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称谓,不同语义演变下的历史变迁

今天,我们把年轻貌美的女性昵称为“小姐姐

”,既显得无比亲切,又很符合时下娱乐潮流,还不会有关联性歧义,所以说着走心,听着爱闻。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称谓-“小姐”,虽然仅少了一个字,却有时让人们日常使用和听到时,会略显踟蹰,心内稍起波澜。

小姐”,这一词汇,在现实中,也确实语义纷繁。

在如今戏剧舞台上,翩翩公子仍旧在不懈追求大家小姐;职场和正式外交场合,大家对某些女性也会敬称“X小姐”;而这一词汇,在某种特地情形和特地条件之下,还代指某种特定职业身份。

“小姐”称谓,不同语义演变下的历史变迁

图:汉服小姐姐

同一词汇,在上述不同场合下使用,尽管含义霄壤,但大家却都能心底意会,这实在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而个中原因,这和“小姐”这一称谓,在不同语义的历史变迁密切相关。下面我们就结合历史发展,来了解这一称谓语义的变迁过程。

一、“小姐”最初宋时语义

小姐,这一词汇最早见于典籍,出自钱惟演《玉堂逢辰录荣王宫火》记载掌茶酒宫人韩小姐。当然也有人认为,这里“韩小姐”仅是人名,并非泛称。

在稍晚一些的宋代相关记载中,“小姐”词条出现的频率,就开始趋高了。

“小姐”称谓,不同语义演变下的历史变迁

图:宋代优伶

如马纯《陶朱新录》把陈彦休侍姬,岳珂《程史》里把洪贡之妾,都称为“小姐”。甚至洪迈在《夷坚记.己集》里,也有女艺人林小姐,建康倡女杨小姐的相关记载。

可见,最初宋时的“小姐”称谓,多指宫婢、优伶、娼女和侍姬等社会地位下的年轻女性。

二、“小姐”在元明清,开始多指富贵、官家未婚少女

小姐词汇,开始在元代戏曲中出现时,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如王实甫《西厢记》中开场,就介绍:


老身姓郑,夫主姓崔,官拜前朝相国,不幸因病告殂。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

崔莺莺,是相国之女,小姐称谓在这里由她妈来介绍,绝对属于褒义。

再如关汉卿,在《杂剧·钱大尹智勘绯衣梦》里,李庆安称呼王闺香,亦为“小姐”。

再之后,明清的大量戏曲中,小姐标配落难公子,在舞台上演绎出了曲曲爱情离合悲欢,已经成为寻常惯事了。

“小姐”称谓,不同语义演变下的历史变迁

图:戏曲舞台上的书生小姐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还又进行了相关创新,把元、迎、叹、惜四春姐妹,称为“二小姐”、“三小姐”、“四小姐”。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诺大贾家,有着熏天势力,这样称呼自己女儿,更是抬高了“小姐”称谓的金贵。

此外,不可否认明清时期,“小姐”称谓,还同时在小范围内另有专指,或延续着宋时语义。

如明代作品中,还把某些宫女称为小姐,但绝无贬义;

清赵翼《陔馀丛考·小姐》:


“今南方搢绅家女多称小姐,在宋时则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耳。”

清代的钱泳的《履园丛话》,也记载袁枚“每邀景开为狎友,命之曰小姐班头。”

“小姐”称谓,不同语义演变下的历史变迁

图:袁枚

当然,大范围内的“小姐”称谓,是向着褒义敬称变化的。总体来看,被称者身份已由宋时的宫婢、优伶、娼女和侍姬,转向富家或者官家未婚小姐。

三、“小姐”在近代的西洋化,和资产阶级烙印

随着近代西学东渐和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特别是30年代起,人们对部分青年女性,开始称谓“小姐”。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的普及,人们在文学作品中多见miss(密司)+姓的称谓组合。

这在矛盾文学作品和钱钟书《围城》中多见,如唐晓芙、孙柔嘉被称为“唐小姐”、“孙小姐”。

由上述举例也可见,这时的小姐称谓,是有着特定范围的,即多指资产阶级家女儿或者文化修养较高的青年女性。反之,体力劳动者和贫苦人家的女儿,是不能被如此称呼的。

“小姐”称谓,不同语义演变下的历史变迁

图:民国富家小姐

这种距离和特定性,在后来的社会风云变革中更加被确认了,特别是在五、六十年代。

小姐,更是专指大地主和资产阶级家女儿,属于剥削者和压迫者,不仅没有尊贵性,反而是要被批判对象,更使人避之不及。

四、“小姐”在改革开放后,语义又趋向多元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交际范围的扩大,小姐一词的政治色彩越来越淡,人文主义色彩随之愈浓,开始用于称谓普通大众,

特别在2007年前,小姐一词,此时不仅可以用来称谓不同年龄、婚姻状态和社会地位的女性,还可以称谓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女性。

然而2007年后,随着某些特定禁忌职业的出现,小姐一词开始有了别样意义,有时特指色情服务行业的年轻女性。

“小姐”称谓,不同语义演变下的历史变迁

图:香港小姐

然而此时,随着“香港小姐”、“环球小姐”冠名选美赛事的开展,小姐一词,也具有了时尚和开放性。

从而小姐语义伴随社会潮流的不断更新,更加趋向多元化,以至于人们日常使用时,总感觉多少有种说不清的复杂味道。

五、总结

上文通过对“小姐”一词,不同语义的历时整理,梳理出了大致脉络。它由最初专指宫婢、优伶、娼女和侍姬等社会地位底下的年轻女性,后来发展为称谓富家、官家未婚女性,再到后来伴随时代大潮屡屡变迁,如今更有了更为宽泛的语义和语境使用。

在上述变迁中,我们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青年女性的历史地位,寄予更多同情。

扩展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