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真是写景色荒凉吗?

封护胜463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著名的边塞诗《凉州词》。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由此可见,“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不仅是写塞外景物的荒凉,也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艰苦生活的同情和对朝廷不能体恤戍边士兵的抱怨,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意深远的脍炙人口的名句。











二零二零起飞


no


凌晨的觉


皇恩浩荡,但不及边塞。“春风”指皇恩


用户云水禅心12535


描写春天的诗!我最喜欢四季里的春天,万物复苏,花红柳绿!


手机用户51025348231


王之涣这首凉州词,是写戍边将士怀乡之情,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极力渲染戍卒不能回乡的怨情,但没有半点颓废消沉的情调,充分体现了诗人豁达宽广的胸怀。


诗狼


又是阳春三月,江南柳绿,悠扬的羌笛在阳关外的大漠飞扬,他吹奏的是“折杨柳”啊!這里确不见一棵柳樹,见到的是大漠孤烟,我多想念我的父母,和院旁的柳树,羌笛啊!你奏出的哀婉与思念!


王之基


借景抒情


坏鸟心善


其一、写景!其二、政冶!


艾仙永


王之涣这首边塞诗把极其苍凉的边塞和戍边泪将士不得还乡没怨情写得慷慨、壮烈丶勇敢丶豁达。同时也充分表现出诗人广阔的胸怀和乐观主义精神。


沧海一粟syj


羌笛,是我国西北河西走廊地区一种带有地方色彩的乐器,当吹起时,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会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

古时候戍边的军士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他们告别了自己的父母妻小,踏上漫漫的西北征途。笛子吹出来的曲子,远征男儿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脸、慈母的愁容。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怨杨柳,这里的杨柳是指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五言律送别诗诗《折杨柳》,诗意:春天来了垂杨荡漾在白云绿水间,它那美丽的枝条随着春风飘扬,好不娇美,适逢生机蓬勃的春天,花儿争相开放,但玉关边塞此时却是冰雪交加,春风也不会吹到玉门关。

西北边塞地宽阔、荒凉,守边军士听见了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调,心中不免勾起离愁别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