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乡村记忆:咔茧、打瓦,过去栖霞农村孩子的户外游戏

(编者按: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手机和网络如今已经成为很多大人和孩子们的消遣方式。而在过去,退回几十年前,那个时候的孩子还是以户外游戏为主。那么,在胶东农村,当时的孩子们都有什么游戏项目呢?下面就听栖霞民俗专家隋建国先生的讲述。)

胶东乡村记忆:咔茧、打瓦,过去栖霞农村孩子的户外游戏

以下是正文——

几十年前,虽然条件比现在艰难,但那时乡村孩子们的乐趣还是很多,“打皮猴”“咔茧”“打瓦(打丧门神)”等游戏,上了年岁的人至今一提起这些,大多回味无穷。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那时的冬季整日房檐下挂满冰凌尖,那可真是称得上数九寒天滴水成冰的日子。大人们都猫在家里熬度寒冬,然而,酷寒并没有封锁孩子们的生活情趣,反之给他们带来了拉伙结伴玩耍的生机。

胶东乡村记忆:咔茧、打瓦,过去栖霞农村孩子的户外游戏

因为条件有限,大多数孩子在冬天也穿得不厚,但这挡不住孩子们玩耍的童心。他们穿着单棉袄,脚穿破旧的单鞋,顶风寒,冒风雪,滑冰、堆雪、探险、对打等尽情地摸爬滚打。脏不怕,累不怕,全心全意来玩耍。虽说滴水成冰,但他们个个头顶冒汗,毛发眉梢结冰,无一觉得寒冷。冬季如此,夏季更不用说了。

在我们的记忆中,那时常玩的游戏有“打皮猴”“咔茧”“打瓦(打丧门神)”“打片”“弹蛋”“趴猫(捉迷藏)”“跳房子”“跳绳”“踢毽子”“丢毽子”“摔泥娃娃”“拾巴固”“下五子”“拾绞”“咔皮球”“背趟”“掩手巾”“放风筝”“打瞎胡”“拔草棍”“折树叶”“捻转转”“老鹰捉小鸡”“打鼻子眼”及玩洋火枪等。这些游戏既有趣味,又便利开发智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身体,加深了伙伴之间的友谊。下面就简单介绍其中的几种。

1、咔茧

咔(ka),即撞击,栖霞方言是打的意思。茧,即不足一尺的小木棍,两头有尖,类似桑蚕茧子两头尖,故称为茧子。茧子一般是用偏子柳条子(轻快)或柞木(重,便利远咔)做。咔茧就是用木棍咔(打)这木头茧子使其远去。

咔茧子用的木棍不足一米,类似棒槌。重结实,前头粗,后头细,叫茧棒子。

咔茧子的场地比较宽广,便利茧子远咔。活动的中心区域设一口锅,即画一个一到一尺半左右的圆圈,称为“锅”。

游戏规则为以咔出茧子落地点到锅边沿的距离作为胜负的依据。以人的身体加茧棒子的长度为一个单位来丈量数据。每一局满一百个为胜利者,胜者可在下一局优先咔茧。连续赢得三局可获得孩子王称号。

参赛人数二人以上,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咔茧子的方法是茧子平放在地上,用茧棒子轻轻朝茧子一端咔一下(因茧子两头尖距离地面有空隙便利咔,能弹起),待茧子弹起一刹那,再用茧棒子用力向远方咔(打)。为方便咔,茧子蹦起的高,可在茧子头地面处挖一个小洞。这一瞬间需要敏捷的动作,茧子蹦起的越高茧棒子打起来越有劲。最有力的是打在茧腰部位,茧子能被打的远。若仅仅打在茧子两端力气就小,茧子被打出的距离就近。

比赛

开始需先决定咔茧人先后,一般用“打呵护(翻手掌)”“战战宝”“杠子虫”等类似于剪子包袱锤形式来决定。赢者手握茧子棒待咔,输者拿着茧子站在距离锅约五六米的横线外(限制脚尖紧靠横线,不能跨越),在短时间内向锅内连续三次丢(抛)茧子。若茧子落到锅内,称“淹死”,待咔茧子者就失去了机会。直到下一轮方可再咔。若茧子落到锅边沿,即压着锅线,可咔一下。若茧子落在锅外,可咔三次。即以第一次茧子落地点再向远处咔,继而再一次。三次的距离合起来丈量,以个数为单位。

比赛中若出现平局时可以继续延长比赛,或用“打哈呼”定胜负。打哈呼是二人以上同时伸出手,若只一人手背朝上为第一,若相同,如手背或手心都向下或向上,再继续。获胜者得到的享受最简单的是有败者背着或几个人抬着随着场地转上几圈,那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2、打瓦

所谓打瓦,就是用几块支起来的碎瓦片丢(抛)石头打,因打的是瓦片,故称为打瓦。

打瓦场地也比较开阔,大约在五六十平米的活动间。 比赛开始同样用“打哈呼”等定打的次序。人数三到五人以上。如以上图。首先是以此向前各自丢(抛)手中的石头,看谁丢的最远即可在石头落地的地方立正直腰朝选中的目标打。一般都抢着打官瓦片,若命中即可当这一盘的“官”。若不打中,有可能将丧门神打倒,就倒霉了。

然后依此类推,各自按丢出的石头远近选中自己的目标打。打中了什么就扮演所打倒的角色。若打倒官就站在一旁等待当官指示小兵,若打倒了丧门神就倒霉了,任其宰割。有时候最后丢(抛)石头的反而能占便宜,可用力远丢超过他人先抢打的目标。也可以不丢石头看情况就地等待时机打。这样也有坏处,若最后只剩下丧门神没有打倒就自然是他的了。若一轮瓦还没有全打倒,则继续依次打,直到完毕。

胶东乡村记忆:咔茧、打瓦,过去栖霞农村孩子的户外游戏

(游戏示意)

结局是,以打倒的官职演各自的角色。官稳坐在中央,两个打手将“丧门神”按倒在地,两个扯腿,两个挣耳朵,两个打手抡起皮锤(拳头)打。若人数多也可以一个人背着所谓的“丧门神”让他人打。不过打手只是以表演的的形式打,不过分用力。也有的关系好可手下留情。打手边打边说:“铜鼓铁瓢问官饶不饶。”若官说不饶,则继续打,直到官说饶,方可结束。

3、“拾八固”、“拾绞”、 “走五子”

“拾巴固”,即耍石头技巧,是女孩子的拿手戏。一般用五块以上小石头或小瓦片为“巴固”,放在地上边拾边做翻手掌及其它灵活的动作。可以一次捡拾一个,有能力的一下子拾起来多个。在捡拾第一次后,将手中的“巴固”向空中抛出,在这一瞬间再捡拾地上的“巴固”同时接住抛出的“巴固”。这是取胜的关键,动作必须迅速敏捷,否则不但拾不起地上的,反而手中抛出的就会落地,白白丢掉原前拾起来的“巴固”。待全部将所有“巴固”拾起来握在手中,然后撒向空中再用手接住,称为“秤”。以秤的数量多少决定胜负。注意一点接住抛出的“巴固”需用手背接。为多接一些,五个手指尽量张开,这样面积大便利多“秤”几个。

“拾绞(jiao )”(或拾搅)也是女孩子玩耍手技巧的拿手游戏。所用的就是一根两端相接的线,一般是采用毛线。长度是以双手撑开最宽为限。玩法是两人用双手相互轮换接(方言叫“拾”)并用多种手法穿套。难度逐步加大,所变幻的图形由大变小。图形为长方形,主要靠两个人配合做反正穿套技巧。五个手指并举交叉应用,图形变化多种。因游戏是由这个人的手里再穿套到另一人的手里,称为“拾”,故名“拾绞”。线可随便穿套,只要对方能接“拾”就可继续。若被拾的线框内为两根线,叫“面汤”,若出现底部是小框顶部为大框,叫“驴槽”等。游戏主要看手的技巧,不管如何搅和但每根穿套的线不能缠绕在一起,否则为输者。

胶东乡村记忆:咔茧、打瓦,过去栖霞农村孩子的户外游戏

(现在不少胶东农村老人,还喜欢走五子)

胶东乡村记忆:咔茧、打瓦,过去栖霞农村孩子的户外游戏

(棋盘布局示意)

“下五子”,就是走“五子”,类似下棋。在地上或石头等画一个简单的棋盘,各自摆上五个石子做游戏。这一活动主要是比赛智力,只要在一条线上二比一,就可以吃点对方,直到将对方全吃掉获胜。

除了以上介绍这些,还有很多其他游戏,这里不一一而足,留给大家慢慢回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