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成績出來後,孩子沒考好,家長這樣做才正確

期末成績出來後,孩子沒考好,家長這樣做才正確


期末考試落下帷幕,寒假如約而至。

當然,在這之前,家長最關心的還是孩子的期末成績問題。

一來是可以很好的反饋出孩子一學期的努力成果,二來孩子的成績,也是親戚家長春節期間的主要談資。

所以,孩子考得好不好,成績如何,是期末考後家長最關心的問題。

毫不誇張的說,沒有哪一位家長不關心孩子的考試成績。

但是關心歸關心,很多家長的做法實在不可取,尤其是得知孩子成績不理想的時候。

“考這點分數我都替你感到丟臉,把卷子給我抄十遍”

“整天就知道玩,看看你的考試成績,好好檢討”

“成績這麼差,怎麼考初中,怎麼考高中,怎麼上大學,將來怎麼找工作”

“放假在家好好反省,不準出去玩”

.........

諸如此類的責備話語,家長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呢?

大部分家長對於孩子不理想的成績,態度總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又生氣又無奈。

很多家長覺得,唯有自己生氣了,孩子才能記住教訓,下一次才不會再犯,才能考取更好的成績。

殊不知,家長的責備並不是對所有的孩子都能起到效果。

更多的孩子會因為家長的責罵而變得更加消極,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甚至產生自卑心理。

其實,聰明的家長,在面對孩子不理想的期末成績時,都會採取以下方法來解決。


1

控制情緒

很多家長在得知孩子不理想的期末成績時,第一反應肯定有點失落,甚至是生氣。

往往這個時候,有些家長的情緒就上來了,忍不住對孩子一頓批評。

不是責備孩子不夠努力,就是埋怨孩子不愛學習。

其實,成績不理想,不光是家長有情緒,孩子自身也會有許多的不安、著急。

如果在孩子情緒還沒有得到緩解的時候,家長再對孩子進行批評,必然會讓孩子情緒更加失落。

所以,當家長髮現孩子沒考好,成績不理想的時候,首要做的,就是控制情緒。

作為家長,更應該做的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以平和的態度去面對孩子的情緒。

不但要控制自己的情緒,還要去接納控制孩子的情緒。

一味的打罵容易讓孩子喪失自信心,讓孩子覺得自己讓家長丟臉,讓家長失望。

穩定孩子的情緒,告訴孩子一次失利算不了什麼,客觀的分析考試失利的原因。

主要目的是要讓孩子覺得,相對比成績來說,家長其實更關心的是自己。

家長需要讓孩子覺得,家長並不會只看成績,而不看平時表現。

也只有這樣做,才能激勵孩子更好的去學習,去面對下一次考試,才能在失敗中重拾信心。


2

分析問題

家長在控制好自己與孩子的情緒後,可以合理的為孩子做出分析。

分析孩子考試沒考好的具體原因,幫助孩子在下一次考試時,注意避免,防止類似的情況發生。

第一步是幫助孩子分析試卷,找出丟分的原因。

從試卷各題的得分情況,分析出孩子主要存在什麼樣的問題。

究竟是基礎知識不牢固導致丟分嚴重,還是對知識的運用不夠熟練所致。

亦或是孩子粗心大意,錯看、漏看題目而造成的失分。

如果是前兩者的原因,則需要對孩子加強知識鞏固,如果是後者,則要訓練孩子的專注力,改掉孩子粗心大意的毛病。

第二步,分析孩子的智力問題。

如果孩子成績一直不好,每一次考試都難以提升,那麼家長就要好好分析一下孩子的智力了。

一個孩子的智力,由記憶力、思維力、觀察力、想象力這四個方面組成。

如果孩子某一方面發展不平衡,造成智力不能得到全面發展,就會在學習上磕磕絆絆。

家長應該要及時發現問題,在孩子少年時期,予以糾正,幫助孩子智力全面發展。

期末成績出來後,孩子沒考好,家長這樣做才正確

3

找方法,定目標

分析出問題後,家長就要為孩子找到相應的方法去解決。

孩子基礎不牢固,那麼家長就要督促孩子多練習、鞏固知識。

只有將基礎知識抓牢,才能讓孩子學習的地基更加穩固。

家長可以利用假期時間,改掉孩子粗心、毛躁等壞習慣,而不至於毛毛躁躁,考試時粗心大意。

找到具體的應對方法,對症下藥還不夠。

家長還可以為孩子制定一個小小的目標。

家長作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引導者,要懂得為孩子制定目標,指明前進的方向。

讓孩子知道,其實他們可以做得更好,只是不知道怎麼去做,沒有具體的目標而已。

所以,家長可以適時為孩子制定小小的目標,幫助孩子朝著目標努力向前。

當孩子實現目標後,給予適當的獎勵,並重新制定下一個目標,一步一步朝前邁進。

對孩子來說,家長的激勵與幫助,其實比打罵、呵斥更起作用。

後者容易讓孩子喪失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前者則會讓孩子更加有信心去面對學習,攻克學習難關。

期末成績出來後,孩子沒考好,家長這樣做才正確


總而言之,當孩子考試沒有考好,家長最不應該做的就是責罵。

適當的安撫、鼓勵才是聰明的家長所為。

聰明的家長會藉此機會,讓孩子覺得,無論成功與否,在他身後,還有父母的接納與支持,在未來他也有改變的方法和希望。

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接納理解孩子的學習成績,讓孩子在失敗中重拾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