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为什么被称为“书呆子”,他有哪些“书呆子”表现?

司马长史


民国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诗人吟诗作赋,也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奇异改革派在流血牺牲中保卫国家。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在民国的将领当中,有一人给我们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可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却并不是像我们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那样非常的高大威猛,反而是一个看起来像谦谦君子一般不食人间烟火的“书呆子”。

这个人到底是谁?为什么他会被人称之为书呆子吗?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黄维,他其实是出生在一个并不十分富裕的家庭当中,但是这个少年却十分的积极向上。在自己的家庭不给力的情况之下,他都非常努力的在学习,要说在他人生当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他小学时候的老师,这个人是一个退伍军人,并且曾经还当过别人的参谋,这样一个为人正直并且对自己很耐心的老师,让他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这些细小的事情对他以后的人生观有了很大的影响,正是在这个人的影响之下,他身上始终带有一种儒雅之气。

这个非常努力的少年在自己的努力之下考进了一个军校,这个军校就是人人都知道的黄埔军校,而在这里面他学会了怎么样从一个平凡的人走向军人这一神圣的职业。正是因为他优异的表现,所以受到了国民党的高官的欣赏。

在这个人的推荐之下,他也就认识了国民党一把手蒋介石,并且跟着他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他之所以会被人称之为书呆子,其实是因为他在很多事情上都保持着较为单纯的心思做人也不十分复杂,让很多人觉得他是读书读得太多,让自己的思维受到了局限,最典型的就是在罗店之战中的表现。

当时全国上下陷入了日本鬼子的疯狂进攻之下,在这种危急关头,大家自然也会选择全民上阵跟敌人对抗到底。然而他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之下,他居然带领着自己的部队死守了一周左右。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较为惊讶的数字,当然在他跟别人拼命的过程当中,也导致了自己手下的团长和各种各样的人的牺牲。

在这些牺牲的人里面甚至连炊事班和卫生员都被列入到其中,当时的他为了战斗并没有排除掉这些弱不禁风的,也正是因为这一举动他受到了很多人的非议,有人认为他这个行为是英勇的,但是也有人认为他这是非常死板不懂得随机应变,所以是一个巨大的书呆子。

其实他这样的书呆子在很多人面前却有着极高的威望,虽然他做事情看起来较为死板,但是在那个时代,有很多人都在他手上栽过跟头就连军统头子戴笠都在他手上吃过一次亏。这件事情就是黄维的老乡告诉了他,自己有一箱货被戴笠扣了下来,所以自己没有办法只能够让他帮帮忙。

于是黄维就非常热心的答应了下来,并且真的找到了戴笠,天天跟在他屁股后面跟了整整三天。他为了能够要到这个被扣的货物,甚至于在屋檐下站了整整一天,蒋介石也拿他没有办法,所以只能够命令戴笠将这些货物全部还给他的老乡。通过这件事情可以看出,他的确在有些事情上非常的轴,但是也的确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

很多人认为这样的书呆子不适合在战场上出现,可是黄维却用他自己的行动向我们证明了,即使是书呆子也有让人闻风丧胆的本事。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军校并且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荣誉,这样一个人怎么能够不被人敬佩和喜欢呢?正是因为他身上这种独特的气质才能够被蒋介石重用。也许在我们今天看来,它在某些事情上的轴是一种书呆子的表现,可是在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也可以算作是他身上别人不同的一个闪光点。


猫眼观史


三大战役最难打的是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最难打的是两黄即黄伯韬与黄维。与黄维相比,黄伯韬是在逃跑过程中被粟裕抓住并歼灭的。只是在被歼灭过程中,黄伯韬不肯放下武器,拼死抵抗并给华野造成重大伤亡。相比之下,黄维就是主动求战,并不逃跑。在与中野,华野对阵的二十多天里,黄维以罕见的凶残拼死抵抗,使中野,华野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代价。这是淮海战役最难打的地方。


相比之下,林总打廖耀湘兵团,三天结束战斗,粟裕打杜聿明兵团也是长围久困,远没有打黄维辛苦。

人们都说黄维是个书呆子,死脑筋,不会变通。就是这样一个书呆子在蒋家王朝摇摇欲坠的时候,以罕见的顽强替蒋介石打硬仗,打恶仗,并给对方造成重大伤亡,延缓了蒋家王朝的覆没。

现在,许多人取笑黄维的书呆子,认为黄维不会打仗葬送了蒋介石一个精锐兵团。事实上,在当时战场需要的就是黄维式的死打硬拼,而不是胡琏式的变通与逃跑。按现在说法,需要执行力!

在一九四八年的时候,逃跑与避战成为国民党的通病。廖耀湘就是在逃跑的过程中被歼灭的,杜聿明也是在逃跑过程中被粟裕抓住并歼灭的,黄伯韬也一样。

消极避战,坑害友军简直成了国民党军中一大公害。远在一年前的山东孟良崮,几十万国民党军裹足不前,消极避战,坐视张灵甫在孟良崮被歼灭。还是在辽沈战场,当范汉杰被围攻时,拥有强大攻击力的廖耀湘兵团绕道彰武,新立屯而不南下援锦,坐视锦州陷落。还在淮海战场,李弥兵团原驻徐东地区,说好了与黄伯韬会合一同撒往徐州。可是在粟裕大军打来时竞不顾友军,率先逃跑,置黄伯韬身陷重围。

1948年11月份,国民党军徐州部队的任务是援救黄伯韬,需要黄维,李延年,孙元良等各兵团坚决行动,服从指挥,英勇作战。如果当时国民党各兵团如黄维那样执行任务坚决,解放军一举消灭徐州部队也不容易。只可惜,当时只有黄维行动积极,而李延年,孙元良等部各怀诡胎,畏缩不前。以李延年表现最为明显。要论机变,国民党各将领最善于机变,邱清泉,李延年,孙元良,李弥等都是机变的高手。他们的机变导致国民党的崩溃更快一些。由此可见,与我军打仗强调机动灵活相比,1948年时的国民党军,更强调执行力与纪律。简言之,象黄维这样的书呆子实在是太少了。


不过,黄维一人也挽救不了腐败的国民党。远的不讲,就说十二兵团,除了黄维,那四个军长都是油条子,圪脑滑着呢!在1948年刚与中野接触那会,黄维要打,那四个军长要跑,打仗还得靠他们,弄得黄维也没办法,所以只好撤退。只是还没来得及退出战场即被包围。由此可见,单靠黄维也救不了国民党。这就是政治问题了。在这种人心尽失的情况下,别说黄维,天王老子也救不了国民党了。这当然不只是黄维的悲剧,而是整个国民党的悲剧了。

1948年的国民党,整个腐败,争权夺利,相互倾扎,倒行逆施。单就个人人品而言,黄维还算一个正人君子。老蒋发动三年内战,前期黄维就沒参加,埋头创办他的新制陆军学校,力图用西点军校的模式来培养中国的国防人才。只有到1948年10月,由于国民党内部的矛盾,胡琏在十八军干不下去了,陈诚才力荐黄维担任十二兵团司令。黄维再三推脱不过,还说等打完这一仗,就把兵团司令还给胡琏,而自己重新做新制军官学校教学工作。可见黄维志在教育,他把权力看得很淡。如果抛开政治不谈,单从人品而言,黄维这种将事业看得比权力更重的思想境界,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极为难得的。



很可惜,黄维真的走错了路,错认蒋介石为主子,一辈子死忠蒋介石,令人叹息。如果他当初跟随了方志敏,那又该如何呢?不敢想象!


阳城导航


黄维,国民党军著名将领,毕业于黄埔一期。毕业后,黄维在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和与直系军阀孙传芳的战斗中表现突出,所以很快得到晋升。



1927年国共分裂,黄维与宋希濂、杜聿明、郑洞国等人选择继续跟随蒋介石。1929年,前往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学习,3年后被提升为第十一师第三十一旅旅长,在这里他受到了时任第十八军军长陈城的厚爱和重用,自此成为陈城“土木系”中最重要的将领。

1933年7月,升任第十一师师长。1937年,原定在德国受训一年,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被提前召回。同年9月接任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师长职,率军抵挡日军。在淞沪会战中的罗店之战,罗维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赫赫威名,也让罗维的威名传遍中国。



罗店之战,罗维率六十七师面对着日军的进攻,硬生生的守住罗店一个星期,在这期间,打到最后黄维手下的三个团长,一人战死二人重伤,师部除一个电报员,连文书、炊事员都拿枪去守阵地,战后整编,一个师活着的人连一个团凑不上。

不过这场战虽成就了黄维,但也给黄维带来了些许的污名。战后,有人指出黄维在罗店的指挥过于呆板,只知死守,不知随机应变,因此“书呆子黄维”的名声也就传开了。



当然,黄维虽被一些人所诟病,但他的忠勇却让蒋介石看重,34岁时,黄维正式成为第十八军军长。而后,在武汉会战中,黄维率第十八军协同其他部队对日军第九师团展开堵截,不久在马回岭与日军激战,此战让日军迂回德安的企图陷入彻底破产。

可以说在抗日战争中,黄维是有大功的,他的善战,他的敢战,让日军吃尽了苦头,也成就了他的赫赫威名。



黄维的性格可用一个“儒”字来表达,他始终恪守着儒家的“君子之道”,所以黄维做事向来是光明磊落的,不失君子风度,但这种性格也造成了他为人古板,墨守成规,满脑子书呆子气的性格,而这也是当时很多人都称他为“书呆子”的原因吧。

其实当时很多的国民党都领教过“书呆子”黄维的厉害。比如杜聿明就曾经领教过,当年杜聿明从缅甸败退回来的时候,黄维就负责对败退回来的杜聿明军进行点检,简单的说就是统计杜聿明军的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情况。当时杜聿明久闻黄维是个书呆子,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但是他还是希望黄维能够给自己留点面子,少报点损失。所以,杜聿明就想宴请黄维,在饭桌上谈谈交情,可是谁知书呆子黄维压根就不去。



再如黄维在担任54军军长时,他发现军粮供应质量太差,以次充好的现象太过严重,要吗就是发了霉,要吗就是掺了砂石,这样的军粮自然会让吃了这些的士兵们战斗力变得越变越差。于是为了提高士兵的战斗力,黄维就决定给每个士兵增加口粮二两,同时向军政部反应军粮质量问题。

其实当时军粮质次、粮少,伙食费低的问题,这在国民党军队中是普遍存在的,所以的高级军官都知道,甚至大多还中饱私囊。可黄维这书呆子居然把它给直接捅出来了,这就犯了很多人的忌讳,于是军队高层就派人下来向撸了黄维的位置。



可是在“钦差大臣”到来的时候,黄维却是丝毫不惧,他大声说道“如果你们查出我有贪污中饱私囊之处,请指出,据实报告军政部,将我法办!”,言外的意思就是“不要在背后给我搞小动作”。当然,黄维显然是斗不过那些军队高官的,最终黄维这个书呆子觉得军队太过腐败,他决定辞官归隐,他说道“如今抗战不能胜利,就是国家腐败造成的,他宁肯丢官回家种地,也绝不同流合污”。

同时在淮海战役时,与黄维相熟的陈赓将军就利用过他的书呆子个性打败了黄维。当时陈赓将军深知黄维迷信书本,墨守陈规,动不动就是“兵法云云”的话,可谓是十足的书呆子。所以在对战黄维时,陈赓将军就采取放弃已占阵地,诱敌深入的方法来引诱黄维,后来书呆子黄维果然中圈套,如此黄维兵团就被陈庚将军击溃。



可后来黄维与陈赓碰面后,得知打败自己的是陈赓将军,黄维居然没有任何的沮丧之情,反而是说道“败在陈赓手上不算冤枉,陈赓是我的同班同学,在学校里我就比不过他!”,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黄维的“书呆子”气可见一斑。



不过黄维虽有书生气,但也正是这个书生气让他深受蒋介石的重用。蒋介石认准他的忠勇,认准他的“书呆子”,因此才将他视为嫡系。


澳古说历史


黄维是何许人也。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等等,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被俘。

黄埔军校是民国历史上的一座十分出名的学校。从其中走出来的人才不计其数,尤其是前三期。作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杜聿明,郑洞国,陈赓等都是他的同学,而他黄维也是众多不平凡的人物中的一个。



黄维在毕业之后回到了11师,当时的18师的陈诚对他可是十分的欣赏。于是他就得到了快速升迁的机会。后来黄维也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在自己的后面的人生中,也算是升迁的十分迅速,很快就成为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不过黄维是一个书呆子,其实不是说他书读多了变得呆滞。而是因为他信奉儒道。有些墨守成规,所以才会被称之为书呆子。

就比如说杜聿明,曾经有一次战斗失败,最后是由黄维检点。杜聿明希望黄维可以灵活一点,但是黄维却完全不懂得什么叫做手下留情。这倒是使得杜聿明最后被弄得十分的尴尬。


在黄埔军校的时候,他信奉忠良之道。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十分的固执。于是由此深得蒋介石的赏识。


是阿维啊


黄维、黄百韬、邱清泉、张灵甫,此四人特点一致,那就是:能力有限、立场鲜明,也就是态度远远胜过能力,非常符合当代东林文人的口味,所以受到热捧。

那么,实际上,此四人皆为党国罪人。

黄维、黄百韬二人在淮海战役期间,眼光不甚高明、技不如人,被围,此一败笔;被围后不快速突围,反而就地大战,战又不能胜,不仅仅不胜,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坚贞不屈”而迫使“友军”也不能突围,必须舍命来救,最终陪上了一大笔“党国精英”,蒋系中央军在淮海一败涂地,二黄实为首功啊!

可是,因为立场鲜明、态度明确,虽害“党国”甚深,非常符合当代东林文人不问结果问道义的崇高理念,呵呵,哈哈哈哈

邱清泉、张灵甫,亦然,都是态度远远强于能力这类人,看上去高大上,实际上是“党国祸害”,哈哈,东林文人的最爱!


风雨石桥石桥风雨



《特赦1959》把黄维塑造得有点过头了,搞的特别义正词严,见谁怼谁,一副抱定了要杀身成仁的气节之士的样子。几次和战犯管理所管理人员的正面辩论,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的意识形态宣传,而黄维却总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似乎是他就是想激怒管理人员,然后杀掉他,好让他舍身成仁。

黄维确实性格比较呆板,固执,这没有什么问题,以前他打仗也不是以杜聿明那种灵活著称,而是以敢打敢拼著称,比较勇猛,无论是围剿红军期间,还是抗日期间,他都是这个风格。加上他确实是国军高级将领中比较喜欢读书和钻研的一个,所以被人视为书呆子。

但这个书呆子和我们今天常说某个人书呆子或者有书生气一样,并不是真的因为他读书比别人多,或者是像有些人说得那样,读书太多读傻了。一般来说,当一个人被别人说是书呆子的时候,往往是说他的性格比较呆板,固执,遇事不会变通,脑子不太容易拐弯,在人情世故上不够灵活。但这多数是个人性格所致,不是因为对某种东西特别故意的执着。


黄维在人情世故方面确实是差一点,和王耀武杜聿明相比,做人不够灵活,脑子转弯比较慢,所以有些时候会比较容易吃亏。比如他在抗战后期的1944年就被调离军队,去做军事教育工作,就是因为他在部队和上级相处出了问题,让别人给他穿小鞋,为了保护他,才让他离开了部队前线,去了后方。

黄维再救援徐州的时候,进入两淮地区之后,他就发现情况不对劲,解放军在不断利用河流纵横的地形特点迟滞他前进,多次在渡河的时候遭到解放军的攻击。所以,他曾经制定过一个蒙城防御战计划,也就是依托蒙城得城防工事固守待援,以免在运动中被解放军包围在平旷之地。但是这个计划被上级否决了,统帅部还是要求他尽快驰援徐州,参加徐州会战计划,导致他在双堆集被包围。

他在被俘之后确实说过各退二十里,重新再打的话,但这不是因为外界流传的所谓他的部队没有来得及展开就被解放军包围歼灭了。恰恰相反,在被包围在双堆集之后,黄维面对的中野兵力有限,华野当时正在围歼黄百韬兵团,又要阻击徐州的杜聿明集团三个兵团,无法抽调兵力来增援,所以黄维的部队是有足够充分的时间展开的,兵力和火力优势也都得到了发扬,否则他也不可能在双堆集坚持那么久。


他之所以被俘之后有些不服气,是因为他在坚守阵地的时候,解放军虽然在不断的突破他的阵地,但总体而言,防御体系还是完整的,并没有呗解放军完全突破和撕碎。而他之所以被俘,是因为当时统帅部已经抽调不出兵力开来救援,杜聿明集团也已经被包围了,所以只能下令黄维兵团突围。

就是在突围的时候,黄维的战车部队没有来得及准备,还在躲避解放军的炮击,整个兵团就以为他要逃跑,各部队全线崩溃,完全乱套了,并没有能够按照他预定的计划突围。因为他认为他的部队战车比较多,突围还是有可能的,到因为先乱套了,所以战车没有来得及发挥作用,就完全报废了,最后只有胡琏突围出来了,黄维因为坦克卡在了战壕里,被俘了。

黄维还有一个很不光彩的事情是,在突围之前,统帅部要求空军提供支援。当时空军曾经征求过他的意见,可以投掷两种炸弹,掩护他的部队突围,一种是甲种弹,也就是窒息性的瓦斯毒气弹,另一种是催泪性质的乙种弹。甲种弹是毒气弹,这是国际条约禁止的。而在空军询问的时候,黄维给出的回答是直接用甲种弹,也就是毒气弹。


之后,空军方面确实投掷就一部分毒气弹,但是大多数并没有爆炸,只有一部分爆炸了,到这件事还是被解放军大肆宣传,所以,他就成了违反了国际公约的战犯,和其他那种只是正常抵抗作战后被俘的将领就不同了。则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自度必死,以为共产党一定会像二战结束后审判战犯狗处死那样对待他,所以他的表现比较顽固一些。

在这个电视剧里,改成了燃烧弹,所以他刚一下火车,就被受伤的解放军围住了,但他还是显得大气凛然,毫无惧色。实际上,因为她要求空军投掷毒气弹,这在当时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了,如果他被受伤的解放军围住,那她肯定是比较恐慌的,因为他这确实是毫无疑义的战犯行为,枪毙也是不为过的。


萧武


黄为1904年出生在江西贵溪的一农家。少年时,从师范学校毕业回乡任教员,20岁时,因与当地乡绅交恶而被迫弃职离乡。

后来经方志敏介绍,进入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后,在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和与军阀孙传芳的战斗中表现出色,所以很快得到了提拔。

1929年任18军31旅旅长。三年后升任18军军长。

1937年奉命赴德国深造。因抗战爆发,所以被提前召回国。接任18军67师师长,率部抵抗。


淞沪抗战时的罗店之战,就是黄维的成名战。和日军打得非常惨烈,到最后,连文书、炊事员都顶到前沿去了。战后整编,活着的人连一个团都不到。

当时国府大肆宣传黄维的忠勇可嘉。但也有人客观的指出他的指挥僵硬死板,不灵活机动。书呆子黄维的名号就是打这儿开始的。

黄维的性格可用儒字形容。但他的固执、墨守成规、守旧、认死理放在战场上就毁了大事。

举两个例子你就可见一斑。

杜聿明率远征军出兵缅甸,因战士不利溃败回国。奉命来对他的部队进行点检的就是黄维。

杜聿明听说过黄维是个书呆子,认死理。但他想宴请黄维,让他通融一下,少报点损失。


宴会上,黄维表情严肃,弄得当时气氛很尴尬。杜聿明的幕僚想缓解一下气氛,就没话找话的说些,天气很好,风调雨顺之类的话。谁知黄维接口道“我老家江西正发水灾,哪来的风调雨顺?”杜以为他要索贿,便说那要不要拨些钱给你的家乡?谁知让黄维当场就怼了回去。

对话进行不下去了。杜聿明也碰了一鼻子灰,只得叹息离席。

还有就是淮海战役时,黄维为了驰援黄百韬,向南坪集展开猛攻。而当时参战的解放军司令是陈赓大将,他与黄维是黄埔一期的同学,非常了解他的性格。知道黄维是教员出身,非常迷信书本,动不动就是兵法云云。

所以陈赓就采用了放弃已占领的阵地,诱敌深入。黄维果真就上当了。

被围之初,黄维的十二兵团是有突围的机会的。但他固执待命,没有临场决断的勇气和魄力,所以葬送了机会。


黄维被俘时,非常不服气的说“双方各自后退20里,再打一次”,这不仅是书生气,是不是很呆萌?

当他知道对手是陈赓时,竟然说“败在陈赓手上不算冤枉,我和他是同班同学,上学的时候我就比不过他”。

他是不是很书呆子气?

被俘后还认死理,觉得校长对他有恩,所以不配合改造。1975年,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赦,后任全国政协委员致力于军史研究。1989年3月20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说史听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黄维为什么被称为书呆子,因为此人虽是军人,却有知识分子(书呆子)的臭脾气。

也就是,你可以杀了我,但让我从思想上认输是不可能的。我有我信仰的东西,我就是榆木脑袋,随便你怎么搞我,我都是这样。

黄维在1948年9月任第十二兵团司令官,12月被俘。

大家知道黄维是什么时候被释放的吗?

1975年3月19日,第七批特赦,黄维才被释放。这是所有战犯战犯的最后一批。

什么是最后一批,就是所有能释放的都放了,剩下最后一些关押了27年之久,基本都是七老八十,没办法再关了,干脆放掉。

大家知道第一批释放是什么时候?

1959年12月,杜聿明等人成为首批被特赦战犯。

也就是说,黄维比杜聿明迟释放了16年时间。

到了1975年,文化大革命都要结束了。

之前,1974年12月,毛泽东在长沙指示全部特赦国民党剩余战犯:“还有一批战犯,放下武器已关押二十多年了,还关着干什么。把他们释放了,可以来去自由。”

所以,黄维最后跟着292人一起释放。当时黄维这种第12兵团中将司令官级别的军官,早已全部释放,只剩下他一个人。

为啥?

抗拒改造呗。

黄维在监狱中,以研究永动机作为借口,拒绝思想改造。

黄维说:我这辈子不会改变三民主义信仰,我也没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唯一的错,就是我打了败仗。

当时几乎所有被俘将领都骂蒋介石,但黄维从来不骂,还尊称老蒋是校长。

有一次,战犯们集体学习《四大家族》。黄维却当众发言,说他不同意书中的观点,不同意国家银行都是四大家族的,都是蒋介石的。工作人员狠狠地批评了他,让他写检讨。

黄维的检讨书只有14个字:龙困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黄维倒是也不抗拒劳动,不过却也因此发过脾气:日本战犯不用强制劳动,被俘的国民党将校就必须接受所谓“劳动改造”。黄维极为不忿:“我们再有罪也没日本人罪大,凭什么日本人可以待着,我们就要劳动!”

因为这句话,黄维又被一顿好斗。

黄维是众所周知的死硬分子,所以他的一举一动都有人盯着。

沈醉回忆:黄维买了一本小说,苏联革命小说《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也不知黄维读没读,正好赶上那两天他痔疮犯了,而解手用的草纸不够,就顺手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上面撕了几页纸去擦屁股,结果被其他人发现了,对他开展了大批判。

当然,黄维如此书呆子,如此倔强,换来的是家庭的悲剧。

黄维妻子叫做蔡若曙,是个大家闺秀,两人是自由恋爱,后者生育了3个孩子。

1948年,最小的孩子刚刚出生,黄维就被俘入狱。

蔡若曙才30岁,别人劝她改嫁,但她舍不得孩子。

于是,蔡若曙等于守活寡接近30年。

到五六十年代,蔡若曙在图书馆上班,收入微薄,却要要养活3个孩子和一个老保姆,还要给监狱中的黄维寄钱。

当时运动很多,老百姓的精神都很紧张,更别说黄维这种家庭,加上生活如此艰难,蔡若曙患上了精神分裂。虽然她知道自己有病,但却不能住院治疗,因为家里会因此失去收入饿死。所以,蔡若曙只能强行支持工作,导致病情逐步加重。

等到黄维1975年出狱的时候,蔡若曙病情已经相当严重,连人都认不清了。

蔡若曙有时候也会清醒一些,发觉家人被她拖累的一塌糊涂,心理极度内疚,决定自杀。她先后自杀过几次,因家人24小时盯着她,才侥幸没死。

一天中午,黄维守了蔡若曙一个上午,让她吃完药时候等她睡着。当时黄维也是老人了,非常疲惫,就靠在椅子上睡着了。

蔡若曙等黄维睡着后,偷偷离开家,毫不犹豫的跳入了北京的护城河里。

此时距离黄维释放还不到1年。

黄维就是这样一个“书呆子”。不知道为什么,萨沙却对这个呆子 笑不起来。


萨沙


淮海战场上,国民党一如既往的兵败如山倒,蒋介石为了挽救败局,把原本属于华中战场的黄维兵团调到淮海战场,去拯救黄百韬兵团,为此,蒋介石还和华中“剿总”的白崇禧吵了一架。


作为军人的黄维也想建功立业,更想报答校长的知遇之恩,接到命令后立马从驻地驻马店地区出发,一路向东。殊不知,黄维却踏上了一条不归路,黄维的第十二兵团从建立到覆灭前后也不过才四个月时间。


而拥有重武器的第十二兵团的覆灭,直接原因还是要归咎到黄维这个兵团司令身上,他身上特有的书生气导致了这支救火部队早早的成为了中野的猎物。如果是胡琏来指挥,十二兵团虽然最终也会被全歼,但不至于被消灭的这么快,这支12万人的主力部队根本没有发挥出主力兵团应有的作用,更是辜负了蒋介石的期望。其实在国民党军队里,黄维就被人称为书呆子,可见黄维的指挥能力还是名不副实,所以黄维当上兵团司令后,就注定了这支兵团的可悲下场。


一、早期的黄维也算是一名称职的将领


黄维是黄埔一期生,是蒋介石的天子门生。早年也算是打过硬仗,不管是和陈炯明还是在和孙传芳的战斗中,黄维都身先士卒,因为表现突出,所以黄维也不断得到提拔。


黄维自身学习能力很强,加上屡立战功,一表人才,得到陈诚赏识,归附到陈诚的“土木系”后更是得到重用。1938年,34岁的黄维就当上了陈诚的看家部队第18军的军长,可谓是明日之星。


抗战爆发后,黄维中止了在德国深造的机会,提前回国,走上了抗日的最前线。淞沪会战最激烈的罗店战役,是黄维的成名之战。他抱定必死的决心,坚守阵地一个星期,迟滞了敌人的进攻。战后退下来休整发现,原有的一个师此时连一个团都凑不齐。


二、十年教学,书呆子形象终于成型


罗店战役受到了蒋介石的嘉奖,但是也让黄维落下了打仗生搬硬套,死板不灵活指挥,徒增伤亡的“书呆子”绰号。后来因为关麟征和陈诚之间的矛盾,使得划归到关麟征手下的黄维成为了斗争的牺牲品。1939年卸下54军军长的实权,到重庆去当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高参。


至此,黄维远离了战场前线,后来一直在军校里教书育人,培养了青年学生军共5000多名干部,也算是在教育领域小有成就。直到1948年,黄维又有了上战场的机会。而黄维的这个机会,也是因为国民党内部斗争的结果。


可是此时的国民党,已经处于风雨飘摇,士气低落。由于黄维已经近十年时间没有上过战场,只是一味的在军校里画地图,机械的教书,他的那些实战教学根本没有实践过,而且黄维也没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让他一下子就承受如此的重担,效果只会适得其反。最终被蒋介石寄予厚望的黄维兵团,非但没有承担起救火队长的职责,还早早的被陈赓所部包围,最终全歼。



三、“书呆子”战场表现


上面说过,12兵团的覆灭跟黄维的指挥有很大关系。


当黄维兵团一路向东行军时,由于12兵团是依赖于重武器的大兵团,理应走大路。可是由于蒋介石的严令,要求黄维马不停蹄快速去救援黄百韬兵团。


黄维为了早日赶到战场,于是脱离实际,破天荒的不走大路,而是走小路。他觉得走小路是抄近道,如果走大路的话,路程远不说,还必定会遇到解放军的骚扰和断路。可黄维难道不知道在小路前面有多少河流吗?横亘在黄维兵团前面的有南汝河、洪河、颍河、西淝河、涡河、北淝河、浍河等大河,使得行军部队怨声载道,行军困难,更是没有在预定时间到达战场。


后来陈赓部和黄维部激战后假装撤退,黄维认为这是陈赓打不过自己,于是率军追击。连黄维部下都看出这是陈赓的套路,可黄维却不这样认为,结果被陈赓部包围在双堆集。当黄维醒悟过来时,解放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形成了合围。


在包围圈中的黄维,理应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是黄维还是一味的听信远在千里之外的蒋介石的命令。蒋介石要求他“固守待援”,不许突围,等待援军的到来。可是当包围圈越来越小时,援军没到,蒋介石的命令倒是来了,要他们自己突围。在战场上,最忌讳的就是朝令夕改。由于黄维的愚忠,让兵团丧失了突围的宝贵机会。


被俘后,黄维还不服气的说:你们这样打,根本不符合战场规律,还要求再打一次,可见书呆子这个绰号还是很适合黄维的。殊不知,正是因为有了成百上千个这样的“黄维”,他们的轻敌、自大、骄横,才使得拥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不到三年就急速垮台,可是他们至死也不承认自己的罪过。


四、书呆子背后的固执和反动


黄维在战场上打仗固然死板生硬,被大家讥笑为书呆子。殊不知黄维书呆子的背后,却是固执和反动的另一面,以至于黄维成为了最后一批特赦的战犯。


在功德林中,相较于其他战犯积极学历、努力悔过不同,黄维却是抵触学习,拒绝改造,甚至都不愿说一句蒋介石的罪过,可以说是功德林中最顽固不化的一个人。后来更是想通过研究“永动机”而逃避学历改造,可见黄维骨子里还是不想面对事实的。


对此,你觉得黄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经典电影《大决战》中有片段,黄维老被人叫成是“榆木脑袋”,他这个“榆木脑袋”有时候还真的很死板。

黄维的死板和他从小家境,深受儒家思想教诲有很大的关系。黄维从小家境贫寒,可能因此导致他比较沉默。但是他天资聪颖从小就成绩优秀,出类拔萃。

从师范毕业之后,黄维到一个小学去当了老师。他个子不高,而且好像不怎么会和小孩子相处,所以经常被学校里的小孩子欺负。

后来黄维去了小学老师的职务到上海谋取生路,就在上海他遇到了老乡方志敏。这时候黄埔军校正在上海招生,方志敏又曾经在国民党内任职,所以就黄维推荐进入黄埔军校学习。

(方志敏)

进入黄埔军校之后,黄维参加了两次东征,在北伐的时候已经升任营长一职。恰逢此时他遇到了自己的贵人,当时的18军军长陈诚。陈诚年轻时也差点成为小学老师,而且他个子也不高,也常被人因个子矮小而嫌弃,所以很是欣赏和他有共同经历的黄维,就把他提拔为十八军第31旅的旅长,这时候的黄维只有27岁。

(黄维)

黄维带兵练兵是一把好手。他尊重军队之类的知识青年士兵,很是欣赏他们这种投笔从戎的勇气,禁止军队内的老兵油子打发辱骂这些年轻人。另外训练时,黄维也经常自己和士兵们一起到训练场摸爬滚打。一起扛过枪,黄维深受手下的官兵爱戴。

黄维自幼家境贫寒,所以平生最恨贪官污吏。在他担任54军军长的时候,偶然的一次发现军粮里掺进了不少沙子。黄维非常气愤直接电告军政部。因为中间人挑拨离间当时的军政部长何应钦也大发雷霆,以为是黄维做的手脚。结果黄维毫不恐惧,直接跑到昆明何应钦大吵一架,然后弃官回乡。当时何应钦是军政部长,而黄维只是一个军长。

(何应钦)

后来蒋介石发动内战,在军队领导权分配之时,蒋介石本来想让胡琏担任第12兵团的司令,但是白崇禧坚决反对。恰逢这时陈诚极力推荐黄维,于是蒋介石下令黄维做司令,胡琏做副司令。但是黄维得知消息的时候却极力推却。他当时正在军校之中当教员,推辞这一任命消息被蒋介石否定之后,黄维只好表示打完这一仗他还要去教学,只是暂时出山,但是12兵团司令的职务还应该是胡琏。

12兵团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装备精良,人员素质极高,这一职务是其他人梦寐以求的,但是黄维居然推却让贤。

(蒋介石)

淮海战役之中黄百韬兵团被解放军围困,在蒋介石的命令之下,黄维放弃原来的战略计划前往援救黄百韬。但是黄百韬溃败的太快了,被解放军全部歼灭。之后解放军将目标对准了黄维兵团。蒋介石又下命令,然后黄维兵团去和杜聿明会合,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几乎是去送死。黄维属下军长纷纷建议应该趁解放军合围未成,立刻突围逃生。但是黄维不愿违反蒋介石命令,知道半夜12:00才下定决心突围。但是战场上机会稍纵即逝,解放军合围已经完成。后来有人就说这是黄维的性格,严格的遵守上级命令,要是换成胡琏,可能早就跑了。

黄维被围之后,刘伯承和陈毅将军发来劝降信,仍然被拒绝。

后来进入战犯管理所之后,黄维仍然不服管教,还经常借用于谦的《石灰吟》自勉。战犯们都被要求读毛主席的论著《论持久战》,余者皆从,但黄维十分抗拒。

黄维在战犯管理所里还经常喜欢泡在图书馆里。他一直想发明一种永动机器,设计了无数方案,但是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