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自然》的中國古代女科學家,今天卻鮮為人知


自孔子創立儒家學說,漢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封建社會統治中國長達兩千多年之久。在古代,禮教對女子的束縛異常嚴苛,甚至達到泯滅天性。女人不能隨意拋頭露面,不能隨便出門,需安守於閨閣之中,還需承受纏足的痛苦。女子無才便是德,學術研究,更不是女人可以插足的地方。但在那樣一個封建歷史長河中,仍然出現了許多傑出的女性。王貞儀,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這位才女不僅對傳統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還對騎射、天文地理、數學、氣象,醫術等造詣頗深,簡直是一位奇女子。


入選《自然》的中國古代女科學家,今天卻鮮為人知

王貞儀(1768~1797) ,字德卿,號江寧女史。原籍安徽天長縣,後遷居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其祖父王者輔,字惺齋,曾任豐城知縣和宣化知府,精通曆算,著述甚豐。據說他家藏書豐富,有七十五櫥,這些書籍對王貞儀的成長有很大影響。

一、從小聰穎,主見不凡

十一歲時,王貞儀隨祖母去吉林為祖父奔喪,後來在吉林宣化生活了五年,在這段時間內,她攬讀了祖父大量藏書,廣結女友,研討學問,增長了知識和才幹。後來她又隨同祖母和父親相繼去過北京、陝西、湖北、廣東和安徽等地,遊覽名勝古蹟,見聞頗豐。


入選《自然》的中國古代女科學家,今天卻鮮為人知

王貞儀從小聰穎有大志,少年時代的她已經表現出不同於一般女子的堅韌性格,打破了封建禮教“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束縛。十幾歲時,她就向蒙古將軍夫人學習騎射,史書雲“跨馬橫戟,往來如飛,發必中的”。為此,她也寫下“亦曾習射覆習騎,蓋調粉黛逐綺靡”的詩句,認為“同是人也,則同是心性”。她還曾以花木蘭、大小喬等為題材,寫下了《題女中大夫圖》的長詩,抒發自己“足行萬里書萬卷,常擬雄心似丈夫”的胸懷。也正因此,使她後來成為清代著名的女天文學家、數學家和醫學家。

二、大膽探索自然奧秘

王貞儀酷愛科學。一年的除夕之夜,王家家宴燈火通明,等到宴會結束,大家相繼離開,王貞儀卻對房上的吊燈產生了興趣,只見她把懸掛在房樑上吊燈當作太陽,小圓桌被扳倒在燈下當作地球,而王貞儀手拿著鏡子當作月亮。她一邊移動著反覆試驗,一邊不斷觀察太陽、月亮和地球的位置以及相互間的關係,嘗試弄清月食等天文現象。


入選《自然》的中國古代女科學家,今天卻鮮為人知

晴朗的夜晚,群星閃爍,月掛高空,人們都已入睡,王貞儀卻獨坐戶外,靜靜地注視著天空,仔細觀察星象的運行和變化。她反覆實地觀測和實驗,同時認真鑽研前人留下的相關書籍,最終搞清了日月食形成的原理。她撰寫的《月食解》,精闢地闡述了月食發生、月食和月望以及食分深淺等知識。同時,這也是世界上第一份完備解釋日月食成因的書稿,那時她僅20歲。

王貞儀把對天文的研究撰寫成不少著作,包括《德風亭集》、《歲差日至辯疑》、《盈縮高卑辯》、《經星辯》、《黃赤二道解》、《地圓論》、《地球比九重天論》、《歲輪定於地心論》、《日月五星隨天左旋論一、二、三》等。據傳她的著作共有64卷之多,可惜如今我們只能讀到很少一部分了。

三、精通數學和醫理

除了天文,她還精通數學。17~18世紀,安徽數學學派在國內數一數二,王貞儀是學派中重要的女將。她對清初歷算家梅文鼎的著作非常推崇,尤其看重《籌算》和《歷算》兩本。梅文鼎曾測得地理經度圈上的一度弧長等於250裡,王貞儀把這個結果引申到天體中,指出,地差1000裡,天就差五度。她在《勾股三角解》中有一段十分精采的論述:“中西固有所異,而亦有所合。然其法理之密、心思之微,而未可以忽視。夫益知理求是,何擇乎中西?唯各極其兼收之義。”她所處的時代,正值西方科學湧入,各種天文學理論也都傳到了中國。而她對這些東西並不囫圇吞棗,而是批判地吸收,有選擇地使用。她認為“西曆雖至密,亦未能言概準”,“有所可行,即有不可行;有所是,即有不是。”她還是當時有名的醫學家,她的父親醫術高明,而她也酷愛學習,繼承父親衣缽,20多歲的年紀就被稱為“女中華佗”。


入選《自然》的中國古代女科學家,今天卻鮮為人知

四、不畏世俗,批判封建

即便身在清朝乾隆和嘉慶年間,雖說是盛世,但“女子無才便是德”仍是當時主流,就連王貞儀出嫁時想帶走祖父的一冊書都是不被允許的,更何況她還要做學問,所處環境何等嚴苛,成就何等不易,不言而喻。她剛開始鑽研天文和做詩繪畫的時候,就有很多人嘲笑地說,女孩子的正當職業是飲食縫紉,不應以文史翰墨為事,甚至攻擊她從事科學是想青史留名。但王貞儀的反叛精神沒有使他屈服世俗閒言碎語。她在一首詩中寫道:“始信鬚眉等巾幗,誰言兒女不英雄”,頑強地頂住封建禮教的重壓,不屈不撓地進行科學研究。王貞儀還在《葬經闢異序》和給她父親的一封信裡,大膽明確批判,所謂風水都是騙人的鬼話。


入選《自然》的中國古代女科學家,今天卻鮮為人知

五、短暫卻輝煌一生

二十五歲那年,王貞儀和安徽宣城的一個叫詹枚的青年書生結了婚。詹枚是王貞儀的賢外助,在詹枚的支持下,王貞儀能夠在操持家務之餘,孜孜不倦地刻苦學習,專研學問,而詹枚則幫助處理、撰抄等。在夫妻共同努力下,婚後不久以王貞儀江寧故居“德風亭”命名的《德風亭初集》即問世。嫁入詹家四年,《德風亭二集》六卷編成,還沒有來得及出版,王貞儀便積勞成疾,不幸病逝。年僅29歲。詹枚在妻子病逝後,不遺餘力的為她整理遺稿,籌措出版,最終使《德風亭集》(全集)得以問世。

200年之後她在科學領域上的卓越貢獻,雖深受西方學術界和社會的推崇,但在國內卻無任何聲響。世界最權威的科學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中,王貞儀曾入選“為科學發展奠定基礎的女性科學家”。


入選《自然》的中國古代女科學家,今天卻鮮為人知

2000年2月8號,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計劃發現了一顆小行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這顆小行星命名為Wangzhenyi。

入選《自然》的中國古代女科學家,今天卻鮮為人知

2016年,美國暢銷書《勇往直前:50位傑出女科學家改變世界的故事》中,王貞儀榜上有名。


入選《自然》的中國古代女科學家,今天卻鮮為人知

2018年,美國數學教授Talithia Williams出版了《數學的力量:數學的反叛女性》一書,裡面專門介紹了王貞儀在數學上的貢獻。


入選《自然》的中國古代女科學家,今天卻鮮為人知

在國外,以她為內容的人物插畫也在網上售賣,深受年輕人喜愛。


入選《自然》的中國古代女科學家,今天卻鮮為人知


“在清朝,有一位學貫中西、博覽古今、通曉天文地理的女科學家,200年前的無數個夜晚,她曾堅定地抬頭仰望星空。她的一生尤如流星般短暫,留下的卻是永恆的璀璨。 她的名字叫王貞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