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被叫作耗子,只是因為背了黑鍋

老鼠被叫作耗子,只是因為背了黑鍋

人們痛恨老鼠,是因為老鼠偷食了人們的口糧。

北方人把老鼠稱作耗子,有一點蔑稱的意思,最初和一種苛捐雜稅的名目——“雀鼠耗”有關。

《梁書》記載:張率“在新安,遣家僮載米三千石還吳宅,既至,遂耗太半。率問其故,答曰:‘雀鼠耗也。’率笑而言曰:‘壯哉雀鼠!’”

南北朝南朝梁時期,官員張率在新安的時候,派遣家僮運載三千石米返回吳地的家裡,等到運回家的時候,竟然損耗大半。

張率就問家僮是怎麼搞的,家僮回答說:“沿途被麻雀、老鼠損耗造成的。”

張率明知道是家僮搗鬼,忍不住笑著說:“多麼壯碩的麻雀、老鼠啊!”

張率“事事寬恕,於家務尤忘懷”,對這件事並沒有追究家僮的責任。

家僮矇騙主人的“雀鼠耗”一詞,由最初的笑談逐漸演變成一種賦稅的名目,在五代十國時期猖獗一時。

五代十國的統治者大多為軍閥出身,他們橫徵暴斂,瘋狂盤剝百姓。

後唐時期,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其中一種賦稅就叫“雀鼠耗”,即麻雀、老鼠消耗的部分要攤派給百姓承擔。

賦稅糧米之外,還要加徵一部分“雀鼠耗糧”。

同光元年(公元923年),代北沙坨人李存勖稱帝,史稱後唐莊宗。

老鼠被叫作耗子,只是因為背了黑鍋

李存勖

李存勖是赳赳武夫,騎馬射箭在行,治國理政屬於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

李存勖稱帝不久,大臣孔謙善於搜刮百姓,不擇手段,“供饋軍食”非常賣力,被任命為租庸使,掌管徵收賦稅,調撥錢糧。

孔謙上任伊始,下令以往被前朝豁免的賦稅政策全部作廢,百姓必須補足以前豁免的賦稅,同時派士兵將各州縣的道路、山谷封鎖起來,防止民眾逃稅的同時,徵收過往商賈的商稅。

孔謙瘋狂征斂,造成境內很多百姓被搜刮得一貧如洗,不得不賣兒鬻女,沿街乞討,餓殍遍野,民不聊生。

老鼠被叫作耗子,只是因為背了黑鍋

除了“雀鼠耗”,其它雜稅花樣更加繁多,諸如老百姓吃鹽要加徵鹽稅,造酒的賣酒的喝酒的要加徵酒麴稅,還有蠶稅、地頭稅、農器稅等等。

《新五代史》記載:“周太祖用兵西方,章供饋軍旅,未嘗乏絕。然徵利剝下,民甚苦之。往時民租一石輸二升為‘雀鼠耗’,章乃增一石輸二斗為‘省耗’。”

後漢時期,大將郭威(後周太祖)西征期間,大臣王章負責供應糧草等軍需物資,王章橫徵暴斂,百姓苦不堪言,他將最初的一石加徵二升的“雀鼠耗”改為一石加徵兩鬥,謂之“省耗”。後漢隱帝在位末期,竟然達到一石加徵四鬥。

老鼠被叫作耗子,只是因為背了黑鍋

郭威

自此,憤怒的百姓稱呼老鼠為耗子,與其說是蔑稱老鼠,倒不如說是痛斥無情的盤剝者,“耗子耗子”這和《詩經》中的“碩鼠碩鼠,無食我黍。”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老鼠其實躺槍背了黑鍋,百姓真正痛恨的是貪婪的君主和無恥宵小之徒。

關於老鼠為何稱作耗子,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汴京(今屬河南開封)有一種風俗,就是每年臘月二十四的時候,家家戶戶準備酒、果等貢品祭拜神靈。

夜間,為了防止老鼠偷吃貢品,人們就“在床底點燈,謂之照虛耗”,此後,原本是鬼怪的“虛耗”成了老鼠的代名詞,久而久之,演變成了“耗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