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歷史上會出現幾次“汝半朝”現象?

醉眼朦朧看天下


汝南郡居天下之中,作為一個景色秀麗、物產豐饒的魚米之鄉,人傑地靈,名宦鄉賢充盈朝廷,貫穿兩漢延續四百年之久,但名人集中在漢末桓靈時期,是當時一支不容忽視的政治勢力,對當時的政治經濟以至於思想文化都產生過深刻的影響。時人有“汝半朝’之說。

清代曾任汝南太守的金鎮說“自漢迄明,仕於斯者,如鄧西華之肇修鴻隙;杜君公之疏鑿五溝;召翁卿之敦尚禮化;張智季之積薪自焚,天澤斯霈;賈偉節之教民養之,盜自伏辜。其他名賢,豐功偉業,聲施無窮者,項背相望,具載簡冊,班班可考也。

一、人物昌盛,名冠於世

兩漢汝南人才輩出,有政治家、思想家,也有大學間家、文化名人,隱士、遊俠。據清代《重修汝寧府志》載,兩漢汝郡有名可考的著名人物有46人,立傳的32人(含合傳),其中孝廉27人,薦舉9人,賢良方正5人,明經3人,茂才2人。其中最有名者有宰相袁安,翟方進,黨人領袖陳蕃、範澇,經濟思想家桓寬,經學大師戴憑,文字學家許慎等。

袁安,後漢和帝時任司徒,祖父袁良,研讀孟氏《易》,平帝時薦為明經,為太子舍人,任成武令。其人正不移,敢於犯顏直諫,深得士人愛戴。和帝時,竇憲北擊匈奴,袁安與宋由、任魄上書竇太后,認為匈奴不犯邊塞,勿需損耗國庫,勞師遠征,上書沒結果。宋由等人恐懼。“唯安獨與任魄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爭者十上。”

史載“安少傳良學,為人嚴重有威,見教於州里。後舉孝廉,除陰平長、任城令,所在吏人畏而愛之。建初八年遷太僕,明年代第五倫為司空。章和元年桓虞為司徒,安以太子幼弱,外戚擅權,每朝會進見,及與公卿言國家事,未嘗不嗦嗚流涕。自天子及大臣,皆恃賴之。四年春,奠,朝廷痛惜焉。”

翟方進,字子威,汝郡上蔡人,成帝時任宰相。“為相公潔,請託不行郡國”長子翟宣,官至南郡太守,少子翟義,任東郡太守。

史載“居官(京兆尹)三歲,永始二年遷御史大夫。群臣多舉方進,上亦器其能,遂擢方進為承相,封高陵侯,食邑千戶。身既富貴,而後母尚在,方進內行修飾,供養甚篤。”

黨人是後漢末年反對外戚宦官擅權的政治集團,陳蕃、範澇列黨人領袖之中。

陳蕃,字仲舉,汝郡平輿人,靈帝時任太尉。“李固表薦,徵拜議郎,再遷為樂安太守。時李膺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屬城聞風,皆自引去,蕃獨以清績留。”蕃先後任尚書、豫章太守、尚書令、議郎、光祿勳之職,“跋息將軍”梁冀請託不就,典選舉不偏權富,遭到當權者嫉恨,兩次被免職。靈帝時封為高陽鄉侯,食邑三百戶,後因黨錮之禍被殺。

範譁在評述陳蕃時說“桓靈之世,若陳蕃之徒,鹹能樹立風聲,抗論惛俗。而驅馳險境之中,與刑人腐夫同朝爭衡⋯⋯故屬退而不去,以仁心為己任,雖道遠而彌厲。及遭際會,協策竇武,自謂萬世一遇也。懍懍乎伊、望之業矣!功雖不終,然其信又足以攜持民心。漢世亂而不亡,百餘年間,數公之力也。”

廬江太守桓寬,著名的經濟思想家,著有《鹽鐵論》。元始六年大司馬霍光輔政,他以昭帝的名義,召集賢良、文學六十餘人,同桑弘羊一起議論鹽鐵等官營制度的利弊。桓寬的記載使會議的內容得以留存《鹽鐵論》成為我們瞭解西漢中葉經濟思想的經典性著作,也是研究桑弘羊生平及經濟思想最重要的史料。

經學大師戴憑,字次仲,汝郡平輿人。歲被薦舉為明經,拜為郎中。“時詔公卿大會群臣,皆就席憑獨立。光武問其意,憑曰‘博士說經皆不如臣,而坐居臣上,是以不得就席。’帝召上殿,令與群儒難說,憑多所解釋,拜為侍中。”京師洛陽到處流傳著“解經不窮戴侍中”的文壇佳話。

許慎(汝郡呂陵即今郾城人),我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的編者,“評釋百氏諸子,天地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珍異,王制禮儀,莫不畢載。”凌世人皆雲“五經無雙許叔重。”直到今天,《說文解字》仍是研究和學習中國古文字必不可少的工具書。

另有“月旦評”的許靖、許勳兄弟“才敏善諷誦,讀書五行俱下”的武陵太守應奉;泰山太守應勳今項城人,撰《風俗通》,“以辨物類名號,釋時俗嫌疑”;精於機謀、輔助高祖治國的陳平剛正不阿、直言極諫的邪渾;不畏權貴、秉公執法的東海相黃浮;為官清廉、勤政愛民的太尉李鹹;陳留太守周防等,均政績卓著,聲名遠播。

汝籍人才,出類拔萃,史不絕書,縱觀事蹟,可概括如下幾個特點:

1、人物品第高,數量多,涉及範圍廣,對兩漢政府政策走向、經濟文化事業產生深刻影響。

世人語之曰:“漢末論黨季,汝南實其淵。”黨人領袖陳蕃、範澇、蔡衍、陳翔、周舉的言行影響漢末政策的走向。桓寬的《鹽鐵論矛成為政府調整經濟政策的主要理論根據。許慎的《說文解字》、應邵的《風俗通》,在文化史上起著里程碑的作用。

2、父子、兄弟以至累世為官者居多。

豪族大官僚袁安,因其祖父傳孟氏“易”,此後五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袁安成為累世公卿集團的首腦人物。

顧泰在《袁安故里》一文中讚揚“縱是汝南多月旦,應教此事獨推袁。”

汝汶侯周燕五子皆為官,輿為重合令,羽為棟陽令,仲為東海太守,明為充州刺史,良為穎陽令,號曰“五龍”。

燕四世孫嘉舉孝廉任零陵太守,弟磐任陽夏令,暢位至光祿勳,“並以儒素退讓為業,天下著姓必稱周氏。”

平輿人許訓任司徒,子相任司空。許氏也是名門望族,人物眾多。父子型的還有應奉應勳、範顯範滂、周防周舉、翟方進父子等。

汝半朝”現象探源

1、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時代催生人才。秦漢是我國封建制的形成時期,新時代為人才輩出提供了有利的體制汝南又是秦末義軍和新莽末劉秀起義的主要活動區域,轟轟烈烈的大變革造就了一批人才。汝郡居天下之中,洪汝淮河縱貫其境,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經濟開發早,經濟的繁榮反過來影響文化的發展。後漢妝南文化教育高出當時全國的平均水平,“東漢最盛,人物亦最多,戶口繁殷,統轄強大”。人們讀書仕進,故而名賢充盈,人才輩出。

2、察舉徵辟制的實施與世家大族的出現

從選舉制度上看,西漢吸取秦亡教訓,建立一套新的選官用人制度如懲之弊,即察舉徵辟制。作為兩漢選人的國策察舉就是皇帝下詔公開徵召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級主管官員將本人發現和民間公認的拔尖人才,向各級政府推薦,經考察後擇優錄用。如“吳公,史逸其名,汝南上蔡人。文帝時,為河南太守治平天下第一,徵為廷尉公故奇洛陽賈生才,薦為博士。”;徵辟則是朝廷下令徵召社會有名望的士人,直接任官,被徵者叫“徵士”、“徵君”。闢就是中央和地方高官徵用吏人作本署僚屬,又稱“闢除”。如懷才不遇的主父偃上書諫伐匈奴,得到漢武帝賞識,被拜為郎中,且“一歲之中四遷僵”。

漢末豪族大地主經濟勢力的發展,使他們在政治上的地位空前加強。察舉徵辟任官,漸漸看重門第“閥閱”,出現“公門有公,卿門有卿,累世公卿”局面。又由於私人講經之風盛行,在官僚機構中遂出現了以大地主大官僚為首的集團勢力。他們以傳經相標榜,千方百計提高門第威望。受業者以弟子自。弟子的弟子則為門生。在大小官僚上下級關係之上,又塗上一層師生色彩。授業經師同弟子門生往往又是薦主與故吏,兼有雙重關係。如前所述豪族大官僚袁安“五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周氏家族世代為官,“天下著姓必稱周”不難想象,兩漢選官制度是“汝半朝”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

3、興學校,敦教化,培養士人

“士為四民之首,學校為治化之源”,自漢武帝“罷黝百家,獨尊儒術”以來,私人講經盛行,汝郡內讀書仕進成風,官府也大力提倡,舉辦郡學,培養人才。張四知在《增修天中書院記》中寫道“逮漢則文物聿昭,哲才匯起,今覽周斐《汝南先賢傳》及孔融《汝穎士優劣論》、陶潛《四八月》所列汝南人物,何彬彬乎多賢也!此豈獨當天地之中,應陰陽之和而然哉!其繫於上之教育,蓋非淺也,上而誦法先師先賢,次而效法鄉賢名宦,後日之法乎今,猶夫今日之效乎前也。”

文化氛圍的薰陶是不可忽視的成才因素,教化所及,澤被婦人。在範滂母子生離死別的時刻,範母竟能說出“汝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的教海,鼓勵範滂從容就死。清康熙年間上蔡縣令楊廷望雲“古君子教育人才,敦以物行,課以禮樂詩書,然後選於裡,舉於鄉,貢於天府,得人事君之責也。”

4、尚氣節,重信義汝南郡風俗

披閱漢末史績,黨議之風始於斯,盛於斯,黨人領袖出自該地,遭鎮壓時營救和罹難的人都很多。所謂“天下楷模李元禮,不畏強禦陳仲舉(陳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暢)”。懷澄清天下志的範滂、不畏權貴秉公執法的黃浮,高風峻節,為世人景仰。鑑於此,“汝半朝”現象還需從區域文化、風土人情中剖析,以求得更深層次的連解。

何謂風俗?應勳稱之“風者,天氣有寒暖,地形有美惡,草木有剛柔也。俗,含血之類,像之而生。故言說歌謳,異聲鼓舞,動作殊表,或直或邪、或善或惡。聖人作,而均齊之,鹹歸於正,聖人廢,則還其本俗。”由此得見,妝郡風俗的重要特徵是尚氣節,重信義。

早在西漢末,孔融就曾在《汝穎士優劣論》中就談到汝南人忠義貞節的特點:

融以汝南士勝。潁川陳長文難融,答之曰“汝南戴子高,親止千乘萬綺,與光武皇帝共於道中,潁川士雖杭抗節,未有頡頑天子者也。汝南許子將,與其友人共說世俗將壞,因夜舉聲號哭;潁川雖憂時,未有能哭世者也。汝南府許揚,教太寧鄧晨圖開稻波數萬頃,累世獲其功,夜有火光之瑞;韓元長雖好地理,未有成功見效如許揚者也,汝南李洪為太尉椽,弟殺人當死。洪自劾詣闕,乞代弟命,便飲鳩而死,弟用得全;潁川士雖尚節義,木有能殺身成仁如洪身者也。汝南翟子威,為東郡太守,始舉義兵,以討王莽;潁川士雖疾惡,未有能破家為國者也。汝南哀公著,為甲科郎,上書欲治梁冀;潁川士雖慕忠黨,未有能投命直言者也。”

結語

汝半朝”是時代的產物,它與察舉徵辟的選官制度緊密相聯,也是漢末世家豪族勢力抬頭在用人上的反映,而更深層的原因則是中原文化沃土的哺育,這就是淳民風、尚氣節、興學校、育賢人。


疫情什麼時候過去呀


汝半朝是個神奇的現象,我們一起在歷史的痕跡中來探索吧

在汝南郡悠久的歷史當中,曾經出現過一個文化燦爛、群賢輩出的時代。這個時代足以讓天中的後人們自豪,這就是東漢時期的“汝半朝”現象。(其中亦出現西晉“汝半朝 ”時期和明朝”汝半朝“時期。)

“汝半朝”起於何時,終於何日?一般的說法都集中在東漢。但仔細想來,它應該起於西漢、盛於東漢,結束於明朝才對。“汝南固多奇士”,自有史以來已成定論,只是到了東漢,才更加顯赫而

汝半朝簡介

西漢高帝二年(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這裡屬平輿、宜春和安城三縣所轄。至遲在文帝時,汝南郡已由陳郡析置。景帝二年(前156年),置汝南國,立其子劉非為汝南王。三年(前155年),徙劉非為江都王,汝南國除為郡。其後,郡治雖有變化,但大體都在今天駐馬店市一帶。

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第一次在汝南設郡,即汝南郡。當時的汝南郡治所在今平輿縣射橋鎮古城村,後遷至上蔡崗山、汝南汝陽(今汝南),下轄37縣。管轄範圍包括今駐馬店、信陽、漯河、平頂山、許昌及安徽阜陽等地,成為漢王朝二十三郡之一。漢王朝在奪取政權後,吸取秦王朝滅亡的教訓,開始推行一系列開明措施,提拔任用了一批賢臣廉吏,使西漢成為歷史上最負盛名的王朝之一。

而當時汝南郡地處中原,洪河、汝河、淮河貫穿其境,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加之汝南郡為天下大郡,人口接近三百萬,經濟、文化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整體水平高出全國其他諸郡。因此,從西漢末開始,汝南籍為官者已登朝入府,為他人所羨慕。到了東漢時期,更是群賢競秀,為世人矚目。據後人統計,當時汝南人入朝為官六百石以上職位的就達六十人,《後漢書》中有名有姓有傳的更是數不勝數。因此,史書上稱,“漢末論黨季,汝南實其淵”

後人評論汝半朝

有關“汝半朝”現象,後人尤其是天中的專家評論頗多。說此現象絕非偶然。說它是時代的產物。歸結起來,原因有三:一是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的發展,“魚稻之饒,流衍他郡”,故人才輩出有堅實的經濟基礎;二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汝南郡興教辦學者日益增多,青年學子讀書進仕,蔚然成風。當地地方官吏大力興學。像東漢首任太守寇恂,一上任,就促建鄉村學校,從外地聘請教授來汝南講學,寇也親自到學校教課。繼任汝南太守歐陽歙上任後,在郡內興辦專門講授《尚書》的學校,同樣也效仿前任親自授課。

汝南人蔡玄,在家鄉興辦私學,一輩子教過16000多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漢朝的選官制度。在漢朝,朝廷任用官員的方式是察舉徵辟制。察舉就是皇帝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下詔公開徵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級主管官員將人才向政府推薦,經考核後擇優錄用,授予職位。徵辟是朝廷下令徵召有名望的高士鄉賢,直接錄用為官,叫徵士。此種制度在西漢時期的確起到了促進社會發展的良好作用。但到了東漢,尤其是東漢末年,這種制度由於沒有一個統一的尺度,往往被濫用。一些豪族權貴利用手中的特權,為維護自身利益不惜收召姻親故交,因此出現了公門有公,卿門有卿,累世公卿的局面。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袁安,其族五公三卿,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因此,清人顧泰民在遊歷袁安故里時寫詩稱:“縱是汝南多月旦,應教此事獨推袁。”

一方面說“月旦評”推出許多鄉賢,另一方面又感嘆“月旦評”雖名揚天下,但論起推薦人才卻遠不及公卿袁氏。不過,說到這,我還想加入一點,“汝半朝”在當時能夠出現,還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天中人海納百川、包容萬物、兼收幷蓄的胸懷,造就了其獨特的人格特徵。

二是無論是先秦的孔子入蔡,還是韓非避難西平,以及後來的鄭當、召信臣、鄧晨、歐陽歙、鮑昱治汝南,他們把文明的火種播撒天中,與天中文化相互交融,讓天中先賢足不出戶便知天下,未及遠行便成教化,這些原因加在一起最終促成了“汝半朝”名冠諸郡,在天中歷史的天空上畫出了一道空前絕後的豔麗彩虹。

二 ,明朝時期,汝寧府知府(今汝南)比較重視教育,熱心辦學,除了鄉下辦許多學館以外,光府城就建立了五座規模較大的書院:北書院、南書院、天中書院、南湖書院等。這些學館、書院,培養造就了很多人才。僅嘉靖萬曆皇帝在位的幾十年中,汝南考取舉人的就有185人,考取進士的有51人,考取貢生、秀才的更多了。汝南人進學的多,在外地做官的當然也多。萬曆朝當時明朝內設六個部,五個部中都有汝南人身居要職,掌握實權。其中有吏部尚書李宗延,兵部尚書傅振商,工部右侍朗佳有根,禮部侍朗費必興,太常侍卿羊可立,雲南道御史兼三秦巡按李本固。因為汝南人在朝做官的多,地位又高,頗有“半朝”之勢,故人稱“汝半朝”。

明朝汝半朝的出名源於萬曆朝的爭國本事件。萬曆皇帝要立太子,打算廢長子朱常洛立幼子朱常洵為太子,朝內大臣議論紛紛,認為不合太祖定下的法規。李宗延、傅振商、李本固、桂有根、羊可立、費必興等汝南籍的六位大臣聯名,由李本固執筆寫了一個奏章,呈與萬曆皇帝。由於奏章措辭堅硬,語言辛辣,觸怒了萬曆皇帝。萬曆皇帝說李宗延等人依仗汝半朝之勢,欺君傲上,非要治他們的死罪不可,多虧各部大臣上殿保本,才免去死刑,貶官為民。他們回到汝南家鄉,有的研究經、史、子、集,有的著書立說。李本固編修的《汝南志》書,傅振商寫的《愛鼎堂文集》均流傳後世。

十八年後,太子即位,下詔為“汝半朝”平反昭雪,重新啟用,有的官復原職,有的又提升了官職。自此“汝半朝”的傳說就流傳下來了。

文|黑白史

我是@@@@@ ,帶你瞭解歷史故事


黑白史


什麼叫“汝半朝”呢?

所謂“汝半朝”,其實就是指古代的漢朝二十三郡之一汝南郡不但地大物博,物產豐富,一郡之地竟有三十七縣,而且汝南郡多名士,據《後漢書》記載,當時汝南人入朝為官六百石以上職位的就達六十,其中有名的包括許靖、陳蕃、範滂等等,這才有了“汝半朝”的說法

至於為何汝南郡會出現這麼多人才,小編以為理由有二

一是經濟的昌盛促進了文化的開展,“魚稻之饒,流衍他郡”,故人才濟濟有堅實的經濟基礎;二是在經濟開展的基礎上,汝南郡興教辦學者日益增多,青年學子讀書進仕,蔚成風氣。當地地方官吏大力興學。像東漢首任太守寇恂,一就任,就興教育,這對於人才的培養是非常有利的。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所謂“汝半朝”是指汝南人士的人數在古代某一王朝之中出仕極多,影響極重的現象。最為被熟知的出現汝半朝現象的朝代有東漢、西晉及明朝。

西漢建立後,汝南郡建立,為平輿、宜春和安城三縣所轄,在當時的地理位置是貫通中原南北的重要水路和陸路樞紐。汝南郡所處的地利條件,讓汝南經濟、文化等方面發展較為迅速,這是汝南人才較多的重要基礎。

汝半朝現象隨著西漢汝南郡的發展,汝南人才出仕愈漸增多,直到東漢時汝半朝現象達到鼎盛,最為知名的士人領袖陳蕃,主持著名“月旦評”的許劭、許靖兄弟,以及袁紹所在的汝南袁氏家族。其他當時汝半朝的人物可見部分列舉:而之所以自東漢以來,乃至西晉、明朝時都出現汝半朝的現象,原因有幾個:

1、汝南因地利等條件經濟發展迅速,為當地興學教育提供物質基礎。

汝南處於中原腹地以平原為主,並且有汝河、淮河、洪河貫穿汝南境內,因此汝南農業貿易等發展迅速,成為漢朝時非常富饒的大郡。據史料記載,西漢時期汝南一郡人口就將近三百萬之多,足見當時汝南郡的農業等發展程度。

平原地區及水系豐茂讓汝南農業發展迅速,也是著名的南北中間樞紐,汝南有“魚稻之饒,流衍他郡”的美譽,可見當時汝南地區發展之富饒程度。有此基礎,是汝南人才得以入朝為官及汝南大族眾多的重要原因。並且,發達的經濟環境,給予汝南興學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障。

汝南辦學之風昌盛,讓汝南人才的受教育程度遠超其他各郡。汝南太守歐陽歙曾經在赴任後,主持興辦了講授《尚書》的學校,自己也親自教學,可見當時汝南興學之風的盛行。汝南南頓人蔡玄,研習《五經》,官府徵辟不就,也極力在汝南辦學,教授的門徒有一萬六千人之多。由此可見當時在汝南的興學之風的面貌,有此濃厚的文化氛圍,汝南人才輩出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汝南由於其地利條件,平原和水系讓汝南經濟發展迅速,而有了經濟基礎則是汝南興學教育昌盛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濃厚的文學氛圍之下,汝南人才也尤其輩出。

2、特殊選官制度下,汝南人才得以更多入朝為官

經濟發展造就了汝南辦學昌盛,得以讓汝南人才輩出,自然出仕為官的也就變多。而在東漢及西晉特殊的選官制度下,也讓汝南人才得以更加便捷的出仕為官。

東漢選官制度為察舉制,是通過地方長官在地方考察選取人才,推薦出仕做官。而這種制度下,汝南如歐陽歙等官員都為積極辦學之人,因此推薦給出仕做官的汝南人士自然也多。而且,文學素養提升的汝南人士也是漢朝徵辟做官的重要對象。像蔡玄因為研習五經,官府便多次徵辟做官,順帝時因其才名,特詔徵辟其為官,為皇室講解五經。由此可見,在漢朝特殊選官制度下,汝南人才被任用和發掘的機會更多。

並且,察舉制度下,非常注重品評之名。像東漢時期非常著名的品評人的“月旦評”,是由汝南人徐勳兄弟主持,徐勳兄弟品評當代人物,影響深遠,由此對於汝南人才來說,在當時是非常便利的出仕條件。需要知道,在當時月旦評之中受到好評之人,便能在東漢更為方便的出仕。連曹操當時都曾經讓徐勳品評,由此可見當時月旦評的影響非常巨大。換一個角度看,之所以汝南月旦評能夠影響如此巨大,與當時汝南人士在朝中的影響巨大分不開,汝半朝的現象也就顯而易見了。

汝南人陳蕃是東漢重臣和名士,也是東漢末期士大夫的著名代表人物,陳蕃受胡廣賞識逐漸仕途高升,甚至因為多次直諫導致其影響力越來越大,陳蕃成為當時世人的精神領袖。而結合東漢末期,宦官外戚干政,如同陳蕃這種直諫之臣當然會被打壓,但正是陳蕃“強於犯上”的這種士人精神,讓其更被當時的士人所接受。雖然最後陳蕃被宦官打擊死於黨錮之禍,但陳蕃的氣節為世人所敬佩,而其作為汝南名士的身份,汝南官員參與陳蕃對抗宦官力量的黨爭,也促進了汝半朝現象的出現。

3、世家大族的出現,讓汝南人士出仕更多

需要知道的是,東漢中期到末期是中國門閥士族逐漸確立的開始。最為熟悉的東漢名門汝南袁氏,便是自東漢中葉,袁紹的先人袁安出仕開始的,自此以後汝南袁氏子弟出仕為官現象更多,而其官至三公之位的子弟也有不少,因此汝南袁氏便有“四世三公”的說法。而汝南袁氏的崛起,其實能夠窺探汝半朝現象出現的重要原因,那便是世家大族自身的影響。

袁氏子弟出任高官,那麼袁氏內部人才自然會更為便利的出仕高官,畢竟在察舉制度下,舉孝廉和舉茂才都具有可操縱性。由此,袁氏子弟紛紛出仕,造就了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顯赫地位。雖然東漢末期,袁氏幾盡消亡,但汝南有其經濟基礎和興學風尚,導致其世家大族增多。

世家大族之間互相聯絡,並且通過汝南名士之間的互相品評,得以在察舉選官制度下世家子弟得以出仕做官。而在朝中汝南世家官員之間互相影響,以達到累世做官的結果。由此,汝半朝現象便出現了。及西晉之世,在九品中正制之下,世家大族更為方便的出仕做官,汝南的世家大族更能在朝中形成影響,因此西晉之世的汝半朝也得以出現。明朝時汝半朝現象也不外乎這些原因。


結語

汝半朝現象的出現,與汝南的經濟環境和興學風氣有著很大關係,因為地利條件而形成的汝南經濟基礎,讓汝南有條件興學教育,由此汝南人才輩出。而在察舉選官制度下,汝南有才之士自然容易被徵辟做官。等到汝南人士在朝中形成影響,世家大族逐漸形成,互相之間品評子弟,汝南人才在仕途上更容易形成影響。由此,汝半朝現象便得以出現。


亭安讀書


歷史上,汝南這個地方的人確實厲害,東漢和明代,竟然兩度出現“汝半朝”。 所謂“汝半朝”,就是身居高官要職的朝廷重臣,一半都來自汝南。

根據《二十四史》和《重修汝寧府志》記載,東漢中晚期,即漢章帝至漢靈帝之間的八十多年(約公元86年至168年),以及明朝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確實出現過這種奇特的現象。

據《後漢書·百官》記載,東漢的官制是在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當時的三公分別是司徒、太尉、司空,分掌人事、兵馬、水土事。除此之外,不同時期還設有太傅一職,雖是虛職,也極尊崇,位列三公;九卿則包括太常卿、光祿寺卿等,分工很細,包攬從皇帝吃穿到發行貨幣等國家大事。

而在漢章帝至漢靈帝之間,汝南人居三公、九卿者甚多,尤其是權力較大的三公,竟有九人之多,包括汝南望族袁安、袁敞、袁湯、袁逢一門四代,以及袁逢的弟弟袁隗,這一大家子不是司空、司徒,就是太尉、太傅;還有許敬、許訓、許相一門三代司徒,以及公元165年擔任太尉的陳蕃。

引人注意的是,袁逢正是袁紹的父親,袁門“四世三公”,這樣的政治資源給了袁紹莫大的施展空間,所以他能不到二十歲就出任濮陽縣長,後來成為割據一方的雄主。

不過,此汝南指的是汝南郡,當時郡治還在平輿,上述牛人籍貫也多不在如今汝南縣境。

但即便如此,也相當了得。分析成因,後世認為,其一,與汝南郡臨近都城洛陽,易受政治、文化輻射有關;其二,東漢的選官制度是推薦制,由於沒有統一尺度,多少有些容易“抱團”或者誕出“官二代”、“官三代”,特別是在東漢末年;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汝南郡有重學的傳統,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就汝南人與潁川人作比,直言汝南仕優,歸於教化。

最後一點,也是與當時汝南郡幾位外派來的父母官的努力密不可分的。《後漢書·寇恂傳》記載,汝南郡首任太守、雲臺二十八將位列第五的寇恂,雖是行伍出身,卻向來好學,一上任就修建鄉校,聘請能講授《左氏春秋》的人教學生徒弟,他也親自聽老師講學;寇恂的繼任者歐陽歙上任後,同樣興學重教,在汝南為政九年,親自授課,“教授數百人”。寇恂和歐陽歙,一個是北京人,一個是廣東人。當然,汝南郡也有教育英才,比如南頓(項城)人蔡玄,他興辦私學,一輩子教過16000多人。

明代第二次“汝半朝”,上榜人員則已多是今汝南縣境人。由於科舉已經成熟,這次擠上“汝半朝”榜單可謂靠的都是實力,基本指望不上父一代。

官職最高的是吏部尚書趙賢和李宗延,以及前面提到過的兵部尚書傅振商,都是正二品大員。李本固也得以入圍,他擔任過太僕少卿、光祿寺卿、大理寺卿,為正三品。此外,朝中汝南人還有太常寺卿桂有根,大理寺丞彭鯤化,戶部主事吳愈,禮部給事中費必興,御史、太常寺卿羊可立,督查御史門克新等。粗粗算來,正五品以上的就有十人,在朝廷的重要中央部門中,一半以上的主官都出自汝南。

《九州之中話汝南》的編者之一、曾任汝南縣政協文史委主任的劉炳松先生說,萬曆年間,12次科舉考試中,汝寧府中了31名進士,其中汝陽(汝南)縣中了12名。其背後動因,依然是汝南重學之風。

明代汝寧府,除在鄉下興辦許多學館以外,僅在府城便建有南湖書院、天中書院等五座書院。學校多,本地錄取率自然就高,人才能源源不斷地往上走。

從數量上來說,汝南人不可謂不善於做官。翻查兩撥“汝半朝”官員的履歷,他們倒也不怕丟官,無論是在東漢還是明萬曆年間。

比如,袁安少年時家境貧寒而“臥雪苦讀不擾民”,為官後不徇私情,與外戚鬥爭從不讓步,憂憤而死;他的兒子袁敞,更是在與外戚鄧氏的鬥爭中被逼自殺。而陳蕃,即便任內多次起落,仍涉險與大將軍竇武共同謀劃翦除宦官,最終事敗而死。

李宗延、李本固、費必興等六名汝南籍人,為阻止萬曆皇帝廢長立幼,冒死進諫,結果被集體罷官,更是一件朝野皆知的大事。

朱翊鈞因為寵愛鄭貴妃,想改立幼子朱常洵為太子的想法早已有之,但李宗延等人非要集體跳出來說“廢長立幼,非太祖法”,拿太祖壓朱翊鈞,幾乎遭殺身之禍,多虧群臣相救,才得免為庶民。

這段史話,被後世認為是“汝半朝”一說的直接淵源。“汝半朝”一詞就出自萬曆皇帝之口,大意是說李宗延等人依仗汝半朝之勢,欺君傲上。

李本固等人倒是樂得清閒,紛紛回到家鄉搞創作,李宗延潛心經史之學,還編著了《汝陽志》;李本固編出了汝南第一本方誌《汝南志》,另有趣聞野史編入《汝南遺事》,清代被收入四庫全書;傅振商也是寫寫畫畫,著出《愛鼎堂文集》、《杜詩分類》等流傳於世。

十八年後,太子朱常洛即位,立刻下詔為當初為自己代言的“汝半朝”舊臣平反昭雪,眾官員被重新起用。自此,明代“汝半朝”有了一個大逆轉般的結尾,為汝南人津津樂道,也自然流傳得更廣了。


王松林


在汝南郡悠久的歷史當中,曾經出現過一個文化燦爛、群賢輩出的時代。這個時代足以讓天中的後人們自豪,這就是東漢時期的“汝半朝”現象。(其中亦出現西晉“汝半朝 ”時期和明朝”汝半朝“時期。) “汝半朝”起於何時,終於何日?一般的說法都集中在東漢。但仔細想來,它應該起於西漢、盛於東漢,結束於明朝才對。“汝南固多奇士”,自有史以來已成定論,只是到了東漢,才更加顯赫而已。西漢高帝二年(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這裡屬平輿、宜春和安城三縣所轄。至遲在文帝時,汝南郡已由陳郡析置。景帝二年(前156年),置汝南國,立其子劉非為汝南王。三年(前155年),徙劉非為江都王,汝南國除為郡。其後,郡治雖有變化,但大體都在今天駐馬店市一帶。

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第一次在汝南設郡,即汝南郡。當時的汝南郡治所在今平輿縣射橋鎮古城村,後遷至上蔡崗山、汝南汝陽(今汝南),下轄37縣。管轄範圍包括今駐馬店、信陽、漯河、平頂山、許昌及安徽阜陽等地,成為漢王朝二十三郡之一。漢王朝在奪取政權後,吸取秦王朝滅亡的教訓,開始推行一系列開明措施,提拔任用了一批賢臣廉吏,使西漢成為歷史上最負盛名的王朝之一。而當時汝南郡地處中原,洪河、汝河、淮河貫穿其境,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加之汝南郡為天下大郡,人口接近三百萬,經濟、文化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整體水平高出全國其他諸郡。因此,從西漢末開始,汝南籍為官者已登朝入府,為他人所羨慕。到了東漢時期,更是群賢競秀,為世人矚目。據後人統計,當時汝南人入朝為官六百石以上職位的就達六十人,《後漢書》中有名有姓有傳的更是數不勝數。因此,史書上稱,“漢末論黨季,汝南實其淵”。

汝南籍人物

在東漢“汝半朝”時期,汝南籍為官者,有人曾作過統計,除了名揚天下的陳蕃、範滂外,還有許多。如:許靖,汝南平輿人,曾任尚書郎。許邵,當時名士,汝南平輿人。蔡衍,汝南人,官至議郎。陳翔,汝南召陵人,御史中丞。張甫,太尉,光祿勳。郅壽,西平人,官至京兆尹。周防,汝陽人,官至陳留太守。鍾興,汝陽人,官至左中郎將、關內侯。戴憑,平輿人,官至虎賁中郎將。袁良,汝陽人,官至司空,安國亭侯。周嘉,平輿人,官至尚書侍郎。戴尊,慎陽人,官至侍御史。袁京,汝陽人,官至侍中。周暢,汝陽人,官至光祿勳。袁彭,汝陽人,官至光祿勳。周舉,汝陽人,官至尚書。何並,平輿人,官至隴西太守。許訓,平輿人,官至司徒。許相,平輿人,官至司空。張濟,汝陽人,官至尚書。張喜,汝陽人,官至司空。袁原,汝陽人,官至司徒。許敬,平輿人,官至司徒。黃浮,汝陽人,官至東海相。李固,郎陵人,官至太尉。李鹹,西平人,官至太尉。袁敞,汝陽人,官至司空。

在以上這麼多汝南籍為官者當中,有許多人後來名揚天下,甚至成了左右當朝政治的人物。也有忠直之士,以美名而譽滿天下。如何並,其祖父本就是高官。何並自平輿徙平陵後為長陵令,治理縣政,路不拾遺。遷隴西太守,後徙潁川。此時,潁川尚書令鍾元,有權有勢。其弟鍾威在潁川借其哥的勢力無惡不作,橫行鄉里。何併到此後,殺鍾威於雒陽,並懸其首於鬧市,足見何並的忠勇果敢。

還有黃浮。靈帝時,王侯權貴,窮奢極侈,其奴僕出入皆乘牛車。這些王公貴族的姻親更是魚肉鄉里,禍害百姓。老百姓都對他們恨之入骨,視之為盜賊。當時武原侯徐璜的哥哥徐宣為下邳令,暴虐尤甚。有一次,他想娶曾做過汝南太守的李嵩的女兒為妾,李嵩堅辭不允。徐宣便率一幫打手跑到李家,抓住其家中婦女,戲射殺之。當時黃浮為東海相,聽到此事後,憤怒無比,將徐宣家中老少悉數抓去,無論少長悉拷之。黃浮部下皆害怕,請黃浮三思而後行。黃浮說,徐宣國賊,禍害鄉民,殘殺婦女,不殺怎能平民憤。我今日把他殺了,明天就是被處死,也足以瞑目了。就這樣,他把徐宣的罪狀一條條弄清公佈後,當即將其處死,並暴屍於市,以示百姓。一時間,郡中震慄。 在整個西漢、東漢時期,汝南籍的官員名震朝野。然而,“汝南固多奇士”並不僅僅指那些在朝為官之人。除了那些人之外,還有一生致力於著書立說者,譬如西漢的桓寬所著《鹽鐵論》,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規模較大的關於國家大政方針的辯論會,也是我國最早的政治經濟學的。。汝陽人尹更始父子,被稱為一代儒學大師,所著《春秋谷粱傳章句》以及專著《別錄》、《十略》名譽天下。還有平輿人許慎撰《說文解字》15篇,集文字學和古文經學、訓古學大成於一體,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字典。

有為官者,更有不願為官者。在東漢時期,這種風氣尤甚,這些奇士視名利為糞土,願平生仰望山林。其中,平輿人廖扶,汝南人王雋,正陽人戴良,安陽人魏桓最為知名。

廖扶字文起,從小便習遍經書,曾教授百人。其父為北地太守,後因故下獄而死。廖扶親眼看到父親為官的結果,嘆曰:老子有言,名與身孰親,吾豈為名乎!遂絕志世外、專精經典。每至歲荒,乃聚谷數千斛,送給宗親鄰里。州郡公府辟召,皆不就。常居住在祖先的墓冢旁,因此大家都叫他“北郭先生”。汝南太守謝煥從前聽過他的課,到汝南就任後,第一件事就是派人送上門人之禮,隨後又以學生的名義看望他,都被他謝絕。廖扶活到83歲死,臨終又勸告子孫不要為官。

王雋曾是範滂的好朋友,時人評論他外靜而內肅。州郡三府曾下令讓他為官入仕。他聽說後連夜逃跑,隱居武陵,躬身自耕。獻帝登基,徵其為尚書,他又一次拒絕,直到64歲壽終。

戴良字叔鸞,是戴尊的四世孫。此人從小即有怪才,言語議論常常驚世駭俗。有一次,同鄉好友謝季孝問他,你自己看天下誰人能與你相比?戴良答,仲尼長東魯,大禹出西羌,獨步天下與誰偶!郡人舉他為孝廉,不就,再拜司空府,他過了一年也沒上任。州郡急了,迫他就範。他一邊答應,一邊同妻子逃入江夏,從此再不回家。

還有魏桓,此人幾次被徵不應,同鄉的朋友都勸他。他說,夫千祿求進,所以行志也。現在後宮宮女有幾千名之多,其可損乎?廄裡的馬匹千萬,其可減乎?朝中的奸佞整日圍著皇上轉,其可除乎?大家都說,不可。魏桓嘆了口氣說:讓我生著去死著歸,對各位又有什麼好處呢?遂隱身不出。

後人評論汝半朝

有關“汝半朝”現象,後人尤其是天中的專家評論頗多。說此現象絕非偶然。說它是時代的產物。歸結起來,原因有三:一是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的發展,“魚稻之饒,流衍他郡”,故人才輩出有堅實的經濟基礎;二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汝南郡興教辦學者日益增多,青年學子讀書進仕,蔚然成風。當地地方官吏大力興學。像東漢首任太守寇恂,一上任,就促建鄉村學校,從外地聘請教授來汝南講學,寇也親自到學校教課。繼任汝南太守歐陽歙上任後,在郡內興辦專門講授《尚書》的學校,同樣也效仿前任親自授課。汝南人蔡玄,在家鄉興辦私學,一輩子教過16000多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漢朝的選官制度。在漢朝,朝廷任用官員的方式是察舉徵辟制。察舉就是皇帝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下詔公開徵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級主管官員將人才向政府推薦,經考核後擇優錄用,授予職位。徵辟是朝廷下令徵召有名望的高士鄉賢,直接錄用為官,叫徵士。此種制度在西漢時期的確起到了促進社會發展的良好作用。但到了東漢,尤其是東漢末年,這種制度由於沒有一個統一的尺度,往往被濫用。一些豪族權貴利用手中的特權,為維護自身利益不惜收召姻親故交,因此出現了公門有公,卿門有卿,累世公卿的局面。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袁安,其族五公三卿,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因此,清人顧泰民在遊歷袁安故里時寫詩稱:“縱是汝南多月旦,應教此事獨推袁。”一方面說“月旦評”推出許多鄉賢,另一方面又感嘆“月旦評”雖名揚天下,但論起推薦人才卻遠不及公卿袁氏。不過,說到這,我還想加入一點,“汝半朝”在當時能夠出現,還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天中人海納百川、包容萬物、兼收幷蓄的胸懷,造就了其獨特的人格特徵。二是無論是先秦的孔子入蔡,還是韓非避難西平,以及後來的鄭當、召信臣、鄧晨、歐陽歙、鮑昱治汝南,他們把文明的火種播撒天中,與天中文化相互交融,讓天中先賢足不出戶便知天下,未及遠行便成教化,這些原因加在一起最終促成了“汝半朝”名冠諸郡,在天中歷史的天空上畫出了一道空前絕後的豔麗彩虹。





八月9877


“汝半朝”現象起於西漢、盛於東漢,結束於明朝。指汝南籍官員佔據朝野半壁,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汝南郡即現在的駐馬店汝南縣一帶,地處中原腹地,開發較早,經濟繁榮。

“汝半朝”的形成一是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的發展,“魚稻之饒,流衍他郡”,故人才輩出有堅實的經濟基礎;二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汝南郡興教辦學者日益增多,青年學子讀書進仕,蔚然成風。三是漢朝的選官制度。在漢朝,朝廷任用官員的方式是察舉徵辟制。察舉就是皇帝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下詔公開徵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級主管官員將人才向政府推薦,經考核後擇優錄用,授予職位。明朝時期,汝寧府知府比較重視教育,熱心辦學,除了鄉下辦許多學館以外,光府城就建立了五座規模較大的書院。僅嘉靖萬曆皇帝在位的幾十年中,汝南考取舉人的就有185人,考取進士的有51人,考取貢生、秀才的更多了。

基礎堅實,經年累月,結黨之風,“汝半朝”的存在就不足為怪了。


一條睡著的魚


所謂“汝半朝”,就是指身居高官要職的朝廷重臣,一半都來自汝南。

半數可能過於量化,但根據《二十四史》和《重修汝寧府志》記載,東漢中晚期,即漢章帝至漢靈帝之間的八十多年(約公元86年至168年),以及明朝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確實出現過這種奇特的現象。

據《後漢書·百官》記載,東漢的官制是在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當時的三公分別是司徒、太尉、司空,分掌人事、兵馬、水土事。除此之外,不同時期還設有太傅一職,雖是虛職,也極尊崇,位列三公;九卿則包括太常卿、光祿寺卿等,分工很細,包攬從皇帝吃穿到發行貨幣等國家大事。

而在漢章帝至漢靈帝之間,汝南人居三公、九卿者甚多,尤其是權力較大的三公,竟有九人之多,包括汝南望族袁安、袁敞、袁湯、袁逢一門四代,以及袁逢的弟弟袁隗,這一大家子不是司空、司徒,就是太尉、太傅;還有許敬、許訓、許相一門三代司徒,以及公元165年擔任太尉的陳蕃。

引人注意的是,袁逢正是袁紹的父親,袁門“四世三公”,這樣的政治資源給了袁紹莫大的施展空間,所以他能不到二十歲就出任濮陽縣長,後來成為割據一方的雄主。不過,此汝南指的是汝南郡,當時郡治還在平輿,上述牛人籍貫也多不在如今汝南縣境。

但即便如此,也相當了得。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後世分析有三點:

其一,與汝南郡臨近都城洛陽,易受政治、文化輻射有關;

其二,東漢的選官制度是推薦制,由於沒有統一尺度,多少有些容易“抱團”或者誕出“官二代”、“官三代”,特別是在東漢末年;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汝南郡有重學的傳統,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就汝南人與潁川人作比,直言汝南仕優,歸於教化。

最後一點,也是與當時汝南郡幾位外派來的父母官的努力密不可分的。《後漢書·寇恂傳》記載,汝南郡首任太守、雲臺二十八將位列第五的寇恂,雖是行伍出身,卻向來好學,一上任就修建鄉校,聘請能講授《左氏春秋》的人教學生徒弟,他也親自聽老師講學;寇恂的繼任者歐陽歙上任後,同樣興學重教,在汝南為政九年,親自授課,“教授數百人”。寇恂和歐陽歙,一個是北京人,一個是廣東人。當然,汝南郡也有教育英才,比如南頓(項城)人蔡玄,他興辦私學,一輩子教過16000多人。

明代第二次“汝半朝”,上榜人員則已多是今汝南縣境人。由於科舉已經成熟,這次擠上“汝半朝”榜單可謂靠的都是實力,基本指望不上父一代。

官職最高的是吏部尚書趙賢和李宗延,以及前面提到過的兵部尚書傅振商,都是正二品大員。李本固也得以入圍,他擔任過太僕少卿、光祿寺卿、大理寺卿,為正三品。此外,朝中汝南人還有太常寺卿桂有根,大理寺丞彭鯤化,戶部主事吳愈,禮部給事中費必興,御史、太常寺卿羊可立,督查御史門克新等。粗粗算來,正五品以上的就有十人,在朝廷的重要中央部門中,一半以上的主官都出自汝南。

萬曆年間,12次科舉考試中,汝寧府中了31名進士,其中汝陽(汝南)縣中了12名。其背後動因,依然是汝南重學之風。明代汝寧府,除在鄉下興辦許多學館以外,僅在府城便建有南湖書院、天中書院等五座書院。學校多,本地錄取率自然就高,人才能源源不斷地往上走。

從數量上來說,汝南人不可謂不善於做官。翻查兩撥“汝半朝”官員的履歷,他們倒也不怕丟官,無論是在東漢還是明萬曆年間。

比如,袁安少年時家境貧寒而“臥雪苦讀不擾民”,為官後不徇私情,與外戚鬥爭從不讓步,憂憤而死;他的兒子袁敞,更是在與外戚鄧氏的鬥爭中被逼自殺。而陳蕃,即便任內多次起落,仍涉險與大將軍竇武共同謀劃翦除宦官,最終事敗而死。

李宗延、李本固、費必興等六名汝南籍人,為阻止萬曆皇帝廢長立幼,冒死進諫,結果被集體罷官,更是一件朝野皆知的大事。

朱翊鈞因為寵愛鄭貴妃,想改立幼子朱常洵為太子的想法早已有之,但李宗延等人非要集體跳出來說“廢長立幼,非太祖法”,拿太祖壓朱翊鈞,幾乎遭殺身之禍,多虧群臣相救,才得免為庶民。

這段史話,被後世認為是“汝半朝”一說的直接淵源。“汝半朝”一詞就出自萬曆皇帝之口,大意是說李宗延等人依仗汝半朝之勢,欺君傲上。

李本固等人倒是樂得清閒,紛紛回到家鄉搞創作,李宗延潛心經史之學,還編著了《汝陽志》;李本固編出了汝南第一本方誌《汝南志》,另有趣聞野史編入《汝南遺事》,清代被收入四庫全書;傅振商也是寫寫畫畫,著出《愛鼎堂文集》、《杜詩分類》等流傳於世。

十八年後,太子朱常洛即位,立刻下詔為當初為自己代言的“汝半朝”舊臣平反昭雪,眾官員被重新起用。自此,明代“汝半朝”有了一個大逆轉般的結尾,為汝南人津津樂道,也自然流傳得更廣了。


歷史趣觀


有關“汝半朝”現象,後人尤其是天中的專家評論頗多。說此現象絕非偶然。說它是時代的產物。

歸結起來,原因有三:

一是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的發展,“魚稻之饒,流衍他郡”,故人才輩出有堅實的經濟基礎;

二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汝南郡興教辦學者日益增多,青年學子讀書進仕,蔚然成風。當地地方官吏大力興學。像東漢首任太守寇恂,一上任,就促建鄉村學校,從外地聘請教授來汝南講學,寇也親自到學校教課。繼任汝南太守歐陽歙上任後,在郡內興辦專門講授《尚書》的學校,同樣也效仿前任親自授課。汝南人蔡玄,在家鄉興辦私學,一輩子教過16000多人;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漢朝的選官制度。在漢朝,朝廷任用官員的方式是察舉徵辟制。察舉就是皇帝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下詔公開徵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級主管官員將人才向政府推薦,經考核後擇優錄用,授予職位。

明朝汝半朝的出名源於萬曆朝的爭國本事件。萬曆皇帝要立太子,打算廢長子朱常洛立幼子朱常洵為太子,朝內大臣議論紛紛,認為不合太祖定下的法規。李宗延、傅振商、李本固、桂有根、羊可立、費必興等汝南籍的六位大臣聯名,由李本固執筆寫了一個奏章,呈與萬曆皇帝。由於奏章措辭堅硬,語言辛辣,觸怒了萬曆皇帝。萬曆皇帝說李宗延等人依仗汝半朝之勢,欺君傲上,非要治他們的死罪不可,多虧各部大臣上殿保本,才免去死刑,貶官為民。他們回到汝南家鄉,有的研究經、史、子、集,有的著書立說。李本固編修的《汝南志》書,傅振商寫的《愛鼎堂文集》均流傳後世。

十八年後,太子即位,下詔為“汝半朝”平反昭雪,重新啟用,有的官復原職,有的又提升了官職。自此“汝半朝”的傳說就流傳下來了。





羽清歡


汝半朝

在汝南郡悠久的歷史當中,曾經出現過一個文化燦爛、群賢輩出的時代。這個時代足以讓天中的後人們自豪,這就是東漢時期的“汝半朝”現象。(其中亦出現西晉“汝半朝 ”時期和明朝”汝半朝“時期。)

“汝半朝”起於何時,終於何日?一般的說法都集中在東漢。但仔細想來,它應該起於西漢、盛於東漢,結束於明朝才對。“汝南固多奇士”,自有史以來已成定論,只是到了東漢,才更加顯赫而已。

後人評論汝半朝

有關“汝半朝”現象,後人尤其是天中的專家評論頗多。說此現象絕非偶然。說它是時代的產物。歸結起來,原因有三:一是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的發展,“魚稻之饒,流衍他郡”,故人才輩出有堅實的經濟基礎;二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汝南郡興教辦學者日益增多,青年學子讀書進仕,蔚然成風。當地地方官吏大力興學。像東漢首任太守寇恂,一上任,就促建鄉村學校,從外地聘請教授來汝南講學,寇也親自到學校教課。繼任汝南太守歐陽歙上任後,在郡內興辦專門講授《尚書》的學校,同樣也效仿前任親自授課。汝南人蔡玄,在家鄉興辦私學,一輩子教過16000多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漢朝的選官制度。在漢朝,朝廷任用官員的方式是察舉徵辟制。察舉就是皇帝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下詔公開徵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級主管官員將人才向政府推薦,經考核後擇優錄用,授予職位。徵辟是朝廷下令徵召有名望的高士鄉賢,直接錄用為官,叫徵士。此種制度在西漢時期的確起到了促進社會發展的良好作用。但到了東漢,尤其是東漢末年,這種制度由於沒有一個統一的尺度,往往被濫用。一些豪族權貴利用手中的特權,為維護自身利益不惜收召姻親故交,因此出現了公門有公,卿門有卿,累世公卿的局面。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袁安,其族五公三卿,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因此,清人顧泰民在遊歷袁安故里時寫詩稱:“縱是汝南多月旦,應教此事獨推袁。”一方面說“月旦評”推出許多鄉賢,另一方面又感嘆“月旦評”雖名揚天下,但論起推薦人才卻遠不及公卿袁氏。不過,說到這,我還想加入一點,“汝半朝”在當時能夠出現,還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天中人海納百川、包容萬物、兼收幷蓄的胸懷,造就了其獨特的人格特徵。二是無論是先秦的孔子入蔡,還是韓非避難西平,以及後來的鄭當、召信臣、鄧晨、歐陽歙、鮑昱治汝南,他們把文明的火種播撒天中,與天中文化相互交融,讓天中先賢足不出戶便知天下,未及遠行便成教化,這些原因加在一起最終促成了“汝半朝”名冠諸郡,在天中歷史的天空上畫出了一道空前絕後的豔麗彩虹。

二 ,明朝時期,汝寧府知府(今汝南)比較重視教育,熱心辦學,除了鄉下辦許多學館以外,光府城就建立了五座規模較大的書院:北書院、南書院、天中書院、南湖書院等。這些學館、書院,培養造就了很多人才。僅嘉靖萬曆皇帝在位的幾十年中,汝南考取舉人的就有185人,考取進士的有51人,考取貢生、秀才的更多了。汝南人進學的多,在外地做官的當然也多。萬曆朝當時明朝內設六個部,五個部中都有汝南人身居要職,掌握實權。其中有吏部尚書李宗延,兵部尚書傅振商,工部右侍朗佳有根,禮部侍朗費必興,太常侍卿羊可立,雲南道御史兼三秦巡按李本固。因為汝南人在朝做官的多,地位又高,頗有“半朝”之勢,故人稱“汝半朝”。

明朝汝半朝的出名源於萬曆朝的爭國本事件。萬曆皇帝要立太子,打算廢長子朱常洛立幼子朱常洵為太子,朝內大臣議論紛紛,認為不合太祖定下的法規。李宗延、傅振商、李本固、桂有根、羊可立、費必興等汝南籍的六位大臣聯名,由李本固執筆寫了一個奏章,呈與萬曆皇帝。由於奏章措辭堅硬,語言辛辣,觸怒了萬曆皇帝。萬曆皇帝說李宗延等人依仗汝半朝之勢,欺君傲上,非要治他們的死罪不可,多虧各部大臣上殿保本,才免去死刑,貶官為民。他們回到汝南家鄉,有的研究經、史、子、集,有的著書立說。李本固編修的《汝南志》書,傅振商寫的《愛鼎堂文集》均流傳後世。

十八年後,太子即位,下詔為“汝半朝”平反昭雪,重新啟用,有的官復原職,有的又提升了官職。自此“汝半朝”的傳說就流傳下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