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驳壳枪在中国大受欢迎?

军武小咖


有这样一款武器,当初在发明的所在国,以及在一战、二战的西方战场上不受人待见,但作为一款比较坑的武器卖到古老的东方古国后,却大放异彩,可谓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对武器较为熟悉的军迷,一看到这,就应该知道这款武器是什么了。这款武器在过去的中堪称“神器”,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看过的无数影视剧都一睹过这武器的风采,这就是我们耳目能详的“驳壳枪”。它还有五花八门的称呼:自来得、快慢机、匣子枪。从这五花八门的名称就可以感受到国人对这款武器的喜爱程度,以及它的特点。这驳壳枪原名为毛瑟手枪,毛瑟C96手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在1896年推出的一款半自动军用手枪。

为什么开始被称作一款“坑爹”的武器呢?

一战时期,参战主要国家的部队,阵地战火力配置已经相当恐怖。一战时已经出现了“花机关枪”(德式MP18型9毫米冲锋枪及其改进型和仿制品的俗称)、机枪、重机枪,火炮更是大量配置,还出现了坦克。而驳壳枪制造复杂,成本昂贵。作为手枪,其略显笨重,作为战斗枪射程又太近,有效射程只有120米左右,而且还有个跳弹的缺点。

驳壳枪在欧洲基础价格就是25美元(这相当于现在的上千美元)。要知道当时普通手枪只有6、7个美元。当年我方进口40万把驳壳枪连同中介费和运费,据说可折合上亿美元。对比一下二战的武器价格你就明白了:德军的MP-38/40冲锋枪单价也才29美元,毛瑟98K步枪是28美元,一辆4号坦克,2.8万美元,1挺MG34型机枪215美元,MG42机枪才100多美元。也就是说,买这驳壳枪的钱,可以买差不多够生产4000辆德国的四号坦克。

这是什么概念?德国发动闪电战时的坦克都没有这么多,对苏联发动“巴巴罗萨”进攻时,德军所拥有的坦克总数为5200台左右,用于对苏联的坦克集群集中突破的坦克也不过3350台,这样一对比,就知道中方当时买这驳壳枪花费海去了。

因此,此毛瑟枪在欧洲成为“鸡肋”,五十年内整个欧洲共生产了一百四十万支毛瑟手枪,其中有超过四十万支卖往了中方,欧洲人在不理解国人的同时,屁颠屁颠地数钞票数到手发软。

有着古老智慧的国人难道是“冤大头”吗?单款武器就耗资巨大是为什么?当然不是。因为当时的我国,处于军阀混战的年代,很多武器都受到禁运,只有手枪不在此范围。而且当时的国内战场,交战的双方武器配备相对欧美相距甚远。能连发,具备7.63x25mm子弹口径杀伤力巨大,有效射程可以达到120米的毛瑟枪,国人可不想当然的把这生产出来的毛瑟手枪当手枪使用,而是当成冲锋枪这种“大杀器”使用了,这就是适合战场的才是最好的。

抗战这把手枪曾经让日本死伤惨重,国人叫它二十响

因此,你可以看到北洋军阀混战时的大军阀卫队清一色的驳壳枪。你也可以想一想那样的场景:当一群扛着单发步枪的士兵冲到人家指挥部附近时,迎面而来的是一群手握双枪的精锐,当上百,甚至上千人如同端着机枪在迎着你反击冲锋时。这时一人双枪,一把枪弹匣就储弹二十发,使双枪就是四十发。40发都扫射出去,一下子就是几千甚至几万发的弹雨泼向你,唯一的结果,就是“只恨爹妈少生了两条腿”啊。

所以,对当时的国内会产生出世界独一无二的“手枪旅”、“手枪团”千万不要惊愕。这当中有西北军冯玉祥的手枪旅,从西北军出去的韩复渠、吴华文所部,在抗战期间也有几千人手持驳壳枪的手枪旅。而装备较好的四方面军也有著名的红二十五军手枪团,这里走出了韩先楚、刘震等我军著名将领。著名的还有北伐期间大名鼎鼎的叶T独立团,这支在北伐中成为铁军的部队,事实上装备极差,虽然得到苏联重点装备和训练,但部队只有几挺重机枪,十几把花机关枪(德国造MP18冲锋枪),至于轻机枪居然一挺也没有。完全靠着顽强的作战精神,当时的军阀最怕的就是遇上北伐军中不要命拿着驳壳枪的学生军。当初登上武昌城的敢死队靠着每人一支驳壳枪,几枚手榴弹打上城头的。据书籍记载:“按1932年整编师的编制,每个步兵连有12支驳壳枪,营长以下配驳壳枪、营长以上很少打冲锋了才配发自卫手枪。

腰挂盒子炮,手持大刀的西北军

那个年代,可惜没有电脑,否则以民G这三十多年,不论南北军阀、土匪、国/军、G军,无一不把驳壳枪当成步战大杀器,驳壳枪成为当然的“网红”没有一丝悬念。

我们再看看国人是怎么解决毛瑟枪向上跳弹这个让古板西方人头大地难题的?

驳壳枪由于尺寸大,连发射击时枪口上跳严重,你如果竖着打,第一枪出去的子弹还是可以飞向你指定的方向,但后面的子弹由于后坐力枪口上抬,基本只能打空中的飞鸟了。欧洲的工程师想破脑袋也一直难以有效解决。到了国人手里,只巧妙的使用了一个简单方法就迎刃而解这个难题。

在使用驳壳枪打连发时,比如右手持枪,手向右旋转90度,手心向上,子弹出去,就不会发生第一子弹出膛后,其余子弹向上不知道飞到天上那里的“嗅事”。按国人使用驳壳枪这小技法的子弹出去,是打一线一片,左手持枪刚好和右手相反。因此,驳壳枪最适合近战密集扫射压制,也适合冲锋发挥近战火力凶猛的优势。国内的高手们往往把两只驳壳枪,一只竖着用,这可以用来点射,一只侧着用,这个可以连发进行扫射,这个方法让老外咋舌不以。

双枪李向阳

毛瑟手枪在国人手里,还玩出了许多花样。为了便于从带机状态转变为击发状态,亮剑里有和尚在拔枪的同时从大腿上蹭开机头的场面,铁道游J队中有彭亮在肘部蹭开双枪机头的镜头。不要小看这个动作,其他的枪你只能手持单枪,但能快速的把双枪处于击发转态,在战场上你就处于有利的地位。这让你你拥有了强大的压制火力,先发制人这不足一秒的时间就能挽救了你的生命。另外,装驳壳枪的木匣子连接到驳壳枪的把柄,又变成了一把冲锋枪。

电视剧中使用双枪的和尚

国人的“智慧"让木讷的欧洲人惊讶不已,原来驳壳枪能这样用?难怪毛瑟枪水土不服到了国内就变成了让人爱不释手的枪战神器。


晨曦谈兵


对这个枪型特别有感情,小时父亲在军区枪械库时,家里总是有不同型号的枪支,枪型也很杂,从三八大盖到轻重机枪都在家里放过。记得我上四年级时,全军区回收驳壳枪,这时候我们家已经到了建设兵团,全兵团的驳壳枪都回收放在家里有那么一堆,这时候有人问了,这怎么可能放在家里呢?其实在兵团呆过的人都知道,那时候基本上家家都有枪的。因为兵团建制所因,所谓的拿起枪就是兵,放下枪就是民。兵团几乎都是军转的,所以这就不奇怪了。驳壳枪收回来放在家里也就不出奇了,天天挑着玩,一会挑长管的玩,一会拿短管的,有德国造的也有汉阳造的,是外文的就是德国造的,有中文繁体字的就是汉阳制造的。有一次胆子大了,带了两支装书包带到学校去给同学玩,上课间拿出比划,拉后面枪栓扣了板机打空枪,后被老师从书桌洞搜出,另一支也被从同学书洞里搜出,交到教务处,辅导员是父亲战友,打电话叫来父亲,下午放学回家,被父亲抽了十皮带,那是军用武装带又是夏天,屁股几乎被打烂了。从那以后,家里除了放一挺马克辛重机枪还有就是父亲的一把转轮,近两年没有在随便往家里放枪。我也长记性从来没在往外拿过枪,父亲有空就教我们兄弟拆枪装枪,除了簧没力气压上,别的几分钟就能组装上,有时校对堂线,父亲也让我过枪瘾,从几岁就打枪,有时也能打几百发子弹。小时的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几乎都是驳壳枪,到十二三岁时,家里就多56式冲锋,半自动,54手枪,慢慢的就看不到哪些老枪了,家里到处都有子弹,但我兄弟几个,从未自己擅自放过一次实弹。一直到父亲从兵团调回内地,从家里搜出各类子弹几千发都交回枪库了。后来我当兵,新兵射击五发子弹我打了47环,还给了个嘉奖。回忆在兵团的日子,虽然条件很艰苦,但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伴着高我一头还多的半自动长大,带着痛恨和留恋的驳壳枪,还有小马枪。我今生第一件藏品就是一发1905的步枪圆头子弹,2008年带着孩子去北京准备捐给军博收藏,没想到军博整休不开放,后放在弟家,到后来弟家搬家给遗失了,很遗憾。从小对枪有着浓厚的兴趣的我,从我离开部队后,几乎就没有机会在摸到枪了。九十年代猎枪盛行时,买了五百发子弹打完,觉得跟制式枪差别太大了,也就没有在玩过猎枪。这就是一个小男孩对枪的兴趣,到现在一直留恋自己丰富的童年和少年,现在已是老男人的我,对驳壳枪还是非常的怀念,只要看到图片和视频我都会下载保存着,经常翻开仔细的端详,那里面有我很多的故事。


用户71325745632


没有优点,又笨重又不准,只是当年中国缺枪才用它,我打过驳壳枪,装十发子弹那种,不能连发只能单发的那种,我打了15枪竟然一枪没中靶子,头两枪还打飞了,子弹飞哪里了都不知道。那枪很难打,电影演的一枪一个鬼子都是假的。


手机用户102705946


大家自行脑补,抗日战场当你迎面碰上日本鬼子,手里如果有一支能单发/连发、20发大容量弹夹的手枪,你还怕啥,直接开火就行。

双枪李向阳。

驳壳枪学名“毛瑟军用手枪”,在我国又称为盒子炮。口径7.63毫米,弹匣容量20发,射速每分钟900发(冲锋枪的节奏),有效射程50-150米。1896年由德国毛瑟工厂生产,是世界上第一款自动手枪,我国引进时间较早,1912年北洋政府就开始购买引进。毕竟买不如造,德国货确实精致耐用,主要还是贵。因此,我国在引进过程开始仿制,比较大的仿制工厂包括:汉阳兵工厂、 巩县兵工厂、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等。

回到民国军阀混战时代及抗战时期,当时国内枪械制造水平和产量确实非常有限,在日本操控下,西方对中国武器出口实行禁运。很幸运的是驳壳枪属于手枪,不在禁运之列,无论贵贱,不论贫穷,大小军阀争相购买,当初就是纯粹的没办法才买。

西北军手枪队,一手大刀一手盒子炮。

八路军女战士,帅气有没有。

国民党军队训练照,装上枪托变身步枪,精确度立马提升。

真正大量应用于中国战场后,大家才发现这款手枪是如此的完美、如此的符合国情。在有支汉阳造就可以占山为王的年代,可以连发又有着大容量弹匣的“毛瑟军用手枪”完美扎根中国,被广大军工厂家不断仿制。反观生产国却由于尺寸偏大不能成为制式手枪,单价高、携行不便等原因没有大量装备。这就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典范。

弥补火力不足,就产生了中国特色的手枪队,大量驳壳枪一起编组,用于突击或警卫作战。

找到一张很猥琐的小鬼子照片,看来王八盒子确实不好用,盒子炮都拿上了。

而在当时我国重武器和自动火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以近距、机动作战为主的中国军队中,驳壳枪正好客串了这一岗位,为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由于装备数量大,直到54式手枪成为制式装备后,才陆续退出现役,进入民兵、警察等单位使用到上世纪80年代。


河东三叔


25美元一把的驳壳枪,我国最多进口了50万把。这种手枪在任何国家都没有成为制式武器,就只在我国成为标配。

原因就是外形太大,而且太重,当手枪不好携带,当步枪又没有步枪的威力和射程,而且价格太高,25美元可以买其他手枪买好几把,而且这些其他手枪还都方便携带,威力适合。

而我国为什么钟爱驳壳枪呢?首先是有十多年时间,外国对我国进行武器禁运,那怕是步枪,机枪都受限制不能出口到我国。但是手枪却可以出口,这就是驳壳枪大受欢迎的一个基础。

当时的军阀军队武器很简陋,当时直系军阀一个正规师,就只有24挺机枪,大炮就更别提了。比如,岳维峻部队,全军11个师,20个旅,有炮仅30门,平均3个师旅摊1门火炮。

这样在极度缺乏火炮,特别是压制大炮,同样机枪匮乏的我国战场。近战就变得非常频繁,而且具有决定性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在江西反围剿战争当中,大批赤卫队可以使用长矛发起近距离冲锋,打垮敌人1个营,甚至1个团的因素之一。

在这种战场情况下,采用10发和20发弹匣,半自动和全自动发射的驳壳枪,就成为了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武器,陆续进口数量金额达到2亿银元。在一战战场,通常军队在10公里位置就会遭到对方重炮轰击,随后对方野炮榴炮会一直进行高强度压制射击。

到1500米以后,机枪火力和小口径直射步兵炮火力开始密集。而在我国战场,大炮几乎没有,机枪数量太少,军阀士兵训练程度低,基本在100多米距离,才能遭到稀疏的步枪射击。而驳壳枪已经可以在这个距离安装枪托进行准确射击,射速足以压倒步枪。进而取得战场优势。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有手枪营,手枪团甚至是手枪旅的原因。


深度军事



杨建曦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驳壳枪?整那么文明干哈呀,这不就是盒子炮吗?搁抗战那会,家里没把盒子炮撑撑场面,这都不好意思露脸。

盒子炮那肚子——大,一家伙就能装二十发子弹,射击还可以分单发或者连发,您要想给对方来一顿子弹雨,这没一点问题,只要子弹能续的上,一分钟九百发,就说你怕不怕,这都赶上机枪的节奏,有效射程可以直接怼到一百五十米,劲足,怼身上直接就给你掏一血窟窿,不带任何疑惑的。

这就是为嘛,人家的名字后边跟了一炮字,威力足,好东西。

可这好东西,在西方压根就流行不起来,欧洲人瞅着人高马大的,就是不喜欢这盒子炮。

究其原因,枪太重,威力大,这枪口不好把控,老是往天上跳,容易造成射击不准的问题。所以欧洲人压根就不喜欢,所以盒子炮在欧洲这地界算是撞墙上了,没人采购。

大家伙也知道,就那会,咱大华夏只要这东西挂着一个枪字,咱就不嫌弃,能卖给咱,咱还要啥自行车啊,谁让咱军工不行呢。

等东西一到咱大华夏的地头,就这盒子炮的所有缺点,这都被咱给弄成了优点,这就是咱大华夏千万年来积淀的智慧。

你不是枪重吗?拉倒吧,他还有机枪重?大家伙恨不得,大腰子挎上两支盒子炮,屁股后边再挂一只预备一手。

这压根就不是毛病,好不啦!

还有你说的威力大。

哎呦俺了个去呀!枪是啥玩意,就是用来战场上杀人的,威力小了能成吗?离远点棉衣都打不穿,要你干啥?显摆啊!还是嘚瑟呀!

你说容易跳枪口,这好,把这盒子炮放平了,枪口用力向下压着打,打出来照旧还是一条直线。

不是人家枪不行,是你压根就不会玩。

就这盒子炮,整个生产周期生产了一百万支,而被咱大华夏消化的就有80%,这还不算咱仿制出来的。

咱为了出枪速度快,这盒子炮一拿到手,直接就把那准星给锯了。

其实说了这么多,咱还是有点子心酸。满清这个拉大腿的,把咱大华夏的科技生生的给拉到了原始社会,有比盒子炮更加好的,咱也想要啊!

环境不允许不是,咱也只能用现有的资源打出一场近现代化的战争。

话说咱有大炮,还能让小鬼子那满是窟窿眼的炮楼搁大华夏的地界乱盖?早被咱轰成了渣渣了,不是没有吗?

那会,咱啥都缺,这盒子炮其实咱是当冲锋枪的使唤,用他来弥补火力上的不足。

手枪当冲锋枪的使唤,但毕竟不是冲锋枪,所以这盒子炮就成了战场上的冲锋手枪,这也是被逼的。

所以在咱大华夏的地头上就能瞅见由盒子炮组成的手枪队。

有一些不咋阔气的,组成一个手枪排。稍微阔气的组成手枪营。再阔气一点的能给你整出一个手枪旅来。

大家伙听着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咱还真干过。举例,冯玉祥的部队就组建过一支手枪旅。

其实就是因为盒子炮的威力强劲加上可连发,可单发的功能,所以才会受到咱的青睐。

而且这盒子炮,不仅是正面战场,敌后游击战那更是一把好手。

咱瞅着电视剧里边《亮剑》,他大老李,带着和尚联合楚云飞,四个人八把盒子炮,就端了小鬼子一个酒楼的军官。

就是因为这盒子炮的装弹量大,威力足。大家伙想想四个人,八支盒子炮,这就是二八一十六,一百六十发子弹,搁咱敌后抗战,这足够打一场中等规模的战斗了。

所以有些人怀疑,这样的场景不应该啊。其实按照俺的说法,啥不应该,就是这个样,一百六十发子弹干啥不够啊!打成你筛子都够了。

他大老李能干亏本的买卖吗?不能够啊!

所以这盒子炮,在咱大华夏的地界,那可是有一号的名枪,死在这枪下的鬼子,没有一万,他也有个七八万。(夸张一点的说!)

盒子炮的功能被咱大华夏的娃,都压榨到了极限,发挥出了他极致的能力。

所以在那会物资奇缺的环境中,盒子炮——好东西。只要能要了小鬼子的命,咱就不能嫌弃,何况他还那么的优秀不是!

欢迎那是一定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驳壳枪,也就是毛瑟C96半自动手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在1896年推出的一款7.63毫米半自动步枪,他还有一个别称叫“盒子炮”。驳壳枪被德国研发出来后并不太受欢迎,体积大、重量偏大,携带和隐蔽都不方便,而且操作不方便,每次在使用时,都令士兵头疼,打中的概率实在是低。特别是在连续射击上,会出现枪口常常跳动,故而在西方国家并不受青睐。但是毛瑟在当年的中国就是硬品牌,加上20发大容量,进入中国大量使用,中国进口的驳壳枪达到世界总产量的一大半,而且山西的太原兵工厂甚至还有仿制该枪。

图注:驳壳枪装弹是使用桥夹往前置固定弹仓压弹

豪不夸张的说,驳壳枪是中国近代使用量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款手枪,从清末革命党起义,北洋军阀混战、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再到国共内战,各方都大量装备驳壳枪,可谓风靡一时。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一战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实施武器禁运,只有手枪不受限制,在众多手枪中,驳壳枪体积大、笨重、精度不足的缺点,直接被20发大弹匣、火力凶猛给忽略了。而且当时的中国一直处于战乱状态,各派武装对武器需求量大,国内武器根本无论是威力还是精度都还差了一大截,驳壳枪甚至直接被军队当步枪来使用,“盒子炮”在中国也打出了威名,自然大受欢迎。

图注:毛瑟M96手枪不完全分解图

为了解决“盒子炮”严重跳动的问题,国人用了一些“土方法”,比如连发时跳动严重问题,国人就把手腕反转90度,横着打,将枪口向上跳动问题变成了左右横扫,扩大了子弹覆盖杀伤面积,提高了命中率,这样盒子炮手枪使用起来就顺手多了。

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士兵在战场上更得心应手了,这款枪也成为了抗日战争抵抗侵略的神奇,因此国共军队都对这款武器爱不释手,甚至还组建了专门的手枪队,说该手枪是抗战功臣,一点也不为过。

▲可抵肩射击的驳壳枪


狼烟火燎


据说短枪类中,“枪牌”撸子笫一,“馬牌”撸子第二,"蛇牌″撸子第三,但中国军事人员最喜欢驳壳枪,最威风,说是; 吓人的合子,殺人的撸子,其实,真正短矩离对攻还是撸子实用,驳壳枪大小分三种,头把、二把、三把,三把的枪管比“五四式”手枪还短,所以射矩最短,二把的枪管略长于五四,大小适中最实用,头把枪管最长,有的可连发,太重太大不便携带,驳壳枪与五四的子弹可以通用,据说驳壳枪的毛病是退弹壳直接向后甩,容易打到自己的脸,看李向阳翻手腕打枪十分帅气,主要是为避开退弹壳的危险,但上述短枪都有因瞎火卡壳的危险而误事,不便执行特殊任务,而左轮手枪则是一扣一转,不怕瞎火,多被用于刺殺行动。



滏水漁家


驳壳枪在中国大受欢迎的原因大体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急需要武器,而列强却对中国实行军火禁运,但驳壳枪因为属于手枪,属于自卫武器,故而不在禁运之列;第二种说法是驳壳枪相对于冲锋枪和机枪来说,它的价格便宜,火力也够用,很适合中国军队的实际需求,所以在中国大受欢迎。


这两种说法,我觉得第二种说法才是真正的原因。因为如果军阀真想购买武器,走私渠道有的是。新中国建立初期也一样被列强禁运,还不是照样有办法从香港走私。所以驳壳枪受中国欢迎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它适合中国军阀混战的实际需要。

那么,驳壳枪为什么就适合中国军阀混战的实际需要呢?这里要先说驳壳枪的缺点。具体来说就是三点:

第一、作为手枪,它的价格太高了。欧美军队有更物美价廉的手枪。

第二、作为手枪,它的尺寸太大了。欧美军队有更方便携带的手枪。

第三、作为冲锋枪用,它的精度太差,不容易控制精度,欧美军队普遍都有精度更优秀的冲锋枪。

太贵,太大,精度差。实在是不上不下、左右为难的一个产品。当时的欧洲军队都是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装备齐全。所以像驳壳枪这种玩意,根本没有发挥的空间。


但是驳壳枪的这些缺点在中国都不重要。因为当时的中国太穷,火炮、机枪、冲锋枪等重武器的价格太昂贵,连大军阀都没有能力大量装备这些装备,更不要说小军阀了。并且军阀部队的士兵普遍素质不高,训练十分松弛,轻重机枪即便给他们用,维护保养和后勤保障也都是问题。所以对于当时中国军阀来说,把轻重机枪配齐,并大量配发给基层部队使用,这相当不现实。比如北伐战争时,北洋军的三大派系加起来有七十五万大军,然而机枪加起来一共才一千多挺。

这就好比买车一样,一家人出去旅游,买旅行车或商务车最合适;出去越野撒欢,买越野车最合适;接送孩子上下学,去菜市场买菜,买两厢小车最合适。如果把这些不同类型的车买齐全,生活品质肯定高。然而我们知道,中国人的腰包并不鼓,一般家庭通常只有能力买一辆车。不可能买那么多车。因而国人买车的理念,一般就是选择最中庸的产品,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可谓是一辆小车“包打天下”。

同样的道理,驳壳枪在中国大受欢迎的原因就是因为它适合当时的中国。

虽然说,驳壳枪的价格也不便宜,但比起机枪来说,还是便宜多了,而且它的操作和维护十分简单。相比于冲锋枪,它具有方便携带的优势;相比于手枪,它又有火力凶猛的优势。在欧美列强眼中,它是不上不下的尴尬玩意,但在中国人眼里,它是价格不算很贵,火力也还凑合的“万金油”。



据说当时进行攻坚战时,选拔敢死队,标配除了大刀和手榴弹之外,每人还要再配发两把驳壳枪。如果一百名敢死队员就是两百把把驳壳枪,一轮齐射可以打出两千到四千发子弹。这个火力在欧洲肯定不够看,但在中国当时军阀混战的小规模的战斗中,却算得上凶悍了。

驳壳枪在射击时存在枪口上跳的问题,中国军人也想出了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不仅解决了枪口上跳的难题,而且还把驳壳枪转化为全自动速射的扫射优势——持枪时手旋转90度,手心朝上,横手持枪。这样的话无论枪口怎样跳动,基本在水平方向呈一个扇面扫射出去,命中率自然提高。

这一招,绝对是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神来之笔。

北洋军阀垮台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十年内战和八年抗战。在这两个时期,驳壳枪依然是作战利器。比如抗战时期的武工队或者游击队员在深入敌后搞侦查破坏、惩奸袭扰活动时,驳壳枪的火力优势就非常明显,经常能在巷战和近战当中,能压制住敌人的栓动式步枪和普通手枪。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驳壳枪有枪套,枪身和枪套合在一起时,能当冲锋枪使用。



可是绿林好汉也好,敌后的游击队也好,他们往往隐蔽作战,驳壳枪那硕大的木头盒子不方便隐藏,故而多数枪手并不会用它。

不要枪套,游击队平时怎么收枪呢?看过老电影的人应该都知道,就是直接插在腰上的皮带里面。可是老电影里面有一个细节应该很多人应该没注意过——驳壳枪还可以直接挂在皮带上面。比如看下图。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也不难,就是做一个铁卡子,直接套在枪身上。这种铁卡子不是正规工厂生产,驳壳枪的老家,德国人肯定没见过。估计正规的国军也未必用过,因为这就是中国民间小型兵工厂或铁匠作坊私下打制的。

驳壳枪装上了这玩意后,游击队员在敌后活动时,只需要把枪插在腰带上,就能快速的抽枪射击。这应该也算是中国人民对驳壳枪的发明再创造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