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應該把自己所有的積蓄都給兒女嗎?

養老的故事


我知道的有兩種情況。

第一,就是自己留著用,這樣的好處就是老了不用求人。

人老了總要有病痛的,如果自己沒有積蓄,兒女條件也不好,那就很難開口要,懂事的孩子會每月會給父母生活費,不懂事就是去家裡要點,也還得看人家的臉色。

所以自己攢著,想吃啥就買的吃上,過來一輩子苦日子, 老了不享受也就沒多少時間了。

第二種,就是給兒女應急了,覺得自己老了不就需要一副棺材板嗎?

有些老人就想在活的時候,看到兒女們都能過好,哪個生活條件不行,就給多幫一點,可這樣做也會引起兄妹之間的矛盾的。

另外就是都平分了,兒女都一樣對待,免得到時候眼睛一閉,都讓一個人分了,可是伺候父母大家都用心了,所以要公平對待。

不論這兩種做法的利弊,最主要的還是看你的兒女是不是明事理的人,大家互相理解,就老人咋做也不會有意見。

不明事理的你做的再好,他們也會有怨聲,既然錢是自己的,你想保存還是提前分配都是你的權利,別人的已經不頂用的。

希望每個老年人都晚年幸福吧!


江海寄餘生ycy


年齡大的老人,千萬別把自己的一生積蓄,提前分給兒女。

如果你們分給兒女,當時非常感激,亊後不久就忘了,說實在話,父母的就是兒女的,拿得很應該。

兒女的就是他/她們自己的。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老倆口的身體體能就象一臺機器,運轉了幾十年會有磨損,也就是需要不斷保養維修。

人越來越老,需要為自己留足,養老和醫療費用。

如果你們把積蓄,分給兒女們,以後生病急用,或者失去自理能力,需要請保姆幫助都需要錢,再向兒女們要回來,就只能乾瞪眼,難上加難。

我地有好幾位老年人,把積蓄分給兒女,父母病了要兒女們拿錢出來,就裝傻你推我,我推你大家不想負責任。

為此奉勸老人們,把積蓄的錢留自己身邊,自有自方便,便於掌握使用主動權,不到萬不得意時,萬萬不能提前把錢分給兒女。





靠山4


年齡大的老人,是把自己的積蓄分給子女,還是自己存著?熊貓媽咪覺得必須自己存著,至少要足夠自己養老!

我來分享一個媽媽講給我的真實事件:一個遠方親戚,老爺子是煤礦工人,好像還有一定職位吧,興情很溫和,看起來慈眉善目,不太愛說話。老太太年輕的時候在家務農,後來土地承包,就在家閒待著帶孫子孫女。老爺子有兩個兒子,都很帥氣。大兒子安結婚早,一家人住在老家,小兒子順在外地結婚定居,算是入贅,很少回家。

老爺子退休後回到老家,跟老太太在家帶女兒家的孩子。這老爺子退休的時候已經耳朵有點背了,眼睛也不太好了,可能工作性質的關係吧。兩位老人年齡大了,小兒子順家太遠,何況還有親家在,老人想都沒想過去順那裡,順也說服不了老人,說租房子給他們住,老人也不願意背井離鄉。後來老人說他們自己維持原狀,還能動彈就這樣先過吧。

再來說說這大兒媳吧,結婚的時候鄰居都感嘆可惜了小夥了,外貌無所謂,過日子就好。這大媳婦沒分家的時候不是這疼就是那不舒服,什麼都不幹。安平常出去打工了,她在家跟婆婆生活,什麼都不幹不說,還挑剔婆婆做飯鹹了淡了。






隨著孫女孫子的出生,大兒媳鬧著分家,就另外給他們修了房子分開住了。這分開了,大兒媳也不說這疼那疼了,可勤快了,把家裡收拾的很利索,看著都覺得很舒服,日子過得風生水起的,跟老人關係也好了很多。

年輕的時候覺得大兒子安和媳婦關係還好,等孩子們稍微大點,媳婦就開始嫌棄安窩囊,賺不了多少錢,有時候還不給飯吃,可能很多人都不相信,什麼年代了,可這是事實。安呢,性情隨老爺子,性格溫和,老婆罵不還口打不還手。後來安在外打工一直覺得胃痛,沒在意,以為吃的不合適了,就吃胃藥緩解疼痛。直到疼的受不了了,人也暴瘦,沒法幹活了,回到老家,去醫院檢查,胃癌晚期!

在安還在世的時候,再次商量要怎麼給老人養老,大兒媳一口承諾去她家養老吧,那段日子跑公婆家跑的很勤快,鄰居也攛掇,剛好有人想買老爺子住的院子,老爺子尋思那就一起過吧,老眼昏花了,也奈何不了多久了。於是把家裡老太太乾活積攢的糧食,生油之類的都搬去了大兒子安家,賣院子的錢也給了大兒子家。

起初還過得去,安妹妹家的女兒也在他家養,大兒媳也沒什麼意見。好景不長,安的病情越發嚴重,需要住院治療,還不能告訴老爺子老太太。大兒媳可能也因為安的病情煩躁,因為老太太把房間沒收拾,還擺的亂七八糟的麥稈做手工製作,就鬧的不要他們了,三天一小鬧兩天一大鬧,老爺子受不了了,小兒子就接他們去他家住了。因為他們的院子賣掉了,糧食給大兒媳了,無處安身了!

老爺子老太太身體越來越差,人老惜故鄉,兩人都要回家,執拗不過,小兒子把他們送回來給他們租房子住,房租小兒子順付,吃喝老爺子有退休金,兩人過得去。這個時候他們還不知道大兒子安已經病逝二年多了。這世間總有長舌頭,有親戚去看老爺子的時候告訴老爺子大兒子安已經病逝,你們老兩口沒受影響,挺好。老爺子不相信,打電話給弟弟確認,覺得瞞不過去了,就實話實說了,當晚老爺子就住進了醫院,高血壓犯了,腦出血。

歲月摧殘人的時候毫不留情,心靈遭受打擊也會給人帶來致命一擊。知道兒子病逝之後的第三個月,老太太晚上睡著再也沒有醒來。老爺子凌晨二三點的時候,覺得老太太睡的太安穩,就伸手摸摸,摸到的時候已經身體冰涼。隨後一週,老爺子再次住院,醒來半邊身體沒有了知覺。

出院以後,女婿家不要老爺子,小兒子又帶不走,上門女婿也是身不由己,就商量僱個保姆吧,伺候起居,外帶康復訓練。家沒了,回不去,就又租房子,僱傭了一個認識的人照顧老爺子。老爺子起初很反抗,不吃藥不吃飯,說別管他,讓他死了吧。這可能就是哀大於死吧。

人活一輩子,可能就圖個兒女平安,有個家能遮風擋雨。如果老爺子跟老太太沒有賣掉院子,也不會落個老年了顛沛流離,無家可歸。所以,哪怕生活多糟糕,人老了更要給自己留好後路,哪怕子女不管了,自己也有能力生活。這也是最低的生活保障!


熊貓媽咪記


人老了就把不住錢了。

母親去世後父親也病了,是阿爾滋海默症。剛開始的時候不明顯,其實母親去世前跟我們說過,老爺子糊塗了老是在家數饅頭,可能是困難時期留下的記憶太深刻了。但是看他誰都認識也沒有出格的事,我們就忽略了,為此母親還挺著急的。

後來母親去世了,父親便經常說他的存摺不見了,因為是建國前老兵,每個月大約有一千元左右撫卹金和醫療補貼,定期打到存摺上。以前都是取出來放到鋁製飯盒裡放到家裡的房頂上藏起來,其實家裡每個人都知道。

父親患病後總是到處找他的存摺和錢,後來大哥和弟弟就商量先替他收起來,然後給他兜裡放上幾十上百塊錢,他就會很喜歡和高興。但是沒一會兒就又開始找了。

就算手裡留太多錢,但是老了還是得交給孩子們,所以不要輕易撒手用光,但也別當守財奴,孩子們困難時期該資助資助,到老了適當留點兒應急就可以了。要不然孩子急需時你一毛不拔,人家不需要了你留下再多錢也不會感激你。

我覺得人老了難免有病啊啥的,小病有醫保報銷,再加上工資也夠了,自己多少留點錢也負擔的起,儘量不麻煩孩子拿錢,如果大病就不看了,省的錢花了人也沒了白受罪。


我的房子我做主


老人的積蓄是分給孩子,還是自己保存,怎麼做才最好?

怎麼做才好,咱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任何一概而論的事,都是錯誤的。就老人積蓄的問題,我們必須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看。

第一,老人有多少積蓄,這個問題很重要,也是整件事發生的基礎,我想關於這一點大家不難理解吧!老人的積蓄少的話,就沒有必要談分不分了,放那就行,兒女也不一定看在眼裡。

可如果老人的積蓄很多,多到讓兒女們在乎的程度,這就得慎重處理了,如果一個處理不好,就可能會影響老人與兒女的關係了。但這個時候談分不分,還是留不留都不妥當。為了穩妥起見,我們還得接著看第二點。

第二,老人有幾個孩子,孩子們對待老人是一個什麼狀態。這一點也很重要,因為這一點直接關係著,老人該如何處理自己積蓄。

這裡面的第一條,老人有幾個孩子。老人如果孩子多,那老人在選擇分自己積蓄時,就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否則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但這裡的平衡,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孩子們都很孝順,把自己父母真的當父母。

這就引出了這個問題第二個要點了,孩子們如何對待自己父母的,如果老人的孩子都很孝順自己的父母,那父母分自己積蓄就沒有太大問題,也好分。

如果老人的孩子,有孝順的,有不孝子,那老人分自己的積蓄時,就得偏向一些了,或者直接不給。

如果兒女都不孝順,那老人就留著積蓄,自己支配,以防老無所依。


陽光問天涯


老年人的房產和積蓄不應過早分配給子女,這樣容易引起矛盾,即使一方老伴過世,也不該全部分光。我已經看到好些例子。就拿我自己的嬸嬸來說,今年八十七歲,由於前幾年過早地把自已的住房轉戶給小女兒的兒子,致使其他四個哥哥姐姐們意見很大,極少與老人來往。他們就一致認為,小妹得了房子,老媽的一切都應承擔,雖然嬸嬸也有四千餘養老金,由於小妹也患上重病,自身難保,結果無人陪伴的嬸嬸只好進了養老院度日。一個有五個子女的老年人卻進了養老院,讓我們感到寒心。


阿拉上海寧


這具體要看兩方面

1、老人多大年齡,身體如何,積蓄有多少?

2、幾個子女?條件怎麼樣?相互關係如何?孝順度如何?

如果老人八九十歲,行動不太方便,自己日常生活方面都需要人來照顧,有錢也沒什麼機會去花,子女們條件也都可以,關係相處都很好,對老人都很孝順,那老人可以提出積蓄拿出來按照子女們自己的方法來分,話又說回來,條件好又孝順的孩子們可能也不在乎這些,老人就可以在孩子照顧他時花自己的積蓄,如有多可以立好遺囑寫好如何分配。

反之,如果老人只有六七十歲,積蓄也不多,孩子們也都在拼搏階段,有很多不確認性此時就該謹慎,量力而行,在買好各類預防性保險的同時,先給自己存著基本生活保障。孩子們還年輕,能闖能賺錢,承擔能力強。可以用激勵的方法替代直接給錢的方式。

總的來說如果子女培養的好,錢給或不給他們都不是重要,孩子們不成器,給他們多少錢都不能在根本上幫他們。


劉夏Look生活


現在的老人,年齡在75歲下,身體狀況不錯的,正常情況下都是自己拿著自己的養老金,有的智能手機不太會玩,對手機銀行轉帳更是不會,還認為那東西不可靠,說啥也沒有拿存摺能看到自己有多少錢踏實,快到發工資時就天天跑銀行,一看發工資了就立馬取出來存到另一個存摺上,然後慢慢使用。所以這樣是不會將錢分給子女的。

如果一些老人身體不好,或者去銀行也比較困難,這時無耐地只好將存摺交給子女了,但有的老人頭腦清醒些,還會經常問問子女自己的養老金現在開多少錢,自己的存在上還有多少錢等等。等到自己什麼都記不起來時,才對自己的養老金不管不問了。其實,作為其他人或子女,應該理解老人的心態和行為,讓老人高高興興過好每一天。


心平637


老人手裡能有幾個積蓄呢?我爹69歲就開始腦梗,4年間看病花了20萬元,他手裡那點存款夠嗎?不夠看病還不是兒子給添。

還說什麼分父母老家的錢?父母有幾個錢可分?他們歲數大了,該病找人了,養老看病都不夠,做兒女的不上班老實掙錢,天天還想啃老分父母這倆錢,真沒見過錢。

把父母這兩錢分完了呢?他們有病了不管了,讓他們等死了,人家存的錢人家花不著,讓你給算計了。你怎麼不想想多存點錢,父母老了有病了,好給他們養老送終呢?


用戶和言悅色


年齡在80歲以後,明白的時候,還是在子女中找一個監護人,不然到最後誰都不知道老人有多少錢,因為現在看病,僱護工費用太高,就算兒女知道也不會分老人的養老錢,象北京很多事業單位退休的養老金,兒女的比父母的還要高,也還掂記老人那幾十萬,我是家裡的監護人,我認為,到最後,所有的費用要有記錄,要公開,剩下了,平均分,或是誰條件差多給他一點,錢不重要,情重要,現在還有兄弟姐妹,以後就一個,多孤單,要珍惜現在,孝順父母,老人一生不容易,有很多家庭都是因為財產不和,沒到時候那就想分父母的錢,我認為老人自己要有主見,不然到最後會鬧出麻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