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管理的核心是什麼?(附:IATF 16949體系的十大誤區)

每個企業都在做質量提升的工作;很多質量人也在為“提升”二字所奔波。然而,怎麼做提升?如何讓提升有效?就必須明白質量管理的核心。

質量管理的核心是什麼?(附:IATF 16949體系的十大誤區)

質量管理的核心是什麼?(附:IATF 16949體系的十大誤區)

我們為什麼做體系,為什麼設立各項檢驗,為什麼做FMEA,為什麼做SPC?說到底,就是防止不良產生。而不良為什麼產生?都是人讓其產生。包括軟件行業一樣,還有自動化行業,自動化其實也是人讓它自動。所以這個引出一個觀點,就是產品不良必然是由人產生!人會犯錯,犯錯導致各種不良產生。那麼質量管理的核心就是預防人犯錯。

而預防人犯錯,就必須框人,通過制度、標準,流程來約束人。如何約束?引用體系裡的過程方法理論,輸入了因X,輸出了果Y。記住五句話:所有質量問題Y的產生,必然由於X變化引起的!X的變化,引起Y的變化!假定X不變化,那麼Y就不會變!X的變化量,決定Y的變化量!質量的本質就是控制變化!

質量管理的核心是什麼?(附:IATF 16949體系的十大誤區)

質量管理的核心是什麼?(附:IATF 16949體系的十大誤區)

質量管理的核心是什麼?(附:IATF 16949體系的十大誤區)

我們質量人經常說自己很忙,是忙還是盲,還是莽?我們檢驗員總是不夠用,做來料檢,首件檢查,過程巡檢,出廠全檢。是很“忙”!?忙到最後還是會出質量問題。但是看看以上幾項工作,有幾項是做“果Y”還是“因X”?再回顧上文幾句話,“X的變化,引起Y的變化!假定X不變化,那麼Y就不會變!”現在很多企業都是花20%的精力管控過程變化X,而花80%的精力管控結果Y。抓Y只起到讓問題在公司內部發現,還是客戶發現的作用。而不良已經產生,抓Y屬於死後驗屍,不能提升質量水平。要想提升質量水平,要靠管控X來實現。

質量管理的核心是什麼?(附:IATF 16949體系的十大誤區)

美國通用電氣,倉庫幾公里大,但是沒有一個來料檢驗員。而我們的供應商質量工程師,每日也很忙,審核供應商。試想一下,靠你兩個小時的審核,能提高其質量水平?與其審核,不如給供應商一個培訓;與其按條款一個個看,不如看其引起你進料不良的幾個參數,然後教會供應商如何控制這幾個參數不變化。事有因果!經常你發現進料不良,給供應商打電話說,你們什麼毛坯不良,而供應商給你的答案是我們還是和以前一樣啊。回顧前面的一句話,“假定X不變化,那麼Y就不會變!”那麼既然Y不良產生,必然X已變化,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已。不能把沒有被我們發現的X就認為不存在。這時不能就此了結,要找出X。只有X才是我們審核的重點。

質量管理的核心是什麼?(附:IATF 16949體系的十大誤區)

還有文件的審批,大家回顧一下,我們按體系裡文件的審批流程,我們編寫的文件,有多少個沒有被審批通過,批准通過的。體系文件裡有“是否真正有效適宜”。這裡就存在審批流程的不適宜。很多製作文件的是質量經理或技術經理,而審批文件的,批准文件的是副總或老總。副總不懂,老總也不懂,那麼何來的有效適宜。在中國的民營企業裡,很多公司的管代都是老闆,而不是懂體系運行的質量人。

提一個觀點“質量不好,就是質量人的問題”,大家可能不認可,但是請記住,對質量提升大有好處。不知什麼時候,出現一句話“質量是生產出來的”“質量是設計出來的”“質量不是檢驗出來的”。這三句話本身沒有錯。但不能作為質量人和其他部門交流的口頭禪。

質量管理的核心是什麼?(附:IATF 16949體系的十大誤區)

應該是生產管理層和技術管理層給他們部下培訓的詞;但是如果質量管理層用這三句話給你的檢驗員培訓,那麼只會變成你屬下做不好工作的藉口。況且“質量不是檢驗出來的”是說質量不是靠檢驗手段出來的,而不是說質量不是檢驗部門的事。質量就是你身為質量人的職責,質量不好就是你需要做的工作。質量人要有擔當,不能再說為什麼質量不好,是技術部沒有設計好,是生產部新員工多,是老闆質量意識差。我們拿老闆薪水,質量不好就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把企業質量提升我們責無旁貸。質量部是要起到串聯作用,合理利用資源,發揮才智,劈開萬難,用方法管控好質量。

有幾個問題需要我們質量人思考:

1.年復一年,我們面對的總是有限的幾個質量問題?

2.我們“解決”了很多問題,但我們的質量水平未見提高

3.做PPAP只是質量部的工作,並在量產後進行

4.做了很多培訓但就是沒用起來或只是用來應付客戶

5.大家都認為很有用,很重要.但就是沒落實

6.領導經常對下屬說:就那麼幾個問題,解決一個少一個,哪怕半年“解決”一個也應該沒問題了,怎麼回事?

質量管理的核心是什麼?(附:IATF 16949體系的十大誤區)

還是回到質量核心上來。質量要提升,沒有明白核心,何來的提升。就說PPAP,其實不是做出來的,用“做PPAP”太不準確。這個本身就是幫助我們管控X變化的方法,PPAP不用做,是各項管控X方法的累積;所以要學會方法,不是汽車行業也可以做PPAP,客戶沒有要求的也可以做PPAP。不需要強行為之,虛假應付。提下FMEA,很多企業是做的失敗,變成一個不起任何作用的文件。

例如曾經看到一個FMEA報告這樣寫,失效模式寫“孔大”,失效後果寫“報廢”,失效原因寫“刀具磨損”,當前控制方法寫“通止規”,建議改善措施 “加強”。這樣的FMEA報告,所帶來的效果可想而知。如果大家用我們的“因果方法”思維,那就會做出不一樣的FMEA。從X為輸入來寫FMEA,從X導入對FMEA會更有效。還以上例來說明,孔大,如是原因是刀具磨損,那麼失效模式寫“刀具磨損”,失效後果寫“孔大”,失效原因寫“為什麼刀具會磨損比如材料,比如轉速,比如進給”,控制方法寫“如何控制刀具磨損的參數諸如轉速進給”。每個輸出,必定有一個輸入;而這個輸入,又是上一層的輸出,這樣從原因輸出X來研究問題會更好。

在一個企業,人分三類,第一種不能解決問題,第二種能解決問題的,第三種預防問題的。不能解決問題的人乾死活,解決問題的人被老闆供著拿高薪,預防問題的人最後是老闆發現沒有問題,兔死狗烹,槍斃掉。舉個例子,車間機器壞了,不能解決問題的工人只有找技術員來調試,等技術員來後一調,好了。過兩天又壞了,技術員又來了,一調又好了。從此不能解決問題的人工資就是死工資,而技術員變成老闆公認的熱饃饃,養在那裡,拿最高薪,吃香喝辣,啥事不幹,有問題即時解決。而我們預防問題的人,到現場研究為什麼老是壞,找到原因,每天加一油,機器天天不壞了,達到改善根本。我們就要努力做這樣的第三類人。從X角度來預防問題,是質量人需要轉變的方向,是後面的大勢所趨。新質量人不能再是“品揀”-----跟菜場挑菜一樣把爛葉子扔掉,也不能再停留在“品檢”------檢查測量,而要做“品管”-----管過程X,而不是結果Y。

質量管理的核心是什麼?(附:IATF 16949體系的十大誤區)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 通過制度、標準、流程來約束人 ,從預防X上,可以降低成本,同時減少不良。我們吃麥當勞,從來沒有吃過一個次品漢堡,而且去500個麥當勞餐廳,也吃不出漢堡的胃口差異。為什麼?就是老外重視流程,重視過程。請來的廚師水平不需要高,工資也不要太高,第二天就可以上崗,而且漢堡做出來還很好。這就是過程X控制好所輸出的必然是好的結果Y。而中國酒店,大廚師學習培訓10年,20年,年薪10萬,20萬。離了他,別人就燒不出來。大廚憑經驗,另外燒一會,嘗一口,辣不辣,鹹不鹹,就是一直靠檢驗來實現菜餚的口味合格。就是沒有把流程的變因參數,作為控制重點,而只和我們企業的質量方法一樣,依靠不停的檢驗,犯錯概率高。外國餐廳連鎖進中國,我們吃的美口,質量好,產品穩定,是否也能把他們成功的管理方法引升到我們企業管理中,控制X來保證好的Y輸出。

質量管理的核心是什麼?(附:IATF 16949體系的十大誤區)

記住質量管理的核心就是預防人犯錯,而不是“人海戰數”的大量“品揀” !


質量管理的核心是什麼?(附:IATF 16949體系的十大誤區)

IATF 6949質量體系的十大誤區

誤區一:

總是認為銷售是龍頭,直接就可以產生經濟效益。還需再完善管理做什麼,通過管理就是想爭取客戶,現在客戶都已經有了,但是我想問:“如果管理不完善,產品交不了貨、技術達不到客戶要求、過程發生重大的安全事故、給環境早成了嚴重汙染、質量出現了問題、銷售部又沒有做好溝通和協調等等,一系列的細節漏洞,造成了“客戶”嚴重投訴和市場的負面影響,我們損失的又是什麼呢!體系是糾正和預防問題的發生,雖然沒有直接產生增值,但是通過過程的控制(降低成本、減少浪費、提高工作效率等等),漸漸產生了經濟效益。

誤區二:

總是一天到晚說自己“忙”,我也不知道是真的“盲”、還是“莽”、還是“茫”......其實體系相關內容都編制了程序文件,你只要細細看,認證按照要求去做。文件中都已經規定什麼人做,什麼時間做,怎麼做,為什麼這樣做,很清楚的描述。只要制定目標,各盡其職,主管部門再加大監督措施,彷彿跟蹤落實,不斷提出問題,驗證問題,才能達到P、D、C、A循環改進。又有幾個主管領導跟蹤驗證了呢?

誤區三:

總是認為自己也是內審員。但是真正有沒有理解體系標準條款的涵義,就憑四五天的培訓(取證),你能理解“多少”!然後再結合實際加以實施,而且不斷學習研究、以及和體系相關的人一起研討,共同來面對現存的問題,糾正和預防。你反思一下,你已經做到了哪幾點?

誤區四:

總認為第二方客戶審核比第一方和第三方更重要,那麼客戶審核又是按照什麼依據呢?也是我們每天自己在做的實際體系的工作,再加上法規、技術等其他的要求,如果我們自己都深入和嚴格按照體系的要求在規範我們的管理的話,又怎會每次在接見客戶的審核時那麼緊張和擔心呢?為什麼會出現“兩張皮”就是我們管理者沒有重視體系,導致臨時應付的結果。

誤區五:

總認為自己的專業技術,管理日常手頭的工作比貫徹體系的工作重要。但是你要知道體系是叫你做正確的事,然後再正確的做事,前者是指明你的方向,後者才是做事情的方法和技巧。方向錯了,你越認真的做事,你錯得越嚴重,還談什麼好的結果呢?

誤區六:

總是認為體系有專職(管理者代表)或安排一個人在負責,然後自己什麼事情都不用做,專管人員為了省事,什麼事情都自己扛著,什麼事情也自己帶勞。結果關鍵人員一走,全體系都脫鉤。體系的管理原則要求全員參與,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需要上到最高管理者下到員工,都要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怎麼去做。各部門的溝通協調,凝成一股繩,勁朝一方使,現在不是都提倡團隊合作精神嗎?而不是單打獨鬥,把體系落實到每一個崗位,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形成一股風氣、文化。還愁什麼事情做不好呢!你們現在是團隊在貫徹體系還是在糟蹋體系?

誤區七:

總認為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等管理體系證書都已經拿到手,就感覺自己做得不錯了,還需要做什麼?

體系是系統化管理,需要持續改進,不斷完善,隨著時間和階段不一樣,都是在不段調整,包括我們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等,不也在不斷修正,所以光憑一張證書是證明不了什麼的,只能證明已經建立了體系,需要在實踐中才能不斷完善--調整,調整中才能提升。

有些公司或部門,自己不動腦筋編寫文件,從其他公司和諮詢公司搞來一份文件,自己拿來刻輪修改一下,就以為萬事大吉了,你理解其中的意義嗎?你的公司和他們公司企業文化想符嗎?你們做的產品、人員素質一樣嗎?

誤區八:

總以為寬度代表深度。培訓很多內審員,就可以貫徹體系了,其實人數不在多,而在於精。本人接觸體系再結合公司實際操作已經有11年了,每次通過外審各行業和各課程的培訓學習,都對體系有一種新的認識,標準中每一個條款和內容都是那麼深奧。畢竟是117個國家,每個國家一個專業代表,共記117名成員通過起草,多次會議協定的國際標準,難道我們就通過幾次培訓和內審員考試就能掌握嗎?我們瞭解的深度有多少?事情落實的程度又有多少?

誤區九:

總認為技術和能力很重要。我個人覺得質量意識、態度更重要,能力和技術可以通過學習和培訓來提升,但是如果質量意識、態度有問題,我看就很難轉變,就是能轉變也需要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我們的質量意識和態度有沒有問題呢?每個管理者都要捫心自問下?

誤區十:

總認為諮詢和請教是件傷身份的事情,就關於外審不符合項,每次把問題詳細分解給他們聽,都說知道怎麼糾正,已經明白自己部門和崗位的漏洞和人員的疏忽。最後糾正四五次都達不到理想要求---返回重新整改,我看不是真的理解吧!還是為了應付我們認證機構審核人員。。。如果說已經清楚,為什麼總是反覆修正,如果說真的不明白,那又為什麼總是沒有人主動來諮詢!難道覺得有傷體面嗎?但是若不懂裝懂,對自己是件不負責的事,對企業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要做好IATF 16949體系:領導要帶頭,知行合一,持續改進才能獲得對體系的重新認識,只有這樣才能體現體系的價值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