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巨唐"為何會有"安史之亂"的浩劫?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唐朝盛世圖景


公元618年唐朝建國,李世民用幾年時間迅速平定內亂,使國內承平,給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為了平定邊患,經歷歷代皇帝的努力,先後平定遼東、東、西突厥、吐谷渾等地區,使唐朝成為一個國境極為遼闊的國家,在安史之亂前唐朝的版圖容納了各個少數民族,勢力向東達到今天的吉林通化,向西達到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向南達到今天的越南,向北達到今天的俄羅斯。此時的大唐,真可謂是"巨唐",在漢人統治的大一統王朝來說,算是最大了。又在經濟繁榮方面經歷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的"治宏貞觀,政啟開元""貞觀遺風"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後,變成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廩充實,人口明顯增加的一個國富民強的龐大帝國,文治武功在唐玄宗開元年間達至鼎盛。唐朝的強大,一直持續到現在,在國外還有唐人街,唐裝。可見"盛世巨唐"是名副其實。

這樣的一個名副其實的"巨唐"為何會有"安史之亂"發生呢?


安史之亂圖畫


首先,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權力之爭。

國土面積太大,就要有人管,有人管就要放權。於是唐玄宗於邊地設了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要按說這樣的話更便於管理,但是這個節度使管理著其轄區內所有的車馬錢糧,就有點不靠譜了,因為這樣節度使儼然就是一方諸侯了。實力飆升之後,估計中央也無法管控了。藩鎮割據也就是從這裡開始的。《新唐書 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富"。更何況是擁有三鎮節度使之權的安祿山。人心不足蛇吞象,都想要最高的權力,都想當皇帝,爭權奪利已儼然成為統治階級之間最大的矛盾。

其次,就是統治階級與人民之間的矛盾。

在盛世的背後隱藏著很多矛盾,最多的就是統治者與農民之間的矛盾。封建經濟的發展要靠著廣大的農民去耕耘,但是統治者日益腐化的速度和他們想要更多利益的貪心,不斷的兼併土地,致使均田制被破壞,農民無田可種,矛盾日益嚴重。


戰亂後的農民


再次,統治階級內部的爭權奪利。

唐玄宗後期,任用"口有蜜,腹有劍"的奸相李林甫,後又有一個不顧天下成敗的楊國忠,只知嫉賢妒能,徇私誤國,變得驕橫跋扈,不可一世。在奸臣當道的時候,就是沒有反心也會被逼出反心的。為何況宰相與諸侯之間矛盾不斷,楊國忠與安祿山就是最真實的寫照。他們之間的爭權奪利就是統治階級內部最大的矛盾,也是安史之亂的導火索。


楊國忠劇照


最後,民族之間的矛盾。

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矛盾。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在安祿山反叛時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唐代征服了很多的少數民族,唐朝又實行的是開放包容的政策,讓少數民族遷徙到內地居住,想法是好的。但是由於雙方的生活習俗不同,或多或少的都會有一些這樣或那樣的矛盾發生,剛開始可能沒有什麼,可是時間久了問題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就很容易積少成多,因小失大,造成更大的危害。胡人安祿山正是利用這點拉攏當時的少數民族上層,作為反唐的親信。


安祿山劇照


正是有了這些原因的綜合,才導致"安史之亂"的發生。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編者寄語》親愛的讀者朋友,能讀到這裡說明我們緣分不淺,文章或許寫的不好,但是你的意見和建議對我還是很重要的,因為有了你的品評,我才能寫出更好的文章供大家閱讀。我如果是那匹千里馬,你就是伯樂,只有你才能鞭策著我發揮自己的才能,不斷的進步。謝謝您的閱讀。如果大家看完如有什麼想法。歡迎評論留言。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