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秋之未至,夏日未央

我是在暑假的末尾回到老家的。這個時節,秋之未至,夏日未央,因此我稱之為“半夏”。

半夏——秋之未至,夏日未央

連雲港的海濱浴場

記憶中老家的夏季無疑是迷人的。80時代中期,因村落重新規劃調整,我家舉家遷往現在的住址。彼時,家在我心中的概念,就是一排老屋,加上拐角的一間廚房和一間平房——老家把廚房叫“鍋屋”。因為搬遷的較早,我家得以選中村子最靠前的位置,南門面朝一片田野,東面正對著新修的公路,而公路和房子之間又隔著一條狹長的灌溉水渠。正是這水渠和田野,給我兒時帶來無窮的歡樂。

半夏——秋之未至,夏日未央

母親種的葡萄

勤勞的父母依水渠栽植了荊條。到了夏天,荊條樹一蓬一蓬地堆滿了河邊,水渠和老屋的院牆之間形成一條天然的風廊。夏日的午後,躲在院牆下,剛好避開了西曬,南風吹在身上無比的暢爽。嬸子嫂子們三五成群地聚在院牆下,或聊著天,或織著毛衣。河面上還有父親精心修築的一方石板,穿著鞋託站在石板上,把腳伸到清涼的水裡,蕩起一陣陣水花,莫名地爽利。最興奮的是灌溉的季節,上游沭河開閘放水,清涼的河水翻著浪花,沿著水渠一路向北流去。沭河裡常有順流而下的青魚和鯉魚,在激盪的水花裡一個翻身就躍上了河岸,給我們撿個正著。像這樣意外的驚喜,每一年總要發生那麼幾次。

半夏——秋之未至,夏日未央

母親種的梨

水渠在我家南門前開了一條東西向的支流,用於灌溉村子南面的田地,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那片田野。這裡也是一片好去處。小時候,父親在生產隊工作,母親也常常在外勞作。放學以後因為沒有鑰匙,進不了門,最開心的就是到這塊田裡找驚喜。西紅柿那自是不必說的,專撿熟透的隨意採摘。黃瓜吊在樹梢,實在太尋常了,沒有什麼吸引力,還是脆脆的“捎瓜”和胖頭胖腦的“酥瓜”更受歡迎。當然最美味的還是香瓜和西瓜,可惜我們家種的少。在田地裡流連一陣子之後,就來到水渠邊。南門的這條支流是水泥修築,兩邊的河沿均高出地面,河沿約幾釐米寬。我常常踩在河沿上,像模特走貓步一樣,從這頭走到那頭,搖搖晃晃,樂此不疲。

半夏——秋之未至,夏日未央

母親種的無花果

除了水渠和田野,夏天也還有其他的樂趣。午後總是在吊扇的吱吱呀呀聲中醒來。知了聲像開足馬力的電玩一樣,從上午叫到傍晚。閒著無聊的小夥伴們,搓上一個麵糰,或者嚼上一片“大大”泡泡糖,找一根長長的竹竿,將麵糰或者口香糖糊在竹竿頂端,悄無聲息地靠近知了的翅膀,只需把竹竿往前猛然一送,知了便無處遁逃。只要蟬在樹上的位置不是太高,一個午後總可以收穫好幾只。也有三五成群的小孩,曬得黝黑,一個猛子就扎到水裡,洗個痛快的涼水澡。遇到這種事,大人是絕不會批評的,大底是因為農村人的夏天總和水分不開。其他更有釣龍蝦的,摸魚的,用魚鉤拴上螞蚱釣青蛙的。

夏天的晚上更是黃金時間。早些年的時候,電視還沒有普及,我們家那臺“上海”牌黑白彩電就成了全村人的寶。吃過晚飯父親把電視搬到平房的門口,院子外的村民們早已等候多時。《上海灘》《霍元甲》《馬永貞》等等港臺片是那時最受歡迎的電視劇。如果遇上放映露天電影,那更是全村人的節日,天還沒有黑,小孩們早早拖著椅子凳子去佔位子。去的晚的,只能在寬熒幕的背面,看“反字”,也別有趣味。也有不愛看電視的人,自有自己的節目。有青年人趁涼爽去下黃鱔“甕子”,還有人拿著手電筒去照“黃眼蟹”——據說這種小螃蟹被手電筒的光定位了之後,不敢移動只能等著被撿走。還有小朋友偶爾抓到一隻螢火蟲,那是要當重大寶藏一樣放入瓶子當中的。可惜螢火蟲的壽命太短了,總是很快就沒了光芒。農村的夏天也很快在漫天星河中進入了夢鄉,只有父母親手裡的蒲扇在夜色中搖啊搖,搖啊搖……

半夏——秋之未至,夏日未央

母親種的冬瓜

30年前的夏天,我從學前班升入小學,從此開啟了漫長的求學路。20年前的夏天,我懷揣著夢想,一路風塵僕僕,從老家去往上海,第一次走進了大城市。16年前的夏天,我告別上海,來到南京,從此在這裡紮下了根。近些年,因為忙於結婚、生子、工作,回老家的次數是越來越少了,小時候的那些景和物也在不知不覺間消失了。記憶中那總是翻著水花的溝渠早已不復存在,老家門前的公路也被新修的204國道所取代,只是偶爾有懷舊的司機還會走一走。

這次帶孩子回老家,完全按照城裡人旅遊的的模式,去了花果山,去了海濱浴場,又去了商業綜合體萬達廣場。結束假期回寧,裝車的時候,我問孩子:還有什麼遺漏的嗎?兒子脫口而出:爸爸,你前幾天答應我,讓我自己摘西瓜的,我還沒來得及摘。說完,在爺爺的帶領下,熟練地奔著奶奶那幾十平米的小菜園子去了。看著小人兒捧著西瓜心滿意足的樣子,我一瞬間竟有些恍惚。也許,不管時代如何進步,在孩子的心目中,永遠是這一方田野的樂趣,來的更實在,更有吸引力。

半夏——秋之未至,夏日未央

母親種下、兒子採摘的西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