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何跳江,屈原跳江与楚怀王有关吗?

小虫虫


屈原之所以选择五月初五纵身一跳汨罗江,是因为自己的理想破灭,万念俱灰。与楚怀王密切相关。

屈原始终认为,楚怀王承载着楚国兴亡的火种。屈原念念不忘的就是楚怀王听取自己的改革大业,使复兴计划变为现实。当再一次被流放,远离政治中心;特别是郢都被秦国攻破,彻底击垮了屈原。

曾经多少次在自己的作品里,淋漓尽致的抒发着的一梦想:“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离骚》)“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湘夫人》)“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国殇》),屈原意识到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抱石自沉汨罗江成为唯一的选择!

理想破灭

楚怀王执政之时,楚国正处于鼎盛时期。楚国兴盛800年,此时可谓炎火正上。楚怀王也是野心勃勃,初出茅庐的屈原也想有一番作为。于是,司马迁记述道:

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司马迁 屈原列传》

这个时候的屈原可以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有面子,风光一时。但随着上官大夫等对立面的形成、壮大,加之楚怀王改革的决心,缺乏励精图治的毅力和恒心,势单力孤的屈原已经无力回天,被流放,渐渐远离政治中心。

可是,屈原不屈的性格,对楚怀王寄予过高的切望,日思夜盼楚王的回心转意,不断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自己的理想。确实,当这些诗歌被楚王看到后,也会认可屈原。但是,当时的政治生态已经不允许屈原回到权力中心,但屈原的有些建议还是能直通楚怀王的,如:

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 《司马迁 屈原列传》

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司马迁 屈原列传》

当顷襄王登位后,屈原基本彻底丧失了与权力中心相连的机会,被流放到汉北,整天与河流、野草相伴。些许学生到来,聊发自己的感慨。

跳江成为必然

屈原之死,有人附会“阴谋说”,这个理由站不脚的原因之一就是,屈原已经对朝政起不了任何作用。后继的顷襄王不会对屈原大动干戈,搞不好还会起反作用呢。

屈原除了跳江,还有别的死法吗?答案是否定的。

毕竟,屈原作为王族,一个士大夫,以跳江结束自己的生命,是最好的选择。

水是清白的,氺能就下,老子曰: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眾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作为一代名巫师,地位是高洁的,选择跳江,表明自己的决心,以死来抗争,来表明自己的心迹,足以震撼国君和臣民,警醒大家。

怒身一跳,这也成就了屈原的名烈,成就了一代爱国诗人。

之所以选择汨罗江,因为身处这个环境,整日忧思,又得不出答案。虽有万卷诗书,感天动地,奈何回天乏术。性格又决定了屈原不会与上官大夫等人周旋、屈服,当屈原万念俱灰之时,已经无人能够抵挡他纵身一跃。


韩非子论坛


悟空问答好,问题:屈原为何跳江,屈原跳江与楚怀王有关吗?

据自己看过的史书传载,大意:楚国被秦国打败,从此楚国受辱,楚怀王被刚即位的秦昭襄王招见,准备立盟约,楚怀王自己拿不定注意,和大臣们商量去还是不去,大夫屈原就说:“秦国如豺狼,应是个圈套,大王最好别去,”可楚怀王的儿子公子兰确说:“应该去,”楚怀王最后听了儿子的话去了,结果楚怀王一踏上秦国的地界就给抓起来了。

秦昭襄王让楚国拿土地换楚怀王遭拒后,就把楚怀王关了起来。可楚国不能没有王,之后就立太子为王,就是后来的楚顷襄王,可楚怀王连病带恨的就死在了秦国。

屈原劝楚顷襄王,要远离小人,主张练兵,要为楚国和楚怀王报仇,可屈原的作法没有得到支持,还遭到了部分大臣和公子兰的记恨,跑到楚顷襄王哪儿告了屈原,从那以后,屈原被革职放逐了。

后来屈原满腹委屈,经常在汨罗江边遛哒吟诗,在他的心中,还存着幻想,希望被朝上召回,想法没有实现。在后面秦国攻破楚国,屈原得知后,感到楚国从此没有希望了,就来江边,身抱一块大石头跳进了汨罗江,那日正是农历的五月初五。

屈原的死是自己感到了复国复职无望,感到了楚国以危亡和自己的政治理想愿望也得不到实现了,才跳江而亡,这才是屈原而死的真实写照吧。

就谈到这里,欢迎老师和网友们来谈谈吧,谢谢。





老头哥儿


“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从屈原投江前绝笔《怀沙》诗辞后三句不难看出,屈原是因被怀疑、被否定、被打倒而绝望的,人一旦绝望就会悲观厌世,顿觉活着痛苦不如一了百了痛快,最后毅然选择投入汨罗江,罪魁祸首当然就是楚怀王。




分析原因,外因虽然超强可视为导火索,而内因却是致命的根本。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贵族思想害死人

屈原是名门之后,真正的贵族阶层。他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芈姓屈氏,战国末期黄老之学的传播者。而《离骚》中则自称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可见,屈原不仅是贵族,还是当时的名星,应是声名远扬。这种人,都有个通病,那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为了名誉和尊严可以放弃一切,甚至不惜一死。比如项羽战败没有选择战略退却,再图东山再起,而是毅然乌江自刎以谢天下,就是感到颜面尽失,用老百姓话说,就是丢不起这个人,还不如死了痛快。所以,高贵的出身、显赫的身份有时候不一定是好事,反而会成为前行路上的绊脚石。这位著名的屈大夫也难逃此怪圈。



二、性格决定生死

屈原性格刚正不屈,满怀报国之志,出道时正值楚国强盛时期。楚怀王开始也有改革图强之志,对屈原的政治主张基本采用,所以这个时期是屈原备受重用的黄金时期。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反对派上官大夫势力的突起,再加上楚怀王叶公好龙般改革的停步,使屈原倍受排济。别忘了这位屈大夫虽然姓屈,却性刚不屈,三次上谏三次被谗言所害遭受贬官流放,远离政治中心。即使这样,这位屈大夫仍不闲着,时不时作首诗辞以表达志向,更不忘抓住谏言直通车上言,屡遭羞辱与贬低,最终一人无力回天,又不甘与小人为伍,还不如独守纯洁之身离开这个浑浊世界为好。其实,实现理想方法千万,有时曲也是直,直也是曲,就看愿不愿去调整。恐怕这是个人性格使然,很难改变的,屈大夫就不愿曲,选择了一直顶到底,撞了南墙头不回。



三、痴迷影响命运

史书记载,屈原投江整个过程有人亲眼目睹:屈大夫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夫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夫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浑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小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尚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然后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而死。


此处的描写,说明屈大夫已经疯掉了,因为过度痴迷于政治前途和政治抱负,在接二连三受到打击后,对国家和前途彻底失去了信心,看到秦国破楚更是压死屈大夫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思路一变天地宽,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试想,屈原这种名人志士,离开楚国到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香饽饽,何苦在一地苦撑呢?也许,换个环境一飞冲天也说不一定。

世事如棋,有得必有失。虽然屈原投了江,但却名垂青史,彪炳千秋。后人为纪念他的忠诚与不屈,专门设端午节来怀念歌颂伟大的诗人屈大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