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沒有學習動力?背後是父母的錯誤認知


為什麼孩子沒有學習動力?背後是父母的錯誤認知


孩子的學習是大多數父母最投入精力與關注的領域,也是很多家庭爭端與親子矛盾的來源。其實,比學習成績好壞更重要的是孩子有沒有學習動力。掌握正確的方法,父母就可以幫助孩子激發強大的學習動力,使孩子自覺、主動地學習,讓孩子終身受益。

文 | 叢綠(清華大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科研專家、國家生涯規劃師、婚姻家庭與親子教育指導師,20年教育與媒體寫作經驗,專欄撰稿人,出版有《贏在職場》《與大學生談學習和研究》等書。)

孩子天然是喜歡學習的,每個孩子生來就有一種難以置信的學習能力,想想他們是怎麼百折不撓地學習走路、學習說話的,就能明白這一點。在上學之前,每個孩子都已經學了大量的東西,而且是完全自願的。

可是,為什麼那麼多能幹的孩子慢慢失去了學習動力呢?這背後的重要原因在於父母有一些錯誤的認知,從而阻礙了孩子的學習發展。

錯誤認知一:“你需要我替你做!”

著名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指出,孩子對周圍的世界有一個基本要求:“我想要完整和獨立地完成自己的任務,請讓我自己做!”但事實上,很多父母對孩子包辦太多,覺得自己幫孩子做會更有效率,比如孩子想自己繫鞋帶,父母嘴裡說著“你真棒!”手上卻已經快捷地幫孩子把鞋帶繫好了。這背後其實是對孩子的不信任,是對孩子能力的扼殺。

日積月累,在家裡動手機會少的孩子與能夠自由學東西的孩子相比,差距將會越拉越大,在學校裡也將會感到更大的學習壓力。所以,從孩子學習繫鞋帶開始,父母施加的影響就已經波及到孩子上學後的家庭作業。

父母要從當下開始,不管孩子處在學習的哪個階段,都放手讓孩子去做,把自己放在幫助者和支持者的位置。比如經常向孩子強調,學習是他們自己的事,要學會自我負責。我從女兒二年級開始,就逐漸不再輔導她的作業,只在作業本上籤上我的名字。如果有不會的題目,在她請求幫助時,我會為她講解;如果她不提出請求,我就儘量不參與,最多就是提醒一下“這篇作文還可以再加上幾句感想”之類的。

如果父母比孩子還著急、焦慮,孩子在潛意識裡就會認為:“我這是為父母在學的,不然他們幹嗎那麼著急?”做功課本來是孩子的責任,但是,大人把孩子的責任接過去,功課變成父母的事,孩子就會失去自主性,不再在乎自身的學習,有的甚至會故意不好好學,以此來要挾父母。

每個人都有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各就各位,屬於孩子的責任就要還給孩子。

錯誤認知二:“你得聽我的!”

我諮詢過的一個學生,成績一直很不錯,但到了高中卻直線下滑。在和我建立信任關係後,他吐露實情,原來在初三畢業的那個暑假,他媽媽為了讓他多學習,不顧他的強烈反對,為他報了8個輔導班!這件事讓他產生了強烈的逆反心理,從此決定和媽媽對著幹,不再學習。

孩子沒有學習動力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父母的專制逼迫。比如隨便延長孩子的學習時間,不經孩子同意報各種輔導班,採用“題海戰術”等,這意味著對孩子的不尊重,會製造嚴重的親子矛盾和對抗。孩子走到哪裡都有功課的壓力,就容易厭惡學習。出現這種心理,比考不及格要嚴重得多。

我女兒經常告訴我,放學時她的作業都已經完成了,因為她抓緊所有的空閒時間做作業,飯後、課間都在寫。女兒對我說:“媽媽,你要是看到我在學校裡是怎麼做作業的,就知道我是怎麼爭分奪秒了。”而她之所以那麼抓緊時間做作業,是希望回家後多一點兒玩的時間。

在有些父母諮詢孩子不愛做作業時,我曾多次談到,在孩子完成作業後,父母不要隨意增加家庭作業。即便要增加,也要是固定的,這樣孩子就知道,自己付出努力早點兒完成作業後,就可以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倘若父母覺得孩子還有很多空閒時間,隨意增加作業,那麼,孩子做作業的動力就會被破壞。這其實就是建立在尊重基礎上,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

為什麼孩子沒有學習動力?背後是父母的錯誤認知


錯誤認知三:“你不行!”

有一個初二男生原來學習還不錯,處在中游,初二之後成績急速下降,不願學習。母親陪著諮詢時,這個男孩不大說話,問一句就簡短地回答一句。我一般都會要求和孩子單獨交談一會兒。當母親離開後,男孩很快就變了一副樣子,開朗頑皮,用手捋頭髮的姿態都顯得很帥氣。他說:“要是我成績考得差點兒,我媽就總是說‘就知道你學不好,自己還不努力,真是不爭氣!’反正不管怎樣,她都這樣認為,我索性不學了,這樣她不是就說得更對了?”

很多父母在批評孩子時,有時候會採用一種負面的、打擊性的話語,或者將孩子與其他人進行對比,然後得出“你不行!”“你不如別人!”的結論。這樣的話語對孩子具有極大的殺傷力,導致孩子或者出於憤怒,或者出於自棄,更加按照父母的評判行事,從而強化了對自己的負面論斷。

諮詢時如果孩子不在場,我通常要求父母說出孩子的幾項優點。一般父母說個三五項就詞窮了,還有的父母居然說:“這孩子沒有什麼優點!”我的回答是:“這怎麼可能!我從你剛才不多的描述中,已經聽出他有不少優點。”不是孩子沒有優點,而是父母習慣採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從而打擊了孩子的信心,對學習越來越沒有興趣。

如果父母存在這種情況,可以每天找出孩子的一兩項優點進行表揚和鼓勵。記得有一次,我在學校門口遇到了女兒班上最調皮的一個男孩。我盛情誇獎他長高了,越來越帥,越來越懂事,女兒回來告訴我,“他一整天都羞得不敢抬頭,也不調皮了,上課不亂講話了。”善用鼓勵,效果會很驚人。

為什麼孩子沒有學習動力?背後是父母的錯誤認知


錯誤認知四:“你得做到我做不到的!”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父母的言談舉止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一個家庭裡,如果父母很愛讀書學習,就會有示範效應,孩子也會很自然地模仿這些行為。相反,如果家庭裡電視看得很多,那麼,孩子也會有更多時間成為“沙發土豆”。

一個來諮詢的男孩被父母指責為不愛讀書,即便看也是讀讀繪本,閱讀能力比較差。男孩私下對我說:“我還看看繪本呢,我爸看書就犯困,整天在手機上玩兒遊戲,我比他好多了。”

父母的示範效應並不在於多高的學歷。我自己的父母就都是農民,認不了多少字,但是他們都是非常勤奮的人,在他們擅長的領域—種莊稼,他們善於學習、不怕出力,因此莊稼是村裡長得最好的。所以,我從小就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人勤地不懶,努力就有收穫”的道理。

如果父母很明顯地厭惡學習,行為懶惰,回到家就靠在沙發上玩兒手機,卻教導孩子要好好學習,這對孩子來說就無法取信,沒有說服力。

總之,父母要糾正孩子在學習方面的錯誤認知,使學習不再成為孩子厭倦的、反面的義務,啟發孩子培養起未來最需要的東西—終身快樂學習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