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人怎么看历史上的汉匈和亲?


土耳其人怎么看历史上的汉匈和亲?

昭君出塞是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典故。在中国的历史教育以及主流的历史评价里,昭君为代表的汉匈和亲,是戢兵罢战的和平之举。不过,另有一个国家,把汉匈和亲,明明白白的写进了自己的历史书里,而且对中国公主们大加恶评。

土耳其目前通用的高中一年级《历史》教科书是这样写的:“冒顿单于去世后,他的儿子 Ki-ok 接替了他的位置。Ki-ok 继续对汉朝发动袭击。后来为了同汉朝搞好政治、经济的关系,他跟汉朝公主结了婚。利用公主和亲,很多汉朝的使者和奴婢来到了匈奴。这些人不仅做间谍,而且做分裂的宣传。后来在匈奴东部发生了许多暴动,这些暴动削弱了匈奴政权。一段时间后,Ki-ok 死了,匈奴国内混乱。利用这样的机会,中国人把失去的领土又拿了回来,并重新控制了丝绸之路。

这里提到的与单于 Ki-ok 结婚的公主,不是王昭君,而是不知名的公主,而且土耳其历史课本上根本没有出现过王昭君的名字。另据了解,在其他研究土耳其的历史著作中,也没有王昭君的名字,更无其事迹资料。所以,一提到历史上的汉匈和亲,很多土耳其人认为和亲的公主及其随从是汉朝派来的“间谍”,而且他们在匈奴做了不好的事情。

土耳其国内的历史学者也持同样观点:“冒顿以后的单于娶了中国的公主。与中国朝廷建立关系并持续联姻,代表了一种政治行为。但是和亲政策开始以后,给与中国接触的所有突厥国家带来了不好的后果,两国之间的这种接近关系给中国提供了使用阴谋的机会。中国的外交使节利用汉族公主在匈奴的特权,随便进入匈奴境内,而且他们在匈奴内部进行分裂的宣传,谋求推翻匈奴。”

以上数则资料,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汉朝统治者因惧怕匈奴武力侵犯,采取和亲的方法,主动以美女换和平;二是这些公主及其随从是“间谍”,承担了收集情报的任务,为破坏甚至颠覆匈奴政权做准备。

可能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知道,相隔万里之遥的那个“爱在伊斯坦布尔”的浪漫国家,从历史教科书开始,就对我们这个民族,抱以深深的恶意了。

资料来源:刘召明.女神,还是间谍?———昭君和亲的跨文化解.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年 9 月

第 40 卷 第 5 期

Ahmet Yilmaz,ortaogrentim Tarih 9 sinif[M]. Ankara:Ekoy Egitim

Yayincilik Matbaacilik San. Ve Tic.Ltd.Sti. 2015:84.

Ibrahim,Kafesoglu,Turk Milli Kulturu[M]. Istanbul: Bogazici Yayinlari, 1988:62-63.

Gulcin Candarlioglu,Islam Oncesi Turk Tarihi ve Kulturu[M]. Istanbul: Turk Dunyasi Arastirmalari Vakfi, 2003:20.

土耳其人怎么看历史上的汉匈和亲?

至于为什么远在欧洲的土耳其会对中国的历史这么上心,那就要从“乱攀爹”的历史中来说了。看看上图,依次是匈奴、匈人、白匈奴(厌哒)、柔然、哈扎尔、回鹘、喀喇汗、伽色尼、塞尔柱、花剌子模、金帐汗国、帖木儿、莫卧儿、奥斯曼,震惊之余的你肯定发现了除了八杆子打不着一撇的,还有差点干死奥斯曼的帖木儿帝国。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观,土耳其等宣扬的“大突厥”体系在不知道历史渊源的人眼里,一下子亲近了许多,这其实是一种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近代以来,一些“泛突厥主义”分子以西迁的部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部落融入当地诸族为借口,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各民族都说成是突厥人,这是别有用心的,多的就不展开了。

另外,土耳其人的黄种人血统的比例低于俄罗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