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怎樣形成自己的企業文化?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獨坐參禪,默然不語。師父看出其中玄機,微笑著領他走出寺門。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間瀰漫著清新的空氣、半綠的草芽、斜飛的小鳥、動情的小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偷窺師父。師父正在半山坡上安詳地打坐。一休有些納悶,不知師父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過了一個下午,師父起身,沒說一句話,打了個手勢,把一休領回寺內。剛入寺門,師父突然跨前一步,輕掩兩扇木門,把一休關在寺外。一休不明白師父的旨意,獨坐門外,思悟師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暗了下來,霧氣籠罩了四周的山岡,樹林、小溪、鳥語、水聲都不再清晰。

這時,師父在寺內朗聲叫一休的名字。一休推開寺門,走了進去。

師父問:「外面怎麼樣?」

「全黑了。」

「還有什麼嗎?」

「什麼也沒有了。」

「不,」師父說,「外面,清風、綠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領悟了師父的苦心。

這是一段禪,它所蘊含的內容便是

企業文化的基本主題——一切都在。人們的價值觀、行為選擇以及價值判斷存在於企業的每個決策中,這些習以為常的行為習慣,正是企業文化最終的表現形式。

不管是理念層面的價值觀還是外化的、可觸摸的產品和形象,抑或是更深層面的基本假設,對於企業文化都只有「讓理念轉化為行為」才能夠讓人滿意。


毫無疑問,企業真正有意義的競爭優勢是員工的行為模式。

1

企業文化成為決定組織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個有作為的企業家,他提出、實踐和塑造企業文化,提煉出共同的價值觀,是為了使企業上下產生認同感。企業管理者要在自己的管理實踐中發揮企業文化的作用,會常常思考這樣一些問題:


• 我的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目的是什麼?• 我的最終奮鬥目標是什麼?• 我的產品如何被人們所接受?• 我如何製造出最好的、最有競爭力的產品?• 我怎樣把最好的人才集中到公司來,又能最充分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最好的戰鬥力如何能以團隊的力量去戰勝一切?• 除了走得快一些,如何走得更遠?

對以上這些問題的回答並付諸行動,可以顯現出企業文化的力量。擁有這種力量,可以推動企業以及企業的管理者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保持清醒的認識和優越的競爭位置,讓企業走在正確的軌道上。

2

企業文化要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在什麼情況下,企業文化才能夠形成?答案很明確,企業讓員工形成一致的行為習慣即企業文化。

很多時候,人們會認為統一思想是文化形成的基本特徵,這個理解是大錯特錯的。文化不是表現在同一思想之中,相反,一個有活力的文化會包容不同的觀點、思想,甚至會接受對立和衝突。

文化最重要的表現其實是統一行動,一致的行為和習慣可以帶來統一的意志,這樣,文化的作用就會發揮出來。

企業怎樣形成自己的企業文化?


在我看來,企業文化是企業中一整套共享的觀念、信念、價值觀和行為規則,得以促成一種共同的行為模式。這種共同的行為模式是企業文化最強大的力量之所在,它實施起來十分艱難,但取得的效果卻牢不可破。

企業文化直接決定著領導者的行為方式,直接影響著人力資源的有效性,對於提升企業獨有的核心競爭力有著深刻而長遠的作用。任何一個企業都需要平衡持續變化和穩健發展兩者之間的關係,這就是企業文化的作用,是回答企業持續增長問題的根本所在。

企業文化不僅是喊在嘴上、掛在牆上的口號和理念,更是全體員工的信條和行為準則。理念與習慣正是文化取得結果的兩個領域,企業文化的打造也必須從這兩個領域出發,讓企業的理念可以促進企業和顧客之間、和利益相關者之間達成共識;讓企業的行為習慣落實到每個員工的自覺行動中,最終成為員工的行為習慣。企業的真正存在並非是資材的積累、規模的擴大,而是其文化、精神的存在,是具有自覺行為習慣的員工隊伍。

共同的行為模式帶來的企業持續成長的驅動力量,讓企業文化具有了極其特殊的功能,這需要人們明確地理解文化本身就是行為方式的選擇。如果文化僅僅停留在理念層面上,企業文化並沒有被打造成功。企業文化中價值觀的確定、企業宗旨的確定、企業價值判斷的確定等,這些問題的確定不是為了瞭解,而是為了採取行動。這些明確的價值追求,就是要集中人們的精力和資源,努力取得正確的結果。因此,企業文化的一切努力和最終的追求是員工行為習慣的形成、共同的行為模式以及明確的價值行為選擇。除非轉化為行為,否則就不能稱之為企業文化,只能夠稱之為「口號」。

文化理念作為行動先導,必須經過轉化才能確保落實到行動上。「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強調結果導向,把文化做實,最終表現為員工的一致的行為習慣。

3

形成員工的行為習慣要做到四件事

光說不練假把式,知道一籮筐的理念,不如實實在在地落地一件。

企業怎樣形成自己的企業文化?


文化的根本功能是凝聚力的功能,簡單地講就是達成共識。很多人認為達成共識是很困難的事情,但在我看來,關鍵是你是否關注為達成共識所必須做出的努力。具體來說,達成共識需要做到四件事情:

1.共同的事物。相同的服裝、公開的辦公場所、員工一起用餐的餐廳等,包括公司的標識系統、辦公用具以及工作環境,都要給員工明確的共同事物的安排,這些共同的事物會帶來共識的達成。很多時候,人們對這些共同的東西習以為常,但正是這些共同的事物,讓員工可以和組織保持一致。所以,儘可能給員工提供一些共同的事物,這樣做更容易讓員工和公司達成共識。

2.共同的語言。西方諺語說,世界上最近的距離和最遠的距離都在舌頭上。這說的就是語言的功效。「你今天有什麼好的創意?」「你有什麼好的概念?」「你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在這樣的氛圍下,員工就會通過創新、創業這些共同語言產生創新、創業的行為。一個好的企業文化會讓員工不斷談論這樣的話題:


第一,誠實地瞭解顧客,並追求顧客至上;第二,不強調職位的高低;第三,只有合夥人與夥伴;第四,要滿足顧客的需求。

概括起來就是,在企業中談論三個關鍵詞——顧客、合作、解決問題。如果員工在日常工作中都是談論這三個關鍵詞,那麼,員工所形成的共同語言就可以產生顧客導向的文化和行為習慣,就可以形成相互合作、配合的企業文化和行為習慣,就可以形成主動承擔責任、積極解決問題的企業文化和行為習慣。所以,我一直主張企業要有自己的歌曲、自己獨特的語言以及要求,在企業內部引導員工談論共同的話題,以形成文化共識。

3.共同的舉止。運用共同舉止達成共識的典型是軍隊。任何一個軍人都會要求自己一切舉止符合要求,無論是行走、吃飯、訓練以及睡覺,這些完全一致的行為舉止訓練,使得軍隊成為強大的組織。在形成企業文化的時候,也一樣需要員工具有共同的行為舉止,通常情況下,企業中的行為可以分為六種:會議的參與、對於細節的注意、個人關係與人際溝通、在危機中聚集商討應對客戶需求的對策、品質的標準、勞資關係。這些都是企業中的日常行為舉止,這些行為舉止的一致性和高標準,可以形成一個一致的團隊。

4.共同的感覺。給員工好的感覺,有著非凡的意義。當一家公司的員工評價「公司對我們很好」「我們喜歡這個地方」「我們關心公司,因為公司關心我們」等,那麼,這家公司就已經形成員工的共同感覺了。比如,有的公司從員工的衣食住行入手,通過為員工提供良好的服務等舉措,使得員工感受到特殊的待遇,並因為這樣的待遇感受到公司對於他們的尊重和珍惜,在內心萌發自豪感和當家做主的感覺。這樣的感覺一旦成為員工的共識,就會發揮巨大的作用。

以上四個方面是形成員工行為共識的方法。在中國企業裡,因為沒有注重共同工作方式的培養,沒有約束員工的工作行為,沒有強調對於所關注事情的共同標準,所以就無法形成凝聚力,看起來像一盤散沙。其實,達成共識並不是太難的事,只要善用工作環境、工作服裝和工具以形成共同的事務,善用管理制度和激勵手段以形成共同的舉止,善用公司用語以形成共同的語言,善用公司的形象以形成共同的感受,企業的共識也就達成了,企業文化隨之就會展示出來。

由上可見,企業文化並不是「虛」的,而是非常「實」的。所謂「實」,就是體現在這四個方面:

共同事物、共同語言、共同舉止、共同感覺。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員工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只要管理者願意在這四個方面做出努力,企業和員工之間的共識,就一定可以達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