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期“不见面” 公共法律服务“马上办”

疫情防控不放松,优质服务不停步。2月19日,我市出台《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共渡难关的十条措施》,精准施策及时帮扶,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其中提出了“优化政府服务和公共法律服务”。

战疫情、优服务,公共法律服务不打烊。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市司法局及时部署、出台措施,成立疫情防控期间公共法律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惠州市中小企业应急公共法律服务团”,对企业开展政策宣讲解读和公共法律服务;积极推广法律服务发挥信息化手段、畅通线上办理渠道,努力实现战疫情、优服务两过硬,通过为全市疫情防控提供及时专项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支持企业抗击疫情、共渡难关,打好打赢全市疫情防控阻击战。

解疑问防风险 设立“惠州市中小企业应急公共法律服务团”

本次疫情是否属于不可抗力?疫情期间工资该怎么发?在疫情中如有公司员工被感染,公司要承担什么责任?疫情期间还需要交社保吗?疫情影响下,诸多法律疑问和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给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为中小企业战“疫”,法律来送暖。市司法局主动发挥专业职能,整合全市法律资源和法治力量,设立“惠州市中小企业应急公共法律服务团”(以下简称“法律服务团”),并组织专业律师制定“惠州市中小企业应急公共法律服务团助力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律师公益法律服务指南”,及时为疫情防控和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

“法律服务团”由司法行政人员和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员、人民调解员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等组成,为我市中小企业开展法律风险排查、提供法律咨询、依法调解矛盾纠纷等服务。如“法律服务团”在惠城区积极为企业开展“一对一体检”,收集排查企业在疫情下合同管理、劳动用工、对外担保、融资并购等方面的法律风险,并对企业在疫情下可能遇到的市场监管、合同纠纷、防疫物资捐赠等方面的法律问题提供免费咨询。

“法律服务团”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优势,就近为辖区内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等法律指引和帮助;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统一法律和政策适用口径,为企业答疑解惑;分析研判疫情防控期间企业的法律服务需求,及时向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和相关执法部门通报信息,加强业务协作和执法协调。

“法律服务团”通过一系列服务送上法律的强力支撑,也为惠州广大中小企业抗击疫情带来了信心和力量。据统计,疫情发生以来,“法律服务团”制定相关指引21项,接待网上咨询(视频、微信等)2760分钟,开展宣讲活动(解读法律、政策等)32次,政策文件起草、论证5件。

“不见面”“马上办” 畅通公共法律服务线上办理渠道

2月7日,惠州市阳光公证处公证员在“阳光移动公证平台”线上办理完成了一宗涉外公证业务。当天,公证处从接到当事人在线申办到完成出具公证书,仅用时1小时。随后,这份公证书依托同城快递送达当事人手上。疫情爆发以来,市阳光公证处整合微信小程序、微信公众号,通过对接粤省事数据平台、公证云存证平台等“互联网+”方式,采取线上解答、线上受理,依托快递送证,现已完成8宗公证业务实现从受理至邮寄出证平均用时不超8小时,做到疫情期间全程零接触办证。

通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安全高效解决群众和企业公证法律服务需求,这是我市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实现疫情防控时期“不见面”、公共法律服务“马上办”的一个场景。战“疫”时刻,我市公共法律服务充分发挥“一网通办”作用,通过线上服务,及时办理企业网上申请的行政审批和公证事项;律师事务所、司法鉴定机构、仲裁机构采取网上立案和提交材料、电子签章、视频对话、远程庭审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律师咨询、司法鉴定、仲裁等法律服务。

市司法局还加大对“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广东法律服务网、“粤省事”以及各县区局、各法律服务平台咨询电话、线上服务APP、“惠州e普法”等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和劳动者通过“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网络平台、“惠州e普法”APP平台和公证的平台等寻求法律服务,向社会公布中小企业应急服务团律师、公证成员联系电话,推动“不见面”也能“办成事”。

同时,市司法局还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优化服务方式,畅通网上咨询、网上申请、网上办理,优化派单流程,做到“接听即答”“接单即办”,全力保障法律服务供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