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祁山,这个祁山具体在今天什么位置?有哪些渊源?


刘备带领关羽、张飞三顾茅庐之时,与诸葛亮隆中对,曾定下“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战略方针,以实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

而“六出祁山”正是诸葛亮晚年受刘备之托,实现其隆中构想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时间推移,“六出祁山”逐渐成为诸葛亮出师北伐的代称,影响深远,流传至今。

实际上,史书上确切记载诸葛亮出兵祁山北伐中原的只有两次,“六出祁山”的提法出自小说《三国演义》结尾处的《古风》诗中:“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诗中揭示出了诸葛亮北伐曹魏前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但由于孤军奋战,最后惨淡收场,自己也病死在北伐途中,诠释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无奈和统一事业未竞的遗憾。

关于祁山在今天的具体位置,不少人会误以为是陕西宝鸡境内的岐山,由于此山同样位于《三国演义》中所说的蜀国北部地区,自己一度也是这样认为的。但经过仔细查阅史料才发现其实并非如此,二者虽然发音相同,但此“岐”非彼“祁”,诸葛亮北伐的“祁山”实际上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祁山镇的祁山堡,此地距离祁山武侯祠仅25公里。

关于祁山名称的由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其山峰起伏的形状类似于随风飘扬的旗帜,《祁门县志》曰:“石壁崚嶒,飘舒如旗状”,所以称为祁山;另一种说法是祁山地势险要、雄伟壮观,倪望重的《祁门县志补》中记载:“祁,大也,盛貌”,据此而被称为祁山。

而对于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真实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统一中原,确立蜀汉政权合法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克复中原,除死方休” 乃刘备一生中信仰的信条和最高理想。蜀汉虽也建立了政权,但毕竟入主中原才是国家统一大业完成的重要标志。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北伐祁山、入主中原而后挥师南下是最理想的过程。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不惜代价而“六出祁山”。

第二,扩张范围,争取更多土地资源

三国鼎立时期,魏国势力范围最大,人口最多,占据着北方广大地区,吴国次之,但坐拥江南繁华之地,人口稠密。蜀国面积最小,人口最少,偏安于西南不毛之地,除了成都平原外,其余地区均不利于农业生产。为了避免被魏国或吴国吞并,缩小和他们之间的差距,诸葛亮不得不频繁动兵,北伐曹魏。

第三,以攻为守,确保蜀汉江山延续

蜀汉在三个国家中实力最小,曹魏、东吴一直在觊觎,即便诸葛亮不主动出兵,其他两国也会发动战争。诸葛亮主动出击,向曹魏、东吴频频秀肌肉,以此来表明蜀汉的军事实力,让其它两个不敢小觑,其实也是一种自保的方式。

“六出祁山”是诸葛亮一生中几个耀眼的瞬间之一,也是他的华丽谢幕,他的伟大、不屈和执着将在祁山留下深深的印记。


三夢遊水


诸葛亮六出祁山,结果屡战屡败,最后吐了一口鲜血,大喊一声“此乃天意啊!”,然后就一命呜呼了。

祁山到底什么地方?诸葛亮为何老是与祁山较劲呢?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起平泉大堡子山,东至盐官镇。它不是什么名山大川,也不是什么风景名胜区,它只是一条小小的山脉,长度不过25千米左右,高度不过200多米,比之珠穆朗玛峰,可以说就是毛毛雨啦。

对于蜀汉来说,曹魏在东北,祁山在西北,诸葛亮为何舍近求远,绕道西北打曹魏呢?

诸葛亮不是路痴,他之所以选择绕道西北,主要是想以西北为根据地,进而一步步向东蚕食曹魏。


西北属羌汉杂居之地,离洛阳较远,曹魏统治势力较弱,比较好打。且当年马超盘踞此地多年,群众基础深厚,现在马超虽然死了,但弟弟马岱仍在,可以继续“传承衣钵”。

还有重要的一点,蜀军多是步兵,骑兵很少,而西北骏马多,恰好可以组建骑兵与曹魏抗衡。

第一次出祁山是最接近胜利的一次。当时,诸葛亮令赵云摆出疑兵,伪装从斜谷攻打郿城,吸引了大部分曹魏的兵力,他自己则率领主力向祁山挺近,等曹魏反应过来,蜀军已攻取了陇右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还顺带收了猛将姜维,形势对于蜀军十分有利。


然而曹魏很快反应过来了,急忙派大将张郃率军驰援,双方在街亭展开殊死搏斗,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哪会是老将张郃的对手,很快蜀军全被包了饺子,损失惨重。

诸葛亮不得不退回汉中,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很快就回到了曹魏的手中。


一半秋色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要弄清楚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具体情况,我们就先要知道诸葛亮要进攻长安只能走那些道路,这些道路有什么特点。

进攻长安的五个路线

通往长安的道路一共有五条,从西往东分别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骆谷道、子午谷道。

我们先说一下第一条,祁山道,这是诸葛亮的最爱,地势平坦,方便运输、排兵布阵,缺点就是绕远路。

第二条陈仓道,也是大路,易于用兵,但两侧都是树林,容易遭埋伏。刘邦当年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这条道。

第三条是褒斜道,道路崎岖,这一点李白已经证明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第四条骆谷道,是所有路线当中通往长安最近的路线,但也是险峻的路线。曹爽曾经从此道伐蜀,遭到埋伏大败。

第五条子午谷道,是最为险峻,也是最冷门的路线,杨贵妃爱吃的荔枝就是从这里送到长安的。

祁山大道的具体情况

祁山大道因为地势平坦,方便进军,因此是诸葛亮最爱走的一条道路,但实际上说诸葛亮六出祁山,是指诸葛亮与魏国的六次交战,五次是进攻,一次为防守,但也不是每一次诸葛亮进攻魏国都走了祁山大道,具体是第一次和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走了祁山。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祁山堡是祁山大道通往陇右、长安的必经之路,也是在这条路上的一个天然堡垒,易守难攻。

虽然说诸葛亮六次与魏国交战,五次是进攻性的北伐,不是每一次都走的祁山,但是为了方便,就有了六出祁山的说法。


老威观史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的东部,是西汉水北岸的一片山脉;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50华里左右。

祁山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为祁山道和诸葛亮北伐。

祁山道,从甘肃天水出发,翻越祁山,经礼县、西和县、成县、徽县,到达汉中市略阳县。这条古道全长300多里,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而祁山道上的陇县还是秦国的龙兴之地,秦国早期的西垂都城和陵园都在这里。之所以这条古道开发的这么早,就是因为道路平坦,虽然远却能以最省力的方式穿越秦岭大山。

诸葛亮北伐,就要反着走,从汉中略阳出发,经西和进入礼县,然后立即撞上祁山,于是出祁山、入陇右。

01.诸葛亮出祁山北伐的史料依据

诸葛亮并非六出祁山,也没有六次北伐,比较明确的记载是五次:

第一次是公元228年春,这一次是出的祁山,差点儿就把陇右给干下来了,结果马谡失街亭,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北伐功败垂成。

第二次是公元228年冬,这一次走的是陈仓道,规模也小,主要是配合东吴北伐。

第三次是公元229年,这一次的方向是奔着祁山的,但主要战场目的是武都、阴平,没到祁山。

第四次是公元231年,蜀汉大军包围祁山,司马懿和张郃直接带着兵杀了过来,蜀汉方面受制于粮草部族,于是撤军。但诸葛亮来了个回马枪,直接干死了曹魏大将张郃。

第五次是公元234年,这次规模比较大,但走的不是祁山而是出褒斜道,指向五丈原。这次北伐组织充分、粮草也有,规模也可以,但是司马懿这个老贼就是一个拖字诀,直接耗死了诸葛丞相,蜀汉只能退军。

所以,诸葛亮北伐,主要是第一次和第四次出的祁山。但是,这两次的规模比较大。特别是第一次,就是奔着撕下曹魏的陇右之地去的。第四次本来也可以打成大战,但是后勤除了问题,所以大战没打起来。

02.诸葛亮为什么要屡出祁山

因为蜀汉的战略目的不是关中而是陇右。所以,由汉中到关中,祁山确实是绕远了;但是由汉中到陇右,祁山不仅不绕远,而且直接奔着陇右去的。

所以,战略目标决定了诸葛亮的北伐路线。

至于第二次出陈仓和第三次的武都、阴平,都是小规模的战事。一次是为了响应孙权,一次是为了扫清障碍。战略目标既不是关中也不是陇右,所以也就没必要在意路线了。

第五次北伐,有一个重要的外因就是东吴举十万大军北伐,蜀吴都发动了大战事,而且诸葛亮已经准备了三年,所以就挑了最近的褒斜道,试图一举定关中。

但是,几次北伐能够证明一个道理,就是蜀汉没有能力一口吞下关中。不用曹魏举国支援,就看关中和四川两个地区的实力,就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所以,诸葛亮出祁山、攻陇右是正确的方略。

但是,第一次因为街亭、第二次因为粮草,所以陇右这个地方就一直没有被拿下来。而祁山,也就成了诸葛丞相心中的痛。

至于祁山道是不是平坦、是不是好走、是不是利于出兵,都是次要问题。因为秦岭大山下的五条蜀道,就没有好走的。第五次北伐,也是大规模出兵,就没有走祁山道。这就足以说明平坦和好走,不是诸葛亮的考虑的问题。

与其说祁山道好走,还不如说曹魏在陇右地区的力量薄弱。因为从关中到陇右也得翻山越岭,北段是六盘山、南段是陇山。但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这个战略性的偷袭打草惊蛇了,所以再瞄着陇右就已经无法实现偷袭的效果。

03.诸葛亮有没有可能借助祁山实现逆风翻盘

夷陵之战后,蜀汉彻底失了荆州,所以完全被压制在秦岭大山以南的巴蜀之地。这时候,真得就如诸葛亮所说“辞呈危急存亡之秋”。蜀汉在战略上已经处在了危险的边缘。原因就是以一州敌八州,只能坐而待亡。

所以,蜀汉就得玩逆风翻盘。

但是,曹魏就是死活不给机会。

曹魏的战略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就凭借秦岭大山跟你耗、耗死你为止。因为坐拥天下六州的曹魏,是能够以长策取胜的。灭蜀汉只是时间问题,只要有决心、只要有需要,啥时候都可以。

另外,就是东吴这个猪队友真得不给力,折腾了那么多年,硬是连淮河边都到不了。哪怕东吴能彪悍一点,直接干到淮河,威胁一下洛阳或许昌,也能让曹魏手忙脚乱一番。

特别是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曹魏直接从荆州抽调猛将张郃和精兵五万,皇帝曹叡根本就不搭理孙权,直接御驾亲征到了关中。

所以,诸葛亮是在以蜀汉敌整个曹魏。马谡丢不丢街亭,可能也跟大局没啥关系了。因为蜀汉就是玩逆风翻盘,所以只要曹魏不给你机会,诸葛亮就是天大的本事也翻不了盘。


减水书生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部、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东至卤城,绵延约50华里。祁山连山秀举,罗峰兢峙,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所以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诸葛亮北伐魏国,有一个优势,那就是蜀汉政权占有汉中之地:从汉中北上可达关中,从汉中向西北方向前进,可达陇西,从陇西沿渭河东进,可达关中。诸葛亮北伐魏国,选择的路线就是从汉中西北上天水,再顺渭河入关中。只不过诸葛亮从来也没有打进过关中,就被魏军挡在了陇西河谷中。

从成都到汉中,要翻越大巴山;从汉中到长安,则要翻越秦岭。大巴山与秦岭这两道天险,让蜀军不得不绕道而行,毕竟从汉中到天水要翻的山比翻越秦岭要容易得多,且远离魏军的控制区。到了天水后,顺渭河而下就容易得多了,一旦攻破大散关(宝鸡),蜀军就可以驰骋在关中平原了,击败魏军的胜算就大得多。从汉中到天水,祁山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可以说祁山是蜀汉政权的最西北端了,天水郡则在蜀魏之间摇摆。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最远打到大散关,兵卫陈仓,差一点就进行关中平原了。

祁山位于礼县县城东边的阊江之畔,海拔237米,是县城周边诸山的最高峰。阊江河水从西面绕其而过,宛若一条银色的玉带,在其下游数里原有崖石对峙,流急滩险,曰"阊门"。祁山体势雄伟挺拔,在县城周围的群山之中,更显其高大之势,祁者,大也,故将此山命名为祁山。还有一种说法,祁山的本意是”飘舒若旗“,站在阊江路上远眺祁山,只见南面的主峰高耸,犹如旗首,山势逶迤北去,起伏的山峰,就像一面在微风中飘动的旌旗。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礼县距天水市有93.5公里,古代大军日行百里,两日就可以从祁山赶到天水市;然后沿渭水而东进,行340公里可到西安,沿河而行对于古代行军是十分重要的。如今礼县建有祁山堡,以纪念诸葛亮北伐中原,恢复汉室江山的决心与毅力;祁山堡成为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游客慕名而来甚多。


大秦铁鹰剑士


都别抢,我来答。

这个在《三国演义》中鼎鼎有名的祁山位于甘肃省礼县境内,是一座绵延25公里左右的狭长山脉,如下图所示:

诸葛亮之所以会选择从祁山出兵,就是打算先占据陇西地区,进而染指关中平原,只要他在陇西地区站稳了脚跟,那么可以说他就能够长驱直入关中平原。

祁山原本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山脉,但是因为诸葛亮的缘故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身影,从建兴五年开始,诸葛亮上了一道鼎鼎有名的《出师表》,接着展开了六次北伐曹魏的战争。

所谓的“六出祁山”实际上诸葛亮只有两次从祁山出兵,分别是第一次和第五次,而其他几次都主要是靠近祁山地区。

在祁山有祁山堡和武侯祠两处景点,这个祁山堡是诸葛亮在北伐期间修建的城堡,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武侯祠,这个武侯祠和成都武侯祠不一样。

是依据当初诸葛亮在此驻军点将而修建的一座祠堂,在这个祠堂周边还存有点将台、藏兵湾、九寨、上马石、小祁山、卤城盐井、西县、木门道、铁笼山等等这些古战场遗址。

说起这个武侯祠还挺多,足足有8个之多,分别是陕西勉县武侯祠、南阳武侯祠、襄樊古隆中武侯祠、重庆奉节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甘肃礼县祁山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和海南武侯祠。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成都武侯祠,毕竟诸葛亮本人就葬在那里,而且这个祠堂又是和刘备一起接受供奉,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最重要的还是成都在当时毕竟是作为蜀国的国都。

那里保留了关于三国时代的遗址,所以这个成都武侯祠又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每年要接纳上百万的游客前去参观。

相比之下,祁山的武侯祠就要显得冷清一些,主要还是甘肃当地人去参观,像举办描绘的时候当地人也会前去游玩。《三国演义》影视版播出后,祁山武侯祠也在全国火了一把,毕竟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古战场。

光凭这一点还是吸引了不少人前去游玩,不过诸葛亮虽然成全了祁山,但是祁山并没有成全诸葛亮,这个六次北伐曹魏的军事家除了第一次取得较大的成果外,其余几次北伐都无功而返。

所以当祁山地区感受一下诸葛亮的遗憾也是可以的,顺便自己也可以在胸中推演一番七出祁山的戏码。


围炉谈史


你好,根据你的提问做出以下回答:

1.诸葛亮六出祁山,这个祁山具体在今天什么位置?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

2.诸葛亮六出祁山有哪些渊源?

诸葛亮北伐

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史书记载诸葛亮从祁山出兵伐魏仅有两次,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

诸葛亮从祁山出兵,是贯彻落实《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重要战略方针。但是值得一说的是,诸葛亮南征后,即南中平定战后,蜀魏先后大规模作战七次。其中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并未交战。第五次只出偏师,诸葛亮未出汉中亲至。因此,实际上应该按照清人俞樾在《小浮梅闲话》中的说法,诸葛亮是五次北伐。

在这五次北伐中,从祁山用兵的只有两次。

第一次北伐就是从祁山用兵,这是在诸葛亮恢复孙刘联盟后,公元228年发生的。这次战争构思非常巧妙,一方面事先扬言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于斜谷,吸引曹真重兵;另一方面自己则率大军攻祁山。开始很顺利,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还收服了姜维。但是张郃宝刀不老,大破马谡于街亭,演义中的失街亭、空城计皆出于此。

第四次北伐也是从祁山用兵,建兴九年,诸葛亮进攻祁山,司马懿拒守。他知道蜀兵长途而来,粮草不多,便死活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手段诱使司马懿进攻,但都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其实司马懿比他谨慎得多。诸葛亮退到哪里,他就跟着进到哪里安营扎寨,就是不主动进攻。后来刘禅听信谗言,召诸葛亮回成都,诸葛亮归途之时斩杀名将张郃,“木牛流马”的故事也是发生此时。


总的来说,祁山的历史渊源,主要体现在诸葛亮2次从祁山用兵! (如有其他渊源欢迎大家来探讨)


闲来赏史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连山秀举,罗峰兢峙,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所以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

祁山和诸葛亮北伐相关的资料:

一、诸葛亮“六出祁山”对“北定中原”的有利因素。有利因素诸多,择其重要以论: 1、自然因素。陇右东与秦川相接,依丝路古道(即关陇大道)、渭河一线相通。素称秦陇一线唇齿相连,天水南可自阴平古道,江汉之线,双道直通川蜀江汉。汉中、陇右是当时蜀汉北铙曹魏的双大门。汉中已有,再取陇右,则蜀汉进攻查双管齐则,形成钳形之势。若是防守,可双门紧闭,拒曹兵于门外,万无一失。曹魏也难以实现得陇望蜀之美梦。西连河湟,北通大漠,可与广阔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连成一片。尤其丝绸之路开通后,这里是关中通往西域的第一站咽喉重地。翻陇山入秦川要比翻秦岭阴容易得多。从地形上分析,这里处在六盘山地、陇中黄谷相连。渭河谷地横贯其间,嘉陵江、西汉水谷地平缓由陇入蜀。东有陇山屏障,西有河湟天险,南可退走川岷江汉,进可攻,退可守,有较大回旋余地,是屯兵作战的天然重地。


2、经济因素。天水市现总面积14267m2,耕地593.3万亩,人口2720000。渭河干支平均年径流量12.84亿m3,嘉陵江干支平均年径流量5.47亿m3。地下水资源达1.6亿m3。含水层厚达4-15m。年降水达156亿m3。故以“天河注水”盛名于世。年均气温10.5℃。7月最热,最高温38.2℃,1月最冷。最低温-19℃。春季冷暖多变幻,常有倒春寒;夏热无酷暑,雨热同季,降水集中;秋季降温速,秋温低于春温,阴雨天气多;冬冷无严寒,气候干燥,雨量充足,水资源丰富,在三国时期,人中尚少,粮产量丰盈,是提供屯兵军粮的粮库。故有诸葛亮“陇上刘麦”的佳话。同时山原广阔,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27.42%,林地面积874.41万亩,是黄土高原上的绿洲,被誉为“陇南林海”,“林泉之冠”。三国前,这里水草繁茂,是天然牧场。公元前九世纪秦祖嬴非子在这里为周孝王放牧繁息战马,为周孝王中兴,起了重大作用。所以天水是繁息战马的丰盈宝地,自然是诸葛亮伐魏前线所需战马的良种场。加上丝绸之路开通长宁驿、弓门砦 、降陇城、秦亭、街亭、略阳、成纪、显亲、清水、绵竹、上邽 、新阳、冀城、洛门等陇右古镇上,西域商贾往来贸易,使市场经济繁荣。这都是诸葛亮伐魏的有利因素。


3、文化因素。天水历史悠久,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详地。传说人类文明始祖三皇之首伏羲氏出生在这里,故称“羲皇故里”。《易系辞传》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鲁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史记•补三皇本纪》云:“太吴庖牺氏,凤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日毕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氏于成纪(今天水一带)。”据考察,天水渭河及其支流两岸现有史前文化时期原始先民聚落址达500余处,同时出土万件遗物,有些与伏羲氏族文化的内涵有相似之处,尤其是秦安大地湾、天水师赵村、西山坪,武山付家门等遗址的发掘得到证明,其人头蛇身饰文的彩陶器皿和伏羲氏族图腾崇拜完全一致,说明天水乃至陇右一带在史前文化时期有一支以蛇为图腾崇拜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伏羲氏功盖千秋,伏羲氏族文化是中华古老文化的源头。伏羲氏族兴起于陇右,后随迁徙,翻陇山,进关中,徒陈仑。再沿渭水东进,定督陈州(今宛立)。为华夏民族的文明起到肇启作用。伏羲氏族未入中原者,父系氏族社会就以炎帝族为号。炎帝族姜姓,黄帝族姬姓。《国语》云:“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姜”、“姬”从“女”,说明以母系为血统。“羲”、“姜”、“羌”从“羊”,说明均为牧羊族。《帝王世纪》云:“昔少典娶有娇氏,名曰女登,威神龙于华阳之常羊,生神龙烈山石室”。《大荒西径》云:“有氏人之国,炎帝之孙名灵恝,灵恝生氏人。”说明氏人也是羌人分支。那么陇右氏、羌亦是伏羲氏、神龙氏、轩辕氏之后裔。从上看三皇皆发端于西部,后因迁徙、争战进入中原,是中华远古文化的基石,荆襄名士之首、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岂能对此无睹。


纯手工作答,如果博而化易的回答对大家有帮助, 欢迎大家点赞、转发分享和关注博而化易来支持我吧!朋友的一评一转都是对博而化易最大的肯定和支持,感谢伙伴们的支持!


博而化易


诸葛亮一生伐魏,以汉中为根据地,意图进攻关中平原,故主要行走的是高中至关中的蜀道。历史上大致有祁山道(又称陇西道)、陈仓道(又称散关道、嘉陵道、故道)、褒斜道(特定时期简称栈道)、傥骆道、子午道等,那么祁山道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这么选择道路呢?

1.古时道路交通选择的原则。

古时生产力低下,对山区道路的选择原则基本是沿河行走,如遇大山需翻越,则先找一条河流,逆流而上,走到源头,翻越分水岭,再找一条河,顺流而下。这样做的原因有二:一是河谷天然是山区最低最平坦处,走路省劲;二是人畜长距离行走,水源是最重要的保证。

2.历史上蜀道位置对此原则的佐证。

历史上蜀道选择基本可佐证此说法。如褒斜道之褒水、斜谷;傥骆道之傥河、骆谷;嘉陵道(故道)之清姜河、嘉陵江。而诸葛亮选择的祁山道,应该也是基于该因素。这条路是从汉中出发,基本沿西汉水朔江而上,到源头齐寿山附近翻越分水岭(此处有几条分岔路,如木门道、铁堂峡道等),再进入黄河流域的渭河支流藉河,进而到达天水,然后顺渭河而下,至关中平原。

在此需要说明,西汉水原和汉江为同一水系,在汉初(公元前186年)武都大地震时,略阳附近的山体崩塌,壅塞河道,西汉水与汉江被隔断,不再向东流入汉中盆地,而是向南流入嘉陵江,至重庆入长江,史称嘉陵夺汉。但嘉陵夺汉并非一挥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先形成了堰塞湖天池大泽,再慢慢湖水向南涌出,不断冲刷河道,直至大泽消逝。诸葛亮时期,大泽应该部分还在,所以略阳以上,西汉水河谷无论行军还是漕运,潜力很大,这也是诸葛亮选择祁山道的原因,亮称之为坦途。这也是天水的地名由来:因汉水常与银河相对应,史称天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故源头称天水。

3.老旧铁路线路对古道的佐证。

巧合的是,建国初期修建的铁路线路,和古代驿道基本也重合。这是因为初期的铁路,蒸汽机车牵引力有限,要求坡度极缓,所以老铁路选线和古驿道重合的较多,翻越山区时也是先找一条河谷沿河而上,到分水岭时越岭选线(这是铁路修建的最具难度的设计工作),然后再顺流而下。如建国后首条入蜀铁路宝成线,即基本沿着嘉陵道选线:线路先沿着渭河支流清姜河朔流而上,翻越秦岭分水岭段则是著名的观音山展线(三层铁路),越岭后又顺嘉陵江而下。而这条铁路建设之初,则是拟从天水翻越秦岭的。当时选择了秦岭山脉的最缓处,天水市秦州区秦岭乡,这里基本也就是西汉水的源头,即祁山道,和诸葛亮的选择也是重合的。后因苏联专家建议,加之考虑到宝天段线路运力瓶颈限制,将铁路由祁山道移位为嘉陵道,天成路也就成了宝成线。

故祁山,就在甘肃礼县祁山堡,这里有个突兀的小山包,和对面的观阵堡扼守西汉水及其河谷,是西汉水流域的一道门户。为此,也把这条道路称为祁山道,类似于嘉陵道因为散关也称之为散关道。现今十天高速基本沿此路而建,诸葛先生用一生去行走的路,现在开车只需要三个半小时。




非想非非想处天


诸葛亮六出祁山,只是为了得到它。此物若得,蜀汉就有了与曹魏一争天下的资本,就有了翻盘的优势,这就是凉州战马

汉代战马皆出幽凉。

当时汉朝有三种马匹,一种是乌恒马,产地在幽州、并州一带。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就是采用的这种马。一种是匈奴马,汉武帝时,由西域引进该马种,普遍产地在凉州一带,所谓“西凉铁骑”,用的就是这种马。还有一种是川滇马,在荆州、益州巴郡等地都有分布。身材矮小,不适合作为战马使用,但吃苦耐劳,很适合作为后勤的驮马使用。

令兵器时代,兵种相克十分明显,曹操就以骑兵荡平中原,号称虎豹骑天下无敌。

居于蜀川的诸葛亮,除了地利之外,没有任何优势。荆州已失,为了能实现《隆中对》的诺言,诸葛亮唯一的机会,就是打通蜀川和凉州的通道,打破曹操对战马的垄断,大量采购或饲养战马,实现骑兵建制,以待冲破长安,荡平中原。

而祁山作为汉中与凉州之间的一道屏障,诸葛亮必然要先攻打祁山。

打通祁山的另一个作用,是取陇右粮仓,减轻远途运粮的无奈。

古代行军打仗,粮草是重中之重,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在当时运输条件有限的情况下,10万人的部队出征,大约需要2-3倍的民夫来运粮,途中人吃马嚼,虫吃鼠咬等损耗,对综合国力弱于魏国的蜀国来说,是不小的负担。

自秦国起,陇西(陇右)就是各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统治西北边防的前沿地带,《资治通鉴》记载,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陇右之繁华可见一斑。繁华就意味着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因此,陇右作为蜀汉东进的天然粮仓,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凉州除了战马,还是兵源产地。

上一条里说了,蜀汉是三个国家中人口基数最少的国家,没有人怎么打仗呢?凉州有人。马超曾经以10万羌兵铁骑打得曹操割须弃袍。羌兵,就是生活在凉州的少数民族。这里民风彪悍,好勇善斗,各个善于骑术。马超就是羌人,且马氏父子在凉州经营多年,马超又曾被羌人封为“天将军”,凭借这层关系,诸葛亮一旦打通祁山,在当地募兵就不成问题。这可比自己重新训练骑兵要方便快捷的多。

综上所述,诸葛亮屡出祁山就不足为奇了。

具体位置: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东至卤城。

陇右位于甘肃陇山以西,黄河以东这一片区域。飞将军李广就是陇右成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