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人民的精神


滕州人民的精神

巜滕州志》付梓問世,誠為滕州人民精神文明的一大建設,作為參加與其事者,我感到由衰的欣慰。

國有國史,省有省紀,縣有縣誌。郡縣建志,始見於漢代,後隋唐、宋元、明清、民國繼之,還來已有二千餘年。滕州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很早就有編史修志的優良傳統。據明代萬曆《滕縣誌.序》(縣知事楊承父撰)稱:“滕故有志”,然因年代久遠,戰亂頻仍,歷劫難存;抑且因其“故實不備”,“體裁失倫”,而湮沒不傳。我們手頭現存的由邑人王元賓主筆的明萬曆《滕縣誌》,也是在歷劫數百年無跡可求之中,經由北京圖書館丁志剛副館長輾轉日本得來舊志膠捲複製而獲。

遠古時期,滕州就是東夷炎族的發祥地之一,有“東方君子國”之美譽。滕之為滕,“黃帝有二十四子,賜土得姓者十四。其第十子封於滕”。“滕”字始見於此。當時滕地溫溼多雨,泉流騰湧,故以“滕”為名而以田畦之塍為名,後經傳以塍假為滕,取泉水騰湧之義。進人階級社會以來,先後以滕國、滕縣、滕州聞名於世。戰國時期,滕文公不以國小自卑,禮聘孟子於上官,虛心請教治國之道,按照“政在得民”的主張,“法先王”、“施善教”,政績卓著,“卓然於泗上十二諸侯之上”,獲“善國”美稱,慕名來滕定居者絡繹不絕。秦置滕縣,隋設滕郡,金元時為滕州,建國初期是滕縣專署駐地,今又撤銷滕縣,設立滕州市,名稱雖有變化,而“滕”字卻保留至今。滕地人口眾多、物廣豐富、交通方便、位置重要。古為“九省通衢”,今又形成以鐵路、公路為主,以內河航運為輔的綜合交通運輸系統,近則與國內各省市進行橫向經濟聯合,遠可同世界各國進行文化交流、貿易往來,漸次成為魯南經濟重鎮。

為弘揚“善國”遺風,借鑑歷史經驗,淬礪人民精神,建設四化大業,重修滕縣史志,勢在必然。據查,自明清以來,滕縣十二次修志。新中國建立之後,曾於六十年代組織人員編修《滕縣新志》後因政治運動而中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全縣出現修志熱潮。1982 年夏成立滕縣史志辦公室。在省、市史志辦公室的指導下,經過縣誌辦公室全體同志辛勤努力和各屆人士大力支持,歷經七載,新編《滕縣誌》五易其稿,終於成書。

新編《滕縣誌》不是滕縣舊志的續修,而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為準繩,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按照貫通古今、詳今略古的原則,兼取“通紀”、“斷代”體例,本實事求是精神,循德、識、才、學標準,編幕成書。新志上起北辛文化,下至撒縣建市,以的七千餘年,吸取歷代舊志及有關史料的精華,又增加大量新的資料。本志經認真鑑別,去偽存真,分門別類,按概述、大事記、地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人物,附錄的順序進行編寫,符合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的規定和滕州的情況,基本上這到觀點正確、資料翔實,體例完備,語言補實,文圖並茂等要求,洋洋百萬言,兼其史地,注重人文,勾稽史例,紀實求真,寓褒貶於敘事之中,明規律於興衰之內,威來斐然。這部志書,當是我們認識縣情的百科全書。當是我們進行愛鄉、愛國教育的極好教材。

滕州是我的故鄉,幸逢盛世修志, 修好本志,義不容辭。讀後有感於茲,是為序。

王裕安 一九八九年九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