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出师表》里提到的名将为什么不是赵云魏延?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向宠?

圈外扒姐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一大谋士。当年诸葛亮隐于山中,不问世事。但当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被其求贤之心所打动,自此以后,出山为刘备,以及蜀汉政权一统中原殚精竭虑。《出师表》,也可以说是其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诸葛亮之所以写《出师表》,是因为担心北伐时,后主刘禅对朝中局势不熟,详详细细的为刘禅介绍了一大批可用之人。但在其中,诸葛亮却并没有提蜀汉名将赵云和魏延,反而提到了名不见经传的向宠呢?以下便是个人的观点。


第一,向宠身份所在,加之其品行出众,不会对蜀汉生有异心。

据《三国志》记载:“朗兄子宠,先主时为牙门将。”即向宠是蜀汉重臣向朗的兄长之子。向朗在荆州大乱之际就投靠了刘备,并得到了刘备的重用。之后更是使其掌管秭归、夷道、巫、夷陵这四个县的事务。十分的得其信任。向宠又是他的侄子,理所当然的会受到刘备的关注。再加上此时刘备已死,诸葛亮深知蜀营中有些人在蠢蠢欲动。向后主刘禅推荐向宠,也是看中他的身份,不会做出忤逆之事。


更何况,向宠还有杰出的能力,让诸葛亮推荐他。当刘备知晓关羽之死,为其报仇讨伐东吴,却被东吴大将陆逊用火攻,打的蜀军惨不忍睹时,只有向宠所率的部队,纪律严明,行为规范,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这也得到了诸葛亮的关注。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说道:"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这话都说的明明白白的了,向宠性格好,能力强,军队又对其信服,留他在刘禅身边,能给刘禅做个榜样,多了解军中之事。


第二,魏延此人不是可信任之人,野心过大,不值得重用。魏延字文长,义阳人。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的形象表现就直接感受到了他的野心。诸葛亮在世时,有"卧龙"之称,最擅解读人心。自然也清楚魏延的真实面目。所以魏延提出的大多数谋划,诸葛亮基本上都没有采用。

就如魏延的袭取长安的建议,诸葛亮就没有采纳。而在一出祁山时,更是对魏延心存疑虑,没有让魏延跟随。诸葛亮更是说魏延"脑后有反骨",料自己去世后魏延必反。这样的人,他又怎么敢推荐给刘禅呢?


而且在其的营帐中,杨仪与魏延素有矛盾,但诸葛亮也只是"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并没有为二人根本解决问题。而且诸葛亮病危时,留给了杨仪一个锦囊,里面写的就是对付魏延在他死后反叛的计策。

可见诸葛亮料事如神,以及对魏延的猜忌之深。那诸葛亮都知道魏延的心思了,又又怎么会容忍他待在蜀汉的根据地呢?刘禅本身就没有能力,如果再给他治国路上,添上一个名叫魏延的堵,恐怕刘禅更不会向诸葛亮希望的那样,做一个治国之明君了。


第三,赵云与魏延能力出众,是诸葛亮北伐的必要人才。

当诸葛亮写《出师表》时,已经是建兴五年(公元227年)。此时蜀汉的五虎大将中,关羽张飞二人战死,黄忠马超早已过世,可用之才唯有赵云一个。但作为曾跟随刘备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赵云,不会不清楚北伐之战有多艰辛。

仅有他一人带兵打仗,蜀汉的下场或许只有一个"输"字。所以说,诸葛亮就想到了曾跟随刘备入川,并一度坐镇汉中,保障汉中安危的大将魏延。这两人的作战经验丰富,诸葛亮在北伐时必然要带走。


况且诸葛亮上奏《出师表》的本意,也不是让刘禅过多依赖老臣的帮助。而是尽力的,想要培养一个合格的蜀汉继承人。带走赵云与魏延,既能够为自己的北伐之战增加几分胜意,还能够让后主刘禅多加关注国事,开始学做一个明君,这样一箭三雕的事,诸葛亮怎么会放弃呢?况且若诸葛亮不带赵云、魏延二人前去北伐,而是带了其他小将,赵云没什么可担心的,但魏延还说不定能在大本营干出什么事。

由此可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不提赵云魏延的原因,是因为他想带二人北伐。而推荐向宠的原因,则是看中了其的能力与性格,以及对蜀汉的忠心。

你是如何看待向宠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首先说两点。其一,《出师表》有前后两份,实际上在《后出师表》是有提到赵云的,《前出师表》则没有。其二,诸葛亮在《前出师表》只提到将军向宠,并非他有多么出色,而是因为他是留守人员,其他出色的将领都随诸葛亮出征了。

以下详说之。

第一,《前出师表》提到的名将为什么没有赵云、魏延,只有向宠?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是这样写的: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这份《出师表》的目的,除了解释为什么要兴兵北伐之外,就是对刘禅的敦敦教诲,告诫他在自己北伐期间应该要怎么做?这里说的是“宫中府中”之事,而非军旅之事。诸葛亮的意思是说,刘禅对军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向宠。而当时其他名将如赵云、魏延等,都在诸葛亮军中,你叫刘禅怎么问呢?

为什么要问向宠呢?在刘禅即位后,向宠被封为都亭侯,被推举为中部督,负责管理宫廷宿卫军。向宠就是宫廷禁卫军的总首领,是刘禅身边的人,有疑问问他,是最合适不过的。

第二,向宠有什么本事?

向宠在三国史上,其实知名度不高。但是在缺乏军事人才的蜀国,他还是一定地位的。向宠曾担任牙门将,在夷陵之战中,刘备遭到惨败。陆逊火烧连营,蜀军各营损失惨重,独向宠的部队保持完整的建制。因此,刘备对向宠颇为赞赏,称赞他有才干。后来,向宠受封都亭侯,在诸葛北伐时,出任中领军。

中领军是相当高的职位,这个官职最早是在公元207年曹操设置,典禁军之事,也就是禁军的最高统领。后来蜀国也依魏制,设立中领军。中领军属于高级军事长官,我们看看魏国哪些人曾担任过中领军,就可略窥一二,比如夏侯渊、曹真、曹休等都曾担任中领军,足以见此职之重要性。

我们总是记得在战场上大展身手的名将,但对皇帝来说,身边的禁军首领更重要,不仅要有才干,也要忠诚,也要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倘若宫廷有变乱,皇帝依靠只能是身边的禁军了。

第三,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的将领,赵云是排在第一

《出师表》有前后两份,前出师表没提到赵云,因为赵云不是留守将领;后出师表则有提到一长串的将领,都是过世的将领。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后出师表》与《前出师表》有所不同,主要是解释为什么在敌强我弱之下,还要坚持北伐。诸葛亮提到一点是随着能征惯战的宿将的去世,高级将领已是青黄不接。在列举去世的将领中,赵云是排在第一位的。

当然,文中没有提到魏延、王平等其他将领,因为他们还健在。

因此,在两份《出师表》中罗列的将领名单,其实是针对不同情况所说的,不代表诸葛亮对所有将领的评判,这一点是要注意的。


君山话史


我的答案是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诸葛看人的眼光一向都比较差,这跟他总是事无巨细的抓在自己手里有很大关系,不能用人替自己负担工作,那就会埋在无尽的工作里,哪里有什么时间去观人识人?

有人说诸葛看人不如刘备,那是自然,刘备半生颠沛流离,见过的人从当朝皇帝大臣,结交的都是各路诸侯,对抗的是曹操这种枭雄,还能够三顾茅庐请出来诸葛亮为他服务,这种阅历和经验,就算是一个庸才,最终也会有超出一般水平以上很高很高的见识。

第二,诸葛要带着魏延出征,赵云年事已高,向宠此人虽然一般,但却是益州世家里投向自己的那部分人里,拔的出来的高个儿,不用这个人用谁?

第三,这种推荐法说明蜀中无大将,更进一步说明,益州的板凳深度很浅,更更进一步说明,益州的潜力只会越来越差,诸葛的北伐失败也是必然。。。

😅😅😅😅

纠错,向宠不是益州人,是荆州人,我想成了李严,但李严也不是益州本地人,只是到益州比较早,得到了刘璋的重用。

其实益州本地人在刘焉时代就备受打压,只能在底层,刘备入蜀,其实更多是在与比他们更早进入益州的东洲士等外来士族进行斗争。

“飘逸的历史”提供了信息:向宠的叔叔向郎和诸葛亮是同门师兄弟,都师从司马徽。他们都是诸葛亮隆中躬耕时编织的人际关系网啊。

qhwei提供了信息:其实很简单,老乡帮老乡,出师表里提到的所有人全部都是诸葛亮的荆州老乡,难听点可以说是诸葛亮派系或者诸葛亮的党羽。刘备死后留下的制衡机制,没几年就被诸葛亮给摧毁了,导致后来的蜀汉,诸葛亮一家独大,刘禅形同傀儡。直到诸葛亮死后,刘禅对他的冷漠态度也可见一斑。


伪装135707859


看历史跟看现实一样,最怕人云亦云去跟风。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没有提及名将,只提到了一个无名小卒,表面上这个问题轻描淡写,很好回答。

因为我们只要跟风,不动脑子回答,答案信手拈来就是。

无非是,赵云、魏延要跟诸葛亮先生到前线去,出师北伐了,要对蜀后主交代后方的事。向宠军纪严明,又组织能力,有执行力,当然值得刘禅依靠了。

但是,如果只从表面回答,不看其背后的原因,这个问题就不值得去关注和探讨。

诚然,《出师表》是千古名篇,是历代忠臣的座右铭。千百年来,它得到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推崇,受到了武将文官的追捧。爱国诗人陆游诗赞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也曾一气呵成默写过诸葛先生的前后《出师表》。宋朝有个大文豪赵与时甚至断言:谁要是读《出师表》的时候,没有热泪盈眶,谁就不是好人。

可是忠心归忠心,能力归能力,一码归一码。诸葛亮的忠心可鉴日月,但他的胸襟和知人善任的能力却实在不敢恭维。

如果不服的话,我们不妨用事实说话,先来看看诸葛亮对刘禅推荐的这个向宠,到底有怎样的来历,他的能力如何。

关于向宠的来历,《三国志》里是这样记述的:"朗兄子宠,先主时为牙门将。"

向朗是谁?向朗是刘表的部下,一个文职官员,刘表去世后来到刘备这里打工,在这里得到重用。就是说,向宠是蜀汉重臣向朗的兄长之子。

后来诸葛亮带兵北伐,这个向朗留守后方。后来向朗因为被马谡一事牵连,被免职,回到成都。

诸葛亮没有因为向朗的过错而歧视向宠,当然值得肯定。但向宠到底有什么优点值得诸葛亮欣赏、重用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夷陵之战的时候,刘备各路人马都被打得溃不成军,唯独向宠带领的部队得以全身而退,损失最小。

说白了,向宠是个谨小慎微,中规中矩的人。这样的人适合当一个管家,不适合当一个将军,统领大军独挡一面。

将军都是有胆有识,敢做敢为,有气魄,有斗志,奋不顾身的人。向宠做将军,也会不会坏事,但也绝对不会成事,在战场上有什么作为。果然,从这个向宠的生平事迹看,一生真没有做过什么可歌可泣的事,也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向宠一生中唯一的亮点,除了夷陵之战,还真是乏善可陈。

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向宠带兵去平定蛮夷造反,倒是勇敢了一回,但这一去就再也没有活着回来,窝窝囊囊地做了蛮夷游击队的刀下鬼。

由此可见,向宠的个人能力真的很稀松平常。

可是一代伟人诸葛亮为什么会看上向宠,极力向刘禅老板推荐呢?这就跟诸葛亮的性格有关了。

如果说诸葛亮是一个格局不大的人,大家可能不会同意;但要是说诸葛先生小心谨慎的人,估计没有几个人反对。不服气的人,请看一下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评语: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诸葛亮是一个心细如发,谨小慎微的人,他容不下大智大勇有魄力、有胆略的魏延,只欣赏跟自己一样谨慎的向宠,一个老老实实、勤勤勉勉,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大好人向宠。就连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对刘禅推荐向宠的时候,对向宠的评价也是:"将军向宠,性情平和,为人善良"。

这样一个好好先生,当一个库管还行,当一个后勤部长也没问题,但是要担当平定一方的重任肯定没戏,指望他收复中原、恢复汉室更是痴人说梦了。

端木埰:诸贤早世,宿将只一赵云,内治只一蒋琬,向宠、董允以下力皆有不逮将相之任。

诸葛亮最大短板就是武大郎开店,以自己的喜好和标准来选人才,凡是跟自己合不来的,一辈子也别想有出头之日,你的建议和主张也不会被采纳。

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向诸葛亮提出建议,希望自己带5000人马出奇兵从子午关奔袭长安,但这个建议被诸葛亮无情否决了。

魏延的计划即使失败,也不就是五千人吗?打仗就是冒险,就是赌博,哪有什么十拿九稳的事?

都说选择大于努力,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说,诸葛亮的选择和命运就选定了后蜀的命运,诸葛亮的部下,有真本事的人很难得到重用。得到重用的,只能是向宠这样的平庸之人。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就是诸葛亮胸襟太小,让蜀国无人可用,只能在平庸中灭亡。


历来现实


《出师表》是高中语文课本里的名篇,晦涩难懂,要命的是还要全文背诵,想当年,为了背诵这篇佳作也是抓耳挠腮,顿足捶胸啊!

再次读《出师表》,竟然读出了异样的感觉。发现《出师表》的口吻,不像是下级对上级,倒像是上级训斥下级似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出师表》的大意就是,先帝打江山多么多么不容易,你要多亲近贤臣,远离小人。我要带兵打仗去了,你在家好好呆着,不要乱来。

像不像一个家长在训斥儿子。一般家长怎么训斥儿子的呢?大体是这样的:

你爹在外打拼相当不容易,你要多向成绩好的同学学习,不要整天和差生鬼混。我这就要出去干活了,你在家好好做作业,不准打游戏。



刘禅见到诸葛亮就像老鼠见到猫似的,谁喜欢唠叨来唠叨去的,婆婆妈妈的没完没了唐僧啊?

通篇《出师表》,居然有十三处“先帝”,“陛下”二字仅有六处,全都是先帝怎么怎么好,先帝怎么怎么棒,先帝怎么怎么不易。

刘禅耳朵都听的长茧子了,嘴上不敢说,心中暗骂:“先帝这么完美,你怎么不随他而去啊!”

刘禅不喜欢诸葛亮,以至于诸葛亮死后,刘禅禁止大臣前往奔丧,也没提给诸葛亮立庙的事,后来,蜀国百姓一起请愿,刘禅这才同意立庙。



《出师表》里面大臣提到了四个,分别是郭攸之、费祎、董允和向宠。

向宠名不见经传,也没有过人表现,诸葛亮为何对他如此推崇备至呢?

向宠就干过一件事,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他跟着刘备去打东吴,结果蜀军被陆逊一把火烧的全军覆没,刘备大败而回,但向宠带的兵却完好无损。后来,刘备夸赞向宠小伙子不错。

仅凭刘备一句话,就判定向宠人不错,似乎有点牵强!诸葛亮貌似不够严谨啊!



但仔细分析向宠的身世,一切就豁然开朗了!

向宠他叔是向朗,向朗他爹是司马徽,司马徽是诸葛亮的好朋友。

孔明啊,孔明,说好的公私分明的呢?


一半秋色


这时候诸葛亮还在巩固自己的权利班底中。

虽然诸葛亮通过长期的政治斗争,彻底控制了蜀汉的军政大权。但是想要更进一步的压制朝内的反对派就需要得到军功。

诸葛亮最初想通过评定南蛮的功绩获得认可。但是自大汉消灭了匈奴后周边的少数民族无法再对大汉造成什么威胁。即使三国战乱,大汉对周边的少数民族也是成碾压之势。因此,诸葛亮的评定南蛮战役没有被认可。

诸葛亮急需通过北伐获得战功。而此时的诸葛亮真正的心腹将领几乎没有。赵云和魏延虽然是猛将,奈何此二人都是刘备时代的老臣,诸葛亮能调遣却无法把他们当心腹培养。特别是魏延,手握汉中大权,别说拉拢成为心腹了,反而是威胁到诸葛亮军权的割据军阀了。

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必须想办法弱化他们的存在,提拔一些名不经传的新人。


金晶林


刘备伐吴惨败后,悔愧交加,加上年老多病,且鞍马劳顿,竟病死白帝城。诸葛亮临危受命,辅佐后主刘禅,他殚精竭虑,独撑危局,对外放弃对荆州的争夺,与孙吴修复旧好,以共御曹魏;对内则整饬军伍,厉行法治,闭关息民,任人唯贤。在他的苦心经营下,蜀汉终于度过了一场严重的危机,各方面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之后,他亲率大军,定南中,抚夷越,使夷汉得以粗安。

平定南中后,诸葛亮解除了后顾之忧,大军班师回成都后,他除了处理日常朝政外,便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到北伐曹魏上。

为此,他严厉治军,训练出一支纪律严明、能攻善守的铁血军队。史载,蜀军“止如山,进退如风”,“法令明,赏罚信,士卒用命,赴险而不顾”,不仅严格服从指挥,而且作战勇猛,来去如风。

与此同时,诸葛亮秘密策动曹魏新城郡(今湖北房县)守将孟达叛魏归蜀。新城地处汉中与襄阳之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若控制新城,便可以其为跳板,东击襄阳,北攻宛、洛,直接威胁曹魏在北荆州的腹心地区。孟达本为益州牧刘璋属吏,后归降刘备。

后孟达因遭刘封排挤、“侵凌”,加上之前在刘封节制下未发兵救关羽,“惧先主见责”,便率部投降了曹魏。曹丕对孟达异常重视,封其为新城太守(辖房陵、上庸、西城三郡 ),“委以西南之任”。

当初,孟达降魏时,妻儿还留在蜀中,诸葛亮对其切齿痛恨,要杀孟达老婆,幸亏刘备阻拦,才未杀成。如今,他暗中招降孟达,数次写信给他,丝毫没有责备之意,孟达颇受感动,加上妻儿还滞留蜀国,遂表示愿意在诸葛亮出兵伐魏时在新城举兵响应。孟达决心叛魏归蜀的消息更加坚定了诸葛亮北伐中原的决心,建兴五年(227年),他率大军北上汉中,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战略目标的统一全国战争已如箭在弦。

临行前,诸葛亮和朝中大臣们几经磋商,具体布置了北伐的军务事宜,以张裔为留府长史,与参军蒋琬统管后方府事,侍郎董允管理宫中,待把成都宫、府大事安排妥当后,他向后主刘禅上了一份表章,就是后世流传千载的《出师表》。

《出师表》通篇都凝聚着诸葛亮公忠体国、励精图治的高尚精神品格,字里行间无不展现出他北定中原、匡复汉室、谋求统一的坚定信念,都是肺腑之言,情真意切,发人深省,感人至深。仔细阅读,不难发现这篇记入青史的奏表是针对刘禅资质平庸、暗弱无能有感而发的用心、用世之作,既因势利导以图治,又借鉴历史来警示,提醒其引以为戒。正因为这样,使这篇表文传颂千古,光耀千秋。

在这篇著名的奏表中,诸葛亮特别向刘禅指出:宫廷和丞相府要一体看待,惩恶扬善,不应两样。无论是谁,只要触犯法纪的,或是忠诚勤劳的,都应该“论其刑赏”,不宜有所偏私。

为此,诸葛亮煞费苦心的向刘禅举荐了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贤才,称赞他们诚实善良,忠心耿耿,且才华横溢,希望刘禅凡宫中之事,无论巨细,都要和他们商量。

而营中(指军队)之事,则要向以贤良公正、精通军事著称的将军向宠请教,多听听他的意见。

问题来了,彼时的蜀汉,将星闪耀,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虽然已经相继故去,但赵云、 魏延等宿将仍在,为何他在表奏中不提这些身经百战、熟谙军事的名将,却特地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向宠重点推荐给后主刘禅?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是这样描述向宠的:“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提起向宠,很多熟读三国的人恐怕都不知此人,和威震三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乃至魏延、姜维比,他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的人。诸葛亮准备第一次北伐曹魏前,在奏表中对赵云、魏延等成名已久的骁将提都不提,却重点推荐向宠,这人到底何德何能,值得诸葛丞相大力举荐?

《三国志》记载,向宠,丞相府长史向朗的侄儿。刘备时,曾任牙门将军(偏将)。参加过东征孙吴的战事,后蜀军在夷陵猇亭惨遭陆逊火攻,大败亏输,几乎全军覆没,刘备溃逃回白帝时清点战损,发现各营都损失惨重,唯独向宠冷静沉着,举措得当,所部基本完好无损,刘备夸奖他能干,遂对其另眼相看。

建兴元年(223年),刘禅继位,封向宠为都亭侯,后来被众臣公推为中部督,负责管理宫廷宿卫军(禁军)。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率北伐大军赴汉中,临行前向刘禅举荐向宠(有军事顾问的意思),被攫为中领军。诸葛亮认为向宠为人正直,品行端庄,性情平和,行事公正,又通晓军事,自己率大军出征,留向宠在后方管理军务,不仅可以协助刘禅掌管军事,而且可以使军队内部关系和睦,军力配置得当。所以,他特地在《出师表》中点赞向宠,至于不提名将赵云、魏延等人,大概是这些冲锋陷阵的猛将都要随大军出征,而向宠名气虽远不及上述名将,却是位军事素质全面的后起之秀,加上性格温和,处事公正,很适合留在后方帮助刘禅赞襄军务,所以才大力向后主推荐他。至于黄忠、姜维等人,或随军出征,或年老多病,他也没在奏表中提及。

向宠确实不负诸葛亮厚望,在蜀汉大军伐魏期间 ,把蜀国后方的军事管理的井井有条。延熙三年(240年),汉嘉地区(今四川西北)蛮夷发动叛乱,向宠率军平叛,不幸死于乱军之中。由于他平时深得军心,所以众人拼死突入敌阵,将其遗体夺回,安葬于成都。

有清代学者如此评价:“诸贤早逝,宿将只一赵云,内治只一蒋琬,向宠、董允以下力皆有不逮将相之任”...... 由此可见,向宠军事能力虽并不出类拔萃, 但表现也算中规中矩,素质比较全面,才干卓著 ,他之所以不见于演义小说中,主要是因长期主抓内卫工作,没有机会参加大兵团作战所致。

向宠性情柔和,办事公正,知晓军事,顾虑周全,这才被诸葛亮委以重任的,并成为《出师表》中唯一被提及的将军。只可惜,这位不显山、不露水的年轻军事人才,还没来得及施展大才,就在一场规模不大的战事中殒命了,也算蜀国的遗憾吧。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今天在这美好时光里十分感激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希望以下为大家分享一这个问题对大家有所帮助,我希望我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能够帮助到大家,也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对于不太熟悉三国这段历史的人,向宠估计也就是个路人甲的角色。但就是这样一个人,诸葛亮却在《出师表》中对他进行了高度评价,诸葛亮在表中是这样说的:“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意义就是说,向宠性格好,知晓军事,先帝刘备曾认为他很有才能,众大臣也对他的评价非常高,所以宫中宿卫之事,可以全部交给他来负责,他必然能够做得让大家都满意。

这里,不少人就很是疑惑,按理说不管是赵云还是魏延,才干能力都比向宠强上好几倍,诸葛亮为什么不提他们呢?

其实呢,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在他准备第一次北伐时上奏给刘禅的,目的是推荐一些人来协助刘禅处理宫中各项事情,以保证都城的稳定和太平,这样也好让诸葛亮不用担心后方出乱子。

当时的魏延、赵云、马谡、王平、杨仪等人,都即将跟随诸葛亮一同北伐,诸葛亮自然没办法把他们推荐给刘禅,因为推荐也没用,刘禅如果在后方遇到问题,也找不到魏延和赵云的人影。

反观向宠,还有费祎、董允这些人,都是留守在成都大本营,所以诸葛亮在临走之前,就把他们推荐给了刘禅,让刘禅把宫中的事情交给他们来处理。而这些人基本都是丞相府的人,诸葛亮对他们比较知根知底,相当而言会比较放心。

对于费祎、董允两人,因为知名度比较高,在蜀汉后期又是位高权重,所以很少有人对他俩产生怀疑,但是向宠呢,诸葛亮为什么觉得他是保卫宫廷安全的不二人选呢?这其中的原因,就如诸葛亮自己说的,向宠首先是刘备看上的人,当年夷陵惨败时,刘备的大军都狼狈往回逃,各营都损失惨重,唯独向宠所领完好无损,刘备称其能干。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个话题。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


瑞器紫砂


公元227年(建兴五年),年届46岁的丞相武乡侯诸葛亮上表伐魏,即前《出师表》。从章武三年刘备病逝白帝城,蜀汉形势不容乐观。外与魏吴不和,所辖南部少数民族地区(今云贵川边一带)动乱,朝政不稳,诸葛亮只能“攘外必先安内”,一面调整人事安排,一面按当初隆中对决策与孙权重修旧好,约定平分天下盟约。稳定东吴后,诸葛亮于公元225年(建兴三年)率军平叛,降孟获平南中,蜀中又再稳定,内外皆平的诸葛丞相仍旧花了一年时间整军备战,才在公元227年上表伐魏,故此才有了表中“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还于旧都……”之论。

北伐中原还于旧都,重振汉室是刘备、诸葛亮的生平志愿,此是武侯终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他之后,大将军平襄侯姜维又继承了这一遗志,这里不细表。既然是征伐大事,诸葛亮出兵必带赵云、魏延、关兴张苞及王平马谡等一干大将,而保境安民,稳定朝政又该找谁?都乡侯李严求分巴州不成与亮不和,朝局交由蒋琬、费祎、郭攸之、董允等共治,军事上也得有人负责,赵云魏延一干大将都出征的情况下,中领军都亭侯向宠必然是首选,其本身就拱卫京师,又是先帝刘备看重的年轻将领,能干忠心年轻,不用他用谁?所以诸葛亮说其“性情淑均,晓畅军事,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请注意“众议”之说,说明向宠是得到公认的,并不是刘备或诸葛亮指定的。

事实也证明了向宠干得不差,深受士卒爱戴,其于公元240年(延熙三年)死于平叛,也是手下军队奋战夺回尸身安葬于成都,在留镇成都一事的表荐中,诸葛亮一点都没说错,无论是蒋、费、郭、董还是向宠、姜维,都一生忠于汉室,与诸葛亮一样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今故汉大将军平襄侯姜维墓仍在四川广元剑门关下永佑巴蜀,思来令人嗟叹!(剑门关下姜维祠塑像)



老叟蜀山散人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这就是诸葛亮《前出师表》中对向宠的评价,认为通晓军事,连先帝刘备都认为其很有才能,让后主刘禅军营中事情,可以全部咨询向宠。


一、向宠何许人也

向宠是向朗兄长之子。刘备时历任牙门将,在陆逊火烧连营,蜀军大败之际,唯独向宠所率队伍完好无损,被刘备称赞能干。

刘禅即位后,向宠被封为都亭侯。因为向宠在军队中深得人心,被大家共同推举为中部督,负责管理宫廷宿卫军。

所以,诸葛亮在北伐时,向后主刘禅推荐向宠,一是向宠有军事才能;二是向宠深得军心;三是向宠的职位就是负责宫廷安全。

还有一个事例就证明向宠深得部下军心,在汉嘉地区蛮夷发生叛乱,向宠率军前往平定,在混战中身亡。当向宠的属下得知向宠被害后,返兵奋力冲杀,把向宠的遗体夺回,然后送回成都安葬。

二、赵云、魏延都去哪了

这篇《前出师表》写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之际,此次出征诸葛亮拟夺取魏的长安,然后一举图定中原,恢复汉室江山。

而此时赵云、魏延随诸葛亮转驻汉中,魏延还被升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按理赵云一直被刘备委托负责家眷及后方安全事务,因此,才有赵云两次在长坂坡从魏军中、拦江从孙夫人手中救下刘禅的功绩。但自刘备入蜀以来,赵云由后方转为前方跟随出征,多次参与征战,也在没有参与刘备宫廷安全工作。


此时赵云身为镇东将军、永昌亭侯,在此次北伐过程中,赵云、邓芝为疑军兵出斜谷道,占据箕谷,吸引魏大将军曹真率领主力大军阻挡;而诸葛亮率蜀军主力兵出祁山,最后由于马谡失街亭,致使祁山战场主力北伐失败。此战之后第二年,赵云就病故。

而魏延一直跟随诸葛亮出征,一直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封南郑侯。建兴十二年(234年),在第五次北伐中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与长史杨仪素有嫌隙,此次由杨仪主持军务,魏延拒不从命,最后被马岱斩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