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万中国茶厂,为何不抵一家立顿?

从英国人偷走我们的茶树、茶种开始,我们就丧失了资源优势。

从英国人从印度把第一批印度茶运往英国销售开始,我们就丧失了市场优势。

从英国人宣布印度是世界茶原产地开始,茶就从根源上被掐断与中国的关联,我们为之骄傲的饮品居然是华外之物!

甚至,从英国人第一个陶罐厂落地,从一把带把的银质茶壶诞生,从他们第一次往茶杯加糖开始,中国茶叶和它相伴的器皿都成为往事。

我们面对的将是,一切从头开始。


七万中国茶厂,为何不抵一家立顿?


“你的心脏每跳动一次,全世界就有1252杯立顿热红茶被饮用,119罐立顿冰红茶被消费;而立顿每年销售的茶叶净重量相当于约1.4万头成年非洲象的体重。” 2005年,一位新华社记者在参观在贝德福德的立顿红茶研发基地后,发出了如上感慨。她把这一切归功于科技,“是科技将小小的茶叶变成了国际闻名的大品牌”[1]。

是年,立顿销售了360亿个茶包、7万吨茶叶,产品打入了110多个国家的市场,销售额目前突破了15亿英镑(约合28亿美元),而发在研究经费上的投入同样惊人,每年占销售额0.7%。涉及到顾客饮茶的习惯、饮茶的流行趋势;如何沏茶;对茶叶颜色、味道、包装形式的喜好;影响顾客茶叶选择的原因等。


七万中国茶厂,为何不抵一家立顿?


当时,许多茶叶消费者对立顿还不那么熟悉,即便是中国茶业界,也只是耳闻立顿是一家很大的公司,但到底有多大,谁也不知道。许多人是因为报道中那段著名的修辞注意到了立顿,那个时候,中国茶叶界正在处于“疯狂的普洱茶”时期,对茶界的各类消息异常敏感。

鲁迅收藏的20克的普洱茶卖到20万的天价,张国立的七子饼卖到160万,1饼古董普洱茶单价超过了10万……普洱茶的吸金能力就连摩根大通这样的世界金融大鳄也加入进来,云南省当年笑纳了大约近10亿的普洱茶投资。


2006到2007年,普洱茶继续大热海内外,许多茶每克飙升到几千,在由普洱茶拉动新一轮茶叶消费热潮中,各种天价茶层出不穷,覆盖了整个六大茶类。盛世饮茶论很有市场,许多人建议成立“国饮日”、“茶叶节”,中国茶叶大省云南率先把5月8日定为“饮茶日”。2009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焦家良向两会提案,建议“茶叶节”时间定在“谷雨”这一天。


2008年年底,许多茶企到广州参加一年一度的“茶业博览会”,热热闹闹的茶氛围,滚烫的茶汤,又因为新华社的一篇报道,变得凛冽起来。硕大的标题上写着:“七万中国茶厂,为何不抵一家立顿 ?”文章说:

七万中国茶厂,为何不抵一家立顿?


当今世界的三大饮料中,茶叶品牌首推英国立顿。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却没有在国际上叫得响的茶品牌。由于缺乏品牌效应,七万家中国茶厂在总体实力上竟难敌一家英国立顿,立顿茶业年产值相当于中国茶业年产值的七成。中国茶何时才能叫得出响当当的品牌[1]

文章引用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统计的一组数据,全世界每年茶叶需求量达300万吨,供应量达350万吨。中国每年产茶120万吨,仅有30万吨出口,虽然产茶面积世界第一,但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却较弱。中国每年茶产业产值为300亿元人民币,而立顿茶业年产值约23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茶产值的三分之二强。

中国有所谓的“十大名茶”,但却没有一个成名品牌。中国有世界第一的生产量,却没有拿得出手的出口率。英国是一个不产茶的国家,但立顿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篇报道刺痛了茶叶大国的神经,其后有近100家报纸进行了转载或摘要,有50多家报纸介入反思,在茶叶大省,有些讨论持续了数天甚至一周,我们举一国之力,居然连一个企业都不如?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


本文摘自《茶叶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