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66岁,曹丕40岁,曹叡36岁,为什么曹操的后人一个比一个短命?

诸暨移动


从小说角度来看,曹操在被关羽的头颅吓出头风病后有一段强砍梨树血溅满身的场景,回宫之后又遭到了梨树之神的报复,这场报复也直接加速的曹操的死亡。从历史报应角度来看,曹操在诸侯混战期间带领将士们掘人坟墓,有损阴德,所以子孙后代的命数都受到了影响,这样理解,其实也很圆满。

但上述两种解释多少都太过于玄幻,我们不妨可以从曹家三代人的生活作风方面去探究一下原因。首先大魏的奠基者曹操可悲后代激情昂扬的多,纳妾屠城挖坟的事都干过,而曹操活到了六十多岁,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长寿(和司马孚不能比)。而众所周知困扰曹操的一直是头风病,一直未愈的这个疾病最严重会引起脑部肿瘤,从而引起死亡。曹操的头风病与早年行军打仗风餐露宿有关,可以说为了给子孙留下产业,曹操极大的牺牲了自己的健康。

曹丕上位颇为凶险,本来魏国的大业轮不到他操心,可曹昂死了让他成为了合理的第二继承人,但曹操又觉得曹植、曹彰,甚至是曹冲也不错,于是弟兄几个就开始为了世子之位争得不可开交,最终曹丕胜利了,却无法再与弟兄们和睦相处。在他在位的年间,不仅对弟兄们处处设防,而且又是吴、蜀动荡时期,再加上国内政局未稳,曹丕这BOSS当的是破不顺心。更潇洒的一点是,曹丕的风流比他爹有过之而不及,仗着自己年轻火力旺,于女色方面是特别打紧,自然,没日没夜操劳的他身体难免会被提前掏空,在不惑之年去世,也就不奇怪了。

曹叡并不讨曹丕喜欢,但最终还是继承了大魏。可能也是由于自小他爹不疼他,曹叡刚上位时明显攒着一口气,他想象世人证明自己不会比先人差,于是他上位初期无论在内政和外交方面都颇有建树。更重要的一点时曹叡用人不疑,像司马家族这种长得就像造反派的人曹叡也给予了他们无上的权力。等到东吴溃败、诸葛亮殡天后,魏国迎来了短暂的和平期,此事的曹叡却开始大兴土木,贪图享乐,不思朝政。而曹叡的后人皆早逝,等到他病重时居然无一人能挑起魏国的大梁。

所以从人物自身找原因的话,曹丕和曹叡的早亡都是作风的问题,你学学人家司马懿,凡事有个度,熬到最后的才是赢家啊。


无论怎样,掘人坟墓都是不对的…


逻辑文史游


我认为与遗传个人生活习惯导致,而且因为他们三个人都是集团领袖,记载和文献流传较多,可以比较明显的判断死因和死亡前的环境。

曹丕曹叡短命,跟曹操遗传关系基本关联不大。

曹操长年军旅生涯在外出征,临死前也一直舟车劳顿,从长安返回洛阳前后共五个月,没有实际养尊处优。他热爱吃鱼,四时食制残本里提到了大量水产的出处,可见曹操本身是热爱吃鱼,同时曹操也是爱吃鸡的。

上九酝酒法奏的出现,以及曹操大量在诗词歌赋中对酒的描写,可以看得出曹操有着对酒类同样的喜好跟钻研。

长期运动与热爱吃鱼,喜欢吃鸡又长期饮酒,曹操同时又是一个节俭克制的人,饮食上的结构对他的健康影响相对较低,而他的饮食习惯是会传承下去的,这一点可以看自己或其他家庭,父母一辈的饮食习惯,或多或少决定了子女对食物的口味,因为大人通常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给子女吃。

曹丕与曹植对酒都有一定喜爱,曹植甚至发展出酗酒趋势,导致了他在继承问题上闯司马门的结果。但酒类问题对曹丕的健康影响并不是关键,曹丕的死亡是突发的,从病发到死亡,前后只经过一天。

所以曹丕属于突发性死亡,但中间仍然有能力为后事进行嘱咐,说明并不是立刻处于晕厥,能判断并非心脏病、脑中风死亡,更不可能是瘟疫或其他传染病。

如果从曹丕生活环境入手,可以很快发现曹丕的可能死因:

首先,曹丕极度嗜甜,对糖类有很高的倾向,同样他也非常喜欢吃水果。

夏日诗里有提到:嘉肴重叠来,珍果在一旁。说明水果在曹丕的菜单里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并不只是一种仪式性道具,尤其是曹丕日后的诗词与对群臣诏令更印证这一点

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蒲萄说。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䣺,脆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曲檗,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

非常喜欢吃葡萄。

真定御梨,大若拳,甘若蜜,脆若菱,可以解烦释渴。

新城孟太守道蜀者肫鸡鹜味皆淡,故蜀人作食,喜著饴蜜,以助味也

饮食一物,南方有橘,酢正裂人牙,时有甜耳

爱吃梨,强调甘如蜜糖,对甜食有研究,蜀人吃东西的习惯都有所了解,对橘甜的观点也很详细。

南方有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蒲萄石蜜乎,酢且不如中国。今以荔枝赐将吏,口佥之则知其味薄矣,凡枣味莫若安邑御枣也。

可以拿出从荔枝到枣,曹丕不但明白,还懂得分辨优劣好坏,吃出了学问。

天气和暧,众果具繁

时酒酣耳热,方食芉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

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

与朝歌令吴质书的内容又表明曹丕很懂的水果时节。曹丕著名的以甘蔗论剑,也是在吃甘蔗时的一项娱乐活动而已。

对饮食衣着的见解,反映出曹丕是个注重、懂得且学会了如何生活享受的人。

由于曹丕年长的特殊性质,长期以曹操助手的姿态坐镇后方政治中心,没有曹操亲自在全国长途跋涉的必要,早年虽然经常运动,但后期随着曹操集团做大,不得不留在腹地处理事务,较差的身体状况由是养成。

水果中有大量果糖,更容易转化为脂肪,而且饱腹感较低,加上同时代内获取糖分的途径很少,提炼糖分没法跟现代意义当零食吃,成本于保存都非常麻烦,所以大量的新鲜水果自然成了喜欢吃甜东西的曹丕主要获取糖分的途径。

此处后续补充:我发现有的人不信邪,之前没有刻意强调曹丕喜甜食,是因为多余内容与文内未必有关,不是介绍曹丕本人的喜好而是照顾整体,随便引用了些常见内容。

然后再来看看曹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里,在给孙权的回信里提到:

又因赵咨,致文马一匹,白鼲子裘一领。石蜜五斛,鳆鱼千枚。

石蜜,就是冰糖,在古代就是那种没加工完的原始蔗糖,提炼成本非常高。

越国整个一国献给刘邦的刘邦的,也不过五斛而已,三国时期固然提炼技术有进步,但要注意一点,五斛依然是非常非常巨大的一个数量,汉制一斛有兴趣可以查查多大分量,提炼一斛又要多少,甘蔗出糖率一般在10%到12%,古代技术只低不高,换算为一半就足够了,然后按照五斛这个重量,再去换算要多少甘蔗就能明白这是个什么概念。

而且蔗糖是会过期的,古代蔗糖渣滓与杂质很多,保质更难,提炼必须有大量的甘蔗存货,也必须要有人使用消耗,要不然纯粹就是浪费,一次出五斛,不难反应出曹丕对糖类的使用状况。

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点,甘蔗主要产地在南方,是喜温植物,而且没有现代技术保证下,北方产量是很有限的,但曹魏并没有控制南方,不可能跟越国一样种植大面积的甘蔗,只可能是贸易购买南方的甘蔗来使用,或者北方有专门特供的甘蔗用于少数人的使用。

一个不产甘蔗的北方皇帝一口气拿出五斛蔗糖块,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

在一些粉曹丕的圈子里,曹丕喜欢甜食还是某些人不知道的么?

另一方面,曹丕的饮食结构中,高甜值的水果很可能是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比例,任何东西超量进食都有害,水果也不例外。

缺乏运动的环境必要,以及高度嗜甜的习惯,可能直接导致了有机会大鱼大肉的曹丕高度肥胖,进而出现了糖尿病,当然糖本身不是导致糖尿病的唯一原因,糖分的摄入只是一个强力推动因素,高脂饮食和缺乏稳定的运动,导致曹丕可能出现了富贵病,脂肪肝或胆囊问题或许都是存在的。

过多摄入糖分,对寿命的非常直接的负面影响,上述提到了曹丕突然发病,之后仍然有能力处理后事,可以确定不是脑中风或心肌梗塞之类瞬死或失去沟通能力的突发疾病。

参考曹丕的饮食结构,我相信曹丕是死于自己的嗜好跟生活环境带来的负面疾病。

较大可能是曹丕突发急性胰腺炎,附带糖尿病并发的多器官衰竭,最终短时间内死亡,但依然有清醒意识在短时间内处理后事。

相对的,因为急性胰腺炎的极度剧痛,直接给曹丕一种不可能再活下去的感觉,所以才直接准备后事,可见发病时曹丕已经知道自己没有生存希望,跟突发疾死的雍正比较类似,都是日常办公期间突然遇病,病症剧烈到患病者很快就意识到生命走到尽头,并且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处理了继承人的问题。

曹叡的饮食习惯并没有什么记载,他本人现存的诗词里也没有过多的关于个人生活的记录,整体上在形象的留存来看,远不如曹丕与曹植清晰。

不过对比曹丕,我们可以知道曹叡是得了慢性病,而且最早可能是青龙三年以前就已经患病,只是早期没有任何表现,对曹叡生活影响不大。

初,青龙三年中,寿春农民妻自言为天神所下,命为登女,当营衞帝室,蠲邪纳福。饮人以水,及以洗创,或多愈者。于是立馆后宫,下诏称扬,甚见优宠。及帝疾,饮水无验,于是杀焉。

青龙三年时有神棍出现,曹叡给她很高规格的优待,结合曹叡经常性的对下进行赦免或大赦,可以看出一方面曹叡性格,另一方面则看出曹叡或许有一定程度对一报还一报这种概念有认同感,渴望通过自身的善行或外力帮助解决问题,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迷信,不过更深层的来看,曹叡实际上是期待善行能有回报,比如卞兰跟曹叡闹矛盾时,卞兰批评曹叡的话,进一步猜测,譬如治愈曹叡本身的疾病。

这也是为什么曹叡后来杀死神婆的原因,神婆没有真正治愈曹叡,曹叡也不可能仅仅是因为神婆有一些吹出来的事迹,就真的给她高规格待遇,更可能只是在等有朝一日能用在自己身上,而此时距离病重的景初二年还有一段时间。

等到景初二年时,曹叡健康已经明显恶化,具体如何,以及有什么病症,没有详细记载,只能确定是早期明显的慢性病逐渐恶化,然后变成刺激性的疾病,最终积重难返。

如果根据遗传角度来看,以及帝王无可避免的少运动多糖分多脂肪饮食,再加上遗传父亲的口味或身体基因,那么曹叡也有可能是糖尿病导致的慢性疾病并发症而死。

具体细节可看汉晋春秋里提到的一点:

委祖考之业,付二三凡士,寝疾数日

刘放忽悠曹叡时提到了曹叡已经病在床上好几天,下不来床或犯困。

放曰:“宜为手诏。”帝曰:“我困笃,不能。”放即上牀,执帝手强作之

刚刚因为刘放的话发怒后很快就犯困,很快也明显是睡着了,糖尿病症状之一就是非睡眠时间莫名发困,要是剧痛是不可能入睡的,得过胆囊炎的应该明白。

之后,再给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先前有提到过的卞兰,是卞夫人的侄子,也是曹丕的表弟和曹叡的表叔。

他仅有的一段记录里,有一段非常有趣且重要的描写:

魏略曰:明帝时,兰见外有二难,而帝留意于宫室,常因侍从,数切谏。帝虽不能从,犹纳其诚欵。后兰苦酒消渴,时帝信巫女用水方,使人持水赐兰,兰不肯饮。诏问其意?兰言治病自当以方药,何信于此?帝为变色,而兰终不服。后渴稍甚,以至于亡。故时人见兰好直言,谓帝靣折之而兰自杀,其实不然。

非常口渴,卞兰有着非常明显的糖尿病症状,卞兰本身也意识到了是疾病,但仍然用烂酒消渴,曹叡迷信则用巫女的水方来乘水,知道卞兰的事情后赐了卞兰,到最后卞兰渴到最后就病死了。

这段非常短的记载,在古代是用来凸显卞兰的性格,但在现代人眼里,却是一段记录卞兰糖尿病的铁证。

而且这段内容还反应了曹叡本身也疑似有类似问题,所以才让巫女用水方乘水,至于是不是也口渴,所以期望从水来入手解决,还将自己认为有用的水给了自己亲近的表叔希望能帮到他,这就不得而知了。

青龙三年杀的神婆,恰巧也是因为有神水才被曹叡宠幸有加,曹叡恐怕没少喝她的水,但等糖尿病凸显以后,发现病没有解决,反而加重了,立刻反应过来杀了神婆,早期糖尿病口渴时,喝水既不能看出解决问题也解决不了问题,曹叡本人自然没法立刻意识到神水有假,所以“有度而迟”,也能推断青龙三年前曹叡就有糖尿病了。

而他和他父亲一样,糖尿病基因都并非来自曹操,而是母系血源的卞氏,卞兰口渴糖尿病这一点,其实证实了卞氏家族的遗传问题,只不过卞氏记载非常少,只有曹丕曹叡有大量记载可以推断,卞兰的记录则是最直接的证明。

可能会有人问,既然卞家有遗传糖尿病,为什么卞氏本人活的又长又没有病症呢?毕竟古代人显然不可能知道糖尿病具体的发病原因以及如何解决。

答案其实很简单:

后性约俭,不尚华丽,无文绣珠玉,器皆黑漆。太祖常得名璫数具,命后自选一具,后取其中者,太祖问其故,对曰:“取其上者为贪,取其下者为伪,故取其中者。

卞夫人是个非常节俭的人,既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故意做给曹操看,出身不好过去贫苦,她的性格也是节俭为主,而且为人好又不尚华丽,说明自律性非常的强,跟曹操难怪合得来。

帝为太后弟秉起第,第成,太后幸第请诸家外亲,设下厨,无异膳。太后左右菜食粟饭,无鱼肉。其俭如此。

这里说明了为什么卞夫人没有发病活的也久,吃饭请客时,尚且没有鱼和肉,估计平日里卞夫人可能一方面不喜欢吃,另一方面就真的是节俭了。

这种饮食结构很难引起糖尿病,哪怕有遗传的糖尿病体质,也很那在卞夫人的饮食习惯下引发,曹操的饮食习惯也相对健康,夫妻整体的饮食都没有不利于糖尿病的不良诱因,自然不会出现儿子、侄子和孙子的问题,而且女性的饭量必然不大,食物中的淀粉比例也肯定低于男性。

她的弟弟卞秉没有太多记载,相信也是跟姐姐一样节俭,毕竟他早年的环境还有后来的地位都不太足以支撑起糖尿病的诱因出现,一直到曹丕执政后期才给他大加封赏养老,估计有点死前哀荣的意思。

同为卞氏儿子的另外三人,曹植、曹彰、曹熊,其中曹熊不一定死于遗传疾病,本身也没有太多记载。

但曹植曹彰,则很有可能死于基因遗传导致的并发症,致病原因则是自身的环境变化。

其中曹彰是以武将形象出现在历史中的,长期在军旅运动,体格相信很好,曹植也有一定的运动量,但又过度饮酒,历史直接接在是酗酒而亡。

综合他们二人的经历,还是能推断出,遗传对他们两有很大影响:

先说曹彰死因。

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閤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

世说新语就曹彰疾死说事,但其实世说新语本身可靠性不是很高,有的地方虽然是没错,但有的段子一琢磨就会发现不对劲。

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首先,曹彰应该是死在京都觐见时官方给的宅邸里,也就是自己家。

魏氏春秋曰: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

魏氏春秋也说来朝不得见,说明曹彰跟曹丕压根没见面,也没有跟曹丕和卞夫人一起吃饭,最后曹彰自己气死了,曹彰又不是鸟,哪来那么大气性?

太子嗣立,旣葬,遣彰之国。始彰自以先王见任有功,兾因此遂见授用,而闻当随例,意甚不恱,不待遣而去。

曹丕继位后基本把曹彰闲置,曹彰意见很大,从汉中战役开始,曹彰被留长安又召到洛阳之后,就基本告别原本的军旅生活,饮食习惯很可能迅速改变带来身体变化,最终导致吃饭时胆囊炎或胰腺炎发作,可能是兄弟间唯一没有患糖尿病的人。

曹彰基本能确定是突然死亡,他杀说我认为可以忽略,心脏病、中风等受外力因素刺激导致的暴毙可能也不高,一是他本身的身体素质应该较好,二是三十多岁并不属于高发年龄段。

所以曹彰也可能是跟曹丕一样死于突发的胰腺炎,在进食时过度饮酒或吃大量食物,导致了累积没有发作的问题一次性爆发。

再来看曹植。

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兾试用,终不能得。旣还,怅然绝望。

曹植处于非常大压力的精神环境下,可以说是抑郁。

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彻底演变成酗酒,饮酒本身对身体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内,曹氏一干人等没有太明显的肠道问题,推考卞氏的遗传因素,很可能曹氏四兄弟的消化系统都有易病体质。

比起曹彰来,曹植死因是非常直观的,只不过是否暴毙并不清楚,没有曹彰一样的辅佐证据,但无论如何曹植都可以确定是饮酒导致的消化系疾病。

所以胰腺炎、胆囊炎、肝脏疾病、糖尿病,包括胃部穿孔都是他们的主要致死原因。

曹丕曹睿有明确的发病过程,曹彰能证明是突然暴毙,曹植的模糊不清,只能判断为有关联。

所以,综上所述,曹丕曹叡,继承了卞氏家族的遗传疾病,在糖尿病上有高发风险,属于易糖尿病体质,同时胰腺、胆囊等消化器官也非常容易出现疾病。

但死因来讲,曹丕曹彰应该是直接死于致命性高的胰腺炎,曹植死于失去自律酗酒后的消化道疾病,曹叡则体质更弱,较早年已经患有糖尿病,比较大可能是直接死于糖尿病的并发症。

卞夫人本身饮食习惯良好,较少吃肉或可能干脆不吃,也许有胆结石但没有太多并发疾病,她的弟弟卞秉病况不明,她的侄子卞兰明确死于糖尿病,被解为绝水自杀,跟曹叡交谈时,也间接证明了曹叡可能有糖尿病。

以上。

爱吃甜食的我瑟瑟发抖

魏略说的很清楚,曹植得的是胃病,另外,他貌似对水果也有爱好。还能啃冬柰。胃病应该与滥酒与长期的忧郁有关即夕殿中虎贲宣诏,赐臣等冬柰一奁,诏使温啖。夜非食时,而赐见及。柰以夏熟,今则冬至,物以非时为珍,恩以绝口为厚,实非臣等所宜蒙荷。此柰乃从凉州来,道里既远,又来东转暖,故柰中变,色不佳耳。

答题纯属个人爱好,非专业人士,欢迎大师指正点评!

喜欢可以关注笔者,谢谢


junran512


曹魏政权是在东汉末年局势动荡的情况下,曹操父子励精图治艰难获得的,政权的奠基人无疑是曹操,曹操在66岁时去世,在古代这个岁数寿命不算短了。奇怪的是,条件更好的时候,他的次子曹丕称帝代汉,却在40岁正值壮年而王,孙子曹叡36岁去世。为什么曹家寿命一代比一代短呢?

首先,对比曹操,曹丕和曹叡缺乏足够的锻炼,身体素质不好。曹操虽然以文学见长,官职也丞相。他却是实实在在的武将,戎马一生,历史评价也是一位有名的军事家。长期的军事活动让他身体比承继天下的曹丕、曹叡要好很多,更疾病能够更强,更容易躲过疾病造成的损害,其寿命更长。而曹丕、曹叡面对日常的政务必定锻炼少,也没有太多的带兵打仗经历,身体素质自然也不会特别好,影响寿命。

其次,对比曹操,曹丕和曹叡的人生轨迹缺乏乐观向上的精神。曹操从早年反董卓开始,历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样大起大落的事件,旁人是难以承受的。面对困难能够愈挫愈勇,取得一片天下。曹丕早年不是父亲的继承人,内心可能会很压抑,待大哥死在宛城后,又和弟弟曹植争夺储位,成为皇帝后,面对存在几百年的汉王朝终结,作为曾经的臣子属于篡位,自然内容是不安的。又面对西南和东南敌人的多次侵袭,压力很大,缺失排解压力的乐观,他的气量也不会太大,爱生气的人身体一般都不好。

曹叡是甄氏所生,因为甄氏本是袁绍的儿媳,加之和曹植关系不清不白,作为儿子的曹叡不受皇帝父亲待见,直到曹丕去世前,因为只有这一个儿子才最终被立为继承人,曹叡的生活并不比其叔叔曹植好多少。即位后,面对内外复杂的局面,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

第三,声色犬马毁了曹丕、曹叡父子。提到这一点,可能有人会说他们的好色完全是遗传曹操。的确曹操好色,但是早期的曹操是在外带兵打仗,好色只能在战争间隙,寻欢作乐,排解压力。因为在宛城风流一夜损失了长子和爱将典韦后,曹操也有所收敛。而曹丕、曹叡则是天天面对宫中的佳人,夜夜歌舞升平,留恋石榴裙下,健健身体被掏空。而且好色并没有给曹丕、曹叡父子带来很多子嗣,相对曹操的儿女众多,曹丕只有曹叡一个儿子,曹叡没有儿子,只能从其他的曹氏宗族中寻找继承人。

第四,曹操比两个后辈可懂得养生,懂得珍惜身体。曹操曾经写过《龟虽寿》,表现了他对龟生活的向往,而龟是长寿的象征。可以推断曹操很注重养生和亲近自然,据传他也曾经向当时的寿星请教养生之道。因此曹操比自己的儿孙更注意养生,身体保养的自然更好些。

最后,寿命一代比一代短可能有偶然性。当时的医疗条件并不发达,出现瘟疫的概率也比较高,曹操时期有名医华佗凭借精湛的医术缓解疫情,曹魏政权建立之后并未出现非常有名的医生,也存在出现疫情和病症得不到医治的情况。当然这种情况属于比较偶然的,只能作为一种猜测。

假使曹丕父子能够更长寿,司马氏就不能窃取曹氏几代努力获得的基业,按照当时的情况统一天下的必定是曹氏家族。然而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也没有必要替古人设想,今人只能做到借鉴吧。


魏门寒士


我也说说我的看法,还请大神斧正。不谈基因,遗传等原因,这些都无准确依据,且谈这些不过是猎奇而已。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曹魏内外压力所致。曹丕,亲征孙吴,在长江边,湿气重,感染风寒,得了肺痨,回军之后便卧床不起,直至去世。感染风寒就得肺痨?人一生难道就不会受几次凉,生点病?古代那么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都是得风寒肺痨而死?我想风寒只是诱因,其实曹丕这时的身体早已严重损耗,即使不因风寒肺痨而死也会因其他而死。曹丕身体为何透支?早年与几个弟弟争斗,活在父亲曹操的阴影下,这都给予他极大的压力,雍正皇帝的人生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妙貌似不妥,不管了……),上位后,不仅有国内各个集团的压力,还有蜀汉孙吴的军事压力,难道曹操的难处压力比曹丕少么?针对这一点,我觉得首先曹操能力才略远在曹丕之上,面对同等困难曹丕更耗费心力,其次,守成之君,特别是有所建树的守成之君承受的心理压力比创业之主更大,创业至少有志同道合帮你的,守成其实真的是一个人在守,其他所有都是眼巴巴盯着你的,这点汉文帝跟他也有些殊途同归(特意找了个异曲同工的近义词,貌似也不妥,不管了~),基于此,曹丕活的不长情理之中。

至于曹睿,跟他爹曹丕类似吧,其才略又降一等,况且他还要对付外部曹操时代的远古大神司马懿……





文史品


曹操字孟德,建安二十五年,病逝于洛阳,终年66岁,谥曰武王。其实,这个岁数在当时的

王侯里就算可以了,当然和他的子孙比还算是

高寿。有人说曹操一生最大的诟病就是好人妻

,他的子孙或多或少得到了遗传,因为他的子孙的死都和好色有关。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史称文帝,国号魏,庙号太祖,追封曹操为武皇帝。公元226年病逝

于洛阳,时年40岁。

曹丕的早逝有以下原因:

1.内部操劳,心力交瘁。

曹丕多疑(这应该是曹操遗传的),早先和曹植勾心斗角,争权夺势,后来继位成功代汉成为皇帝,因此曹丕对曹姓藩王一直存有戒备之心。上台以后剥夺他们的权利,导致宗亲势力

单薄,留下了隐患。另外嫡系精英先后去世,

只能曹丕自己应对朝事,心里损耗巨大。

2.对外亲征,身心疲惫。

为了实现曹操的统一大业,曹丕常常御驾亲征,曾三次伐吴,对蜀汉和北方游牧民族

也是大力征伐。尤其最后一次伐吴,感染了风寒,这是他病死的直接原因。

3.好色纵欲,消耗体力。

曹丕不仅有甄妃郭妃,就连汉献帝的两个女儿和汉献帝的妃子也都攬于怀间,还和他父亲的漂亮女人有所染指。据说一次曹丕有病,母亲卞太后去看他,掀开门帘一看,曹丕床旁有一个美女竟然是曹操生前的宫妃。气得卞太后骂道:“你这样做,死了连狗鼠都不吃你”。而给曹丕生下龙子的妃子就有九个,而且还要雨露均沾,岂能不消耗体力啊,不死才怪啊!在皇位六年就死了,年仅40岁。

曹叡继位后,公元239年病逝于洛阳,时年36岁,庙号烈祖,谥号明帝。

曹叡的死因就有一个:死于酒色。

曹叡是曹丕与甄‘宓的儿子,在位期间曾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地阻止了吴蜀的多次攻伐,颇有建树。后期,他大兴土木,夜夜笙歌,耽于享乐(还养男宠),36岁病死于洛阳。

曹叡最大的错误,就是临死前托孤给了司马懿,才有了政归司马氏,三国归晋的史实。

以上简略地介绍了曹操子孙短命的一些原因,大体上就是这样。








风逐月影3


皇帝短命在历史上不是特殊现象,而是普遍现象。人的寿命长短,不考虑死于非命,主要有几个因素:第一,身体素质的好坏;第二,心态的好坏;第三,操劳的程度;第四,对纵欲的节制。对皇帝来说,纵欲过度是导致早亡的最根本原因,同时,缺乏必要的锻练也是一个因素。

第一,皇帝越来越短命,是历史上的普遍现象

我们总以为皇帝生活很可羡慕,其实不然,皇帝的平均寿命,比一般人要短得多。而且有一个现象,温室中长大的皇帝,寿命一般更短。

魏国从曹操到曹丕到曹睿,一个比一个短命,其实这很正常。不独魏国如此,在三国之前的东汉也是这样。

东汉总共有十四个皇帝,活过四十岁的只有三个,分别是前两任皇帝光武帝(六十二岁)、汉明帝(四十八岁)与末代皇帝汉献帝(五十三岁)。其余十一位皇帝,没有一个超过三十五岁,甚至有三个婴儿皇帝,没活过三岁。在我们的想象中,皇帝吃穿不愁,还有一大堆宫廷御医不时望闻问切,就算不长寿,也不致于连续十一任皇帝都活不过三十五岁吧。

用数学统计一下,东汉皇帝,寿命在35岁以下的,占了78.6%,对比一下,曹丕活了40岁,曹睿活了36岁,都应该感到幸运呢。

第二,开国皇帝或中兴皇帝一般活得比较长

研究皇帝的寿命是个有趣的事,能给我们提供些启示。曹操虽然没有当皇帝,但后来被追为魏武帝,所以我们也当皇帝来对待。刘邦、刘秀、曹操、刘备、孙权等都活过60岁,他们所经历的大风大浪要比一般皇帝多,为什么反而活得长呢?

一个原因是心态好,能当开国皇帝,都有举重若轻的本领,心胸豁达,这是共同特点。同时,由于常年征战,马上开国,身体素质都是过硬的。尽管好色是皇帝的共同特点,但开国皇帝要忙的事情太多了,也不可能整天无度纵欲。后世皇帝,清闲的多,整天呆在宫廷里,除了上朝那些破事之外,还不就剩酒色二字么?纵情酒色,想长寿那是很难的。

第三,对比曹操与曹丕、曹睿

与曹操相比,曹丕与曹睿基本上是属于温室中长大的花朵。曹操一生打仗无数,从打黄巾军算起,可以说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武功也是十分了得的。

我们来看看史料中关于曹操武功的记载。曹操年轻时曾经想刺杀大宦官张让,“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他操着手戟入张让家,被发现后,翻墙而逃。大家想想,大宦官家里的墙肯定挺高的,曹操一下就翻墙而过,轻功是很厉害的。“才武绝人”四个字,证明曹操的武功是很了得的。

曹操逃出洛阳后,在吕伯奢家制造灭门惨案,一个人杀掉吕家十几口,虽然是对付寻常百姓家,但没有深厚的武功基础,一般人也是做不到的。

在《魏书》中还有如下的记录:“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曹操箭术非常高明,一天打猎射中六十三只野鸡,不仅如此,还能躬禽猛兽,就是亲自抓获猛兽,这个功夫,可以同汉武帝相比了。

同样在《魏书》还有如下记载:“兵叛,而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余皆披靡。”有天晚上发生兵变,叛兵把曹操的大帐给烧了,曹操手持利剑,格杀数十人,其余人都望风披靡。要知道三国时的士兵都是有战斗经验的,曹操一口气能杀数十人,这功夫何等了得。

从以上记录就可以看出,曹操身体素质是很好的,武功是很厉害的。与之对应,他的心态也是特别好,心胸很开阔,拿得起放得下。还有,曹操也是懂养生术的,他不是写了《龟虽寿》吗?“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生命之短长,不是天注定的,只要能注重养生方法,也可以长寿的。今天活六十岁是很普通的事,但在古代,六十以上算长寿了,否则怎么说“七十古来稀”呢?

与曹操相比,曹丕与曹睿的武功应该差一大截了。曹丕还好,练过点武功,击剑骑射都会,但是他毁在声色与心胸狭隘上。曹丕有个特点,喜欢年龄大的女人,甄夫人比他大五岁,郭女王比他大三岁。女人三四十岁时,是如狼似虎的年龄,壮年的曹丕估计也吃不消。同时,曹丕心胸比较狭隘,没有乃父之心胸,脾气暴燥易怒,这个对养生都是不利的。

再说说曹睿。曹丕好歹是经历战争岁月,曹睿就完全是温室中长大,武功就很差了,身体素质显然不如曹操与曹丕。史书说他“天姿秀出,立发垂地,口吃少言”,是个比较秀气的人,好静不好动,看上去比较柔弱。身体比较弱,在纵情声色上可不输别人。少府杨阜曾批评曹睿后宫女人太多,包括妃嫔与宫女,有好几千人。杨阜曾上书皇帝,请求把没被皇帝睡过的女人遣散出宫。他还召来御府官吏,询问皇帝后宫女人具体数量。官吏回答说:“这乃是宫中秘密,不能泄露。”杨阜大怒,把这个官吏痛打一百棍。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曹睿是比较纵欲无度的,最后导致短命。


君山话史


三国历史上,曹魏政权的曹操活到66岁,曹丕40岁,曹叡36岁,曹操的后人看起来寿命都不长,使得曹魏政权也没有长久传承,使人叹息。


古代各方面条件有限,普遍寿命不长。

从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曹丕活到40岁,曹叡活到36岁,寿命确实不长,但是古代各方面条件有限,普遍寿命不长,是不能和我们现在相比较的。

比如同是三国时期的郭嘉,曹冲,周瑜皆是英年早逝,寿命不长。


更近一点的明朝,明宣宗朱瞻基,明武宗朱厚照,天启皇帝朱由校都是四十不到就去世。

所以说,古代因为各方面条件有限,人的寿命普遍不长,也因此曹丕、曹叡看起来寿命相对较短。



皇帝日理万机,耗费精力属于短命高危行业。

古代的皇帝每天要处理天下大事,要关心朝政得失,特别是想当一位好皇帝的,还得考虑天下苍生,万民福祉。

而曹丕和曹叡都处于三国鼎立时期,随时需要面对各方战乱,需要考虑怎样一统天下,所以事情是比较多的,日理万机之下,自然耗费精力,所以会寿命不长。


花开花落缓行客


为什么曹操那么长寿,而曹丕、曹叡他们兄弟又那么短寿呢?

我认为主要是由生活环境的优劣和各人的心胸宽阔程度所决定的。

曹操嘛,大家都知道,他可是一个城府极深、心胸开阔、目光深远之人。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最爱笑的一个,而且每一次都是败得走逃无路了,生命岌岌可危了,他却还在哈哈大笑。


曹操一生一共打了大小战役50多场,其中遭受惨败的有5次战役。然而《三国演义》里的他却一共笑了五十四次之多。

比如曹操赤壁之战失败后败走华容道之时,已经是被整得穷途末路,焦头烂额了,仅仅只剩下5百多人马了,就像丧家之犬一样忍饥挨饿地艰难逃命之中,然而曹操一连三次开怀大笑。

结果笑三次就一连笑出了三路伏兵,最后还得跪求关羽放行。然而曹操气馁了吗?不!曹操没有气馁。他比项羽聪明多了,他的观点是只要活着就有希望。看!后来他还不是东山再起了?


可以说曹操的长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这种永不言败的乐观主义精神。

当然曹操是行伍之人,而且武艺还有马马虎虎的,自然是会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当然他是枭雄之首,自然也有随军军医时刻关注着他的健康。

那么曹丕怎么又会年仅四十就一命呜呼了。我认为曹丕短寿有下面几个方面:

1、长期无形的压力摧残着曹丕的身心。

曹操其实并不想立曹丕为世子的,曹丕众多的兄弟无时无刻不在虎视眈眈地觊觎着,本来属于他这个长子的世子之位。曹昂、曹冲、曹植这三人其实都在曹操的考虑范围。

也就是说曹丕时刻面临着被废长立幼或者废长立贤的危机之中。

他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博得曹操的欢心,还不能出任何差错。长此以往,这样的生活环境使得曹丕长期处于残酷无情的压力之中,于是他早早地就得了肺疾。


2、曹丕也是一个好色成性之人。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在洛阳去世,享年66岁。同一年曹丕继任丞相之位后,把汉献帝刘协赶下了台,建立了曹魏政权。

由于长期遭受精神压力的折磨,曹丕身体成长得并不是很好,早早就染上了肺结核之病。可是曹丕并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开始大量的玩女人。

起先已有甄妃,而后又把刘协的两个女儿弄到了床上。后来干脆把他父亲曹操所遗留下来庶母,文德郭皇后、李贵人、阴贵人全都压在了身子底下。

曹丕把这些本不属于他做的,超负荷的工作都做了,能不短命吗?

那么曹丕既然当了皇帝还怕没有女人吗?

显然不是,我认为应该是对死去的曹操暗地报复。想当年曹操从小到大给了他多少残酷无情的压力,他打心里恨他老子曹操。


3、曹丕也是累死的。

曹丕从孩提开始就长期处于压力与紧张之中,每天早上醒来最怕的一件事,就是怕他老子曹操废了他的世子之位。

所以不顾一切地拼命攻读“经史子集,诸子百家”,所以他在文学上是有极高造诣的。

鲁迅先生曾经把曹操评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丕继承和发扬了其父的文章风格,文人看重曹丕的原因就是曹丕坚持发扬了其父曹操所创立的“建安文学风骨”,就连李白也是肯定和盛赞他的成就的,李白写道: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有小谢又清发。……”

陈寿在《三国志》中曾经这样子评论曹丕: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王,何远之有哉!

那么这些美誉若没下水滴石穿的苦功,总不可能轻而易举就加在他的身上吧?说明曹丕的确是一个相当勤奋好学之人。


4、曹丕的好大喜功、事必亲躬导致最终死于过度操劳。

曹丕在皇位的短短6年里,先后三次亲自出征伐吴,都是止步于广陵而无功而返,但是他解决了青州、徐州的割据势力,收拾了臧霸、孙观两个曹操时期遗留下来的大毒瘤。

在黄初六年的一次出征中,身子早已被掏空的曹丕终于旧病复发,回到洛阳后,于黄初七年(226年)正月辞世。

那么曹叡又怎么年仅36岁就死了呢?


曹叡却是真正死于声色犬马、姿情纵欲之下。

曹叡在位的十三年之中,头几年由于诸葛亮时不时地带兵冲杀边境,曹叡还是相当的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的。公元234年,过度操劳的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军军营中。

从那以后,曹叡认为天下太平,如日中天的魏国应该不会再有危险。于是开始大兴土木,先后修建了洛阳宫、昭阳殿、太极殿、崇华殿,耗费大量的民财和国力。


然后大量地网罗天下美女充于后宫,据《魏略》记载:

“魏明帝后宫甚众,嫔嫱共达数万人。”

《三国志》里记载齐王曹芳时期:

“魏明帝所留嫔奴、才人尚有至少六十四位。”

曹叡天天穿梭于这些鲜花美女之间,忙得不亦乐乎,渐渐地身体就被掏空了,不死才怪呢。

曹操的后人的确再也没有长寿的,就是犹如闲云野鹤一般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曹植,也仅仅活了41岁;曹彰35岁就没了;气宇轩昂的曹昂年仅20岁死于军中;聪明绝顶的曹冲年仅十二岁就没了。

纵观曹操后代真的是没有一个长寿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认为这是曹操的家庭所造成的。曹操在时,诸子争宠、勾心斗角;曹操死后,众子争嗣、刀光剑影。

在一个时刻威胁到生命安全的家庭环境中,整日家地担惊受怕,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有刀加在脖子上的事情,还谈什么长寿,根本就是天荒夜谭,不可能的事情。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回答,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看法。谢谢!


四季养生密码苑


自曹操以降,曹魏政权承袭者,似乎都不长寿:曹丕只活了40岁,曹叡36岁,似乎一个比一个短命。

有专家讲,人类的寿命长短与基因有关系,那我们先来看看曹丕一系的基因。

曹操自己活了66岁,就古代来讲算是长寿了。那么?问题出在生母这边?因为就史料来看,曹操与环夫人所生的曹宇,却活了67岁以上,曹据活了50多岁,而且,曹据所生的曹奂,也活了58岁。独独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的儿孙都不长命,这么看来,曹氏嫡系的短命基因难道传自卞夫人?

慢着,我们来看一看,卞夫人的生卒年:159-230!卞夫人享年71岁!

如此一来,从基因上似乎不能解释曹丕一系的短命之因。

有书君倒是认为,曹丕一系的寿命不长,倒是与他们的掌权者身份有关。

按照法统,曹魏政权由嫡系传承,因此,曹操与其正妻所生的儿子们享有继承权,地位是有了,伴随而来的,不仅有特权,还有风险。

曹丕在位七载,对外三征东吴,大破蜀汉,对内削藩集权。军务倥偬,政务繁重,劳心劳力之余,还要严密监视和防范司马一族。国未一统,内有权臣窥测,委实没过几天轻松日子。

另一方面,曹丕在私生活上颇不节制,姬妾众多,甚至收容父妾,女色上头,恐是消耗不少精神。

虽然曹丕最终是病死的,但其心神与形体耗损在前,短命似乎是注定的。

再看曹叡,他在位期间也很忙,曾指挥将士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了鲜卑,攻灭了公孙渊。在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颇有建树,早年也是英姿勃发,令司马懿老狐狸不敢公然露出反心。

也许执政之初的成就让曹叡放松了追求。在其统治后期,曹叡一改严谨,大兴土木,广采众女,供其淫乐,导致其36岁就英年早逝,江山后继无人。落入窥伺已久的司马氏手里。纵然司马氏所立旁系末代傀儡皇帝曹奂较为命长,也已回天乏力了。

当然,也有一种野史说法,说是曹丕当年所娶甄夫人,早已怀有身孕,曹叡实为袁氏子。如果此说属实,似乎也很解释曹丕本人的短命,况且,袁氏也不一定就是短命基因。此说存疑。

总而言之,曹魏三分一统的使命尚未完成,为君者却短命而去,可谓天亡魏也。毕竟,史上劳累又好色的君王也不少,短命的却不是全部。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曹操活了六十六岁,在当时的年代算是比较长寿的了。刘备63岁,诸葛亮54岁,司马懿73岁,孙权71岁……



若是没有头风这种毛病,或者说华佗没有被曹操杀死,曹操有可能活过七十岁。

深究曹操的一生,我们能够找到他长寿的三点原因

第一,曹操从武。曹操长年累月的领兵在外打仗,来来去去,甚至亲自上前线作战。作为一个武将,曹操的身体素质起码是过硬的。换今天的话说,经常运动着,身体不差。

随军出征,伴有军医,曹操的身体状况军医时常关注着,没成大病之前,就提前消灭在微末之中。说白了,曹操身体健康有保障。



第二,曹操乐观。三国之中,曹操的笑声是最多的,每次遭受到点打击,常是一笑而过,并没从此消沉,反倒是越来越勇。三国男人里,曹操是最乐观的。

官渡之战,袁绍战败,没多久,郁郁而终,三国志里说他“冀州城邑多叛,绍复击定之。自军败后发病,七年,忧死。”当然了,三国演义里说他还跟曹操来了一场仓亭之战。

赤壁之战呢?曹操败后,一路就没看见他难受过,到华容道,道路泥泞不堪,历经一番艰难才走出,一出华容道,曹操就大喜,仰天大笑啊!单单一条华容道,死伤无数,曹操竟有心情大笑……从中丝毫没有赤壁战败的阴影。



第三,养生。曹操的养生观是豁达的,他向往龟的长寿,但也知道生命有终结的一刻。所以心态上积极进取,行为上秉承养生之道,“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为此,他曾亲身不耻下问地向老寿星皇甫隆请教养生、延年益寿之道。

所以说曹操寿长是有一定原因的。然而比起曹操,曹丕、曹叡的寿龄就不够看了。

曹操被人称作枭雄,乱世之枭雄。也被人称为奸雄。但不管怎么说,在一个乱世的东汉末年开创一番事业,曹操肯定有过人之处。青史留名的,且名声大振的,没一个人是简单的。



也就是曹操雄才大略,能力强悍。

有这样一个父亲,作儿子的该是多么的心酸呢。尤其还是想成为他的继承人。偏偏曹老板生育能力强悍,光记载的,就是二十多个。最重要的是曹操不吃嫡长子继承制这套。

有能力则居之……曹丕一方面要和兄弟们争继承权,另一方面还要苦练本领,不足够出色,怎么会脱颖而出?



勤奋地学本领,有心机地周旋于兄弟、文武大臣之间。慧极必伤……曹丕夺到继承权时,就已经少了半条命了。

另外,曹丕短寿还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即位后励精图治。曹操一生也仅限于统一北方,而曹丕即位,是志向远大,渴望统一天下。以篡汉成魏帝,迅速加强集权,安稳魏国内政。对外,年年出兵。又是一番征伐。



二是曹丕气量小。曹丕没有曹操心胸中的那股子乐观豁达劲,或者是长期攻于心计,又或许长久在老大位置上压抑很久,曹丕比曹操还更多疑。即位后,一方面和弟弟、大臣们斗法,另一方面还出兵打仗,又是伐吴失败。伤神外加心情不畅快,郁郁寡欢。

三,曹丕好色。

案牍之劳形,女人肚皮上纵欲过度,再加心胸狭隘,性格多疑,曹丕不短寿才怪了咧,何况他即位时就已少了半条命。



所以,陈寿感叹:

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至于曹叡

执政前中期明,后期则是暗。没有几把刷子,曹叡是不可能抓到魏国的军政大权,更不可能抵御住吴国蜀国的多次北伐,尤其是诸葛亮,虽是五次北伐,最终落了个身陨五丈原的结果。裴松之评论道:

魏明帝一时明主

但后期的他大兴土木,纵情声色……或许几乎没大患,诸葛亮已死,孙权不足为道,所以享乐了吧。



于是,

于列殿之北,立八坊,诸才人以次序处其中,其秩石拟百官之数

留恋裙底之欢乐,石榴裙下在劫难逃……公元239年,曹叡没留下一个子嗣,离世了。享年36岁!



而曹操的其余后人,除战死、“意外”死亡外,其他人都是在紧张中度过的。在这样一个剑拔弩张、暗流涌动的家庭环境下,能长寿才有鬼咧,后来曹丕即位后又防范和限制,曹叡也是如此,三国志这样说曹植:

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

这样一来,曹家拿不出什么人来,渐渐衰落,此消彼长,最终司马家篡魏。



有意思的是司马家的人是寿长于曹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