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的死有什麼意義嗎?

老唐說史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每每讀到這句蕩氣迴腸的詩句,相信很多人腦海中浮現的都是譚嗣同那張寫滿了視死如歸的臉。作為“戊戌六公子”之一的譚嗣同,在戊戌變法之後本可以像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一樣逃到國外去避免殺身之禍。可他並沒有,他說:“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有之,請自嗣同始!”

於是,譚嗣同選擇了英勇地奔赴刑場,接受死亡的審判。那麼,譚嗣同這樣毅然決然地赴死,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譚嗣同生於同治四年(1865),在成長的過程中,他目睹了清王朝是如何的腐朽無能,列強是如何的野蠻強橫,百姓又是如何的飽受壓榨、痛苦不堪。這一切的一切都讓他心中有著一個無比堅定的聲音:救中國,救人民。於是他主張學習西方的制度,發展民族工商業,並提出了一系列的變法圖強的主張。光緒二十四年(1898),譚嗣同等人的變法主張打動了光緒皇帝,於是光緒正式下詔參與變法。然而好景不長,變法遭受到了慈禧太后為首的利益集團的強烈反對,隨後慈禧太后將光緒囚禁,變法也隨之宣告失敗。

此時,一些變法的領軍人物認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於是選擇了流亡海外,如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譚嗣同也本可以這樣選擇,可他卻選擇從容赴死。這樣的行為筆者認為是有其一定的意義的。

譚嗣同的死,有一點重要意義便是告訴後人革命是一定要流血的,和平實現政體演變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譚嗣同等進步人士在面對民族危機日益嚴峻、國家危急存亡之時,選擇了依託皇權、和平改革的方式來實現變法。可他們高估了光緒皇帝此時的能對變法起到的推動作用,也忽視了群眾的力量。失敗便要付出代價,譚嗣同及其他戊戌五君子的代價便是被斬首示眾,為變法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同時也通過這樣一種極端的方式向後人傳達,依託皇權實現和平變法之路是萬萬行不通的。

有人曾說:“中國的變革,是從譚嗣同他們開始的,而譚嗣同的選擇,就是中國變革的精神、方式、代價的全面呈現,到今天也沒有絲毫差錯。這個精神是——舍我;這個方式是——由民撼君;這個代價是——頭顱。至今如此,沒有絲毫變化。誰要不相信,就可以再來試試,看代價會不會有到來的一刻。”

還有一點,便在於對後人的激勵與警醒作用。生命的消逝,對旁人的震撼畢竟也算得上是很大的,尤其當生命以一種極為悲壯的方式消逝的時候,這種震撼更大。譚嗣同便是想通過自己慷慨赴死這樣的方式,震撼世人,警醒世人,希望又更多有識之士來實施變革,從而救中國於水深火熱之中。這樣的視死如歸的精神,對後世的激勵作用還是很大的。

最後一點,便是對譚嗣同自己來說,他的死其實是對他自己內心道義的一種成全。道義便是一個人心中的道德和正義,自古以來,那些捐軀報國之士,若他們心中沒有道義,何以投身救國?救國雖然受阻,但他從容赴死,以死明志。我們歷數華夏千百年歷史可以觀得,在國家危難之際總是會有人挺身而出,他們心存道義,為挽救民族危亡拋頭顱、灑熱血,譚嗣同又何嘗不是如此。

雖然戊戌變法最終以失敗收場,譚嗣同也成了戊戌變法失敗的犧牲品。但他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為後世樹立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是值得後人敬仰的。


鄧海春


譚嗣同是一條真漢子!

譚嗣同(1865-1898),湖南瀏陽人,出生時,其父為湖北巡撫,可以說其家境優越。但是他很早就接受了維新變法的思想,在湖南通過著書立說和辦《湘報》,組織會館等宣傳新法救國。名聲甚著。

1898年6月,光緒帝開始戊戌變法,8月,譚嗣同經人推薦成為軍機四卿之一,進入變法決策中樞,受到光緒帝信任,有感於光緒帝的信賴以及看到光緒帝變法圖強的決心,譚嗣同決心全力以赴,九死不悔!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大肆搜捕維新志士,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流亡日本。譚嗣同本有機會出逃,但是他早把生死置之度外,決心繼續做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營救光緒帝,策反袁世凱。不過事出倉促,力量懸殊,譚嗣同於24日被捕,28日未經審訊就和其他五名變法志士被殺於菜市口,臨死他大義凜然: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有人說他的死喚醒了民眾,不敢苟同。因為當時圍觀老百姓不少,大都是對“戊戌六君子”持敵對態度,唾罵者居多。愚民之麻木不仁可見一斑!

不過他的死仍然有意義,正如他自己說的“為變法流血從自己開始”,激勵了先進的中國人前赴後繼救國圖強,也為中國人英雄譜和血性精神上,寫了重重一筆,值得人民永遠懷念!



磨史作鏡


譚嗣同不僅是一位贊同變法的政治家,還是一位比較激進的思想家,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發動政變,重新垂簾聽政,在得知慈禧太后重新垂簾聽政的消息後,維新派的兩個首領康有為和梁啟超,一個跑到天津,乘坐英國人的船去了香港,而梁啟超則潛逃到了日本公使館,在日本人的協助下,梁啟超化妝去了日本,在康梁出逃之前,他們曾經找到過譚嗣同,希望譚嗣同和他們一起走,但是被譚嗣同以“各國變法,沒有不流血而能成功的”理由而拒絕了,最終譚嗣同和其他五位維新派人士被害。



一直有人認為譚嗣同死的不值,實際上,譚嗣同最終選擇慷慨赴死,是有一些原因的。

首先,譚嗣同是維新派人士當中思想比較激進的一位,他一直主張要“沖決網羅”,在他的著作《仁學》當中,譚嗣同還曾經說過:“與虛空而無極。”所以,按照現在的話來說,譚嗣同是真正的勇士,從他的思想言論來看,他也是把死置之度外的。



其次,雖然譚嗣同的死是令人遺憾的,不過譚嗣同的死卻與一般人的死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譚嗣同等六君子被殺後,使得更多的人瞭解到了維新黨,知道了維新派的主張。所以在戊戌政變後,一直有人為赦免維新黨人而奔走,大部分維新黨人在慈禧太后七十壽辰的時候得到了赦免。

譚嗣同的死絕不是一次毫無意義的自殺行為,因為即使當時譚嗣同逃走了,也會有其他的和譚嗣同一樣的人被殺,不管是日本還是法國,曾經主張變法的最終都沒有什麼好的下場,而且中國歷史上也是同樣的規律,維新黨人當然知道變法必定會帶來死亡,只是第一個邁出這一步的是譚嗣同,而且是主動邁出的,所以譚嗣同的死更加有轟動意義。


孤光背影


不認為有多大的實質意義,更多的是象徵層面的意義:一個因精英階層週期性的幾乎全部腐朽、墮落又整日蠅蠅苟苟所導致的愚昧、孱弱的古老民族還殘存有那麼幾腔熱血,這個民族或多或少還有些希望!

其實,僅此而已!

今天看,或許不能說六君子的血白流了,但也實在看不出那六顆血淋淋的頭顱體現出了什麼實際作用,當時的滿清或許已不具備自救的主觀條件了。

譚先生是資格的"官二代”,完全有條件錦衣玉食、紈絝一生,但譚先生卻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倉”的決絕飲刀就義!中華歷史上少見的高貴品質!後輩高山仰止!

稍有遺憾,譚先生效忠的對象是滿清、而非中國!

更讓人無奈的是,我們這個民族似乎一直不能很好的解決權力分配、制度設計等問題,導致了幾乎所有的政權無論早期如何昂揚、如何開明,官僚階層總是很快就蛻變成了國家的公敵!


言知zym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甘心就死具有一種象徵意義,那就是願意為清廷的改革維新而流血,其行為已經接近於革命,更使得一批仁人志士被感召,捐軀赴國難。

甲午戰爭之後,中國被彈丸小國日本打敗,簽訂了馬關條約,舉國震驚,清廷已經意識到了要維新變法。但是,改革步履艱難,依靠公車上書和奏議發家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朝堂得勢損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招致了極大的反彈,甚至水火不容。因此,大風起於青萍之末,暴雨將至,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21日,慈禧太后悍然聯合部分官員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阻止繼續維新,維新派的命運頓時岌岌可危。9月24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不幸被抓。之前,他對勸說他逃亡的人說,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維新是要付出代價的,譚嗣同之死也是心灰意冷,這個意義上說,譚嗣同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也有很大的政治抱負。客觀來說,維新派有很多做法確實有幼稚之處,依賴於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改革又太激進,其實失敗已經埋下了伏筆。譚嗣同入獄四天後,也就是9月28日,連同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等六人,被清廷宣判死刑,即刻押赴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血濺京師,被殺之時譚嗣同僅僅33歲,正是英雄的壯年時代,頗具悲劇色彩。在監獄裡,譚嗣同寫了一首詩,表達了自己的情緒。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很明顯,這種家國和坦蕩的情懷不是每個人都會有的,畢竟面對生命,大家都是凡人。故而,清末黃遵憲就感慨道,譚嗣同頸血模糊似未乾,中藏耿耿寸心丹,可見赤子之心拳拳。不僅如此,譚嗣同也並未怪罪於康梁等人逃亡日本,去留肝膽兩崑崙表明了自己的心志,也就是說假設康、梁諸人能夠安然無恙,枕戈待旦,自己的死也就有了價值,應當從容面對,笑對人生。軀體被殺,精神永存。

譚嗣同的選擇,是一座歷史的豐碑,民族的脊樑。梁啟超稱譚嗣同為:中國為國流血第一士。即使高傲的康有為,也如此讚揚譚嗣同:

挾高士之才,負萬夫之勇,學奧博而文雄奇,思深遠而仁質厚,以天下為己任,以救中國為事,氣猛志銳。

如果說譚嗣同之死的其他意義,那就是清廷的弊病已經除了革命之外,別無他法,維新變法已經難以拯救病變的身體。1900年之後,革命黨的興起,孫中山登上歷史舞臺,也側面說明了這個歷史的必然。


秦右史


🌹譚嗣同——為變法圖強而死,死得其所,重於泰山,名垂丹青!

🌇1898年6月至9月,光緒帝按維新派意圖,發佈了一系列變法令,史稱“戊戌變法”。

😇9月,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帝,下令逮捕維新人士。康有為、梁啟超逃往國外。譚嗣同不肯逃走,他說:“各國變法,都是經過流血才成功的。中國還沒有人流血,讓我來作第一個吧”!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刑場上,譚嗣同大義凜然地向監斬官高喊:“你過來,我有話說!”又說:“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隨後,譚嗣同倒在屠刀下。

📒譚嗣同死前寫道:砍頭只當風吹帽,我自橫刀朝天笑!

🌇戊戌變法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人民覺醒。

🏘譚嗣同,死得其所!光耀後人!


笑看東籬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曾記否這首譚嗣同作的詩,是那麼的悲壯,是那麼的淒涼!但是對於譚嗣同確實那麼的坦蕩!康有為跑了,梁啟超跑了,公車上書,戊戌變法的兩個頭腦碰到事情後,一股腦全跑了,他們抱著的心態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按照譚嗣同的觀點,無論走了還是留下來的人都是好樣的!都是對清王朝封建統治的不滿,對清庭官員的腐敗充滿憎惡!譚嗣同希望能夠用鮮血喚醒4萬萬同胞們的覺醒!面對八國聯軍的入侵,希望國人能夠自強不息,能夠穩穩的站起來,把國家變得繁榮富強,不再承受壓迫,不再任人凌辱,這就是他想做的事情!然而,失敗並不可怕,有失敗才會有成功,今天一個譚嗣同倒下了還會有更多的譚嗣同站出來!所以戊戌六君子死的很值得,他們是祖國的英雄,對後期孫中山的辛亥革命有很大的影響!


可樂男孩



仼雙貴


譚嗣同是早期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以一腔鮮血喚醒國民,給腐朽獨栽的清王朝敲響了喪鐘,為中華民族的民主復興繁榮富強點亮了一絲曙光,世人皆醉唯我獨醒,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古來義士多壯舉,譚嗣同乃真豪傑。


二大王


說實話,並沒有太大意義,但他是真漢子。

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譚嗣同出生於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衚衕邸第,其父譚繼洵,時任湖北巡撫。

父親是巡撫,正二品官員,封疆大吏,絕對是衣食無憂的豪門生活,

以他的出身,完全可以“鬥雞走犬過一生,天地安危兩不知。”

可是他選擇了變法,選擇了必將失敗,必將死亡的一條路,

如果說康有為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那譚嗣同就不大可能了,因為他的出身就註定了他以後的官場會很順利的,他可以說是為了一顆公心,想要改變國家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