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各鎮鎮名由來


澄海在廣東省東南部沿海。。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為抗禦海寇襲擾,劃海陽、揭陽、饒平3縣共7都置縣,以 “澄清海氛”之意命名澄海。

澄城鎮 原名澄邑。在縣境南部。澄海縣轄鎮。縣人民政府駐地。宋稱潮州闢望司。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澄海縣治此。1945年析 為城中、城南、城北3鎮。1949年合建城關鎮。1956年稱在城鎮。1959年改稱城關公社,197 7年又稱城關鎮。1985年改稱今名。

東里鎮 澄海縣轄鎮。在縣境北部。元初已有閩南漁民定居。境內有一小溪通過,溪之西為西隴,溪之東為東隴。後東隴易名東里。

鹽鴻鎮 澄海縣轄鎮。在縣境東北部。東臨南海,背倚蓮花山。鎮人民政府駐埔上園。以鹽灶、鴻溝兩村首字得名。

溪南鎮 澄海縣轄鎮。在縣境中部,東臨南海。鎮人民政府駐南砂村。因處韓江支汊南溪之南而得名。

隆都鎮 澄海縣轄鎮。在縣境西北部,東、南、 西三面韓江支流環繞。鎮人民政府駐店市。宋初已有人定居,因盛產龍眼,稱隆眼城都。後簡稱隆都。

蓮上鎮 澄海縣轄鎮。在縣境中部,東臨南海,西倚南崎山。鎮人民政府駐塗城。北宋已有人定居蓮峰之南,原為海洋堆積成的陸地 ,稱南洋。清代更名蓮陽,分上、中、下社。本鎮大部居上社,故名。

蓮下鎮 澄海縣轄鎮。在縣境中部。鎮人民政府駐槐東。北宋時已有人定居。原蓮峰之南的海洋堆積地,故稱南洋。清代更名蓮陽,分上、中、下社,該鎮屬下社,故名。


澄海各鎮鎮名由來

上華鎮 澄海縣轄鎮。在縣境西部。 鎮人民政府駐冠山村。1945年分設冠華鄉、龍華鄉、上中鄉。1949年取上中鄉之“上”,冠華、龍華之“華”,合設上華區。

外砂鎮 澄海縣轄鎮。在縣境西南部。鎮人民政府駐蓬中村。北宋形成沙灘,位於闢望港(今澄城鎮)之外圍,故名。

新溪鎮 澄海縣轄鎮。在縣境南部。鎮人民政府駐新合。原有一小溪從外砂流經此處入海,清咸豐年間(1851-1861)浚渠成新溪,故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