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件青花瓷器,底無釉無款,專家稱:“大運”琢器,乾隆官窯極品

1件青花瓷器,底無釉無款,專家稱:“大運”琢器,乾隆官窯極品

一般的官窯瓷器底都會有帝王年款,而這件瓷器底無款,而且連釉都沒有。陳先生非常的忐忑,於是在朋友介紹下,找到大陸專家幫忙鑑定。

專家稱,永樂時期的青花瓷器的細白沙底非常有名,而這件瓷器就有永樂的味道。再看青花的繪畫風格又與永樂不同,紋飾描繪過於精細,一絲不苟,不如永樂紋樣自然生動。青花呈色豔麗,色濃處也有密集的小藍黑點,為人工點染所致,帶有鮮明的清乾隆朝青花瓷器特徵。

這件壺去掉把、流、蓋,就是一個玉壺春瓶的造型,所以叫玉壺春式執壺,玉壺春式執壺在元代至明初較為流行,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成為傳統的造型。明永樂、宣德時期的玉壺春式執壺最為優美,清代各朝均有仿製。

玉壺春式執壺為清朝“大運”琢器

景德鎮窯廠燒製瓷器分3類,一種是大運瓷器,是循常例每年必燒的瓷器,比如說宮廷裡日常使用、節令使用或皇帝賞賜之用。

第二種是傳辦瓷器,如同治、光緒時期皇帝大婚、慈禧祝壽所燒的瓷器。第三種是貢瓷,就是自掏腰包,與宮廷沒有關係,燒製好之後進獻給皇帝。

專家稱,玉壺春式執壺屬於“大運琢器”,清代御窯廠從雍正六年至乾隆十二年,燒造的大運琢器並未定型,名目數量未可確知。

從乾隆十三年起,大運琢器固定為52種, 由乾隆四十年燒造琢器520 件推測,大運琢器各燒10件之數。由此可知從乾隆十三年到乾隆四十一年,每年大運琢器為52種。自乾隆四十二年至道光年間,均燒造大運琢器37種。

這件玉壺春式執壺屬於清宮御瓷之經典品類,為每年必燒的“大運”琢器之一,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原名為“仿宣窯青花仙桃蓋執壺”,因清代宮廷對永樂宣德青花無法區分,概以宣窯呼之。

永宣青花對雍乾瓷器的影響

朱琰《陶說》讚譽“明窯之極盛期也,選料、制樣、畫器、題款無一不精。”正因為永宣官窯瓷器有著如此輝煌的成就,以致在後世的官窯瓷器中影響深遠。

雍正、乾隆兩位皇帝,對清宮舊藏的歷代瓷雜皆極為愛惜,更多將其視為古董,而非用器,而這些舊器又多成為御窯廠仿製的對象。乾隆三年4月18日,“太監胡世傑交宣窯青花八吉祥高足壺一件,傳旨交唐英照此壺款式花樣多做幾件,得幾件並原樣先送來,欽此。”

從乾隆皇帝所下旨意可以看出,乾隆皇帝非常愛惜宣德青花八吉祥高足壺,讓唐英仿製完成後,立馬把原件送回宮內,以防有所閃失,可見乾隆皇帝對永宣青花的喜愛。而仿永宣青花瓷器執壺成為大運琢器也是理所當然。

1件青花瓷器,底無釉無款,專家稱:“大運”琢器,乾隆官窯極品

乾隆仿永樂青花阿拉伯文盤座

專家稱只有在盛大的皇家宴會上,才能看到仿永宣青花玉壺春式執壺的身影。到了如今更是身價不菲,價值應該在500萬以上。陳先生聽後非常震驚,接著就是狂喜,沒想到這件瓷器的價值竟然這麼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