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的微歷史】

1895年10月10日,林語堂生於福建漳州。

其父林至誠是一個鄉村牧師,林語堂10歲進廈門鼓浪嶼教會學校,17歲進上海聖約翰大學學英文。

學英文是父命,寄託了一個不懂英語的鄉村基督教牧師的理想,希望兒子以後能進劍橋、牛津。而林語堂自己的理想並不在此,他的理想是學數理。後來的自傳中還提到,“我仍然相信我將來發明最精最善的漢文打字機”,甚至產生過這樣的衝動:50歲進麻省理工學院當學生。後來遊歷美國,還真發明了漢字打字機,在美國申請了專利。回臺灣後,他研究漢字打字機時所發明的漢字“上下形檢字法”,被他女兒授權臺灣的電腦公司,從而研發出臺版的漢字輸入法。這是後話。

【林語堂的微歷史】

這是俺就發明滴!

1919年留學美國,進哈佛大學學文學。

林語堂與廖翠鳳的婚姻雖然是父母之命,但婚後,廖翠鳳相夫教女,賢良淑德,婚姻美滿。林語堂甚至把結婚證書燒了,他說:“婚書是結婚的證明,只有離婚時才用得著它。”

林語堂偶爾有才子夢,希望有“紅袖添香夜讀書”的豔福。他最欣賞的是理想女性是沈復《浮生六記》中的芸娘,能伴著丈夫讀書,能詩會畫,還有舊文人最欣賞的女性品德:不妒,看見一個漂亮的歌妓,便想方沒法要幫丈夫把她娶回家作妾。當然,他也知道,理想很豐滿,而現實很骨感。他對妻子廖翠鳳還是滿意的,除了不能為他娶個妾。

1923年回國,進北京大學任教。

【林語堂的微歷史】

神仙眷侶

其時,投身新文化運動,與魯迅先生是同道,同為《語絲》社成員。兩人也一同供職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親歷1925年的女師大風潮和1926年的三·一八慘案,與魯迅先生一道抨擊當局,支持學生運動。而林語堂原來的好朋友胡適、陳西瀅等人卻站到了學生運動的對立面,指責他們鼓動學生鬧運動。陳西瀅急不擇言,稱他們“挑剔風潮”,讓魯迅冷嘲熱諷了一陣子。

女師大風潮期間,林語堂甚至走上街頭,與學生並肩作戰,直接與北洋政府軍警對峙,這一經歷的紀念物便是額頭上的一塊傷疤。這一時期,魯迅以筆代刀,衝鋒在前,林語堂磨刀霍霍,緊隨其後。這是林語堂與魯迅的蜜月期。

三·一八慘案之後,北京城頭變幻大王旗,報人邵飄萍、林白水等被殺,北洋政府傳出一份黑名單,準備對支持學生的運動的教授下手,魯迅、林語堂赫然在列。之後,魯迅、林語堂先後南下。

1926年5月,林語堂受聘廈門大學,並舉薦魯迅先生到廈門大學任教。當時廈門大學還處在尊孔守舊的文化氛圍中,他們在廈大並無多大作為,日子過得並不舒坦,兩人遂於次年前後腳離開廈大。現在的廈大辟有魯迅紀念館,甚至連校名“廈門大學”四字都是魯迅先生的字,但其實並不是魯迅先生題寫的,而是解放後,校方從魯迅先生的手跡中集字而成。身後尊榮,生前可不併如此。

1928年,林語堂在魯迅和郁達夫於上海合辦的《奔流》月刊上發表獨幕劇《子見南子》。“子見南子”一則,在《論語》中是讓孔聖人頗為尷尬的一件事。孔子去見衛靈公的夫人南子,而南子的名聲不是很好,關鍵是孔子是一個人獨自去見南子的,讓他的學生很不爽,子路當時就拉下臉來,氣得孔子當場就急扯白臉:“我要乾了什麼不要臉的事,天打五雷轟!”

林語堂的這出獨幕劇一出世,各地青年學生紛紛排演,到處演出。甚至山東省立第二師範的大學生跑到曲阜孔府家門口出演,氣得孔氏後人大光其火,聖裔們以“非聖”、“毀道”、“誨淫”等罪名,一紙訟狀告到教育部,聖人之後的孔祥熙自然也不肯善罷甘休。但此時南京的國民政府剛成立不久,還開明得很,或者是裝做開明得很,更重要的是蔣介石政府那時候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剿匪。所以這事也就不了了之,林語堂不但啥事沒有,還聲名遠播。

上海時期,林語堂文風開始出現轉變,轉而寫作幽默、閒適、獨抒性靈的小品文,一改過去的鋒芒。此時的林語堂,創辦了《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雜誌,大力提倡小品文,一時滬上文人,開口“幽默”,閉口“性靈”,從之者眾,像郁達夫、邵洵美、豐子愷等都是擁躉,甚至波及北平,得到周作人、老舍他們的呼應。於是乎,小品文大行其道。對於小品文,魯迅先生頗不以為然,其間,兩人有過交流,但終究誰也說服不了誰,兩人漸行漸遠,以至於終成路人。

道不同,這是魯迅林語堂最終分道揚鑣的主因。此外,恐怕也有個性的原因。如魯迅日記中就記錄了一件事:有一次魯迅先生拜訪林語堂,兩杆煙槍,吞雲吐霧,談天說地,一時忘形,把林語堂家的蚊帳給燒了,林語堂心疼,大聲埋怨。魯迅先生則以為小題大做,太小家子氣了,不就一頂蚊帳嘛,至於嗎?

後來,魯迅先生曾作《天生蠻性》一文,僅三句話:“辜鴻銘先生贊小腳;鄭孝胥先生講王道;林語堂先生談性靈。”一腐朽,一守舊,一莫名其妙。諷刺的都是天生蠻性的福建人,是否與他老人家在廈大的那段不愉快經歷有關?

這時期,林語堂把吸菸、啜茗、賞梅、讀書視為人生四大風雅事,“飯後一支菸,賽過活神仙。”典出林語堂之口。他認為什麼都可以勸,就是不能勸人戒菸,這事不可饒恕。

【林語堂的微歷史】

吸菸、啜茗、賞梅、讀書,人生四大風雅事。

林語堂認為讀書應該只讀最上一流和最下一流的書,中間不足取。所謂最上一流的,指的是人類思想的源頭,如孔孟、老莊、柏拉圖;最下一流的,就是民間的俚曲俗謠,下里巴人,這是人類生命的源頭。

1934年,會美國作家賽珍珠,賽珍珠感慨美國人眼中的中國人至今還是長辮小腳的形象,林語堂遂發誓寫出一本向西方人介紹中華文化的書,這就是後來風行一時的《吾國吾民》。

1935年9月,《吾國吾民》在美國出版,短短4個月內,重印7次。上世紀八十年代又從美國出口轉內銷,從英文版譯成中文出版,時值改革開放之初,中華文化對當時的國人來說,是身在其中而茫然不知所謂,所以又在中國被追捧了一陣子。

1936年遊歷美國,寫作、講學、旅行,林語堂如魚得水,自謂是“世界公民”,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

有人據此認為,林語堂之得名在於向中國人講西方文化,向西方人講中國文化。這既是他的長處,也暗指他的短處,意思就是他對中國文化了解並不深,但向西方人介紹,他肚子裡的那點浮淺東西足矣。

的確,林語堂小學、中學、大學,都是在教會學校學習,之後留學美國,接受的都是西方文化。美國留學回國後在北京大學教書,與胡適、魯迅這一批人長期接觸,才深感自己國學根基太淺,才開始接觸傳統國學。這恐怕也是為什麼他會把明代公安三袁那些不入流的所謂“獨抒性靈”的小品文奉為圭臬的原因。

1939年,《京華煙雲》在美國出版,又成熱銷作品。《時代》週刊譽之為“關於現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經典作品”。1975年,林語堂憑藉《京華煙雲》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1947年,《蘇東坡傳》出版,是林語堂自認為得意之作 。

林語堂在哥倫比亞大學講“中國文化”課,美國學生聽不下去:“什麼東西都是中國的好,難道我們美國就沒有一樣東西比得上你們中國嗎?”林語堂答曰:“有的,你們的抽水馬桶比中國的好!”

【林語堂的微歷史】

仿造必究,這是有專利保護的。

1966年,林語堂到臺灣定居,親自設計了一座四合院,中有小魚池一口。讀書寫作之餘,林語堂提著小板凳,坐在魚池邊垂釣,蓋意不在魚也。

1972年,完成《當代漢英詞典》的編著,自視為寫作生涯的巔峰之作。

1976年3月23日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