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三聖共同的師傅

唐朝三聖共同的師傅

唐詩為鏡照汗青 第九章(下) 一舞劍器動四方


李白的一個夢想是當大官,其實還有另一個毫不相容的夢想,就是當大俠。他在天寶初年作《俠客行》: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這首詩被金庸大俠用來發揮成了同名小說。該詩主幹是戰國時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寫得濃墨重彩,可惜不能扯那麼遠。《笑傲江湖》裡衡山派掌門莫大先生的風采,就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可見金大俠深受此詩的影響。最後一句“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說的是西漢著名辭賦家揚雄在書閣之中白首窮經的典故,咱們誰能去幹那麼無聊的事情啊?李白和諸葛亮對揚雄都不怎麼待見,諸葛亮說揚雄侍奉逆賊王莽,大節有虧。但也有很多人推崇揚雄的學問,劉禹錫《陋室銘》中“西蜀子云亭”的“子云”,就是揚雄的字。


三聖之師

年輕時的李白確實喜歡挑釁鬥毆打群架,但隨著年紀漸長,總歸慢慢懂些事理了,能夠寫出《戰城南》這樣悲憫的詩歌:

去年戰,桑乾源;今年戰,蔥河道。

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

萬里長征戰,三軍盡衰老。

匈奴以殺戮為耕作,古來惟見白骨黃沙田。

秦家築城避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戰無已時。

野戰格鬥死,敗馬號鳴向天悲。

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

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為。

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可見這個時候的李白,已經不再那麼喜歡砍人了,而是明白了即使武功再強,殺人也是不對的。公孫大娘是當時公認的武林一流高手,和李白有沒有交集也不清楚。但有一位偉大詩人為她留下了一首詩歌《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

這位偉大詩人就是李白當年的小朋友,接下來要出場的主角,後來成為與詩仙李白雙峰並峙的詩聖杜甫。杜甫在年少時曾經有幸目睹過公孫大娘舞劍,五十年後一個偶然的機會,又觀看了公孫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孃舞劍,幼年那些印象深刻的記憶片段不禁浮現在腦海之中,便寫下了這首名作。

唐朝三聖共同的師傅

舞劍器公孫動四方

如果你以為公孫大娘是李白和杜甫時代的第一劍術高手的話,那就錯了。當時的第一高手並不是她,而是有“劍聖”之盛名的將軍裴旻。李白號稱曾向裴旻學過劍術,公孫大娘據說也得到過裴旻的指點,這樣看來,李白和公孫大娘有可能是同門師兄妹。公孫大娘在劍術上雖然沒能排名第一,在教學生出成績這一點上卻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古龍先生說她的徒孫公孫蘭打得陸小鳳一身冷汗,可惜最後卻死在葉孤城手下,這個當然是小說的虛構。但公孫大娘真實地造就了至少三位聖人——詩聖杜甫、畫聖吳道子、草聖張旭。

通過杜甫詩中的描寫可以想象,公孫大娘激昂酣暢的舞姿對詩聖的作品風格起到了巨大的啟發作用;吳道子曾觀賞公孫大娘舞劍,由此體會到用筆之道,畫中人物的衣袖、飄帶都具有迎風起舞的動勢,成語“吳帶當風”就是形容他畫技的神妙境界;張旭談到自己寫草書的經驗時說:“始吾見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得筆法之意;後見公孫大娘練劍演武而得其神。”從此茅塞頓開,筆走龍蛇。本人不知歷史上另外還有誰能不發一言就成為這麼多牛人的老師,還是跨界的。

張旭極有個性,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後呼叫狂走,然後落筆成書,甚至把頭髮浸入墨汁用來書寫,酒醒後看見昨天用頭寫的字,自己都覺得真是神來之筆、不可復得,世人稱他為“張顛”。杜甫《飲中八仙歌》對其描寫道“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據說張旭剛擔任常熟尉十多天,有位老人因事前來告狀,他便在狀紙上寫了批示。不料幾天後這位老人又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來擊鼓告狀。張旭大怒:“大膽老頭,竟敢屢次用閒事來滋擾公堂!”老人回答說:“老朽這次確實不是來告狀的,而是看到大人您批狀紙的字寫得奇妙珍貴,想拿回去收藏起來呀!”張旭瞠目結舌。蘇東坡曾評價道:“詩至於杜子美(杜甫),文至於韓退之(韓愈),書至於顏魯公(顏真卿),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能事畢矣!”顏真卿曾經兩度辭官拜張旭為師,專心學習寫字,可見張旭在書壇的地位。

唐朝三聖共同的師傅

顏真卿的堂曾祖父,就是前文提到的寫了《漢書注》但是被九歲的王勃揪出一大堆錯誤的大儒顏師古。顏真卿的堂兄顏杲卿曾是安祿山的部下,安祿山反叛之後,顏杲卿死守常山不肯投降叛軍,城破力戰被俘後送至洛陽。安祿山斥責他:“從前是我為你奏請升官。我有什麼事負於你,而你竟然背叛我?”顏杲卿瞋目而罵:“我家世代為唐朝大臣,豈能因小小私恩而跟著你反叛?況且天子又有什麼事情負於你,而你竟然反叛呢?”這叫不以私恩而廢公義。安祿山大怒,命人鉤斷了他的舌頭:“看你還能罵嗎?”顏杲卿毫不屈服,在含糊不清的罵聲中死去。文天祥《正氣歌》裡那句“為顏常山舌”,便是頌揚這位常山太守。顏杲卿的次子顏季明也在這場戰役中殉國,顏氏家族死難者達三十餘人。顏真卿在收葬顏季明遺骸時寫下《祭侄文》草稿,筆隨心至,一氣呵成,悲憤蒼涼之情盡顯其中,流傳至今,被書法界稱為“天下第二行書”。考慮到現存的“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是摹本,而王羲之真跡已然不存,這《祭侄文》原稿其實是現存最寶貴的古代大書法家行書手跡了。二十八年後,顏真卿出使至叛將李希烈處,面對威脅,守節不屈而死。唐德宗為了哀悼他,停止文武百官上朝八天。顏氏一族,滿門忠烈。

有一次,畫聖吳道子隨唐玄宗到了東都洛陽,遇到草聖張旭和劍聖裴旻,三人各自表演了絕技:裴旻舞劍一曲,張旭作書於壁,吳道子也作畫“俄頃而就,有若神助”。洛陽市民大飽眼福,都高興地說“一日之中,獲睹三絕”。後來裴旻母親去世,想請吳道子在天宮寺作畫為母祈求冥福,吳道子回答:“我很久沒畫啦。如果將軍有意為我舞劍一曲,也許能激發出我的靈感。”裴旻遂脫去喪服,一身短打,健步如飛,將寶劍舞成一團光影,好似《笑傲江湖》中的沖虛道長。舞到興頭上,他忽地將劍拋向高空,距地面有數十丈,如電光雷火般直射下來。裴旻舉起劍鞘,只聽“鏘”的一聲,寶劍不偏不倚正好插入鞘內。觀者千人,彩聲如雷。吳道子靈感大發,起身揮毫作畫,“颯然風起,為天下之壯觀”,畫出了他一生的傑作,“得意無出於此”。

唐朝三聖共同的師傅

裴旻不但是劍聖、武術家,還是疆場殺敵的將軍。他北伐奚人時被敵人重重包圍,亂箭齊發,一般這種情況下再猛的人也掛了。因為猛將不怕千軍,只怕寸鐵,強弓硬弩雨點般一陣亂射,任你多麼勇悍也得變成個大刺蝟,羅成(《隋唐演義》中的人物)、楊再興(南宋抗金名將)不都是這樣掛掉的?但裴旻立於馬上,將寶劍舞成一團光影,飛矢四集卻迎刃而斷。奚人大驚,解圍而去。王維以此作《贈裴將軍》詩曰:

腰間寶劍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戰勳。

見說雲中擒黠虜,始知天上有將軍。


仙聖之交

唐朝開元、天寶年間,民眾生活普遍較為富庶,從杜甫的《憶昔》一詩中可見: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國家的強盛、政局的穩定、經濟的繁榮,激勵文人們去遊歷大好河山。李白、杜甫和著名邊塞詩人高適曾組團自助遊,並且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高適和李白的年紀差不多。杜甫比李白小十一歲,而且李白天縱英才、譽滿宇內,杜甫對他自然很傾慕,曾寫下一堆讚美和懷念他的詩歌,除了前文多次引用的《飲中八仙歌》和大家耳熟能詳的“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出自《寄李太白二十韻》,該詩是李白被放逐後,杜甫思念李白時所做),還有充滿了景仰之情的《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還有充滿了懷念之情的《不見》: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以及最精簡卻完整刻畫了詩仙好飲酒、不得志、豪放不羈、目空一切等特點的《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作為先出道也先出名的大哥,李白僅回贈了兩首。一首是《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另一首是《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全唐詩》還收錄有一首流傳很廣的李白《戲贈杜甫》: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唐朝三聖共同的師傅

此詩頗有友人間互相打趣之情,但其最初來源只是晚唐五代的筆記小說,而“笠子”“日卓午”“瘦生”這樣口語化的用詞從不見於盛唐詩歌,因此許多人認為這是後人編撰的段子而已。

相對來說,李白寫給杜甫的詩歌流傳下來的要少得多,所以有些人認為杜甫當時可能就是個“屌絲”“小號”,在李白等大詩人面前比較自卑,這完全是一個誤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