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穿山甲

濒危物种穿山甲

穿山甲是对穿山甲科穿山甲属的统称。目前全世界有8种穿山甲,亚洲和非洲共有4种,包含极危的中华穿山甲、马来穿山甲、濒危的菲律宾穿山甲、印度穿山甲,还有濒危的南非穿山甲、大穿山甲、树穿山甲和长尾穿山甲。

濒危物种穿山甲

穿山甲是地栖性哺乳动物,体形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多生活亚热带的落叶森林。白昼常匿居洞中,并用泥土堵塞。晚间多出外觅食,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

濒危物种穿山甲

穿山甲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已超过8000万年的漫长时光。时至今日,全非洲依然生活着4种不同的穿山甲:黑腹穿山甲属的树穿山甲和长尾穿山甲,以及地穿山甲属的大穿山甲与南非穿山甲。前三者都生活在西非和中非广大雨林地区,而南非穿山甲则分布在从东非到南非的广袤稀树草原。

濒危物种穿山甲

穿山甲属包括分布在亚洲的四个物种。形态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不同个体体重和身长差异极大。头呈圆锥状,眼小,吻尖。舌长,无齿。耳不发达。足具5趾,并有强爪;前足爪长,尤以中间第3爪特长,后足爪较短小。穿山甲的外壳是由被称作角蛋白的有机骨骼结构组成,它大约占穿山甲总体重的20%。全身鳞甲如瓦状。自额顶部至背、四肢外侧、尾背腹面都有。鳞甲从背脊中央向两侧排列,呈纵列状。鳞片呈黑褐色。鳞有三种形状:背鳞成阔的菱形,鳞基有纵纹,边缘光滑。纵纹条数不一,随鳞片大小而定。腹侧、前肢近腹部内侧和后肢鳞片成盾状,中央有龙骨状突起,鳞基也有纵纹。尾侧鳞成折合状。鳞片之间杂有硬毛。两颊、眼、耳以及颈腹部、四肢外侧、尾基都生有长的白色和棕黄色稀疏的硬毛。绒毛极少。成体两相邻鳞片基部毛相合,似成束状。雌体有乳头1对。

濒危物种穿山甲

穿山甲是特化物种、视觉基本退化、尤以嗅觉灵敏。 穿山甲的肝脏不大,肝解毒功能弱,免疫系统弱,属于单室胃,胃中披着角质膜,胃腺部的黏膜处密布许多呈“S”型的皱襞,借吞食时吞进胃中的小砂石将食物磨碎。穿山甲肠管表面平滑,小肠长。

濒危物种穿山甲

穿山甲急剧锐减的最主要原因是被大量捕杀。对穿山甲的消费需求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利益,刺激了不法分子偷猎捕杀。穿山甲的消费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是食用,当前社会还存在着食用野生动物的传统陋习;另一个是入药,很多人都相信穿山甲鳞片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这种过度消费所带来的破环,远远超过了穿山甲种群的自我恢复能力。

濒危物种穿山甲

此外,穿山甲的栖息地被破坏,穿山甲主要栖息在亚热带的落叶森林地带,多在山麓地带的草丛中或丘陵杂灌丛较潮湿的地方挖穴而居,并且是狭食性动物。在栖息地被破环后,很难在短期内适应新的生活,导致数量不断下降。

濒危物种穿山甲

每年的2月的第3个星期六是世界穿山甲日,目前,穿山甲在我国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其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将分布于中国和越南的两种穿山甲都定为“极危”物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