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发源于印度,为什么印度人信印度教?它与佛教有何渊源?

才郎夜看书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

顾名思义,印度教是印度本土的宗教。那么,它是如何兴起的呢? 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人来到印度河中上游地区,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社会组织及统治机构。初期,他们和其他部落一样敬畏山川大地,崇拜一切自然神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雅利安人由“多神信仰”逐渐转向“主神信仰”。祭祀者被尊为“婆罗门”,他们依着“祭祀万能”的神圣职权,居于社会中的最高地位,开启了婆罗门思想。



公元前800年前后,印度社会的多神教逐渐演变为一神教,即对梵天”的信仰。与此同时,出现“梵天生四姓”的说法,所谓四姓,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这四种种姓。此说在当时虽然占主流地位,但印度社会存在多种哲学流派,也有一些学派对此持否定态度。后来,一个称吠槽多的学派对各派主张进行调和,形成印度宗教的正统学说,这一学说后来发展成为印度教。


约在公元前6世纪,佛教兴起,蓬勃发展,在阿育王(约前 273前232年在位)时期成为印度主要宗教。此时婆罗门教开始衰败;至公元4世纪时,印度教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的正统地位。印度教在许多方面不同于西方民族所熟悉的宗教,它没有系统的信条,没有成套的教义,没有单纯的信徒集会,也没有专设的教堂;它认为神的真谛是多面的,拯救的道路是无数的。


公元8世纪前后,印度教主要思想家商用罗优化教义理论,增加教实践方面的内容,使得印度教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在伊斯兰教入侵印度以后,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相互交融,不但没有衰败,在某些地区还保持很大的势力。

印度教宣扬因果报应说和轮回说,认为善良的人死后会升天,恶贯满盈的人死后则沦为畜生。在社会风纪方面,它主张不同种姓、部落氏族、家庭都必须严格遵守各自的行为准则;尊敬并支持婆罗门不杀生,特别是不杀牛;主张非暴力,以达到灵魂的净化。在印度教中,被视为最高的神灵有三个:一是太阳神毗湿奴,是欢乐的善神和代表宇宙中创造力或构成力本原的“保护之神”;二是毁灭之神湿婆其典型形象是五面四臂,也被视为善神,因为在印度教徒看来,毁灭的力量(以湿婆的舞蹈为象征)是世界和生命演化中必不可少的力量;三是梵天,代表一种抽象的力量,他的身形较为细小,人们常见的是梵天安坐在一片莲叶上的形象。


尚武菌


其实题目稍微有点问题,佛教并不发源于印度,而是古印度。古印度的范畴并不仅仅是现在的印度这个国家,它还包括了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等国家在内,也就是说古印度并不是某个国家,而是一堆国家的总称,类似“江南”不是某个省一样,古印度的主要特征是:种姓制度。

所谓“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一种极为标志性的社会体系,其以“血统论”为理论基础,把人分成四等,从高到低依次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婆罗门主要是王族和祭司集团,处于社会的最顶端,是统治阶层;

刹帝利主要是军政贵族集团,负责拱卫婆罗门;

吠舍主要是农民和商人,负责纳税;

首陀罗主要是原始土著,负责一切脏活累活,是最低贱的阶层。

四个种姓之间不允许互换身份,不允许通婚,出生时是哪个阶层,终身都是这个阶层,这个制度一直到1947年才被废止,可见它在印度是有多么地深入人心。

说到这,婆罗门教可以登场了,顾名思义,这个宗教就是由“婆罗门”这个种姓创建的,是一种统治民众的工具,也就是现在印度教的前身。

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有四个:业报轮回、祭祀万能、吠陀天启、梵我合一。

先说第一个“业报轮回”的意思:掌控这个世界的神秘力量叫“业力”,四个种族的生死全部处于“业力”的作用之下,无法自行摆脱,永远在“六道轮回”中循环往复。可以想象,这个教义无疑是最符合统治阶层口味的,如果大家都信这一套,那么社会阶层固化,每个人都安分守己,认命从运,社会将会无比和谐美满——这是不是让你想到了西周的“宗法制”?

简单地说一下第二和第三条教义,所谓“祭祀万能”,就是说要特别重视祭祀这个活动,这个是所有宗教的一个共性;所谓“吠陀天启”,就是说婆罗门教以《吠陀经》为最高经典,“天启”的意思就是“神的启示”。

重点说一下第四条“梵我合一”这个教义。

婆罗门教是个多神崇拜的宗教,教内有三个最高的主神,分别是:梵天、毗湿奴、湿婆。

梵天是创世神,是一切的主宰;毗湿奴是守护神,拯救世间的危难;湿婆是毁灭神,破坏世间的一切,在印度,很多人都供奉湿婆神,他的坐骑是一头牛,所以印度人不杀牛、不吃牛肉的传统就是源于对湿婆神的崇拜。

前面说到,在婆罗门教看来,万事万物都处于业力之中,无法解脱,不过凡事都有例外,由于梵天是一切的主宰,自然也就是业力的主宰,梵天可以跳出轮回,如果你能与梵天合一,达到天人一体的境界,你就也可以跳出轮回,摆脱业力的束缚,达到永生,这就是“梵我合一”。

换句话说,印度人从梵天神这里提炼出了一个叫“梵”的东西,认为它是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究极真理,而作为凡人的我们,需要通过努力的修行来达到这种境界。这个很有意思,大家想一想朱熹提出的“天理”,看一看朱子理学和阳明心学的修行方式,是不是觉得和“梵我合一”非常像?其实二者确实有渊源,这里先埋个扣儿,文章的最后还会说到。

总结一下:婆罗门教认为,世界处于“业报轮回”之中不断变化,只有“梵”是永恒的,而“我”要想摆脱轮回,达到永生,唯一的途径就是“梵我合一”。

婆罗门教在古印度流传开来后,其教义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了印度人的脑海里,可是,无论统治阶层怎样束缚思想,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出现反弹,此时就会产生思想大爆发,人类第一次思想大爆发是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在这个时期欧洲出现了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贤哲,中国出现了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而在古印度,出现了以释迦牟尼为代表的佛教,这个时期被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

“释迦牟尼”是个尊称,他的本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履历大家都很清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属于刹帝利种姓,29岁那年出家修行,35岁大彻大悟,创立佛教(其实他活着的时候还没有“佛教”这一说,他死后很久才逐渐形成了佛教),他的尊号有很多,释迦牟尼、如来佛、世尊等等,为了表述方便,我在此使用他最常见的尊号:佛陀。

在佛陀生活的年代里,古印度涌现出了一大批与婆罗门教的教义所对立的思想流派,史称“沙门思潮”,佛陀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在当时并不是影响力最大的,但是千年之后来看,他的思想却是其中最鹤立鸡群的。

既然佛陀的思想是反对婆罗门教的,那么我们就来具体看看他在哪些地方唱了反调。

首先是第一个前提“业报轮回”,从后世的记载和诸多佛经来看,佛陀并没有否认这个前提,证据就是佛教“四谛”(“谛”就是真谛的意思)之一的“苦谛”,意思就是说人世间一切皆苦,连享乐都是苦的,因为世人全部都处于业力的作用之下,无法解脱,永远轮回,借用大家很熟知的一句话,叫:苦海无边。所以佛陀是反对自杀的,因为自杀无法中断业力,依旧处于六道轮回之中,是为“有漏皆苦”。

其次是第二个前提“梵天永恒”,这一条明显佛陀是反对的,证据就是他亲口说的一句话:“诸行无常”,意思就是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方生方灭,变幻无常的,不存在一个叫“梵”的恒常不变的东西,连梵天神也无法永恒——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佛陀其实是个无神论者。

最后是结论“梵我合一”,这一条是佛陀思想与婆罗门教教义根本冲突的地方,婆罗门教认为存在着主宰者,那就是梵天,而佛陀认为,没有梵天,也没有我,没有任何东西能主宰你,包括你自己也不能主宰你,因为你认为的这个“你”,其实是不存在的,这叫做“诸法无我”,想要脱离苦海,唯一的办法不是“梵我合一”,而是“涅槃寂静”。

所以说,由于古印度的种姓制根深蒂固,所以反对种姓制度的佛教,自然会受到打压,而古印度佛教本身又由于内部不团结,自始至终无法形成统一的大势力,终于还是败给了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其中一部分被后者给同化了,而另一部分在公元13~16世纪(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南宋至明朝中叶)被穆斯林建立的德里苏丹国给灭掉了,所以今天你在印度已经很难找到佛教徒了。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大器晚橙”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千古名将英雄梦


佛教源自印度,不少人以为印度就像《西游记》中所描述的佛界净土一样,是一个佛教国家,其实不然。其实佛教从来都不是印度人的主流宗教,无论是孔雀帝国时期还是戒日帝国时期,佛教只是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支持,而印度底层的百姓以及南印的诸多小国依然主要信奉婆罗门教(印度教前身)。随着印度教的建立以及伊斯兰教的传入,佛教在印度逐渐衰退,几乎接近消亡。现在,在印度只有0.7%居民是佛教徒。

(菩提伽耶,佛教的诞生之地,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前1500年,入侵南亚次大陆的雅利安人,有着自己的古老的宗教信仰,崇拜种种神化的自然力与祖先、英雄人物,后来逐渐演化成婆罗门教。雅利安人征服印度次大陆后,为了争夺新的领土,雅利安人之间开始争斗,逐渐分裂成多个王国,印度的历史进入“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婆罗门教自身的局限性,出现了社会下层人民抵制婆罗门教的强大思潮,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佛教和印度另一古老宗教耆那教逐渐兴起。

(鹿野苑,佛祖第一次传教之地。图片来源于网络)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至5世纪,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为了解决人间疾苦,通过苦修而大彻大悟。释迦牟尼成佛后,一直四处云游说法,教化芸芸众生,引导人们脱离苦海。在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皈依佛门,在全国大力推广佛教,并派遣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佛教使团和僧侣到世界各地传播佛教,这一时间佛教不仅成为印度国教,还传播到海外,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桑吉大佛塔,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早期佛塔。图片来源于网络)

佛教在孔雀王朝和戒日王朝得到了大力发展,但是从笈多王朝开始,佛教开始由鼎盛走向衰落。一方面,婆罗门教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虽然统治者大力宣传和扶植,但是印度广大底层百姓及南印诸多小国依然主要信奉婆罗门教,而佛教教义主张的宽容、忍耐的思想,也让一些具有强烈民族认同感的雅利安人逐渐放弃信仰佛教;另一方面,佛教的部派分裂,尤其是大、小乘分裂,严重影响了佛教的发展,佛教教义日益复杂,得不到广大下层人们的支持,而这一时期印度开始进入长期分裂状态,官方对佛教的支持不断减少。

(阿旃陀石窟,佛教文明最后的赠礼。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8世纪,婆罗门教进行了改革,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改进,吸取了佛教的一些精髓,如因果报应、人生轮回、非暴力不杀生等,逐渐发展成集宗教信仰、哲学观念、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于一体的错综复杂的规则体系,也让佛教丧失了它的独特性。经过改革的印度教,让不仅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还吸纳了佛教的大批信徒,进一步加速了佛教的衰落。

(拘尸那罗,佛祖圆寂地。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印度教的复兴以及伊斯兰教的传入,大批佛教徒改变信仰,在公元8、9世纪佛教逐渐衰退。11世纪,突厥人入侵,那时已经被印度教完全压制的佛教,被来自北方的穆斯林军队彻底击垮。13世纪时,印度的佛教几乎衰亡,印度境内的佛教寺院也被焚烧拆毁,长埋于地下,而人们只能通过《大唐西域记》等著作了解当初佛教的盛况。

(那烂陀寺,古代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图片来源于网络)

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当佛教传播到海外,对南亚文化、东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时候,在它的发源地印度却被逐渐被遗忘,只有那些佛教遗迹的残垣断壁,诉说着佛教在印度的遭遇,而古老的印度教依然蓬勃发展。


任何关于斯里兰卡的问题,欢迎向我提问,我是“最懂兰卡旅行的人”:斯里兰卡小妞。


斯里兰卡小妞


其实,印度教并不是我们平时感觉的佛教啊、道教的、基督教的这样的宗教,准确地说,他是一种生活方式,印度教是印度人的各种文化和传统习惯的融合,不但来源不同,而且更关键的是他没有“创始人”。我们知道,基督教有耶稣、佛教有释迦牟尼,但印度教是找不到创始人的,这一点跟其它宗教就不一样。


印度教的符号


印度最高法院对印度教有一个解释:

Unlike other religions in the World, the Hindu religion does not claim any one Prophet, it does not worship any one God, it does not believe in any one philosophic concept, it does not follow any one act of religious rites or performances; in fact, it does not satisfy the traditional features of a religion or creed. It is a way of life and nothing more.

我把这段话简单粗暴地翻译一下哈:

和世界上其它的宗教不同,印度教从不宣称自己有一个可以带领世人发现真理的“先知”(像基督教和耶稣、佛教的释加牟尼那样的创教人)。印度教不崇拜惟一的神(没有像基督教的上帝那样),甚至连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也没有。印度教也没有统一的宗教仪式,实际上,印度教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宗教的各种特征,它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罢了。

所以大家应该明白印度人为什么大多信仰印度教了吧,因为一个印度人之所以是印度人,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印度教的方式进行生活的,对于印度人来说,这是一种日常生活,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信教的过程你都可能没有什么感觉的,这比你去专门信一个所谓的宗教要容易得多。

梨俱吠陀——印度教最古老的经典


至于印度教和佛教的关系,印度教的历史比佛教要悠久,佛教是古代印度文化对印度教的一种反抗,不过这种反抗最后是不成功的,佛教在印度最后还是衰落了。但佛教由于是对印度教的一种反抗,实际上就是产生于印度教传统中的一种宗教,他借用了许多印度教的概念和理论,最典型的就是“达磨”“Dharma”这个概念,佛教用来指达佛教的根本原理的,有时也翻译为佛法,其实最早是印度教的概念,指的是使生命和宇宙的一切成为可能的秩序,具体来说就可以翻译为各种义务、权利、法律、行为、美德等正确的生活方式。

印度教认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高过“达磨”,弱者可以运用“达磨”战胜强者,如同平民战胜王者。“达磨”就是真理,当一个人讲说真理时,人们会认为他在说法,而一个人说法时,人们也会认为他在讲说真理,因而达磨与真理,是同一个东西。而佛教的佛法完全接受了这一概念,事实上很多佛教高僧就用了达磨作为自己的法名。


只爱潘多拉


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佛教固然发源于印度,但时至今日,佛教在印度本土的影响已然可以忽略不计。首先,咱们回顾到吴承恩那个时代,西天的佛世界,也就是印度本土的佛教,已然衰微。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玄奘取经归来之后,一种崭新的宗教从西北方向传入,佛教,成为他们的大敌!

这全新的宗教,便是伊斯兰教。

在唐朝中后期,一个叫做大食的国度,攻入佛教世界,大唐曾经战无不胜的远征军翻越葱岭,深入七百余里,在一个叫做怛罗斯遭遇惨败!自然唐朝还能卷土重来可是安史之乱的发生令大唐天子再无西顾的可能此时,抵御大食人东进的,是青藏高原的吐蕃。

据说吐蕃曾三战三胜,最终却分崩离析。而西域的舞台之上,继续变换着角色西辽、花剌子模,蒙古的西征演员上来又下去,佛教却在此消失。

印度河这边,入侵来得稍微晚一些,来自阿富汗的苏丹王,屠杀僧人 掠夺财物 将寺院夷为平地直到旁遮普完全绿化佛教彻底绝迹。

当南宋与金对峙,恒河世界也遭遇入侵,玄奘曾经留学的那烂陀寺以及其他所有的寺庙都被摧毁,连寺庙石块都被抛入河中僧侣,要么被屠杀、要么逃亡尼泊尔、缅甸、柬埔寨和中国,是他们的归宿。

到14世纪,佛教的痕迹,已然在南亚大陆被基本抹除。印度佛像,全部被断头、断手、断脚、断鼻、断耳……征服者屠戮一切逃亡的和尚,纵然想返回故土,也无力重振而此时,西游记正在中国写成,吴承恩说,有只神通广大的猴子,护送虔诚的和尚去西天取经。对此,印度人的回答只能是:别逗了,西天早就没佛啦!

当然,印度人还是保留了自己的宗教,那便是原来的婆罗门教,演变之后以印度教的面目重新出现,与伊斯兰教一起,成为南亚的两大主流宗教。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这个问题实际上包含三个内容,第一是佛教在印度的衰落,第二是印度目前的宗教信仰状况,第三是印度教和佛教的关系。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看。内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僧团的分裂。佛陀去世100年之后,僧团分裂为上座和大众两部。之后两部进一步分裂,形成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部派。公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将之前的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分裂导致佛教的势力分散,为之后的衰落埋下了种子。第二是在发展过程当中,佛教为了迎合统治者和民众需求,日益婆罗门化。但并没有扭转衰落的趋势,反而导致信徒最后被婆罗门教吸收。

外部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没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佛教在印度的发展,非常依赖政府的支持。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和贵霜王朝的迦腻色伽王,对佛教早期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但是之后,再没有出现这样能够以强大国力为基础推动佛教发展的国王。第二,婆罗门教的复兴。婆罗门教是印度最传统的宗教,历史比佛教更为悠久。在民间的基础最为深厚。公元八世纪左右,著名婆罗门教学者商羯罗系统化地批判了佛教思想。此举振兴了婆罗门教,也沉重打击了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婆罗门教由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来被称为印度教。第三,伊斯兰教化的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这是对佛教发展的最后一击。此时印度佛教发展已经式微,在政府的宗教围剿政策下很快灭亡。

印度目前的宗教信仰状况是比较驳杂的。印度教是主体宗教,信众约占印度总人口的七成左右。伊斯兰教是第二大宗教,信众约占总人口的两成左右。其他各大宗教合起来约占一成。其中佛教徒的数量不到1%,且大部分兼信印度教。这些佛教徒都是近代以来,周边国家佛教回传至印度收拢的信徒。

佛教和印度教渊源很深。首先,两者文化同源。都是古代印度文化的产物。两者的经典当中有很多同样的概念和事物。其次,佛教最开始是作为婆罗门教的反对者而形成的。比如佛教的众生平等观念,实际上是对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批判。最后,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既相互斗争,也相互借鉴。佛教发展的中后期,大乘佛教,尤其是密教,吸收了大量的婆罗门教的仪式仪轨。而婆罗门教的复兴人商羯罗,也吸收了大乘佛教代表人物龙树的思想。


用户4325101516


佛教虽然发源于印度,但是在印度也只是辉煌一时,而印度教一直都是印度的主流宗教,哪怕是佛教也吸收了大量印度教的东西。

整体而言,佛教最初就是以反对印度教的姿态出现的,提倡众生平等的教义迅速聚集了大量的底层信徒,也曾经得到阿育王这样强有力的世俗政权的支持,但很快佛教就陷入了衰落,直至在印度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

佛教衰落最根本的原因是众生平等的学说得不到上层人士的支持,印度的种姓制度规定了不同等级,那些上层人士肯定不喜欢佛教众生平等的这一套说法。而且上层人士掌握着国家的主要资源,佛教的逐渐衰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昭烈名臣


一个是众生平等,一个是严格等级划分;一个是对另一个的反思而产生。

要理解佛教,就要理解佛教的起源和发展里程,以及佛教的形成。

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河流域,统治了原有住民。为了稳定统治地位,使用了宗教这一形式来统治社会——印度教便应运而生了。

印度教的出现比佛教要早,印度教更像是奴隶社会的产物,印度教也称为婆罗门教,最著名的就是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达利特。

梵天、毗湿奴和湿婆是印度教的三个神:梵天创造万物,是第一位主神;毗湿奴是宇宙的维持者,能创造和降伏恶魔,为保护神;湿婆是第三位诸神,是破坏者,以男性的JJ为象征,并不断变化不同的形象,具有特殊性的一个教神。

婆罗门是第一等级,以僧侣贵族为主,他们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

刹帝利为第二等级,以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为主,拥有征收各种税赋的特权。

吠舍为第三等级,为雅利安人自由平民,从事农、牧、渔、猎等,必须用布施和纳税来供养刹帝利和婆罗门。

首陀罗为第四个等级,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智能从事农、牧、渔、猎等以及其他低贱的职业。

达特利就是最低等的,被排挤到社会边缘的边缘的人,跟奴隶差不多。

严格遵循龙为龙,凤为凤,老鼠后代只能打洞的规定。啥意思:阶级固化——你是啥,你后代永远是啥!也就说,生生世世子子孙孙没有翻身的可能。比如婆罗门,就算弄一个蠢的不能再蠢的进去,他也是最高等级;最低等的达利特就算是聪明如神,也永远是贱民。

印度教的利益十分的繁琐,教徒崇拜各类型的神,有时候甚至把活人当作祭祀品。大家可以看看阿米尔汗的电影《我滴个神》。

印度教讲究划分等级,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佛教的教义和它恰好相反。

后来产生了沙门思潮,沙门思潮的基本教义是和印度教对立的。沙门思潮对婆罗门(印度教)思想进行 反思。

佛教是沙门思潮的一个典型代表,王子释迦牟尼对社会的生老病死各种痛苦的思考,最终再菩提树下开悟。

佛教讲究的是万物平等。很明显和婆罗门是对立的。

在阿育王时期,20%的印度人信奉了佛教,可是后来佛教产生了密宗,再小众范围内传播,不进行大众化传播。而印度教趁机大力发展,所以现在印度佛教几乎没有,不仅仅是佛教自身的原因,还有就是社会利益统治者更喜欢印度教。

佛教也继承了印度教的轮回因果之说,在佛教里有很多和印度教相同的地方,但是根本教义却是相对立的。

直到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教义天然和中国的文化理念有共同点——平等。

战国时期就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骨子里是人人自由平等的理念。佛教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终于能够生根,并且汲取到了中国文化的营养。

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兴盛于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了1000年的融合,大量的社会精英对佛教进行修正,融入了大量的儒家思想、道家文化等等,在中国才形成了儒释道三者互融互通的局面,中国佛教(禅宗)巨大的影响力,像不杀生、不吃肉等也是在中国形成的,成为了全球佛教的一大基础力量。


嘟嘟读读


好几个回答已经很详细了,我主要说一下第二问,即印度教与佛教的联系。举个具体点的文献的例子吧。

这是《摩奴法论》第四章的几个句子。

238. 为了结交一个下世的伙伴,他必须逐渐积功德而不损害众生,一如白蚁积蚁垤。

239. 因为到下世依然为伙伴的,既非父亲,也非母亲,也非妻儿,也非族亲,而唯有功德。

240. 凡生灵皆独自生,独自亡,独自享善业,独自受恶业。

241. 把同木头土地一样的尸体遗弃在地上以后,众亲戚就转身走;唯有功德随它去。

242. 因此,为了结交一个伙伴他必须总是逐渐地积功德;因为,有功德作伙伴,他将度过难以度过的黑暗。

这是《无量寿经》第三十三章中的一段话: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读起来是不是很像!都是在讲轮回中,人是独生独死的,财富、感情、亲人都不能带入下一世的轮回,只有业会随着生命的流转而延续。自己是业报唯一的造作者和承受者,所以这一世要努力修善,积累功德,及早修行。

简单地说,佛教和印度教分享同一套世界观,因为都是脱胎于原始的婆罗门教,他们的世界都建立在业报、轮回等基础的观念上。但是他们的方法论不同:印度教讲祭祀,讲极度的苦行;但是佛教讲的是禅定,是持戒,是中道。印度教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主神,还崇尚牛;而佛教从根本上讲,其实是没有偶像崇拜的(佛陀更多的是老师,而不是神)。两个宗教一直是相互影响,甚至相互融合。现在印度的“不杀生”,其实也是受了佛教和耆那教的影响;而密教阶段的佛教,也受到了印度教的影响。


味论天竺


首先,这个问题就有问题。佛教发源于尼泊尔而非印度。佛陀的家乡伽毗罗卫国遗址在尼泊尔首都西南郊区被发现。这个国说是个国其实很小,只能算个村。存在时间也很短,佛陀还在世的时候就被灭国灭族了。而且在尼泊尔还发现了佛陀的墓,出土了佛陀的尸骨塔。

其次,印度人也不是都信仰印度教,只有印度南部信仰印度教比较多,还有大量的伊斯兰教信徒,其它宗教五花八门,有信猴的,信树的,还有信石头的……印度号称宗教博物馆各种类型宗教都有。

然后,佛教与印度教的渊源,佛教大量借鉴了印度教的概念,传说,思想。这样方便其在印度地区传播。

佛教为了方便在中国传播也是这样做的。首先借鉴大量道教的传说,把关武大帝说成是佛教护法。解签、命理、奇门遁甲、太乙神术、四柱八字……这些庙里的东西哪一个不是道教的?

佛教在西藏杂交了苯教,在日本杂交了神道教,在东南亚佛寺里面还搞“古曼童”这种邪门的玩意。这些都是为了佛教的传播。

而原始宗教早已失落在大雪山,现在已经没有人信仰了。仅有少数学者有所研究。现在比较接近原始佛教教义的是南传小乘佛教上座部,除了《杂阿含经》其它浩如烟海的经卷都跟佛陀没有关系,都是伪经。

印度古代佛教兴盛于阿育王时期,那烂陀寺是其巅峰,可惜这座寺院被入侵的伊斯兰教徒摧毁的渣都不剩。从此以后佛教和那烂陀寺都被印度人遗忘。现在印度的佛教还是百年前从斯里兰卡重新传入的。幸运的是唐三藏去过那烂陀寺并且记录了下来,现代人通过其记录位置准确的挖出了那烂陀寺的遗址,印度人才知道他们曾有有这么个佛教圣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