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陈东升、雷军、艾路明为原型,阎志长篇小说《武汉之恋》在《青年文学》刊发

长江日报-长江网12月28日讯(记者周满珍)12月27日,《青年文学》杂志公布了2020年首期目录,阎志创作的长篇小说《武汉之恋》第一部——《梅花落 樱花开》,在头条刊发。这部以陈东升、雷军、孙宏斌、艾路明、毛振华等人的创业历程为原型的小说,迅速引发多方关注。

28日,阎志在接受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从2018年开始动笔写《武汉之恋》,全文约50万字,分为四部,将分8期陆续在《青年文学》刊载。他透露,电视剧《武汉之恋》的编剧和筹拍工作,也在同步进行中。

“这么好的题材不写成长篇小说太可惜”

阎志介绍,2017年,电视剧《温州一家人》热播,市里希望武汉也能拍一部类似题材的电视剧,即后来的《武汉之恋》。阎志积极参与筹划,并给这部电视剧创作剧本大纲和故事梗概,希望通过文艺影视产品展现武汉波澜壮阔的创业史,并成为连接校友与城市的情感纽带,建立归属感、认同感、价值感,形成共同体。

这也启发了阎志,陈东升、雷军这些当代创业英雄,成长于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完全可以用长篇小说的容量,进行文学性塑造。2018年适逢改革开放四十年,受此感召,阎志开始长篇小说《武汉之恋》的创作。

曾担任过《走向共和》《汉武帝》《恰同学少年》编剧的盛和煜在汉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武汉之恋》围绕武汉知名校友陈东升、雷军、孙宏斌、艾路明、毛振华及其创业故事,其素材之生动、鲜活、独特,剧目的深度、高度、广度可谓前无来者。“素材太独一无二了,编剧怎么都编不出来。”

“在他们身上,能看到国家、时代、社会的进程和缩影”

阎志说,《武汉之恋》第一部是《梅花落,樱花开》,故事从艾路明1986年从长江源头漂流的真实故事开始,边漂流边回忆,讲述年轻创业者们在大学校园度过的青春故事,“当然也有1980年代的爱情。”

第二部《江水浅,湖水深》,写这群创业者初涉江湖,以雷军的创业故事为主。阎志说雷军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业,他的创业故事将贯穿第二部始终。雷军那些写入商业教科书中的传奇,也将出现在小说中。

第三部《春风起,秋风逝》,则以陈东升、毛振华、孙宏斌下海创业为原型。其背景为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后,大批有志青年开始下海寻找新的商机和奋斗机会,航向全新的人生。

第四部的名字,阎志表示还在思考中,这一部的时代背景放在2000年以后,有手机大战、直播平台等近几年发生的故事。阎志说,大时代的激荡下,故事原型如雷军、陈东升、艾路明、毛振华、孙宏斌等,在文化、金融、互联网科技领域独领风骚,在世界舞台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在他们身上,能看到国家、时代、社会的进程和缩影,他们背负的是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凸显的则是武汉精神、奋斗精神,敢为人先的精神。

《青年文学》主编张菁介绍,作为城市文学书写主题的拓展与延伸,《武汉之恋》聚焦从武汉高校走出的创业者,他们在澄澈热烈的青葱岁月里,向着理想前行。小说首度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书写他们辛辣甜苦的创业历程,也阐释出武汉这座长江中部核心城市以科技创新力量焕发的巨大活力。

除了大人物,《武汉之恋》也写了很多感人的小人物,既能顶天立地,又能铺天盖地,展现小人物的奋斗史,让当下年轻读者,也能获得共鸣。

“我比其他人更了解他们,但请别对号入座”

雷军、陈东升、艾路明、毛振华、孙宏斌,《武汉之恋》所涉及到的人物原型,每一个都堪称时代传奇。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问阎志是否担心读者会对号入座,他直言《武汉之恋》是小说,不是传记,“我会进行小说艺术加工。比如会把很多人的创业、奋斗故事,集中到一个人身上,进行典型化、戏剧化创作。对发生在这个人身上的很多故事,我可能也只选取比较有戏剧性的部分写,或者放在几个人的故事里。”

小说全文刊发于《青年文学》,但阎志不希望大家将《武汉之恋》作为青春文学来读,“主要写他们40年的创业史,还有这群奋斗者与时代以及武汉这个他们梦想开始的地方的关联,还有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同为知名企业家,阎志在工作和生活中与陈东升、雷军有颇多交集,知道不少“内幕”。“我确实对他们创业的故事,企业的壮大过程以及其间的艰辛、决绝,勇敢,比其他人更感同深受。还有他们与武汉的关联,比其他人都更了解。如果要写这一批人的创业史,我特别适合来写。”

作为企业管理者,谈及为什么想挑战写长篇小说这个耗时耗心力的“体力活”,阎志说自己各种文学创作类型都愿意涉猎,不只是写过诗,还出过小说集,1996年还为刘德华写过传记。“只要给我两个小时空档,我就可以进入小说创作时空。”他谦虚地表示,两年时间写40多万字,不算高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