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不听话,来源于父母的不“听话”

孩子的不听话,来源于父母的不“听话”

孩子的不听话,来源于父母的不“听话”

语言暴力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这是知乎上的一个热门问答。

回答里有位乎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她的发小就是在一个有“语言暴力”的家庭里长大的,施暴者是发小的奶奶。

我们暂且叫这个发小“晓晓”吧,晓晓的爸妈在外地工作,所以她从小由奶奶带大,晓晓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

重男轻女的思想,加上又是最没存在感的位列中间的小孩,奶奶对晓晓一直是没好气的。

奶奶对晓晓的语言暴力,严苛到她打碎一个杯子,也会被奶奶用刻薄的语言骂上一天。

晓晓告诉发小:

虽然奶奶只骂不动手,但是那些话却像刀子一样伤着我的心,我宁愿多挨几顿打,因为皮肉伤还可以结痂,心伤却久久不能痊愈。

在这样环境里长大的晓晓,有明显的性格缺陷,虽然她看起来独立、要强、优秀,但是极度缺乏安全感,十分需要别人的“语言关怀”。

比如,她会因为男友一两次说话语气不好而分手,在她看来“你凶我了,就一定是不喜欢我了”。

对别人的定性是如此的简单粗暴,所以,她的情路坎坷,总是沉醉于那些不着边际的甜言蜜语,而一再错过真正爱他的靠谱男人。

更可怕的是,为了冲破枷锁,成年后晓晓努力成了家里收入最多的人,虽然因此而有了话语权,但是她自己却成了“语言暴力”的复制品……

看完这个故事,不得不说,语言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它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阳光,可以带来温暖和爱;另一面阴暗,足以毁灭希望和未来。

无论恶言恶语被如何冠以期待和爱,都是畸形和自私的,带来的阴影远远大过正向效用。

孩子的不听话,来源于父母的不“听话”

孩子的不听话,来源于父母的不“听话”

下班回来,刚走进小区,一对母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妈妈模样的女人用尖利的嗓音训斥着自己的孩子:

我警告你,下次再被老师留下来重写,你就别回来了,回来了也没饭吃,爱去哪去哪,我没你这么丢脸的儿子……

一路上,妈妈的高音量引得行人频频回头,孩子虽然默不作声,但是看得出来表情很尴尬,毕竟小孩子也是要面子的。

妈妈在外面都能骂的这么肆无忌惮,想必回家后这孩子还要挨更多的“批评”。

相信类似的母子绝不是个例,很多家庭里的孩子都在忍受着语言暴力。

据网络调查显示,平均20个人中就有1人曾受到过语言暴力,每50个人中就有1人因语言暴力而导致心理疾病,轻者社交障碍,重者甚至会有自杀倾向。

毕淑敏在《家问》中对此有过非常形象的描述,她说:

在纷乱和丑恶的气氛中成长的孩子,是伪劣家庭的痛苦产品。他们在家中最先看到并习惯的待人处事经验,是破碎流离和粗暴残酷。

他们是那样幼小,缺乏分辨的能力,以为这就是人世间的模型,当他们走进社会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以不良家庭模式对待他人,将紊乱和不协调传染到更远的范畴。

有很多人因为语言暴力,在成年后极力想远离原生家庭,却在年老后的某一天,或是等到父母离开人世,才意识到自己曾经缺失的亲情和错位的爱对自己来说是那样重要……

语言暴力让人受伤的同时,也让人分辨不清所爱之人的模样,而错失很多美好。

孩子的不听话,来源于父母的不“听话”

孩子的不听话,来源于父母的不“听话”

总结身边的例子,不难发现语言暴力的形成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一是家长自以为是的优越感。

“我是孩子家长,我生他养他,说几句怎么了。”这种思想认为,训斥好像是长辈与生俱来被赋予的权利,孩子必须无条件接受。

二是简单直接有效。

就像一个医生朋友对我说的那样,大多数病人去看病,都希望医生给出的方案是最快速最见效的治疗方式。

三是借此宣泄自己内心深处尚未满足又无法实现的情感需要。

他们审视的角度永远都是对外的,而非向内。当人们无法正视自己内心的恐惧和情绪空洞时,离自己最近的“弱者”——孩子——就成了负面情绪的直接承受者

孩子的不听话,来源于父母的不“听话”

孩子的不听话,来源于父母的不“听话”

那么,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该如何好好说话?

在说之前,要学会听。

之前看娇娇妈在一篇文章里这样说过:孩子的不听话,来源于父母的不“听话”。她举了前段日子霍思燕在《妈妈是超人》里与儿子嗯哼的一段相处对话。

大清早,霍思燕因为起晚了正在手忙脚乱地化妆。

孩子的不听话,来源于父母的不“听话”

儿子喊她看自己组装的小汽车,霍思燕丝毫没有不耐烦,一边继续涂抹化妆品,一边立马起身来到儿子身边,赞叹说“哇塞,这是两种开法的车吧”,给小家伙鼓励和支持的正向反馈。

孩子的不听话,来源于父母的不“听话”

  • 能够倾听孩子,是好好说话的前提。

有时候在和孩子沟通时,家长们不妨把自己也当成小孩子,想想自己如果和孩子一般大的话,遇到事情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和想法,又想得到父母什么样的关怀和照顾。

虽然父母不可能完全做到感同身受,但起码会给自己一些提醒和反思,自然而然,和孩子说话也就会亲昵和体谅许多了。

放下家长的身份和架子,孩子也会更加愿意亲近你,彼此之间的信任也会更进一步。

  • 尽量讲事实,不要加入过多的主观情绪。

“这么简单的题目你也错,为什么你同桌就全对,你怎么这么笨……”很多时候,家长会对孩子的表现加入其它参照物,和别人家孩子对比,还发表自己的看法。

也许就是粗心做错一道数学题的事情,告诉孩子正确的解题方法,提醒他以后要细心就可以了。

一味否定反而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打击,他会真的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比别的孩子笨。

  • 尽量不去锋利地批评孩子,让他自己思考和反省。

长期以往,孩子会养成主动发现自身不足并去改正的逻辑思维,而这也才是教育的本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语言暴力不仅是大声责备,还包括说话的方式和态度。再小的孩子,他也能感知父母的语气里,透露着的是鼓励还是轻视。

爱是需要表达的,家长们要让自己的话语间充满对孩子的赞美、支持和信任,这样才能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让他在爱里大胆前行。

孩子的不听话,来源于父母的不“听话”

孩子的不听话,来源于父母的不“听话”

亲密关系之所以亲密,并不是因为我们可以对它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而在于它的柔软和保护,能让我们感知到爱的亲密关系才是健康和美好的。

我相信,很多语言暴力的源头都是爱,但是从爱出发,未必会抵达爱,不当的沟通方式会让双方都难以体会爱,自己体会不到,对方更体会不到。

也许家长们只是想借助语言,去改变孩子,让他们变更好,但这恰恰是错误的,错就错在,盛气凌人永远都无济于事,严厉只能治标无法治本。

为人家长,最重要的是去影响孩子,而非改变。我们无法主宰孩子们的人生,只能陪伴。

最后,引用一首外国的诗《懒惰与愚蠢》,供大家常读常思: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你在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孩子的不听话,来源于父母的不“听话”

作者简介:蒙琪琪,富书签约作者,90后,走在成熟的路上,却有一颗不愿世故的心,时而热血少年,却也有安静文艺的独自时光。努力尝试,跟随内心,不断实现生命的价值与厚度,坚信用最美的心活出自己绚烂的四季。本文首发爸妈精读(ID:shenduwenhu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