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的哲学解释


“阴阳五行”的哲学解释


中国古哲人建立的“五行”学说,也就是“阴阳五行”学说,即阴阳说必兼五行,五行说必合阴阳,两者不能分离。而且,中国古哲人所建立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在解释宇宙物质的生命机制的学说,或者说是在解释宇宙物质的生化机制之学说。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中国古哲人说:阴阳五行的机制,是宇宙生命之本原,是宇宙万物生化演变之机制,是推动宇宙万物生化之父母,是宇宙万物生长、毁灭之根本,是宇宙精神世界之来源,这不可不知。


《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五行特性:是指五行之间外在的伦理之特性与五行各自内在的德性之特性的总称,而且五行各自内在的德性行为特性,决定五行各自外在的伦理行为。

中国古哲人将“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五种物质相态的内在德行反映出的相态,抽象为五种行为相态;即水曰润下之相态,火曰炎上之相态,木曰曲直之相态,金曰从革之相态,土爰稼穑之相态。

那么,五种相态内在的德性;抽象为“润下之相态”作“咸”,“炎上之相态”作“苦”,“曲直之相态”作“酸”,“从革之相态”作“辛”,“稼穑之相态”作“甘”。所以,这里的“咸,苦,酸,辛,甘”,不仅仅是五味,而是古哲人用五味之性,形象的反映五种相态内在的“行为原则”或“德性”,这已具备哲学意义。

1、木的相态特性

“木曰曲直”。所谓“曲直”,是说树木的主干挺直向上生长,树枝曲折向上向外舒展,生长繁茂,随风招摇,故说木有升发、生长、条达、舒畅等行为相态。凡具有升发、生长、条达、舒畅等行为相态的事物,都可以抽象为“木”的行为相态。

那么,将“木”的抽象行为相态,归类为“舒展行态”,亦即,事物客观存在“舒展行态”。从而,相对应的“曲直作酸”,是指“舒展行态”的事物内在的行为德性,有“酸”的特性。

如:人类社会行为相态外在的处在“木”的舒展行态,那么这个社会行为相态内在的行为处在“酸”的特性。这里的“酸”,是指人类社会行为的缓慢升发,形容为“酸”的特性。也就是说,社会行为相态为缓慢发展,该社会内在的行为德性或行为程度为“酸”。

又如:在中医学中人体五脏中的肝脏,抽象为五行中属“木”的舒展行态,肝喜酸之特性。这就是肝具有温柔之体,疏泄升发的行为功能。故肝与胆相表里,主筋,在窍为目,在知为怒,在味为酸。

再如:针对银河系的生命机制中星云孕育恒星的行为相态,即为舒展行态。那么,针对行星中随温度变化的液态物质,即为舒展行态。

2、火的相态特性

“火曰炎上”。所谓“炎上”,是说火能发光发热,火焰漂浮于上,光热四散于外,故火有发热、温暖、光明、向上的行为相态。进而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光明、温通、昌盛、繁茂等行为相态的事物,都可以抽象为“火”的行为相态。

那么,将“火”的抽象行为相态,归类为“升华行态”,亦即,事物客观存在“升华行态”。从而,相对应的“炎上作苦”,是指“升华行态”的事物内在的行为德性,有“苦”之特性。

如:人类社会行为相态外在的处在“火”的升华行态,那么这个社会行为相态内在的行为处在“苦”的特性。这里的“苦”,是指人类社会行为的激烈动荡,形容为“苦”的特性。也就是说,社会行为相态为激烈动荡,该社会内在的行为德性或行为程度为“苦”。

又如:在中医学中人体五脏中的心脏,在五行中属“火”的升华行态,心喜苦之特性。即心具有温暖通达的行为功能。故心与小肠相表里,主脉,在窍为舌,在知为喜,在味为苦。

再如:针对银河系的生命机制中诞生成长的恒星的行为相态,即为升华行态。那么,针对行星中随温度变化的汽态物质,即为升华行态。

3、土的相态特性

“土爰稼穑”。所谓“稼穑”,是指庄稼的播种与收获,即所谓“春种曰稼,秋收曰穑”。在季节时段里土有播种庄稼生长,收获五谷的作用。进而引申凡具有承载、化生、长养、派生等行为相态的事物,都可以抽象为“土”的行为相态。

那么,将“土”的抽象行为相态,归类为“暂稳行态”,亦即,事物客观存在“暂稳行态”。从而,相对应的“稼穑作甘”,是指“暂稳行态”的事物内在的行为德性有“甘”之特性。

如:

人类社会行为相态外在的处在“土”的暂稳行态,那么这个社会行为相态内在的行为处在“甘”的特性。这里的“甘”,是指人类社会行为的稳定和谐,形容为“甘”的特性。也就是说,社会行为相态为稳定和谐,该社会内在的行为德性或行为程度为“甘”。

又如:在中医学中人体五脏中的脾脏,在五行中属“土”的暂稳行态,脾喜甘之特性。即土具有生化五谷的行为功能。故脾与胃相表里,主肌肉,在窍为口,在知为思,在味为甘。

再如:针对银河系的生命机制中成熟恒星(派生出行星后)的行为相态,即为暂稳行态。那么,针对行星中随温度变化的离子态物质,即为暂稳行态。

4、金的相态特性

“金曰从革”。所谓“从革”,是指金有肃杀、收敛、潜降、清洁的作用。凡具有肃杀、收敛、柔聚、潜降等行为相态的事物,都可以抽象为“金”的行为相态。

那么,将“金”的抽象行为相态,归类为“收敛行态”,亦即,事物客观存在“收敛行态”。从而,相对应的“从革作辛”,是指“收敛行态”的事物内在的行为德性有“辛”之特性。

如:人类社会行为相态外在的处在“金”的收敛行态,那么这个社会行为相态内在的行为处在“辛”的特性。这里的“辛”,是指人类社会行为的肃降收敛,形容为“辛”的特性。也就是说,社会行为相态为肃降收敛,该社会内在的行为德性或行为程度为“辛”。

又如:在中医学中人体五脏中的肺脏,在五行中属“金”的收敛行态,肺喜辛之特性。即肺具有宣发肃降的行为功能。故肺与大肠相表里,主皮毛,在窍为鼻,在知为悲,在味为辛。

再如:针对银河系的生命机制中走向衰老的恒星的行为相态,即为收敛行态。那么,针对行星中随温度变化的固态物质,即为收敛行态。

5、水的相态特性

“水曰润下”。所谓“润下”,是说“水”有滋润、寒凉、向下、闭藏的特性。凡具有闭藏、向下、寒凉、滋润等行为相态的事物,都可以抽象为“水”的行为相态。

那么,将“水”的抽象行为相态,归类为“藏储行态”,亦即,事物客观存在“藏储行态”。从而,相对应的“润下作咸”,是指“藏储行态”的事物内在的行为德性有“咸”之特性。

如:人类社会行为相态外在的处在“水”的藏储行态,那么这个社会行为相态内在的行为处在“咸”的特性。这里的“咸”,是指人类社会行为的藏储寒凉,形容为“咸”的特性。也就是说,社会行为相态为藏储寒凉,该社会内在的行为德性或行为程度为“咸”。

又如:在中医学中人体五脏中的肾脏,在五行中属“水”的藏储行态,肾喜咸之特性。这就是肾具有藏精主水的行为功能。故肾与膀胱相表里,主骨,在窍为耳,在知为恐,在味为咸。

再如:针对银河系的生命机制中死亡的恒星或黑洞的行为相态,即为藏储行态。那么,针对行星中温度趋近于绝对温度零的物质,即为藏储行态。

中国古哲人称谓的“阴阳五行”具有普遍性的抽象性。那么,在当下“阴阳五行”的概念,即为普遍性的哲学概念。

特别指出:哲学是研究事物的普遍性规律,即普遍性的哲学概念具有极高的抽象性。

“阴阳五行”是“道之本之‘一‘”生化“道之体之‘多’”的生命机制,或者说,“阴阳五行”是自然价值取向行为规律在事物内与外之间具体行为规律在哲学范畴的表达。这也就是说,在自然科学范畴无论哪个领域的学科研究是无法抽象出一个最高、最为普遍性的概念范畴,来解释“第一哲学命题”,亦即,无法回答“道之本之‘一’”生化“道之体之‘多’”的生命机制。

正因为,“阴阳五行”是自然价值取向行为规律,所以,“阴阳五行”的普遍性存在于万物万事之中。也就是说,“阴阳五行”是自然价值取向行为规律在哲学范畴的称谓。

针对人而言,人透彻地认知“阴阳五行”,并通过“阴阳五行”的认识观,把握“阴阳五行”的方法论,可以针对宇宙万物的生化行态、人类社会行态、经济行态、人的生理病理行态、地球环境行态、物质行态等,各领域研究分析应用之中。

中国古哲人医家将“阴阳五行”这一哲理模型方法,成功地应用于中国古代医学。“阴阳五行”生命机制医学框架的哲理医学,是中国古哲人医家解释宇宙精气生化物质机制与人体精气生理病理机制辩证统一的学说。也就是“宇宙生命机制与人体生命机制”辩证统一,或者说,是道之性之中的“精、气、神”与人之性之中的“精、气、神”相统一的哲理生命学说。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中国古哲人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行为规律或伦理,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五行相克次序,以及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相生的规律。并且说,万物的生化皆有这样的生命机制,不可胜竭。在这里古哲人称谓的“木、火、土、金、水”已经上升到哲学概念,而不是自然物质的“五材”之概念。

“阴阳五行”中的“阴阳”,反映的是宇宙物质内在的“阴阳之质”与“阴阳之气”之特性与外在的阴阳属性之特性;而“五行”反映的是宇宙物质内在的阴阳之性与阴阳行为原则之德,以及宇宙物质外在的阴阳属性相互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伦理行为关系。

如:物质元素氢和物质元素氧内在的都存在“阴阳之质”与“阴阳之气”之特性与外在的阴阳属性之特性。那么,2个氢元素与1个氧元素外在的阴阳属性相互之间进行伦理结合形成水分子。这里的“阴阳之质”是指“原子核之阳与电子之阴”,而“阴阳之气”是指“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行为之势之德之气。

正因为,宇宙本体生化宇宙万物的行为规律中,存在舒展行态(木)、升华行态(火)、暂稳行态(土)、收敛行态(金)、藏储行态(水),这五种行为相态。因此,宇宙生命机制的阴阳五行规律就有普遍性。即客观的阴阳五行规律,可称之为自然价值取向行为规律。

如:物理学中的物质相态,是由物质内的阴阳之气之势(随绝对温度变化),推动阴阳双方之精的行为,并决定物质外的属性及相态。物质内的“精”是阴阳之质,物质内的“气”是精神能量。那么,物质的液态为舒展行态,物质的汽态为升华行态,物质的离子态为暂稳行态,物质的固态为收敛行态,趋近绝对温度零的物质的凝聚态为藏储行态。

中国古哲人称谓的“气”、“势”、“德”,属精神范畴。而且,中国古哲人称谓的“精神”是针对宇宙万物而言的。即宇宙万物内和外的“阴阳之质"与“阴阳之气”共同存在。其中“阴阳之质",反映的是物质性,“阴阳之气”的“气”,反映的精神性。

“阴阳之质"的阴阳双方统称之为“精”,“精”是“气”的本体,“气”依存在“精”之中而共同存在。亦即,宇宙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共同存在,物质世界是精神世界的本体,精神世界依存在物质世界之中。也就是说,“物质与精神”客观不存在绝然的分离,也不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伪命题,否则宇宙万物的“第一推动者”就不可能生化出宇宙万物。

注:普遍性的伦理是哲学的称谓,而狭义的逻辑是科学的称谓。

作者:南京理工大学 教师,主要内容摘自《论中国哲学辩证思维》南京出版社,2015;《老子的智慧之学》南京出版社,20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