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四年後再興兵,小勝就退兵,曹操發兵濡須口有何戰略目的?

公元212年,赤壁之戰後的第五年,曹操集結步兵、騎兵號稱40萬南下攻打孫權,破了東吳的江西大營生擒都督公孫陽,在濡須口和孫權主力展開對峙。

可是曹操卻在214年春天被孫權的一封書信勸退了,理由是“春水方生,公宜速去。”依照曹操這樣深謀遠慮的軍事家,動用40萬的大軍卻沒有考慮春天天氣轉暖江水上升的水文因素,有些說不過去,除非曹操這次南下徵吳還別有用意,或許是已經達到了他想要的結果才主動退兵。

赤壁四年後再興兵,小勝就退兵,曹操發兵濡須口有何戰略目的?

試探孫權的軍力

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先是進入休整階段而後又把軍事重心移到了西部,孫權趁著那幾年的時間已經將勢力擴到了長江以北,還修建起了濡須塢抵禦曹軍的進攻。曹操此次濡須口之戰的一大目的就是將孫權從長江以北趕回至長江南岸,孫權在渡過長江以後有了落腳點對豫州等地是一個安全隱患,如果不能把東吳軍趕回至長江南岸,孫權就能輕易的北上入侵中原。

赤壁四年後再興兵,小勝就退兵,曹操發兵濡須口有何戰略目的?

雖說曹操有號稱40萬大軍,其實西面的戰爭還未結束,和孫權的展開大面積的戰爭存在著很大風險,後勤補給,將領調配都還存在著不足之處,所以曹操在擒住公孫陽以後就採取了小打小鬧的態勢,主要還是在觀察東吳軍的具體實力。並且在這次南下中取得了小勝,打擊了孫權繼續向北的擴張的信心,已經是次成功的戰役了。

赤壁之戰雖說是孫劉聯盟打敗了曹操南下的大軍,但是曹操心裡清楚孫吳出的力佔了大多數,所以在赤壁之戰以後江東也成了曹操難以啃下又很想拿下的一片土地。

公元210年周瑜去世,這位赤壁之戰主要指揮官的離去對於孫權集團來說是一大損失,而對於他們的對手曹操卻是一個機會。

赤壁四年後再興兵,小勝就退兵,曹操發兵濡須口有何戰略目的?

曹操便想乘機南下發兵看看沒有了周瑜的東吳是否依舊實力強勁,當他到了濡須口時發現孫權在呂蒙的建議之下高建濡須烏抵禦敵人,他們的水軍依舊是軍紀嚴明、裝備精良、士氣高昂。曹操心裡便有數,東吳能夠與他抗衡並非只靠周瑜的一人之力,君主孫權的作用才是最大的,不禁發出感嘆。以至於後來被辛棄疾將曹操的感嘆寫入了詞中。

操見其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如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破壞孫劉聯盟,牽制劉備

劉備和孫權之間的關係是曹操在赤壁之戰後最關心的一點,在曹操出兵攻打孫權之時,劉備正在謀劃著如何完成《隆中對》的第二步——奪取西川。

公元211年曹操派鍾繇率軍攻打漢中的張魯,劉備收到劉璋的邀請進入益州協助防守北面的曹操大軍和漢中張魯。曹操為了牽制劉備,為了讓劉備從西川撤出便出兵攻打孫權。其實讓劉備返回荊州的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攻打荊州,可是曹操為什麼沒有?

赤壁四年後再興兵,小勝就退兵,曹操發兵濡須口有何戰略目的?

最大的可能就是曹操還要破壞孫劉聯盟,曹操攻打荊州劉備一定會回來防守,而且孫權也勢必會前來支援,孫權會支援劉備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 赤壁之戰以後孫權想從劉備手裡奪回荊州想法越來越盛,甚至提出了幫助劉備奪取益州的想法,藉此讓劉備交還荊州。
  2. 可以藉助支援荊州的機會乘機奪取荊州,《韓非子》中就曾說道:“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偽。”所謂“兵不厭詐”,在戰場哪還有所謂的“仁義”一說。
  3. 孫權想維持孫劉之間的聯盟關係,在劉備平定荊州四郡以後孫權就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可以看出孫權是想維持與劉備的聯盟,如果曹操攻打荊州孫權是會出兵支援的。

權稍畏之,進妹固好。

曹操發兵孫權,支援的主動權在劉備手裡,是支援孫權,還是繼續執行奪取西川的計劃都是由劉備決定的。一方面,孫權受限於和曹操對峙沒有時間干預劉備奪取西川,這也給了劉備奪取西川的一個大好時機。而另一方面,就是這個時候孫權向劉備發出求助信,希望劉備能夠支援他共同抵抗曹操。

曹公徵孫權,權呼先主自救。

這是曹操給劉備設下的一道難題,站在劉備的角度想如果去支援孫權可能會失去一次奪取西川的好機會,若不支援孫權,一方面會使得孫劉聯盟出現裂痕,另一方面孫權若被曹操擊敗,劉備獨自面對曹操也很難生存。

當“唇亡齒寒”的窘境和西川的誘惑擺在劉備的面前之時,劉備還是先選擇了盟友孫權,他向劉璋借兵前去支援孫權。奪取西川的機會還會有的,要是失去盟友孫權就違背了《隆中對》的戰略思想,獨自對抗曹操所要付出的風險太大。令劉備沒有想到的是他和張松、法正等人的密謀東窗事發被劉璋發現了。劉備在龐統的建議下被迫就地發動戰爭攻打益州,而沒有離開西川支援孫權。

赤壁四年後再興兵,小勝就退兵,曹操發兵濡須口有何戰略目的?

曹操破壞孫劉聯盟的計謀原本會因為劉備支援孫權而失敗,卻在劉璋的“幫助”下使得劉備無法脫離益州成功了。孫劉聯盟從劉備攻打益州開始出現了裂痕,自此以後兩家之間實質性的合作變得越來越少。

我認為無論劉備支援孫權與否,站在曹操的角度都是可以接受的。劉備退出西川支援孫權,那麼就是減緩了發展的腳步,若不支援孫權,孫劉聯盟的關係勢必會出現裂痕,所以對於曹操都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重整北方軍士氣

赤壁之戰的慘敗有許多原因,比如曹操軍不熟悉水戰,無法適應南方的氣候而染疾,孫權劉備的聯合進攻。但終歸是一場慘敗,曹操軍的士氣算是有始以來的最低點,特別是面對南方孫權水軍之時。

赤壁四年後再興兵,小勝就退兵,曹操發兵濡須口有何戰略目的?


曹操想要重新南征那麼首先就是要提升士氣,在攻破吳軍江西大營生擒都督公孫陽的勝利已經夠提升士氣了,並不用冒險和孫權主力進行大面積的戰爭,萬一再次失敗那麼提升的士氣降到了低點。不如等西線的戰鬥結束以後南下伐吳。而後來的濡須之戰說明曹操這次南下沒和孫權大面積對攻更像是練兵提升士氣。

結語:

就如曹操名篇中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第一次的濡須口之戰,曹操試探孫權軍,考驗孫劉聯盟的穩固性,提升了士氣。從長遠的角度看曹操在這次的戰役中取得的成果還是非常多的,作為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曹操長遠的戰略眼光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

《三國志》、《資治通鑑》


(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