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唠叨对孩子学习好不好?

范佛


从实际情况来看,家长的不断唠叨对孩子的教育是会起反作用的。我们知道,孩子的教育一直是家长的牵挂。因此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家长是最为上心的,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再出色一些,所以家长们面对孩子的一言一行时,更多地采用是语言的交流。

我们所面对的孩子已经不再是那个你随便说的孩子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虽然这个思想并不成熟,他们有自己的理解,虽然他们的理解可能很幼稚,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虽然他们的想法有些不切实际。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说,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就要平等对待。

孩子在小的时候,家长们说的最多的就是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安全,这样的话家长们肯定每天都在嘱咐孩子们,当孩子们年龄越小的时候,他们听进去的就越多,就越能按照嘱咐去做。

当孩子逐渐长大,尤其是初中甚至是高中的孩子们,他们正处于叛逆期或是青春期的阶段,他们想人格的独立,却又不能真正独立的时候,家长如果再每天这样叮嘱的时候,作为孩子他们的心理一定会有逆反的情绪,他们会想家长怎么还对我不放心呀,怎么这么烦?

其实随着年龄的增加,作为家长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们的语言和方式要转变,因为我们的孩子在一天天地转变,因此我们也应该随时变化,以应对我们的孩子的变化。

作为家长要给孩子自己的空间,多采用商量的语言,而不是更多的命令的语言,这样对于孩子来说,家长再多的话也不觉得唠叨了。


说文写作


再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很多家长都有一些小毛病。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唠叨。我们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有些东西记不住,要不停的唠叨,让孩子反复听,才能够记住。其实这是一种误导。孩子对于父母的话其实也是有选择性的听的。并不是所有的话都会听,也不是所有的话都能够记住,对他们来说,需要记住的你说一句就记住了。他们不想记住的,你说一百遍他也记不住。

我父亲就是一个非常非常唠叨的人。小时候,那是80年代的事情了,我们生活在农村,但是父亲当兵之后分配到县城上班。那个时候只能跟随母亲的户口在农村,于是父亲就每个周末都会回家。县城离家有30多公里,为了省钱,父亲每次都是骑自行车来回,每次需要2-3三个小时。每个周末我们都在村头盼着父亲回来,但是有时候又不希望父亲回来。盼着回来时因为每次父亲回来都会给我们带很多好吃的,那个时候农村还很穷,每个星期能吃到一点面包是最大的幸福。但是,我们有怕父亲回来,因为,每个周末,只要父亲回来,周五晚上就是父亲的政治课。他会把我们姐弟三人叫到一起,开始给我们上政治课。其实,每次内容都是一样的,要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给我们举很多他们厂里面读书好的孩子是如何读书的,读完之后怎样考大学的,又是怎样工作的。反反复复的将,每周都讲。开始我们听不懂,慢慢地听懂了,慢慢地就烦了。不想听了,但是,又不敢说不听,于是每周就是人在心不在焉。后来,父亲每次政治课的内容我们都能够背下来。应该说,从开始的新奇,到后来的反感,再到后来的无奈。我觉得效果不是很好。但是说实话,我们还是记住了。不过,我讲的是那个年代的事情,那个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还大多数是棍棒教育,听话就好,不听话就是鼓棒伺候。

现在时代变了,孩子的教育再也不能像以前了。现在孩子对事物的理解很多时候并不比父母差。孩子成熟的更快,更早。父母已经没有那种教育孩子的权威,所以,唠叨的作用小很多了。总体来说,现在对孩子唠叨是不好的,作为父母应该更好的和孩子沟通,而不是通过唠叨的手段,如何与孩子沟通,我想主要通过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与孩子情感沟通

要想和孩子沟通,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与你沟通,也愿意听你的话。有时候,教育并不需要居高临下的家训,而是更多的在交流沟通中润物细无声。

第二,父母要多学习育儿方法

父母教育孩子不能根据自己的父辈的教育方法传承。而是要根据现在孩子的特点采取现在的手段,父母要多学习教育的方法。用现代的方法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

第三,父母要多学习知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在小孩子的知识掌握速度越来越快,很多父母的知识体系已经赶不上孩子的知识体系。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没资格教育自己。因此父母应该随时紧跟时代跟孩子学习掌握相应的一些知识,从而在沟通的过程当中能够有的放矢,言之有物,才能让孩子信服。

我是义哥,欢迎关注义哥说教育。一起谈谈教育问题。


义哥说教育


在学习上,家长经常会有各种唠叨,什么“”该写作业了”,“”别玩了”,“”这么磨蹭”,“说多少遍了”等等。这些唠叨有效果吗?短时间看可能会有效,长期来看无益甚至有害。

1.家长经常唠叨,会让孩子习惯和依赖家长的提醒,家长看的紧,孩子就多学点,家长一松劲,孩子成绩就下滑,无意中给孩子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长期被唠叨的孩子,往往缺少责任感和独立意识,变得懒惰、散漫、不敢担当。

2.经常唠叨的家长,往往培养出拖延症的孩子。因为唠叨意味着可以等一等,拖一拖。

3.家长的唠叨经常会伴随一些要求,不信任甚至指责,往往换来孩子的反感,生气,甚至不尊重。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发展。

4. 爱唠叨的家长,很多时候自身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情绪焦虑,控制欲强,患得患失,爱攀比,不自信等。家长在唠叨过程中,不自觉将这些负面的信息传递给孩子,从而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学习做一个智慧型家长,建立明确的家庭规则并共同遵守,从小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用自身的成长影响孩子。做到这些,效果远胜于唠叨。


乐医1988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电影《小孩不笨2》里小男孩杰瑞的一段心里话:“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 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然后一边进,另一边出。 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 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 大人说那么多话,为什么不明白,多了就很难消化的道理呢?”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害怕孩子做错事走弯路,喜欢用自己的经验去对孩子提醒说教,表面上看我们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却没有考虑到孩子能否接受,以及接受了多少。而经常的唠叨造成孩子的反感,最后的结果是孩子闭上了耳朵也闭上了心门。

经常唠叨还会让孩子觉得,学习是父母的事,他们会帮我考虑好的,导致孩子缺失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心。而父母看到孩子的不作为,越发的越俎代庖,唠叨说教,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模式,这也是违背我们的初衷的。



法国思想家卢梭也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管住嘴,少唠叨,多倾听孩子的声音,和孩子一起去面对问题,让心靠近,孩子才能从有限的话语中接受到我们无限的爱意!


心晴育儿心语


教育是要有原则的、立规矩一定不能忽视。一个优秀的人是全面的,绝不止成绩或者才艺的优秀、他的教养人品,思维方式、待人接物的细节习惯,都值得重视。

唠叨是女人常犯的毛病,特别是婚后生育过宝宝的女性,无论是对老公还是对孩子,都爱唠叨。其实很多时候这些话说不说都可以,但是这女人的天性,就爱去唠叨一下。

男人不仅害怕唠叨的女人,孩子其实更害怕有唠叨的妈妈。因为研究发现,经常被家长唠叨的孩子更易生病,且对儿童大脑发育造成极大损伤。心理专家认为,唠叨与人的生理状况有关。年长之后,神经系统的自控能力会降低。

父母爱唠叨,后果很严重。反正父母爱唠叨,什么事都要管,孩子就会产生依赖心理,因而变得懒惰、散漫,没有责任感。在孩子年幼不懂事的时候,父母的唠叨会使其产生不自信、自尊感差等心理问题。父母唠叨过多,孩子就算听从父母的话了,也会在内心产生抵触或怨恨等负面情绪,让亲子关系受到破坏。

唠叨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觉得最直接的影响有下面3点:

1、父母总是唠叨孩子的缺点会使孩子的逆反心理严重。

马上孩子们快开学了,有的作业还没做完,大早起来,父母就该催促了,今天必须完成2篇作文。争取在开学前两天全部写完。孩子不情愿的哼了一声。

到中午了,父母追问孩子写的多少了,有没有写完一篇啊。孩子说还在想,没想好怎么写……父母接着就是一通唠叨。

晚上,又去追问孩子,作文写完没,孩子会以各种借口搪塞。这个时候,我想再有耐心的父母是不是也忍不住开始唠叨啊……

孩子的心里是这么想的,烦死了,天天叨叨个没完。今天说我不认真,明天说我不是学习的料,后天又说我干脆不想读书就算了。反正我在你们眼中就是那个什么都不好,满是缺点的人。反正我怎么做都没有个对的时候。反正你们总是拿我去和别人比,……

我就这个样子,你们爱咋咋。随便!

孩子的逆反心就此产生。

2、父母总是唠叨孩子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父母的唠叨本是好意,是出于爱的目的,但结果却是大相径庭。这样的例子和家庭也很多。


可乐Kolo


题主问道唠叨对孩子学习好不好,那么我想反问题主,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其他人在你耳旁唠叨,你的感觉好不好,对你的工作有没有帮助呢?我想几乎所有人都不喜欢被人在耳旁唠叨来唠叨去,既然不喜欢那么,唠叨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就很有限。

父母总在孩子耳旁唠叨,会对孩子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父母总在孩子耳旁唠叨,会对孩子造成一些不良影响,这些负面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父母总在孩子耳旁唠叨,会导致孩子分神、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暴躁的情绪。

在生活中,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通常是不希望被打断的,被打断的次数多了,我们的内心会蹭的一下子窜出一团难以抑制的无名之火。

1.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一旦被打断,就很难再回到之前的情境和状态中。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有时候,我们的大脑中会闪现出那么一丝灵感,这种灵感是稍瞬即逝的,我们必须及时抓住。如果我们正有灵感的时候,被其他人打断了,那么过后我们是很难在现灵感,这让我们对自己很很愤怒,愤怒归愤怒,但对于问题的解决毫无益处。

对于孩子来说,在他学习的时候,也有其自身的思路,尤其是孩子写作业的解题思路,一旦被打断,孩子很难再找到,这让孩子也苦恼不已。

父母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唠叨,不断的打断孩子,这会让孩子分神,注意力不集中。

2.“心流”被打断,会让我们对他人产生暴躁的情绪。

《思考,快于慢》一书中,提到人的思维有两种,一种是不怎么耗费精力的思维,一种是需要集中注意力专注的思维。

书中把集中注意力专注的沉浸在一件事的状态称之为“心流”,而心流是让我们愉快的一种状态。一旦这种愉快的状态被打断,我们就会产生暴躁的情绪也就很容易被理解了。

对于男生来说,专心致志地打游戏,这时候女朋友,打过电话让干其他的,男友嘴上不说,心里是很不愉快的。

对于孩子学习来说,也是需要投入专注力的,一旦打断孩子学习的“心流”,孩子内心也会不舒服,产生不高兴的情绪也在情理之中。

生活中,我们开车行走在路上,如果坐在副驾驶上的人,总是唠叨着不停地说应该往左开,往右开,加速、踩刹车.....,这会打断司机开车的专注力,也会让其感到很不舒服。

(二)、父母总在孩子耳旁唠叨,会加剧孩子的叛逆。

1.孩子一般需要经历的的3个叛逆期。

一般情况下,孩子需要经历3个叛逆期:

  • 2岁左右的宝宝叛逆期;
  • 7岁左右的儿童叛逆期;
  • 11-16岁的青春叛逆期。
根据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在孩子2岁左右,孩子渐渐萌发了独立的需求,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孩子这种独立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强,这种独立的需求,在7岁的儿童叛逆期以及11-16的青春期表现的更为突出,这一点和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尊重需求十分吻合。

尊重需求里,孩子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行,并希望获得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2.父母的唠叨就像一个复读机,让孩子们更加的叛逆。

父母无休止的唠叨,让孩子内心里很厌烦,,从行为上更叛逆。

一方面的父母不断唠叨的负面刺激,一方面是孩子处于叛逆期,二者相遇,更加增强了孩子对父母行为的反感,引发孩子的叛逆情绪,导致孩子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影响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我们经常看到孩子离家出走新闻,为什么,我想有很多是和父母无休止的唠叨有着必然的关系。

最近很火的电视剧《小欢喜》当中,方一凡的妈妈总在孩子面前念叨,“妈妈高三那年,物理 93,数学 92,化学 91,除了英语差点,其他都特别棒。你为什么一点不随妈妈?”。这让方一凡很反感,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方一凡的叛逆。

(三)、父母的唠叨,会给孩子内心增加极大的心理压力。

《伏尔泰语录》中收录着这样一句话:“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但是其实,没有一片 雪花是无辜的”

父母的每一次唠叨,如同一片雪花一样,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当压力不断增大到一定极限,引发了雪崩。

有印度刘德华之称的阿米尔·汗主演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的一个角色叫拉加,他是主演兰彻的好朋友,他的家庭贫困,父亲瘫痪,还有一个为出嫁的姐姐。他的母亲总是絮叨着生活有多苦,有多难,这给拉加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巨大的压力,使得拉加总是祈求神佛能够保佑他通过考试;巨大的压力,也是促使拉加从校长办公室跳下来的主要原因。

(四)、父母的唠叨很可能让孩子变“坏”。

1.墨菲定律,我们越担心某件事会发生,那么这件事就很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内容中有一项是,你担心什么事情会发生,那么这件事必定会发生。

为什么必定会发生,还是因为自己的担心,自己的自我心理暗示。

父母絮叨孩子,通常是絮叨孩子的不好,老说说孩子不好,这其实是给孩子一种负面的暗示,那么在父母的不断絮叨中孩子渐渐会变“坏”。

2.在父母的多次絮叨中,孩子很可能自暴自弃。

前段时间很火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其中哪吒在受到村名们多次的负面刺激后说出了这样的话——既然你们认为我是妖怪,我就做妖怪给你们看。

同样父母的多次絮叨,很可能导致孩子自暴自弃。

教育孩子的一些正确做法。

唠叨对于孩子的学习无疑是没有什么帮助的,作为父母我们要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看是否存在着过于唠叨的做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那么教育孩子有哪些正确的做法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言传身教和“二八定律”相结合。

1.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教育孩子的很好的方法,个人认为,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好好实践应用。

言传是言语传授,用言语告孩子怎么做。

身教是自己给孩子做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孩子的认知和行为。

2..“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 比如世界上20%的人,掌握着世界80%的财富,剩下80%的人仅拥有20%的财富。

  • 对于企业来说,20%的产品和20%的顾客,通常带来80%的企业利润。
  • 对于股市,20%炒股者赚的钱是80%的炒股者亏的钱等等。

3.言传身教和“二八定律”相结合。

言传身教和“二八定律”相结合,这里指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言传的方面占20%即可,父母更重要的是注重80%的身教。

言传身教如果按照这一比例应用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那么孩子的教育想不好都难。

(二)正面管教,和善而坚定。

《正面管教》是美国教育学博士、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的著作,其核心理念是教育孩子要和善而坚定。

1.和善而坚定。

前段时间十分火热的《银河补习班》,马飞的爸爸马皓文的孩子被说是缺根弦。和善而鉴定的告诉孩子“你不是缺根弦的孩子”。马皓文还多次告诉孩子“你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只要你脑子一直在转,你就不是缺根弦的孩子。”

正是因为父亲马皓文有这样的态度,不断地引导马飞学习,才激发了马飞的学习兴趣。

2.不惩罚孩子,多种方式鼓励孩子。

在电影《银河补习班》中,马飞迟到、逃课、看小说,可以说劣迹斑斑,但他的爸爸马皓文始终没有惩罚孩子,对马飞一直持宽容、接纳的态度。

马皓文不仅不惩罚孩子,还变着法的鼓励孩子。

“你是爸爸的骄傲!”

“你就不是缺根弦的孩子,你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

“你不仅可以把地球仪修好,你还可以干地球上所有的事情。”

......
.不惩罚孩子,多种方式鼓励孩子,让马飞第一次有了想学习的冲动。

3.让孩子在错误中学会成长。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如同一张白纸,孩子对于世界是陌生的。

和世界交互,没有经验,没有他人的指导,孩子犯错误很正常,在错误中成长,是孩子所必须经历的。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不要喋喋不休,抓住孩子的错误大肆批评,这样会让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不敢大胆尝试,变得谨小慎微,唯唯诺诺。

(三)教育孩子不要带着情绪,父母要对自己进行正向暗示,对孩子正向引导。

1.不好的情绪是可以传染的。

不断的念叨,喋喋不休的述说,对于父母来说,是释放了自己内心的不快,但很多父母却不知,父母不好的情绪,很可能已经传染给孩子了。

关于情绪传染,有个著名的踢猫效应理论。

踢猫效应:一个爸爸因为工作上的不顺心,回家后对正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看电视的孩子,进行了批评指责,孩子无端的受到父亲的批评,顺脚踢了猫一脚,猫被踢疼了,从窗户跑到了大街上,一个开车的人为了躲避猫而撞上了另外一个人。

坏情绪是可以传染的,父母的无心的絮叨,可能就把坏情绪传染给孩子了,而坏情绪对孩子的身心有百害而无一利。

2.父母要对自己进行正向暗示。

对于正向暗示有个非常出名的理论——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于1968年通过实验发现。

具体实验大致内容。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到了一所小学,随机在6个年级每个年级3个班,工18个班级里随机选取了一些学生的名单,告知校长和老师,这些学生比较特殊,有天赋。半年后他们回到学校调查发现,随机选的学生都有很大的进步。而这一切都源于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作为权威给予老师和校长的暗示。

作为父母也可以对自己正向暗示,告诉自己的孩子是有潜力的,然后对待孩子要区别遗忘,要更耐心,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坚持一段时间,孩子的进步很可能颠覆你的认知。

3.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

樊登老师,把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比喻成导游和游客的关系,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作用更应该像一个导游,在孩子学习的道路上,父母不断地对孩子进行引导。


【结束语】:絮叨是我们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有的一种行为,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絮叨更甚,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多方面的困扰和伤害。因此,作为家长要正确认识,无意义的絮叨给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正确、积极的引导孩子,进而让孩子的成长道路更顺畅。




晓晓笔记


如果只是一味的唠叨,那肯定是适得其反,没有什么好的作用,哪怕是我们成年人,也不喜欢成天被唠唠叨叨,说个不停。

所以,我们应该跟孩子好好沟通,摆事实讲道理,分析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并从同理心的角度分析孩子的想法,然后从正确的方法和逻辑进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从而得以成长。


物理Q课堂


唉,作为家长,唠叨孩子的学习,这是一种非常没有效果的做法,我知道这个道理,用了5年的时间。家长和孩子换位思考一下,谁也不希望耳边有个人唠叨自己。遇到问题,家长需要想办法,找出问题的根源去解决,而不是唠叨。


海的那边1976


唠叨多了,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而产生叛逆心理。都是靠说话,唠叨和沟通有本质的区别。唠叨是反反复复就一件事,相同的话说来说去,而沟通是就事论事,和孩子一同去解决问题。所以,请家长停止唠叨!


加班中的老师


如果你的领导老是在你耳边工行不认真,工作质量不达标,文件合同不行重写。你是什么感觉。

同样的问题放在小孩身上我想和你的感觉一样,而是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了,站在孩子思维空间和她一起分析习题。不应该是天天唠唠叨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