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料拖累中国1-2月进出口同比双位数下跌 CPI维持“5”字头

公布内容:中国1-2月进出口数据;2月 CPI和PPI数据

公布时间:进出口数据定于3月7日(周六)公布

CPI和PPI定于3月10日(周二)0930公布

路透综合25家机构预测中值显示,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严重影响1-2月中国外贸领域,预计出口和进口同比降幅料扩大至两位数;疫情导致部分必需品价格上涨,但对需求减弱的影响更大,预计2月CPI同比增速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5时代”的高位,PPI则降至负值。

“1、2月数据加总后,春节因素的影响明显下降、基本消除,新冠疫情的影响将成为主导因素。”招商证券首席分析师谢亚轩称,今年春节假期延长至2月10日及以后,且为逐步复工和部分复工,这对于中国供应能力构成明显限制。

他并称,复工进度也使得运输能力有一定瓶颈,因此总体而言进出口都受到明显负面影响,出口所受影响更大,并且新冠疫情的发酵对全球有溢出效应,打压了全球制造业复苏和价格回升的苗头。外需和海外疫情发酵所带来的供需问题可能加剧,全球贸易形势不容乐观,叠加去年3月存在一定程度的高基数,预计3月进出口增速继续下降。

交通银行 金融研究中心报告指出,每年1、2月都是中国贸易淡季,进出口额普遍偏小。如果3月之后疫情得到控制,对全年进出口的影响相对较小,然而,疫情导致企业生产放缓,很多出口订单可能难以如期完成,并且疫情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已经影响到新订单的签订,将对未来进出口带来影响。

为了缓解疫情对贸易领域带来的冲击,在中国政府的指导帮助下,外贸企业复工复产的进度正在加快,但复工企业产能恢复还有待时日,最快也要到3月份之后。当前,疫情的影响趋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带来阴影。

中金公司亦认为,日本、美国 PMI的2月初值有所回落,新冠疫情的影响仍在沿着产业链传导。考虑到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疫情延续,则疫情对外需的“溢出效应”可能将逐步显现。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过去几天疫情在海外传播加速,韩国、日本、伊朗、意大利等国确诊病例数较快上升,新冠疫情在这些国家的演进对全球需求也可能产生潜在影响。

中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周三召开会议,指出对疫情的警惕性不能降低,同时也要根据疫情分区分级推进复工复产,要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推动复工复产,努力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继续抓好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扩大金融等服务业对外开放。

通胀方面,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表示,疫情初期全国交通运输割裂的状态严重阻滞了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也导致了2月初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尽管通过一系列保供给措施,2月下旬菜篮子价格有所回落,但全月均价猪肉、鲜菜仍环比上涨7.4%、14.2%。

而非食品方面,全球避险情绪的发酵导致原油价格大跌,国际WTI原油现价2月平均环比下跌11.5%,中国对应汽油指导零售价亦下调,此外,疫情冲击下多数非食品消费供需两端双双叫停,价格或面临下跌风险。

相较于CPI,疫情对PPI的影响将更为明显。交银认为,需求减弱、生产放缓,工业企业补库存预期减弱,导致缓慢回升的PPI可能再次回落,PPI跌至负增长;根据对流通中生产资料价格归类测算,除了煤炭、农产品价格环比上涨以外,其他产品价格都下跌,其中 石油天然气、化工产品、有色金属产品价格环比降幅较大。

“我们测算出2月PPI翘尾因素为0.1%,虽然有所上升,但难以对冲新涨价因素的减弱,预计2月份PPI同比在-0.7%到-0.3%之间,取中值为-0.5%,再次跌入负值。”他们称。

中国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司长王斌近日表示,总体来看,中国生活必需品产能库存稳步增长,复工复产逐步向好,市场供应充足,价格总体平稳,没有必要担心后期商品出现较大短缺,“据商务部监测,目前各地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和价格总体稳定。”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