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公望《溪山雨意圖》,挫折後的頓悟與超脫,寄託了怎樣的情懷

七十六歲這年,黃公望已然滿頭白髮,卻在集中所有精力在創作《溪山雨意圖》,散落在筆墨間的是滿眼的滄桑與渾厚。

黃公望《溪山雨意圖》,挫折後的頓悟與超脫,寄託了怎樣的情懷

這幅《溪山雨意圖》描繪的一幅雨中的江南山水景色。近景是坡岸,上有高低不同的樹木林立,自右向左,錯落有致,節奏分明;中間是大片空白,計白當黑,描繪的是浩淼無邊、平靜無波的湖水,寬闊的湖水沿著山巒流動,大片水域展現出兩岸平遠、幽靜的景色。正是夏暮正午時分,陽光熾灼、大氣蒸騰、疏林蕭蕭、滿目寂野。如鏡的水面無一絲漪漣,全無舟楫的蹤影。望斷水天相連,亦是收不盡的空曠。晴空曠野、萬籟俱靜。遠處是連綿起伏的群山,並有雲霧縹渺環繞, 深處山峰時隱時現,更顯空濛,烘托山雨欲來之主題;茅舍散落,點綴其中,空曠幽靜。

黃公望《溪山雨意圖》,挫折後的頓悟與超脫,寄託了怎樣的情懷

黃公望

黃公望這幅畫的主題並非深不可測,而是一位頂級畫作者對自然極端之美的追索與沉思,也是表達寄託空曠心靈的棲息之所的願望。在山溪之間,一場不經意的大雨或是中雨瓢潑或淅瀝於畫卷之上,一時之間,雲蒸霞蔚,氤氳無窮,讓人彷彿身置其中。

黃公望的出身是一張白紙。而這張白紙一直成了他書畫藝術的無限延伸的寄託。

黃公望《溪山雨意圖》,挫折後的頓悟與超脫,寄託了怎樣的情懷

1269年,出生在蘇州東北方三十英里外常熟的陸姓人家,同年如同江南的氤氳雨霧儼然變得撲朔起來。與他的好友曹知白、倪瓚不同,他出身相當平凡,也沒有繼承任何財產。

八歲時,由於家庭變故被人收養,這種經歷無疑是一種難以遺忘的成長過程。加之自幼天資穎異敏感,對於艱深的課目也遊刃有餘,養成了努力科舉的信念。可惜,後來他在官場上的發展並不順遂。他最初是到浙西廉訪司當憲吏這種小差事。1314年,他的上司和他被派到江南掌管土地稅收,後因“貪刻用事”而治罪,黃公望遭受牽連下獄,不久獲釋。正是這段經歷讓他成了驚弓之鳥,顯然內心受到了極大的刺激。

黃公望《溪山雨意圖》,挫折後的頓悟與超脫,寄託了怎樣的情懷

黃公望書法

出獄後辭官返鄉,他下定決心永不入仕,將布衣徹底換成道服,一副決絕的樣子。

然而迫於生計,他有段時間住在松江,以占卜為生,彷彿對世事不再過問。1334年,在蘇州成立“三教堂”。全真教起源於11世紀,元朝是鼎盛時期,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禪學,專門研究性命之學,探討人的本性與命運。

後來,黃公望又退隱到杭州西湖的筲箕泉,這時有些弟子隨他研習義理。晚年,定居在杭州西部的富春山。正是這段山脈的曲折蜿蜒與曼妙美麗,讓這位老人開始了藝術上的全面昇華。

雖然後世將他定義為一位遁世隱者,但是他並未徹底與世事決絕。

他與當時知名的藝術家、詩人以及文人都是至交。比如,黃公望年輕的時候可能已經認識趙孟頫。他在一份題跋中提到,曾經在趙家見過董源的真跡,題字當時,這幅畫傳到了趙孟頫外孫王蒙手中。以此可知,他專注的交往人群多在“藝術圈”內。

黃公望《溪山雨意圖》,挫折後的頓悟與超脫,寄託了怎樣的情懷

趙孟頫書法

黃公望現存傳世的作品只有四五幅,不足以確切而充分地說明他藝術創作的整體過程。從作品可見,他是深受趙孟頫影響的畫家之一,尤其是趙孟頫的《水村圖》或者其他畫風類似的作品,但這些作品目前已經失傳。

黃公望的題款頗為有趣:“此是僕數年前寓平江光孝寺時,陸明本將佳紙二幅,用大陀石研郭忠厚墨,一時信手作之。此紙未畢,已為好事者取去。今復為世長所得。至正四年十月來溪上,足其意。時年七十有六。是歲十一月哉生明識。”黃公望題款中所言此畫“已為好事者取去”,這與《富春山居》題款所言的情況很有趣地碰巧類似,不同的是,《富春山居》是受畫人擔心他人從黃公望手中“巧取豪奪”搶去的。

黃公望《溪山雨意圖》,挫折後的頓悟與超脫,寄託了怎樣的情懷

在《溪山雨意》後面題詞的還有兩位。一是王國器,他是趙孟頫的女婿,王蒙的父親。另一位是倪瓚。紀元1374年,倪瓚留下一則出奇冷漠的短評:“黃翁子久,雖不夢見房山(高克恭)鷗波(趙孟頫),亦非近世畫手可及,此卷尤其得意者。”

黃公望《溪山雨意圖》,挫折後的頓悟與超脫,寄託了怎樣的情懷

溪山雨意圖

繼趙孟頫之後,黃公望是第二位大師,真正對山水畫作了關鍵性的改革,影響後世深遠。這幅畫的成就,雖然不及晚年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卻已經展現了深厚的功力。主題與構圖並無特殊之處——我們還是見到河流兩岸的近景與遠景,沿岸林木扶疏,幾群人家隱隱約約錯落在對岸的山谷中。黃公望的畫,儘量避免一些花俏的設計,就這點而言,和往後的畫風相似。黃公望的山水畫,追求表現理、趣、興,即描寫在四時朝暮、風雨晴晦等特定時空環境中的山水景色來創造情景交溶的詩意境界。

黃公望《溪山雨意圖》,挫折後的頓悟與超脫,寄託了怎樣的情懷

局部

《溪山雨意圖》正體現出作者的風格個性。圖中把暮夏時節水過山中,夏雨將至未至,大氣中蘊釀雨意的空氣感,藉助可視形象準確充分地表現了出來。畫作立意獨特,並在形式和細節描繪上作了精心的探求。圖中以遠山坡腳、沙諸層層延伸構成的一條水平橫線,貫穿通幅,確定了佈局的穩定大勢,起伏的群山外輪廓線處理得柔和平緩;一座座山峰也呈現穩定蹲居的勢態。溪邊的水草採用了單調的垂直長點,均勻地點出,近樹的長勢雖不乏穿插變化,但引人注目的幾株松樹,顯得高大挺拔無賓主朝揖的呼應,使樹叢的大體貌呈現出寧靜佇立的意態。構成遠山的長披麻皴、濃墨點染的丘壑,筆墨中充溢著含蓄凝重的韻味。白雲是點題之筆,用心所在卻未露著力之跡,用了平易輕鬆的虛寫,在顯示丘壑草木蒙榮的蒼潤墨色中留白,未著一筆。靠黑白色調的強烈對比,輕盈的雲團在畫面上十分突出。

黃公望《溪山雨意圖》,挫折後的頓悟與超脫,寄託了怎樣的情懷

相關畫面

呈波浪狀曲線的雲團外緣、顯示雲塊澎起的動感。“ 亂雲如獸出山前”是暴風雨的前兆。這帶來雨意的雲,雖蘊含著興風造雨的運動,但動的徐緩、輕捷,描寫得十分準確。。黃公望的筆法非常豐富,有一部分沿襲了其他大家的的新風格,但在發展上已經分道揚鑣了。乍看之下可能印象並不深刻,甚至有些眼熟,其實卻是劃時代的鉅獻。比如17世紀最推崇黃公望的“正統派”大師,他們緊緊追隨黃氏風格,所以作品或仿作便可能被誤認是同一時期同一流派。

觀賞這幅畫,再重讀黃公望的畫論,可以發現創作與理論兩者不僅相互印證,而且表達了相同的折射與情懷。《溪山雨意圖》是一幅相當保守的作品,似乎既無翻新技法,也未脫離常規。黃公望晚期的作品比較能夠看出新意,這種新意絕非是天外飛來一筆。

參考資料《中國繪畫史》、《黃公望繪畫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