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職場“甩鍋”怎麼辦?別怕,三招治他,讓鍋甩不起來


遇到職場“甩鍋”怎麼辦?別怕,三招治他,讓鍋甩不起來

小黎是廣告公司的策劃,一次,接到老闆任務,要和公司的設計部門一起幫某個旅遊景點做一個未來規劃。在老闆親自帶隊,景點領導陪同下,小黎和設計部同事一起踏看了現場,短暫交流之後,客戶希望能在一週內,有個初步的思考以及大致的方案。本來,小黎還是很高興老闆讓自己參與這麼重要的項目,可漸漸地,他就覺察到不對了。規劃方案需要部門合作,可設計部的同事卻推脫,這個是策劃的事情,面對部門同事的不配合,小黎感到很無奈,只好自己出思路畫圖,找效果圖……一系列操作下來,對於不專業的規劃方案,客戶自然是不滿意的,項目黃了,而老闆追責的時候,蓋棺定論,一切都變成了小黎的錯。一大口鍋甩鍋來,直接把小黎的背都“壓彎了”。小黎很委屈,沒有畫點位圖、效果圖是他的錯嗎?怎麼鍋,就全是他一個人的了?

據某平臺的數據調查,2019僱傭關係有新變化,一個是七成員工選擇三年內走人,另一個則是,七成員工遇到過職場“甩鍋”的現象,並認為這種現象愈演愈烈!

遇到職場“甩鍋”怎麼辦?別怕,三招治他,讓鍋甩不起來

一、職場“甩鍋”,他們到底在“甩”什麼?

讓我們先來看看,職場“甩鍋”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鍋裡,到底是什麼?

1.甩的是“任務”,鍋裡是工作量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吧?這就是最早的“甩鍋”現象了,當大家都不願意付出勞動,承擔工作量的時候,就會陷入沒水喝的窘境。我們可以把之分為兩種情況:

➀踢皮球式甩鍋

職場上,這種現象又被成為踢皮球,即相互推諉,辦事效率低下,以前常被用在機關事業單位,如今在私企裡,也是比比皆是。仔細回憶一下,職場上大致出現過哪些場景呢?

  • 推遲拖延:“今天下班了,有什麼明天再說吧,到時候再一起商量著做好了”。口頭答應,行動停滯,兩方的合作總被一方制約,打亂工作流程計劃。
  • 逃避推卸:“從來沒有人和我說過這件事,我完全不知道啊”!當你的同事出現短暫性失憶,而你又沒有確鑿證據的時候,鍋就成了你的。
  • 黑白顛倒:“我以為你已經做好了呢,不是說這是你來落實嗎”?子虛烏有的討論,子虛烏有的分配,讓人誤以為你才是那個患了失憶症的人。
  • 個性掩護:“這是我做事的方式,不按照我的來,就你自己做去吧”。當被責問時,這些人會扮演受害者的角色,以個性來作掩護,表明不是自己不配合,而是對方不願意按照既定的方式走。
  • 請假裝病:“不好意思,我今天不舒服,要請兩天假,工作只好拜託你了”。每當有重要任務,工作量大的時候,總有同事不合時宜地要請假。
  • 畫地為牢:“這不是我的工作,不關我的事”。有一類職場人,將自己的職責畫地為牢,絕不參合圈外半分,有個案例,小明和小林分屬公司的兩個部門,現在有一件事情,小明和小林都可以做,但雙方都不肯做,小明認為小林部門的屬性更適合做,小林認為小明部門的人工作比較清閒,兩個人吵來吵去都覺得這個工作不該是自己的職責範圍,任務就被耽擱了下來。

在職場,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量越少越好,他們像足球場上的戰士,在盡全力把球踢進對方的球門。

遇到職場“甩鍋”怎麼辦?別怕,三招治他,讓鍋甩不起來

➁霸凌式甩鍋

什麼是霸凌式甩鍋?就是通過強勢的輸出方式,用各種偽善的大道理,將鍋變成你的,表面上看,他們在用語言誇讚你,其實不過是暗地裡,將鍋壓實一些。你一定碰到過這樣的場景,當同事懇求你幫忙,當你好心好意多付出一點額外勞動力的時候,本不屬於你的工作量就全部成了你的!

《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中女主因為不懂拒絕,每天被老闆吆五喝六地塞過來一堆不該她負責的工作;同事也把爛攤子統統甩給她,他們的說辭都是:“你能者多勞”。事情一多,細節難免出錯漏。明明是幫別人做事,她卻被一通教訓……這一切難道不是我們真實的寫照嗎?

當我們以為,工作任務會規範地在每個人手裡按部就班的時候,可當職場中有了那個不懂拒絕的人,一場霸凌就開始了。

遇到職場“甩鍋”怎麼辦?別怕,三招治他,讓鍋甩不起來

2.“甩”的是結果,鍋裡的是結果中的錯誤

職場上是不關注過程的,每件工作任務都要一個結果,事情做了沒,做得怎麼樣?但結果不會始終如人所願,總會出點差錯,這個時候,大家就開始為那口裝著“錯”的鍋,找主人了。

➀同事之間互相甩鍋

一種是同事之間互相甩鍋,來保障己方沒有錯誤汙點。有一位著名企業的老總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兩個人在交接一顆針時,不小心掉在地上,五個國家的人有五種不同的找法:德國人做事嚴謹,把掉針的地方分成很多方塊格子,然後一個方格子一個方格子地去找,最後一定把針找到;法國人非常浪漫,他們憑藉靈感,喝著香檳,吹著口哨,靈感一來,愉快地找到;美國人性格開放,不拘一格,他們找一個掃把一掃,再在掃攏的小堆中很快地找到;日本人講求合作,兩個人商量一起找,你從這邊找,我從那邊找,一下就找到;

中國人則不同,他們不是如何去找針,而是在想辦法去怎樣推卸自己的責任。

是呀,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也很氣憤,憑什麼這麼汙衊我們中國人,可仔細想想,又覺得這個企業老總說得沒錯,現實不正是如此嗎?A公司做的一本招商畫冊出了問題,招商電話竟然寫錯了一個數字,6000冊的畫冊都發出去了,卻沒接到一個電話,客戶大發雷霆,要A公司做出解釋。A公司的設計說是文案沒校對好,文案說,是設計師沒按照文案給的電話放……一場無頭公案,這個時候,難道不是應該想辦法先解決困境嗎?就像馮紹峰和倪妮主演的電影《我想和你好好的》裡,用呼叫轉移的方式,將錯誤完美解決。

遇到職場“甩鍋”怎麼辦?別怕,三招治他,讓鍋甩不起來

➁領導甩鍋給下屬

這裡的領導是指上有高層的中層領導,有時候因為他們指令不清、錯誤指示等造成了嚴重後果,但往往最終背鍋的卻是下屬。小朱是公司的新媒體人員,一次發佈推文,裡面竟然上下放了兩張同樣的照片,被客戶抓住漏洞要賴賬,老闆很不高興,領導推脫是小朱專業度不夠才導致這樣的錯誤,小朱很納悶,明明她幾次三番提醒了領導,不能放同樣的照片,可領導一意孤行,現在怎麼就成了她的錯?可這一切都沒法說,整件事以小朱被罰500元錢結束。

領導作為員工的上級,若是想要給誰挖坑穿小鞋,給誰找口鍋,都是分分鐘的事情。現在熱播的清穿劇《夢迴》裡,女主小薇是個建築設計師,當她被大老闆看中,負責重要項目時,她的上級內心裡充滿了嫉妒,表面卻是積極幫助女主,最後,女主的項目還是被搶了,鍋還是女主自己的。而她的上級,卻成了苦口婆心、臨危受命的好領導。

➂老闆甩鍋給下屬

你會覺得奇怪,老闆作為公司的擁有者,有什麼好甩鍋的?錯,其實老闆甩鍋也很溜!實習生、臨時工大家聽得不少吧,B公司因為一篇通告涉及抄襲,被客戶投訴要取消合作,老闆機智地推出一個實習生,說新來的不懂事已經開除了,算是給客戶一個交代,可實際上,做錯事的並不是實習生。公司經營不善,怪員工不努力不作為;公司項目推進不順,怪員工沒腦子不用心。年初,國內某著名汽車交易服務平臺傳出“破產”、“關站”、“資金鍊斷裂”、“員工維權”等消息,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對於公司不賺錢的緣由,其老闆一口咬定是“員工沒有盡職盡責,導致交易效率不高”。在老闆們的眼裡,老闆都是好老闆,就是碰不到好員工。

1644年,(崇禎十七年)舊曆三月十九日,崇禎皇帝朱由檢上吊自殺了,時年33歲,臨死前他咬破指頭在衣服上寫了最後一道詔書:“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瞧瞧,江山被佔不是皇帝的錯,是臣子們沒有履行好職責。這不正是典型的老闆甩鍋給下屬嗎?

遇到職場“甩鍋”怎麼辦?別怕,三招治他,讓鍋甩不起來

同事壞過、領導甩鍋、老闆甩鍋,他們都期望結果中的那些勝利是屬於自己的,結果中的那些錯誤是屬於別人的。

二、職場“甩鍋”的本質原因是什麼?造成現象越來越普遍的原因是什麼?

縱觀職場各大現象,無他,唯“責任”二字矣。什麼是責任?責任是指個體份內應做的事;指沒有做好自己工作,而應承擔的不利後果或強制性義務。

責任既是名詞,又是動詞,即是你要做的工作量,又是工作所呈現的好的和不好的後果。著名管理大師德魯克說:“責任保證績效”。然而,當“責任”二字變成職場的猛獸,被避之唯恐不及時,一切的擔當都變成了諷刺,職場中,為什麼大家害怕“責任”呢?

1.鴕鳥心態,恐懼失敗

這個世界上有一個病症,叫失敗恐懼症,碰到失敗他就會逃避、退縮,就會從人群、現實之中逃到虛幻的世界,主要表現為,事情還沒有開始做,就直接想失敗了怎麼辦,想法很多,付諸實踐的少。維克多·菲蘭克爾認為,對失敗的恐懼是使員工喪失責任心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許多人在面對一項任務時,首先想到的是失敗以及失敗之後所遭遇的懲罰和嘲諷。一旦有了這種心態,他們便失去了敢於擔負責任的勇氣。

歷史上的嘉慶帝

,因為害怕改革有損祖宗基業,繼續乾隆時期的閉關鎖國等一系列政策,導致中國科技大大落後於同時期的西方國家,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戰敗於英國,從此中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其實這就是一種鴕鳥心態,遇到危險時,把頭埋入草堆裡,以為自己眼睛看不見就是安全,正如職場人,以為不去做,甩出去,就是安全,就不會失敗。逃避現實,不敢面對問題,明知問題即將發生也不去想對策,結果只會使問題更趨複雜、更難處理。

遇到職場“甩鍋”怎麼辦?別怕,三招治他,讓鍋甩不起來

2.能量失恆,價值缺失

社會上流行一句熟語,叫“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在我們的價值觀念裡,多勞=多得,這好比一個能量守恆定律,一旦等式被打破,付出沒有回報,久而久之,就會造成甩鍋的現象,把多餘的“勞”甩出去,以達到能量守恆。

C公司裡最近接了一個項目,公司抽調出10個人共同出謀劃策頭腦風暴來完成這個項目,可惜的是,因為參與人數過多,大家都不想攬事,於是一個個都找理由推脫。眼看任務截止時間將近,小欲只好跳出來把事情都做了。項目方案得到了客戶的表揚,老闆很高興,在大會上表揚了大家,並說這是項目組10個人齊心協力的結果,10個人裡除了小欲,其他人沒有貢獻任何力量,卻坦然接下了這份讚賞。小欲很難過,兢兢業業變成了斤斤計較,太過令人寒心,於是小欲下定決心,以後學同事們,也甩鍋。

所以你看,是什麼把原本一個有擔當的小欲也推向甩鍋的洪流?就是能量失衡,價值缺失的緣故,

沒有人想在公司做雷鋒,默默無名又殫精竭慮,職場,是個需要能量守恆的地方。

遇到職場“甩鍋”怎麼辦?別怕,三招治他,讓鍋甩不起來

3.職責不清,缺乏信任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部門與部門之間,任務與任務之間會有交叉,當各自把屬於份內的工作做完,交叉部分的任務就變成了“不管地帶”

,這就是職責不清,彼此間缺乏信任,大家互相試探,又互相推脫。就像開篇小黎的案例中,作為一個規劃項目,設計認為創意思路是策劃的事情,但小黎又覺得規劃文本是設計的事情,每個人都自己的職責都不清楚,既然一團漿糊,那就把鍋甩起來,能甩出好處來就行。

《杜拉拉昇職記》裡,DB公司非常重視職責和流程的切分,每一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會用SOP(標準操作流程)來進行約束,甚至連走路該先邁哪隻腳都會確定出來,越是標準化,則人與人之間的摩擦會越小。

遇到職場“甩鍋”怎麼辦?別怕,三招治他,讓鍋甩不起來

事出必有因,當我們發現職場甩鍋現象愈演愈烈的時候,說到底,是“責任”兩個字在企業的地位越來越被忽視的時候,在職場上,1%的責任感要勝過99%的智慧,可見責任的重要性,還是重提一句話:責任保證績效!

三、面對職場“甩鍋”,怎麼做,才能更好的負“重”前行?

對於我們這些掙扎在職場的普通員工而言,面對七成的職場“甩鍋”現象,我們或許不能改變大環境,甚至於不能改變公司的小環境,我們能改變的,也僅僅是自己而已。那麼,對於我們自己,如何在“甩鍋”的職場更好的生存,負“重”前行呢?

1.將事情簡單化,責任到人

稻盛先生說過:“我們往往有一種傾向,就是將事物考慮得過於複雜。但是,事物的本質其實極為單純。乍看很複雜的事物,不過是若干簡單事物的組合。人類的遺傳基因,由多達30億個鹽基排列構成,但是表達基因的密碼種類僅有4個”。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可以列三張清單,來避免互相甩鍋:

  • 需求清單:明確對方在任務中需要做什麼!工作中涉及到各部門合作,或者同事間合作的,可以列好各自的需求清單,包括需要對方在什麼時間、什麼場景進行配合,以及需要配合的具體內容,記住,是具體內容。比如針對一個畫面要配文字,不能說要配字,而是要求幾個字涉及什麼方面的。
  • 執行清單:明確自己在任務中要做什麼!列一張自己需要做的事情,要有時間節點、要有具體事項,只有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做什麼,才能最終做好什麼。
  • 核查清單:明確雙方交叉的遺漏!總有一些工作量是雙方都可以做的,這個時候,要核查出交叉的部分,再來分工,保證每個環節都不出錯。

清單要遵循簡單、可測和高效

三大原則,同時要注意,設定清晰的責任點,每個環節所需要做的事情,對應的負責人是誰,只有責任到人,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鍋

遇到職場“甩鍋”怎麼辦?別怕,三招治他,讓鍋甩不起來

2.將事情細分化,責任到點

俞敏洪說:“自己所做的每一步計劃,是能夠實現的。不管兩三年,通常能想清楚行動的步驟,一步步去做。正因為個性中有這種喜歡看的見摸得著的東西,所以新東方發展到現在都處於比較踏實的狀態”。而細節才是真正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當你一頭霧水的時候,把一個個點拉出來,就會清晰很多。在事情細分上,我們要做好四步:

  • 列出具體行動和細分目標,把待辦清單畫成流程圖。即給你的任務分段,如果一大段文字放在你面前,你會讀得很累,但如果是分成一小段一小段呢?當你領取自己所屬的任務後,將行動細分化,落實到每個點。
  • 給每項清單任務附上優先度。學習按照優先順序給事情排序,問問自己“如果我只能做一件事,那麼應該是哪件呢”?在剩下的事情裡再挑出次要的,以次類推,對於那些不重要的事情直接說“不”。
  • 定時輪換任務,調動積極性。花1小時在重要任務上,然後換著做一項容易而優先度較低的任務;這樣才能將每個任務都有序的進行下去。
  • 保持對重要任務的聚焦度。一心一意做事情,正在做一件事,不要想另一件事請,你在做的時候,不要想著你的同事做到什麼程度了,關注你自己的事情就好。

知道每項細分任務有沒有完成的意義在於,你能夠對比分析事情的發展進度,並且對最終目標心中有數,而記錄每項細分任務需要我們知道按什麼標準衡量事情已經完成,證明自己已經做完了該做的事情,在被甩鍋的時候,你才能有利有據,點線結合。

遇到職場“甩鍋”怎麼辦?別怕,三招治他,讓鍋甩不起來

3.將事情顯性化,責任到崗

我們公司的老闆經常說一句話,“遇到問題彙報了就不是你的錯,藏著掖著不說,你就有責任”。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將你的工作顯性化,而不是隱性化,要懂得在適當的時候讓老闆知道適當的事。開篇小黎的案例中,如果在同事們都拒絕配合的時候,他能及時彙報給老闆,結果也許就不一樣了,因為怕得罪同事,怕被說成是打小報告,最後反而一個人承擔了所有的過錯,背了好大一口鍋,得不償失。

為了將事情顯性化,我們也要做到四步,就很容易取得理想的結果,具體可以根據 PDCA 循環的四個階段進行:

  • P—計劃:計劃是工作開展的第一步, 在事情開展前,要將需求清單、執行清單、核查清單揀重點告訴老闆,什麼時候,跟誰,怎麼解決,如何分工的、如何安排進度的、各自的責任是什麼?只有讓老闆事先知道,經過老闆首肯,日後才能避免同事、領導、甚至老闆自己的甩鍋。
  • D—執行:計劃實施後,需要就執行的情況進行及時總結和彙報。這一步,主要是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分歧,導致任務無法繼續的一些困難等,要讓老闆知道,是誰,哪個點,卡主了這個任務。
  • C—檢查:執行彙報強調“週期內做了什麼”,而檢查彙報強調“結果是否滿足預期”。 一般是“方案是否有效執行”、“目標是否已經達到”、“執行過程是否符合預期”等等,最重要的是,根絕計劃,哪個部門或者哪個同事的行為,出現了偏差。
  • A—處理:對工作進行一個總結性評價,並作出相應的處理。整個項目的分工合作哪裡需要改進,項目結果歸功於哪些,歸咎於哪些?找到真正的責任人,避免甩鍋。

當一切任務都在陽光下進行的時候,陰暗的甩鍋行為就會被照得無所遁形。顯性化,讓公司裡的所有成員,包括老闆在內,都不能置身事外,

在其位謀其職,什麼崗位承擔什麼責任,將顯性與崗位相結合,讓每個崗位都有職責內的知情權。

四、總結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面對職場“甩鍋”的現象,我們分析了內容:甩工作量、甩結果中的錯誤;我們分析了原因:因為恐懼失敗、因為能量失衡、因為職責不清,導致責任缺失,沒有責任心和責任感;最後,我們提出了方案:將事情清單化,責任到人;將事情細節化,責任到點;將事情顯性化,責任到崗。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知道對方需要做什麼,讓老闆知道各自在做什麼,才是避免被甩鍋的最佳方案,我們改變不了環境,只有改變自己的行為。

我們能夠預料,職場“甩鍋”的現象並不能杜絕,與其始終抱著委屈的心理工作,不如主動出擊,讓鍋待在該待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