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藝術愛好者,你認為“素描”對國畫的影響是好還是壞?

影影圈圈


素描就象人體的骨骼,支撐著人的行動作出姿勢,人的形體就象人的相貌,任何美醜的外貌都得靠骨架支撐著,才能算是整形的人,創作靈感代表著人的品質、多方面的修養,從儀表上展示出善良、高雅、美麗、樸實、簡單、脆弱、惡劣、醜陋、低俗、粗糙、兇狠等多樣的畫面,人沒有基本上的骨骼支撐,就沒有人的整體形狀,走不了路什麼都表現不出。

繪畫形式美的簡單,也是從複雜繁瑣中進行提煉,不等於是沒有素描基礎,中國工筆畫許多人物等類題材、要求深厚的素描功底,更多一層強調線條結構的功夫,應當具備基礎,才能塑造出千變萬化其中的某種形式美的特徵。


竹林堡人


素描對國畫的影響不能用簡單的好壞來描述,比較適合的描述是:如何看待素描對國畫的相互作用。

從文化特質角度看,東方藝術主要以寫意為主脈,。國畫作為東方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這一特徵更為明顯,即使是工筆人物、花卉、草蟲等,也是要在實的基礎上凸顯筆墨的寫意韻味,才是東方文化的內在底蘊。

西方文化主要以寫實為主,即使是影視科幻,也都是把材質的真實表現到極致,繪畫更是這樣,即使是後來的立體主義、印象派也都是有嚴格的寫實基礎。

素描作為西方繪畫最具備寫實訓練的手段,對光影、造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訓練作用、支撐作用。

隨著清末以來的西學漸進,加上徐悲鴻、常玉等一大批留洋歸來的藝術工作者大力弘揚,逐漸成為各科藝術的基礎課程。

同時,也給國畫帶來了新風,讓從藝者多了一條畫準確造型的途徑。

甚至很多藝術家以此為能事,走上了一條,素描畫五官,線條勾勒身形的雷同表現道路,而且越走越遠。

從寫意內涵上看,這條路的藝術空間很窄,越畫會越偏離寫意水墨的意趣感,因為,越有光影一樣真實的形體表現,距離寫意境界的藝術感覺就越遠。

因為國畫內在語言是陰陽,而素描的光影、造型只是概念中的一小部分,還有更廣大的天地,被素描造型矇蔽了。



太宗講藝


首先,如何定義素描?

素描是外來術語,並非中國畫本體概念。素描在西方世界也有不同的定義,不同的畫法。

這個問題之所以被提出,是基於五十年代一幫對繪畫一知半解,對中國文化視為敝履的人,用意識形態大棒,橫加干預美術教育,給傳統中國畫帶來毀滅性災難的歷史反思。

“磨洋工”似的蘇俄學院派素描,一度在美術學院成為類似什麼什麼的至高無上的金科玉律,反對素描就是反對什麼什麼。如今蘇聯完蛋了,蘇俄派素描也跌下了紙糊的聖壇。然而,陰魂不散,至今依舊被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手舞大棒的官僚不分青紅皂白地列入藝考,管你學什麼畫,八股素描必須過!

中國畫自古都有畫稿,無論是白描還是碳稿,都是為確定畫面形象而進行的繪畫試驗。九朽一罷更進一步說明了畫稿的重要性,歷史上留下的一些粉稿,如朝元仙仗、道子墨寶都屬於現在所謂的“素描”範疇。宋代李公麟則將這種人物畫稿上升到獨立的畫種,也就是白描。

素描並非必須要用鉛筆、炭筆來畫,在西方,沒上色的繪畫作品都可列入素描系列。而中國畫中大量的水墨作品是否也是素描?這是扯蛋!因為,中國畫只有畫稿和作品之分,沒有素描這麼個東西!中國人很早就能欣賞黑白藝術了。

中國畫的觀察模式,思維方式與西方具有天塹般的區隔,西方素描那種眼觀方式與中國畫的體悟方式完全不是一回事。

為什麼當代中國畫越來越不想中國畫?這就是素描教學指導下的惡果。想畫好中國畫,首先要革素描的命!





徐榴堂


素描在近現代以來對中國畫影響很大,其弊病也是近幾十年來藝術家及藝術批評家們集體反思和探究才得到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作為一種美術表達方式,素描跟速寫、勾勒、白描、潑墨、工筆等都是姊妹弟兄,哪一個對中國畫影響好,哪一個對中國畫影響壞不是一個專家學者說了算,這個是歷史的長河說了算。只要你縱觀整個中國美術史,你就會發現,中國文化有極強的包融性。中國美術也是如此,包容並且包融,凡是散發了燦爛的藝術魅力的大繁榮大發展的時代,都是兼容幷包的時代。



漢末魏晉時期,佛像為內容的宗教藝術盛行,石窟佛像雕刻、洞穴佛教壁畫都是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交流的產物!雲崗石窟震撼不震撼?敦煌莫高窟壁畫震撼不震撼?龍門石窟精美不精美?你看過就情不自禁給跪了!在兼容幷蓄的風氣下,才出現了“曹衣出水”這樣的大家,才出現了張僧繇、顧愷之、陸探微這樣的大家!


唐代在魏晉南北朝的基礎上進一步達到了藝術的鼎盛時期!唐代的繪畫一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結果。五胡亂華其實就是五兄弟窩裡鬥,鮮卑族敞開胸懷與漢族融合,正是民族大融合才有了文化的大融合藝術的大融合,否則文化藝術之花單調乏味,自己都會凋謝。唐代人物畫大發展,線條勾勒,以吳道子為最,《送子天王圖》《八十七神仙卷》衣帶飄飄像有風吹來,故有“吳帶當風”的美譽!借鑑佛教繪畫的藝術經驗是必然的,閆立本、張萱、周昉等雖然各具特色,但脫不開向佛教藝術的借鑑。唐卡的豔麗多姿也是少不了民族元素的融合。


因此要從長遠來看,這個素描對中國畫有無利弊得失的問題不言而喻,肯定是有好處的,只不過從目前來看,近現代以來吸收化用而成功的大家確實不多。導致大家都懷疑是不是素描把中國畫帶跑偏了。其實是畫家學養不足文化淺薄惹的禍,與素描本身無關。

雖然素描是西人油畫創作的基礎,但中國畫也未嘗不可吸收其妙處,只是創造性使用實在需要天賦與卓識,需要多學習有了文化才能走進去,走出來,來去自由。你一味地練習技術拼湊藝術,中不中西不西就會很痛苦。就像《綠皮書》裡面的黑人音樂家,沒有白人白,沒有黑人黑,誰都不接納認同你,剩下的只有孤獨和痛苦了!



你看看日本的浮世繪,他就作為一種藝術的風格很成功,十九世紀以來影響到了很多國家的藝術家,包括凡高、莫奈、畢加索。但你再深入地瞭解一番又會感覺似曾相識,為什麼呢?吸收借鑑我們中國的藝術唄,敦煌壁畫肯定是吸收了的,借鑑了我國宋代的水圖畫法。你看人家不也成功化用了嗎?所以說素描也是有好處的,看你會不會化用,消化了精氣神就出來了,消化不良就放一屁而已!


情棋書畫


用素描畫中國畫,如果能化便好,不會化便越走越窄的衚衕路,成為不倫不類的畫,失去中國畫的味道。

素描如可樂飲料,飲多了對身體不好,素描是寫實,立體,光影。而中國畫是書法,詩詞,白描,寫意。

西方的素描,色彩,如可樂,咖啡。而中國畫書法,詩詞,白描是西湖龍井,崑山老眉銀針。

學素描畫出來的作品,給人覺得逼真,立體,實而滿,實實在在,使你越走越實在,即丁是丁,卯是卯,沒有聯想,沒有言外之意,感覺不像中國畫。

如果是從書法,詩詞,白描出來的人,主要他勤讀書,(古籍善本),畫出來的作品,給人似與不似之間,給你聯想無限,意境高遠,如詩如畫的氣息,充滿書香的韻味。

我認為,素描對中國畫弊大於利。陳丹青說得對,不用素描也畫得很像,不要相信(素描是基礎)的這句話。我認為他講得對。

我常常欣賞一些青年畫家的作品,因沒書法詩詞基礎,素描基礎好而無視書法詩詞修練,結果是:畫得太到位,太像而實,沒有給人意境的聯想,非常可惜,個人之見。

另,中國畫最大的秘密昰:文化情懷的詩意化。沒文化內涵作支持的作品,怎麼能欣賞呢?沒文化支持的作品,必俗即匠。靠技術而畫,畫家的路走不遠。完








濃淡任由冰雪中


素描對畫國畫還是有好處的


霹靂遊俠159509084


素描是國畫的基礎沒有素描如何進入國畫?直接用毛筆繪畫好像一般人水平達不到吧?齊白石國畫大師也是遊歷歐洲與西方大師交流學習然後苦心鑽研才有所成就好不?想要學會國畫素描必不可少不信看看藝術考試都是素描起步然後到大學再追求藝術的昇華能不能有所成就與後天努力天賦都不可或缺且行且珍惜吧![酷拽][酷拽]



撥亂反正


我覺得我有資格來評論這話,結論是:素描或者西方繪畫的觀念對國畫是毀滅性的。倆個畫種的出發點就不同,隨後的發展就更是天差地別了,徐悲鴻的畫值錢,是對中國人值錢,說白了,就是中國人對國畫的包容心寬闊。一有不同的創新,就打心眼裡接受,但徐悲鴻在同時期的歐美畫家之中,誰認同?西方繪畫的出發點是功能性的,以表達事物或事件本身為根本,這就要求一切的基礎得以具象為標準,事實上後期的發展都是在光與結構上求變化。而國畫打根起,是以表達感受,心靈嚮往為目的,以神似為最高目標。一個是以理性為基礎,一個是以感性為出發點。必定不能以同一種鍛鍊模式。更遑論公推素描為基礎訓練了。我小時候跟著父親學國畫,得眾多先生讚揚,我喜歡那種努力把一個物體按我的理解的存在方式表達出來的感覺,稍大點,成績不行,有父親好友提議我去當藝考生,那一段日子對我來說就是地域一般,我所理解的一切都被老師推翻,俗氣或者說匠氣二字時常伴隨著我的畫。最後就是畫得確實是像了,但靈性卻沒了,所以素描真的會毀了國畫……


慕閒78480323


是好的影響。從徐悲鴻之後開始國畫和西畫即素描相結合,單線平塗少了。畫工筆,畫寫實,離不開素描。



雲雪書畫


素描自從傳入我國也有近百年的歷史了,其對國畫的發展我認為是利大於弊。

素描講究運用科學與藝術結合的方法,藝術的再現客觀物體的形象。因而,描繪塑造的人物和景物形象真實客觀,更加形象生動。中國傳統國畫不講究素描,所以古人的繪畫缺乏透視關係,畫的風景沒有立體感,畫建築物也全憑感覺,沒有明暗透視效果。

自從上世紀初素描引入中國以來,對傳統國畫產生了巨大影響。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等一大批藝術家,運用西方素描的技法結合傳統國畫的繪畫方法,使傳統國畫在表現形式和表現方法取得許多新的突破,豐富拓展了傳統國畫的表現空間,使國畫更具有藝術感染力和表現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