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茈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前,諸葛亮沒有勸諫劉備不去伐吳,僅僅在劉備夷陵之戰劉備戰敗後說,“若法孝直在,必能阻我主東征”,可見,諸葛亮並非不想勸諫,那又為何不勸呢?
追其原因,是因為關羽的死與諸葛瑾有莫大的關係!
首先,劉備和孫權聯盟,在溝通上,則分別倚靠諸葛亮和諸葛瑾兩兄弟。在聯盟狀態下,呂蒙偷襲荊州,諸葛亮本就難逃責任。
其次,諸葛瑾不僅作為孫權與諸葛亮聯繫的負責人,更是參與了討伐江陵的戰爭。
所以,諸葛亮在伐吳這事上實在沒臉說!
而劉備夷陵之戰戰敗之後,病死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讓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關係成為千古佳話。
劉子魚
對於夷陵之戰,諸葛亮並沒有沉默不語,孫權也並沒有使離間計!
所謂的“離間計”應該指的是孫權讓諸葛亮兄弟諸葛瑾出面,勸說劉備不要出兵一事。
對於這一點,我認為孫權讓諸葛瑾勸說劉備不要出兵不是離間計,原因為:
一是利用諸葛瑾與諸葛亮的兄弟關係。諸葛瑾為吳國重臣,諸葛亮為蜀國丞相,兩人都具有極大的說話份量,在注重血緣的古代,對彼此的勸諫會產生更好的效果,寄希望於諸葛亮對劉備產生更大的影響。
二是以當時的處境,孫權更多的考慮應該是如何勸說劉備退兵,而不是製造矛盾,激起劉備更大的敵意。在曹強吳蜀弱的背景下,孫權深知吳蜀聯合抗曹的重要性,吳國也沒法面臨和蜀曹兩線作戰的處境,因此,在奪回了要地荊州後,面對劉備可能都出兵,迅速求和,希望避免兩國交戰。
三是諸葛瑾寫信勸說蜀國不出兵時,劉備還並沒有下定大舉出兵吳國的決定,蜀國也有不少大臣反對,老將趙雲就第一個進行了勸諫。所以在這種劉備猶豫的關鍵時刻,孫權更多的應該考慮如何制止劉備出兵,而不是離間劉備和諸葛亮,這個更多的應該放在劉備出兵之後進行。
綜合以上三點,孫權應該沒有對劉備和諸葛亮使用離間計!
另外,在夷陵之戰中,諸葛亮並沒有沉默不語,二是進行了兩次勸諫。
第一次是在劉備決定要親征吳國後,反對大臣不少,但諸葛亮見劉備在氣頭上並沒有說話,直道一天,眾多大臣跑去丞相要諸葛亮勸阻劉備,諸葛亮便順勢帶領百官去勸劉備,但諸葛亮沒有直接勸劉備不要攻打吳國,二是說如果皇上非打不可,不必親身前往,讓一上將軍代徵即可,劉備聽後心有所動,但被張飛所打斷,使勸諫失敗。
第二次是劉備整頓兵馬準備出行時,大臣秦宓上前勸諫,並且是死柬,結果劉備還是不聽,諸葛亮便乘勢上前勸諫,讓劉備不要出兵,劉備仍未聽從,決意出兵。
由此可看,諸葛亮在夷陵之戰前並不是沉默,而是有所動作,奈何劉備不是阿斗,登上皇位的劉備正值人生巔峰,意氣風發,對自己過於自信,在面臨失兄弟之痛下,旁人難以勸服。
而諸葛亮雖然能明白吳蜀不可戰的大局,但當時的諸葛亮還並不是擁有很大權利,他是丞相,主管內政,並沒有軍權。從事後諸葛亮所說的一句話可以看出“若法孝直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由此可見,諸葛亮當時對劉備的影響還是有法正大,足可見當時諸葛亮的地位了!
因此,夷陵之戰,諸葛亮沒有沉默,孫權也沒有離間劉備和諸葛亮!
木子夏錦論史
應該無關。
諸葛亮沉默,源於東征孫權違背了諸葛亮的戰略規劃。
劉備三顧茅廬,與諸葛亮縱談天下大勢,提到:“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特別強調,對孫家只能聯為外援盟友。
這裡要指出,聯吳抗曹的戰略設想不是拍腦袋和個人喜惡,完全是由天下形勢所決定。
劉備籌劃發動徵吳,主要目的是為奪回荊州失地,鞏固益州,為今後謀取天下爭取一個樞紐和基地。
但這樣一來,為了中期目標,就違背了蜀漢政權的根本大政。所以諸葛亮在此情況下保持了沉默。
夷陵之戰結束後,諸葛亮主持國政,掌握了更大話語權,派出了傑出外交家鄧芝,重新與孫吳政權結為盟友,將蜀漢重新納入到隆中對時定下的戰略規劃之中。
專注歷史寫作老沈
其實這個要在劉備西征之前開始說了,謀士是龐統,拿下益州之後,謀士是法正,諸葛亮好比曹營中的荀彧的位置,是制定大方向和戰略的人,開戰之後曹營是荀攸郭嘉,蜀營是龐統法正,也就是說諸葛亮是說打還是不打的人,龐統法正是管怎麼打的人。而且有一種說法是,劉備打夷陵之戰不光是為了報仇,他想的是天下二分計,吃柿子撿軟的捏,登基繼位要打就要打勝,打孫權比打曹丕更簡單,所以選擇的打孫權。而且這個戰略是諸葛亮和趙雲都不支持的,而且諸葛亮在成都也脫不開身,政務繁忙,畢竟拿下益州沒多少時間,人心不穩,更需要安定根據地。從而這個仗劉備就沒有帶諸葛亮和趙雲,而且夷陵之戰的決戰之前,劉備是一路大勝,諸葛亮也沒什麼可說的呀。後來慘敗諸葛亮也說什麼都沒用了,所以我認為這是諸葛亮沉默不語的原因。
教予知老張說
對於夷陵之戰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勸阻,這個問題得從夷陵之戰的誘因說起。
孫劉聯盟是諸葛亮一手促成的,因為當時曹魏勢大,孫劉逼不得已抱團抗曹。然而,有一戰當是聯盟最重要的轉折點。
公元219年,曹操被關羽打得喘不過氣來,於是一面勉力抵擋關羽一面拍使者“許割江南以封權”,遊說孫權起兵襲擊關羽後方來為自己減輕壓力。關羽水淹七軍之後,確實勢頭正猛,若是讓劉備繼續坐大,孫吳將淪為最弱的勢力,這在孫吳有識之士眼中自然是不許的,於是便有呂蒙陸遜合謀,白衣渡江奇襲荊州之戰。
而後夷陵之戰諸葛亮不勸阻的原因有二:
首先,白衣渡江之戰導致關羽敗走麥城被殺,夷陵之戰發生在公元221年,即關羽被殺之後兩年,這兩年內劉備厲兵秣馬,積極備戰,誓要給二弟關羽報仇,其間諸葛亮可以出口勸阻的機會甚多,但孫劉聯盟是自己一手促成,孫吳的背後捅刀子他心裡是有愧疚感的,何況劉備斷一手足,要復仇他自然是不好勸阻。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沒有開口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諸葛亮估算兩方兵力,蜀國勝算還不小,就當時的雙方兵力來說兩方相當,各動兵力5萬,劉備的軍隊擅長山地作戰,孫吳擅長水戰,劉備戰場選在陸路略勝一籌,而劉備這邊還說動了南蠻於孫吳後方叛亂又略有增勝,所以正面硬剛蜀國勝算會大一些,諸葛亮又心有愧疚,就更不會勸說了。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張飛與劉備匯合時被部下所殺,陸遜又是個滑頭,將戰線拉扯到長江三峽附近,導致劉備夷陵之戰失敗。
至於所謂的離間計,如果說殺關羽讓諸葛亮心有愧疚算是孫權的離間計,那說是計成也不為過。
以漁為家
第一,關羽高歌猛進奪樊城,孫權背信棄義襲荊州。
每次說到這件事就有些扎心,當時的關羽已經在荊州鎮守六年有餘,這六年的時間,劉備從荊州地方集團的長官,連續奪取了益州和漢中地區,上三郡也落入了劉備手中。這是劉備的巔峰時期,跟隨劉備一同起義的關羽,自然也不甘落後。他手裡的荊州兵馬也想趁此機會,為劉備集團建功立業。劉備孫權是盟友關係,自然是不能對孫權的江東集團發起進攻了。所以關羽開始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北伐戰爭,北伐的第一站便是曹仁鎮守的樊城。當時的樊城屬於荊州重鎮,一旦越過樊城,北方便完全暴露在了關羽的鐵騎之下。曹操為此不惜先後派遣了兩路人馬前來支援,結果都有些差強人意,尤其是于禁這一路,被關羽殺的棄甲投降。
曹操感覺到了恐懼,老年曹操一向如此,他已經沒有了當初的膽略,甚至想著要往北邊遷都。這個時候孫權卻給他來帶了好消息,孫權手下大將呂蒙和陸遜兩個人想了一出奸詐的奪城之計。眼看著劉備這幾年一路順暢,儼然要成為天下之主的感覺,孫權當然眼紅,因為這些年他寸功未立,其實就是一個守成之主。他自然不希望劉備一家獨大,所以在呂蒙和陸遜的聯合之下,偷襲了關羽的大後方。關羽當時正在樊城跟曹軍對峙,聽到老家被孫權給霸佔了,他失去了方寸,最終導致兵敗被殺。
第二,關羽被殺,到底有沒有得到孫權的許可。
要知道,關羽是三國時期最重要的一個人,因為他的死直接決定了三國的走向。那麼關羽到底是怎麼死的呢?荊州丟失以後,呂蒙對荊州軍士的家人們十分優待,還讓他們傳話給關羽手下的軍士,只要回來,那就能夠平安過日子。所以關羽的軍隊幾乎在一夕之間就垮臺了。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家庭畢竟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的多。關羽成了孤家寡人以後,並沒有打算一走了之,而是躲進了麥城之中,最終被呂蒙設計擒殺。那麼關羽被殺,到底有沒有得到孫權的許可呢?我認為是沒有。
關羽作為劉備集團的二號人物,抓活的永遠比殺掉要有價值的多。他完全可以將關羽原封不動地送給劉備,以此作為和談的條件。荊州已經落入了孫權的手裡,所以劉備不談也得談。可是現在關羽被殺了,直接給了劉備口實,因為劉備報仇是為了兄弟報仇,是為了蜀漢上將軍報仇,這會點燃軍士們的憤慨之氣,到時候可就不是和談那麼簡單的事情了。孫權沒有那麼傻,主要還是呂蒙這個人太意氣用事,格局太小,所以他戰敗關羽後,不出意外地被孫權秘密毒死了。
夷陵之戰爆發幾乎成了板上釘釘的事情,這個時候能站出來阻止劉備的人並不多。讓人意外的是,一向主戰並且站在劉備這一邊的趙雲,居然主動站了出來,反對伐吳。劉備心裡非常不爽,為什麼呢?
第一,劉備明白趙雲背後的那個人是誰,他不想指名道姓。
劉備心裡別提多清楚了,趙雲絕對不是一個人在說話。他背後所代表的是整個荊州集團的力量。這幫人跟隨劉備到了益州以後,他們已經成為了益州領土上的上層人士。蜀漢建立以後,基本上分為三個層次的政治力量,最高一層自然就是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集團,他們算是劉備的嫡系。第二層是東洲集團,也就是劉璋留下的那幫人。最低層次的就是益州本土集團,他們屬於攪屎棍,一直不服氣劉備的統治。趙雲此刻的發言,其實就是諸葛亮的心聲,諸葛亮為什麼不說呢?因為他必須要避嫌。劉備的兄弟被殺了,劉備自然是要去報仇。但是他報仇的話,諸葛亮的兄弟就有可能被殺,如果此刻諸葛亮站出來表示反對,那似乎有徇私的嫌疑,所以諸葛亮一句話都沒有說。
第二,劉備兵敗後,諸葛亮更不能亂說話了。
作為臣子,已經跟當年一起創業時候不一樣了。他必須要謹言慎行,因為一不小心就會觸怒龍威,這是無法收拾的局面。劉備此刻已經戰敗,並且逃到了白帝城。那麼這個時候諸葛亮有什麼表現呢?他什麼都沒有說,只是用心維持蜀漢內部的穩定。因為劉備兵敗直接導致蜀漢內部政局不穩,那些反對派們又準備起來造反了。如果沒有諸葛亮的維穩,那蜀漢集團當時就已經崩盤了。 他現在什麼都不能說,如果說了任何安慰劉備的話,其實就是在變相侮辱劉備,因為劉備不聽勸告執意伐吳,導致了這一場大敗,諸葛亮是反對伐吳的人,他說任何話,都是一種嘲笑,所以諸葛亮只能選擇沉默。
第三,諸葛亮的沉默,跟孫權沒有任何關係。
孫權當時忙的不可開交,這是肯定的。因為孫權不僅要面對蜀漢強大的軍隊壓境,而且還要防備曹丕的大軍隨時前來襲擾。如果兩者同時而來,那孫權就算是完蛋了,幸好曹丕慢了半拍。在這件事上,孫權沒有起到任何作用,這完全是諸葛亮和劉備之間的心理較量。
因為劉備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他如果不為關羽報仇,那才會被天下人所恥笑。所以他心裡清楚必須要這麼做。從全局角度上來說,他又不應該這麼做,最終感性戰勝了理性,就是這麼簡單。而諸葛亮屬於天下第一等聰明人,他難道看不出這其中的道理?他不說話其實就是說明了一點,多說無益了。所以他只有選擇沉默,再處理好善後的事情,這就已經足夠了。我是江湖小曉生,堅持原創,必出精品,歡迎大家品鑑。江湖小曉生
個人分析,夷陵之戰首先違背了當初三顧茅廬諸葛亮的意願,荊州之地當初是借給劉備,有了西川答應好的還又反悔,正常人都會難受引來禍患,赤壁之戰主力是孫吳,功勞大部分都是周瑜的,分地盤倒是沒人份了,也是導致後來夷陵之戰的幾個潛在因素!
其二劉關張三兄弟都活著對於諸葛亮掌握大權恢復漢室後期來說也是極大的障礙,進位漢中王以後對於諸葛亮的依賴包括賞賜也是跟關張沒法比的,歷史上的權臣也都是忠心耿耿,所以說得有絕對權力才會實現理想!
其三對於諸葛亮的勸諫沒有聽從,而趙雲的勸解也沒有聽從,當時劉備對趙雲不滿,拿下益州之後大家打算分金銀了,劉備沒說之前,趙雲就反對這件事,與民休養生息,本該是劉備顯示仁德之時,後來諸葛亮已經計劃劉備敗退路線,接往白帝城!
其四參考演藝來說,諸葛亮從出山到五丈原,他是誰都算計過,不管己方敵方!一切盡在掌控,就不難看出,夷陵之敗諸葛亮的意圖很明顯,聽我的你就老老實實連吳抗曹,不聽我的你必敗不出一計一策,最後還是老老實實聽我的!
壹身証氣
i。
卜丶::\\
忍寸
:…
龍行天下104575806
事後諸葛亮感慨:”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意思是說如果法正還活著的話,就能夠勸住劉備,即使卻不住,也不會輸得這麼慘。
從孔明的話中可以看出幾點:
第一點:孔明勸不住劉備。
第二點:劉備和法正關係親密,聽法正的話。
第三點:寵統和法正死了,蜀中人才凋零,無大謀士隨軍,關張一死,也無大將可用,即使有一兩個,也抽不出身,不輸才怪。
第四點:劉備出征,孔明要留守成都,別人鎮不住。
江山青美
誰主張誰舉證,題主先找出孫權使用離間計的證據來?
陰謀論滿天飛,整天瞎雞巴吹。國家大事爭衡,這些陰謀論還是少談一些。
戰國策你可以當小說看,真當歷史了以為國家大事就是謀士鬥嘴,那適合去街頭路邊社去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