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當“部落效應”蔓延,如何拯救施暴者的思維創傷


《少年的你》:當“部落效應”蔓延,如何拯救施暴者的思維創傷

陳唸的淚水

《少年的你》上映後,關於校園霸凌的話題迅速上了熱搜,網友們紛紛譴責校園霸凌,但是你有沒有反過來想,參與霸凌的同學或許也是“受害者”。

影片中有這樣一幕:霸凌三人組中的徐渺在一天放學之後,找到陳念,問陳念“是什麼人在保護你呢?也可以叫他保護我嗎?”哀求著跟陳念一起回家,原因是自己也受到了欺凌,很害怕。徐渺哭著說“為什麼會輪到我呢?明明我什麼都聽他們的”。

徐渺在影片中的戲份極少,扮演的是一個性格軟弱的學生,經常幫助魏萊欺負看不慣的同學,但這個角色卻成為校園霸凌的關鍵。從徐渺的話裡我們可以看到,欺負同學並不是她的本意,她是因為自保才不得已加入霸凌三人組的,如果不加入,那就會淪為被欺凌的對象。

其實,徐渺只是參與霸凌的一個縮影,我們還可以看到,陳念受到欺負時,同學們都袖手旁觀,並沒有其他同學站出來幫助她,這也成為校園霸凌的一個“特殊的文化”。因為只要站出來,就必定會淪為像陳念那樣被欺負的人。

像這種不知不覺加入了一個團體裡面,和另外的團體產生對抗的現象,心理學上稱為“部落效應”。

那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現象呢?接下來本文就從瞭解部落效應開始,分析其成因,然後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一、“一切為了部落”——何為部落效應?

《不妥協的談判》一書中指出,大量的矛盾都是來自部落效應,,只有真正打破部落效應,才能夠真正解決困難。

那什麼是部落效應呢?最常見的就是明星粉絲之間的互相撕逼。原本只是明星之間的矛盾,演變成雙方粉絲的大戰。其實,有的粉絲是出於愛護自己的偶像,加入了對罵的矩陣中,而有的粉絲只是抱著“湊湊熱鬧的”心理,在媒體上發洩自己的情緒。

當我們莫名其妙地捲入到一個矩陣當中,覺得不能退讓,形成對抗的姿態時,你就捲入了“部落效應”。

那如何判斷自己捲入了部落效應呢?

1. 陷入純粹的對抗中

比如你不滿意老闆的薪資標準,你抱怨拿3千的工資幹3萬的活,老闆卻認為你的能力只值三千塊,於是放了句話:不幹就走人!你只能辭職。

於是這個氣氛瞬間就變得火藥味兒十足,雙方都是一副劍拔弩張的樣子,所有的選擇看上去都被掐滅,只剩下正面衝突,而且雙方不分出個輸贏高下,就不會產生結果。

這其實就是陷入了純粹的對抗當中。兩個人從行為、到思維,都是在與對方抗爭,這就叫純粹的對抗。

2. 自以為是

當一個人處於自以為是的狀態,容易挑剔別人的毛病,卻很難指摘自己的行為;認為自己的觀點永遠正確,還在道德上高人一等;認為自己的理由不僅合情合理合法,還理直氣壯地捍衛它。

按理說,陳念跟魏萊他們也沒有什麼過節,只是學習成績優異,反而引起了學渣魏萊的嫉妒,如果自己再考不上,還要按照家裡的安排繼續復讀。在魏萊的觀念裡,成績優異就是跟她過不去,所以欺負陳念理所應當。

3. 具有封閉性

在部落效應下,我們的身份從個體轉變到了共同體,這種身份的轉化產生了封閉性。在這個模式下,我們的特性、思維容易固化,會譴責別人的觀點,不再耐心傾聽對方和了解對方的需求。

影片中的徐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只聽別人的,完全沒有自己的主張,無辜地成為了魏萊的幫兇。只要魏萊一聲令下,即使平常沒有矛盾的同學,也會拳腳相向。

在瞭解了部落效應的特徵之後,只有明白了部落效應的成因,我們才能很好地擺脫它。

二、部落效應對人們造成的三重影響

1. 無意識的眩暈狀態

如果一個人進入了眩暈狀態,就會不由自主地進入到身份認同中。

在以往的校園霸凌中,我們常常看到欺凌的頭頭只要做出一個傷害人的舉動,旁邊的幫兇就會發出附和的聲音,並且還變本加利。

影片中,魏萊找來一幫混混,羞辱陳念,還強逼陳念脫衣服、剪頭髮。其中徐渺有一刻愣住了,我想徐渺的心裡是害怕的,也是拒絕的。或許她沒想到魏萊會那麼過分,但這種情況由不得徐渺多想,只能幫著魏萊。

這種無意識的眩暈狀態,往往會讓人做出一個驚人的舉動。


《少年的你》:當“部落效應”蔓延,如何拯救施暴者的思維創傷

霸陵三人組

費斯丁格的社會現實性觀點指出:

當人們對自己的態度和意見正確與否的判斷無確定標準時,往往將周圍人的態度或行動作為暫時的標準,使自己和周圍人的心態保持一致。

當我們以別人的眼光看待事物時,大腦是無意識的,而我們的大腦喜歡關注壞消息,如果認知對象被貼上好的標籤,就被賦予一切好的品質;反之,就被認定為壞的代表。

在這種思維模式下,如果產生了逃避或者害怕的心理,在自我防禦機制下,我們會不知不覺地歸入某一類人群中,以求得安全感。

2..強迫性重複

強迫性重複是一個精神學名詞,意思是人會不由自主地傾向於重複於早年的創傷體驗,還會無意識地製造這些類似的場景。

少年的你》中,有一組特別有意思的鏡頭:魏萊低聲下氣地求陳念不要把證據交給警方,還說出了不想復讀的心聲,因為復讀她的媽媽已經一年沒跟她說過話,所以她的內心受到很大的傷害。

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解讀出,魏萊之所以欺凌別人,是因為在家裡的人際關係受到了威脅,變得敏感,她只有把在家裡的痛苦建立在欺凌同學之上,只有不斷在別人身上找到成就感,才能讓心理有一絲平衡感。

這種大量的痛苦讓給魏萊不斷做出錯誤的舉動,不斷欺凌同學,以此來平復自己的心裡創傷,陷入了強迫性重複中。

即使是讓人痛苦的體驗,相比那些從未有過的體驗,人們還是會傾向於重複舊體驗而放棄感受新體驗,因為舊體驗被人所熟悉,而熟悉可以帶來安全感,這叫投射性認同。對於那些可能會讓人更舒適的新體驗,儘管我們理智上會認為更好一些,但在舊模式的投射性認同下,我們會不斷重複舊體驗,進入了惡性循環中。

3.反向作用防禦機制

防禦機制是自我的一種防衛功能,指的是個人通過一定的機制來緩解心理的焦慮,來達到內心的平衡。

換句話說,當你遇到一件可能被傷害的事情時,你有多想保護自己,內心就有多焦慮,反向作用機制就多強。

比如,影片中的徐渺,為了保護自己,就要跟所謂的“校園欺凌文化”步調一致,認為只要幫助魏萊欺負陳念,就可以避免受到欺凌。徐渺的做法,只不過自欺欺人罷了。她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那麼“聽話”,也會有被欺凌的那一天。

《少年的你》:當“部落效應”蔓延,如何拯救施暴者的思維創傷

徐渺沒想到霸陵降臨到她身上

我想,其實徐渺跟陳念是同一類人,都渴望校園平靜,每個人都能身心健康地享受校園生活。只不過徐渺的真實需求在這種變態的校園文化下得不到滿足,跟自我保護的觀念相矛盾,只能開啟自欺欺人的自我防禦機制。

三、如何擺脫這些致命的誘惑,跳出部落效應?

1. 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一個人說出自己的不滿,如果不滿的因素也恰巧發生在自己身上,我們就很容易對號入座,莫名其妙地跟對方成為了“一樣身份”的人。要想破除部落效應,首先要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

丹尼爾在《不妥協的談判》中,還指出,一個人的身份由五大支柱構成:信仰、儀式、忠誠、價值觀和情感經歷。

(1)關於信仰:哲學史上把它看做一種強烈的信念,並把它當做行動準則。這種準則明顯帶有缺乏理智的主觀和情感色系。因此,重新定義身份的第一步,就要保持理性。

(2)關於儀式: 上流社會把儀式感當做一種禮儀,並且作為身份的象徵。打破身份的象徵,就要從禮儀開始做起。

(3)關於忠誠: 就是忠於自己的信仰。如果你所信奉的準則,違背了法律的基本標準,你是繼續堅守奉為圭臬的準則還是遵守法律規範?如果兩者取中間值,你能否做出犧牲?犧牲的比率為多少?這都是我們該思考的問題。

(4)關於價值觀: 心理學認為,價值觀是不會被輕易改變的重要原則,是調整我們生活方向的舵手,因此我們所做的決策大部分都依賴於價值觀。也有研究表明,價值觀的差異比性格差異更能影響人際關係。

(5)關於情感經歷: 情感經歷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每個人的情感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些經歷既能給你帶來心理創傷,也能帶來心靈上的慰藉。如果你的內心敏感又脆弱,說明還要加強內心的修煉。

當我們遇到事情時,應該從這五個部分出發,去思考、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

但要明白的是,我們的“身份”具有時效性,要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還需要用成長的眼光看待它。

2. 如何擺脫強迫性重複

①識別和抓住。只有先意識到自己陷入了強迫性重複的漩渦中,我們才有機會更正它。

②排除多餘的情感

雨果說過:世界上最厲害的人,就是沒有多餘情感的人。

然而事實是,很多人處理完一件事情還要破口大罵,發洩出來的脾氣就被稱為多餘的感情。有意識排除多餘的感情,才能撫平內心的創傷。通過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癒方式,才能及時地從多餘的情感中抽離出來。

③警惕最放鬆的時刻

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我們很容易對最親近的人發脾氣,反而對外人很客氣。因為在最親近的人的面前,我們無須偽裝自己,只要把真實的自己裸露出來就好。然而就是這最放鬆的時刻,我們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潛意識的創傷也肆無忌憚地浮現出來,傷害了最親近的人。

因此,只有警惕最放鬆的時刻,才能防止自己陷入早年的創傷體驗中,才能避免強迫性重複。

3.學會覺察和釋放情緒

心理學家指出這樣一個殘酷的事實: 大多數可能永遠不能完全擺脫淪為情緒的奴隸。

但我們可以通過正確的姿態,來釋放情緒。

在《精神問題有什麼可笑的》一書中,作者通過實踐,給出了切實可行的“RAIN”法來掌控情緒。

R: 識別情緒。當我們被情緒壓倒時,我們先想辦法冷靜下來,認真識別混亂當中摻雜了哪些情緒,是憤怒、悲傷還是害怕等?

A: 接受情緒。情緒無好壞之分,無論哪種情緒,我們應該接納它。

I: 探究情緒。仔細感受情緒產生於身體的哪個部位,感受它的強度,把對痛苦的關注轉移到各個感官上,你就會感受有一絲的輕鬆。

N: 表示非認同。放下對情緒的關注,給它存在的空間,無須壓抑內心的想法,嘗試有意識得接受某些事情,就會發現你能接受原本讓你抓狂的事情。


《少年的你》:當“部落效應”蔓延,如何拯救施暴者的思維創傷

破除部落效應需面對真實的自我

結語:

校園霸凌不僅反映的是教育的缺失,更是隱晦地表達了在部落效應下,每個人顯露出的人性。同時,我們在面臨眾多地選擇時,應該更加獨立自主地思考,遵循內心的真實想法,才能活的更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