败如山倒的局面。所以他最后选择自杀,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

楚军士气的低落,成为了楚军失败的关键所在。项羽就算回到江东,也无法再招揽这么多江东子弟兵了。

总结:士气永远是战场上最重要的核心元素。

战术有很多种,可是最经典的战术,那就是击垮对方的心理防线,撼动对方的军队士气。一个缺少士气的军队,是不可能打胜仗的。

项羽的军队为什么先前一直打胜仗?因为他们有士气。在推翻暴秦的时候,他们有复国的希望,所以他们有士气。

在回援彭城的时候,他们有保护家人的希望,所以他们也有士气。最后为什么又失败了呢?因为他们丧失了士气。

家乡的父老们都唱起了悲凉的楚歌,就算杀出重围,也救不了自己的家人了。楚军彻底失去希望,失去了士气,所以必然战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