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溪山雨意图》,挫折后的顿悟与超脱,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七十六岁这年,黄公望已然满头白发,却在集中所有精力在创作《溪山雨意图》,散落在笔墨间的是满眼的沧桑与浑厚。

黄公望《溪山雨意图》,挫折后的顿悟与超脱,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这幅《溪山雨意图》描绘的一幅雨中的江南山水景色。近景是坡岸,上有高低不同的树木林立,自右向左,错落有致,节奏分明;中间是大片空白,计白当黑,描绘的是浩淼无边、平静无波的湖水,宽阔的湖水沿着山峦流动,大片水域展现出两岸平远、幽静的景色。正是夏暮正午时分,阳光炽灼、大气蒸腾、疏林萧萧、满目寂野。如镜的水面无一丝漪涟,全无舟楫的踪影。望断水天相连,亦是收不尽的空旷。晴空旷野、万籁俱静。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并有云雾缥渺环绕, 深处山峰时隐时现,更显空濛,烘托山雨欲来之主题;茅舍散落,点缀其中,空旷幽静。

黄公望《溪山雨意图》,挫折后的顿悟与超脱,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黄公望

黄公望这幅画的主题并非深不可测,而是一位顶级画作者对自然极端之美的追索与沉思,也是表达寄托空旷心灵的栖息之所的愿望。在山溪之间,一场不经意的大雨或是中雨瓢泼或淅沥于画卷之上,一时之间,云蒸霞蔚,氤氲无穷,让人仿佛身置其中。

黄公望的出身是一张白纸。而这张白纸一直成了他书画艺术的无限延伸的寄托。

黄公望《溪山雨意图》,挫折后的顿悟与超脱,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1269年,出生在苏州东北方三十英里外常熟的陆姓人家,同年如同江南的氤氲雨雾俨然变得扑朔起来。与他的好友曹知白、倪瓒不同,他出身相当平凡,也没有继承任何财产。

八岁时,由于家庭变故被人收养,这种经历无疑是一种难以遗忘的成长过程。加之自幼天资颖异敏感,对于艰深的课目也游刃有余,养成了努力科举的信念。可惜,后来他在官场上的发展并不顺遂。他最初是到浙西廉访司当宪吏这种小差事。1314年,他的上司和他被派到江南掌管土地税收,后因“贪刻用事”而治罪,黄公望遭受牵连下狱,不久获释。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成了惊弓之鸟,显然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刺激。

黄公望《溪山雨意图》,挫折后的顿悟与超脱,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黄公望书法

出狱后辞官返乡,他下定决心永不入仕,将布衣彻底换成道服,一副决绝的样子。

然而迫于生计,他有段时间住在松江,以占卜为生,仿佛对世事不再过问。1334年,在苏州成立“三教堂”。全真教起源于11世纪,元朝是鼎盛时期,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禅学,专门研究性命之学,探讨人的本性与命运。

后来,黄公望又退隐到杭州西湖的筲箕泉,这时有些弟子随他研习义理。晚年,定居在杭州西部的富春山。正是这段山脉的曲折蜿蜒与曼妙美丽,让这位老人开始了艺术上的全面升华。

虽然后世将他定义为一位遁世隐者,但是他并未彻底与世事决绝。

他与当时知名的艺术家、诗人以及文人都是至交。比如,黄公望年轻的时候可能已经认识赵孟頫。他在一份题跋中提到,曾经在赵家见过董源的真迹,题字当时,这幅画传到了赵孟頫外孙王蒙手中。以此可知,他专注的交往人群多在“艺术圈”内。

黄公望《溪山雨意图》,挫折后的顿悟与超脱,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赵孟頫书法

黄公望现存传世的作品只有四五幅,不足以确切而充分地说明他艺术创作的整体过程。从作品可见,他是深受赵孟頫影响的画家之一,尤其是赵孟頫的《水村图》或者其他画风类似的作品,但这些作品目前已经失传。

黄公望的题款颇为有趣:“此是仆数年前寓平江光孝寺时,陆明本将佳纸二幅,用大陀石研郭忠厚墨,一时信手作之。此纸未毕,已为好事者取去。今复为世长所得。至正四年十月来溪上,足其意。时年七十有六。是岁十一月哉生明识。”黄公望题款中所言此画“已为好事者取去”,这与《富春山居》题款所言的情况很有趣地碰巧类似,不同的是,《富春山居》是受画人担心他人从黄公望手中“巧取豪夺”抢去的。

黄公望《溪山雨意图》,挫折后的顿悟与超脱,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在《溪山雨意》后面题词的还有两位。一是王国器,他是赵孟頫的女婿,王蒙的父亲。另一位是倪瓒。纪元1374年,倪瓒留下一则出奇冷漠的短评:“黄翁子久,虽不梦见房山(高克恭)鸥波(赵孟頫),亦非近世画手可及,此卷尤其得意者。”

黄公望《溪山雨意图》,挫折后的顿悟与超脱,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溪山雨意图

继赵孟頫之后,黄公望是第二位大师,真正对山水画作了关键性的改革,影响后世深远。这幅画的成就,虽然不及晚年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却已经展现了深厚的功力。主题与构图并无特殊之处——我们还是见到河流两岸的近景与远景,沿岸林木扶疏,几群人家隐隐约约错落在对岸的山谷中。黄公望的画,尽量避免一些花俏的设计,就这点而言,和往后的画风相似。黄公望的山水画,追求表现理、趣、兴,即描写在四时朝暮、风雨晴晦等特定时空环境中的山水景色来创造情景交溶的诗意境界。

黄公望《溪山雨意图》,挫折后的顿悟与超脱,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局部

《溪山雨意图》正体现出作者的风格个性。图中把暮夏时节水过山中,夏雨将至未至,大气中蕴酿雨意的空气感,借助可视形象准确充分地表现了出来。画作立意独特,并在形式和细节描绘上作了精心的探求。图中以远山坡脚、沙诸层层延伸构成的一条水平横线,贯穿通幅,确定了布局的稳定大势,起伏的群山外轮廓线处理得柔和平缓;一座座山峰也呈现稳定蹲居的势态。溪边的水草采用了单调的垂直长点,均匀地点出,近树的长势虽不乏穿插变化,但引人注目的几株松树,显得高大挺拔无宾主朝揖的呼应,使树丛的大体貌呈现出宁静伫立的意态。构成远山的长披麻皴、浓墨点染的丘壑,笔墨中充溢着含蓄凝重的韵味。白云是点题之笔,用心所在却未露着力之迹,用了平易轻松的虚写,在显示丘壑草木蒙荣的苍润墨色中留白,未着一笔。靠黑白色调的强烈对比,轻盈的云团在画面上十分突出。

黄公望《溪山雨意图》,挫折后的顿悟与超脱,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相关画面

呈波浪状曲线的云团外缘、显示云块澎起的动感。“ 乱云如兽出山前”是暴风雨的前兆。这带来雨意的云,虽蕴含着兴风造雨的运动,但动的徐缓、轻捷,描写得十分准确。。黄公望的笔法非常丰富,有一部分沿袭了其他大家的的新风格,但在发展上已经分道扬镳了。乍看之下可能印象并不深刻,甚至有些眼熟,其实却是划时代的巨献。比如17世纪最推崇黄公望的“正统派”大师,他们紧紧追随黄氏风格,所以作品或仿作便可能被误认是同一时期同一流派。

观赏这幅画,再重读黄公望的画论,可以发现创作与理论两者不仅相互印证,而且表达了相同的折射与情怀。《溪山雨意图》是一幅相当保守的作品,似乎既无翻新技法,也未脱离常规。黄公望晚期的作品比较能够看出新意,这种新意绝非是天外飞来一笔。

参考资料《中国绘画史》、《黄公望绘画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