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煙臺曾有條巷子名叫百忍裡,這裡曾有座“膠東第一私人圖書館”


故事:煙臺曾有條巷子名叫百忍裡,這裡曾有座“膠東第一私人圖書館”

張桐人故居的主體建築,現在是宮家島居委會


  曾經煙臺市區有條叫做“百忍裡”的巷子,如今一些老人應該還有印象。那條不足40米的半封閉小巷,位於現在西南河路中段以東的位置,始建於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建國初併入義成街,1965年隨著義成街的拆除而不復存在。

  提到“百忍裡”,就要提到張桐人先生和他的那座“百忍裡藏書樓”。張桐人,本名張榮恩,字桐蔭,筆名桐人,煙臺宮家島人,民國時期煙臺的社會名流。張桐人早年通過科舉考試獲優貢,曾一度在朝中任職,後來回鄉專心治學,並在這條巷子的西側建起了一處主樓三座、前後兩進的大四合院,用來居住和藏書。其中的藏書樓叫做“百忍裡藏書樓”,從此,這條巷子也被稱為“百忍裡”。

“百忍”堂號的來歷

  據史料記載,“百忍裡藏書樓”鼎盛時藏有圖書四萬多冊,其中不乏珍善孤版本,例如明刊本《初學記》、汲古閣的《十七史》、清刻本的《全唐詩》等等,被譽為“膠東第一座私人圖書館”。而在這座大院的宅門上則鑿刻有一副張桐人親手書寫的對聯,聯語為:張百忍心平氣和桐千秋根深葉茂

  這明顯是一副家族聯,雖嚴格來說此聯並不合律,語言也比較平直,但其中的“張百忍”和“桐千秋”卻是包含了張氏的家風和歷史,而“心平氣和”和“根深葉茂”則是對族人為人處世的規勸和對家族繁衍的祈願。

  百忍,歷來多被各地張氏作為自己的堂號。而這個堂號的來歷,與1400多年前張氏的一個先祖張公藝有關。

  張公藝,生於公元578年,卒於公元676年,歷北齊、北周、隋、唐四代,壽九十九歲。《舊唐書》中有記載:“鄆州壽張人張公藝,九代同居。北齊時,東安王高永樂詣宅慰撫旌表焉。隋開皇中,大使、邵陽公樑子恭亦親慰撫,重表其門。貞觀中,特敕吏加旌表。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過鄆州,親倖其宅,問其義由。其人請紙筆,但書百餘‘忍’字。高宗為之流涕,賜以縑帛。”

  自此,張氏後代秉承祖訓,把“百忍”作為堂名,而張公藝所作的《百忍歌》也得以流傳至今:“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

  其實“忍”自古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儒、道、釋等各家對此都有大量論述,被視為為人處世的一種精神境界和生存之道,甚至治國之道。就如六經之一的《尚書》中雲:“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而孔子則說:“小不忍則亂大謀。”至於“百忍成金”“忍一時風平浪靜”“跨下的韓信”“拾履的張良”“臥薪嚐膽的勾踐”“六尺巷裡的張英”等等有關“忍”的警語和故事更是深入人心。

人生受挫唯有“百忍”

  “忍”當然有忍氣吞聲的一面,但是深層次的“忍”或者是真正意義上的“忍”,應該是“認清世間真相,去適應所遇境況,以達到自我適應、自我調節”的意思。就如張桐人先生,從他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其實他也是先後因國事、家事造成的創傷以後,才有的這種“百忍”的心態———

  張桐人在清廷任職時,因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力主改革,並與老鄉、同盟會的山東主盟人徐鏡心、丁佛言過從甚密,併為此第一批剪掉辮子,而被清廷通緝追殺。為避殺身之禍,他棄官而去,遠走哈爾濱躲避,也正是此事讓他對清政府徹底失去了信心,從此不問仕途,有了回鄉專心慈善和教育事業的想法。

  張桐人回鄉時,他在哈爾濱期間創辦的“成發祥”商號交由其叔打理,其長子任賬房。誰知回鄉不久,便接到長子暴亡的消息。張桐人覺得事有蹊蹺,因而和其叔對簿公堂,但最終官司不了了之,叔侄亦反目成仇。

  正是因為這兩次的打擊,讓張桐人心灰意冷,他才搬離宮家島的舊居,在1913年於市區修建了“百忍裡”,並手書了那副“百忍”的對聯。一個“忍”字,自此成了張桐人後半生的座右銘。

“兩銘世第”的故事

  其實在張桐人位於宮家島的舊居門上,也刻有一副親書的對聯,內容相似,同樣也是有“百忍”二字:兩銘世業流芳遠百忍家風綿澤長

  對聯中的“百忍”如上所述,而“兩銘”是出自張氏的另一位先人,即北宋大儒、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的張載。

  張載,鳳翔郿縣人,嘉佑進士,歷授崇文院校書、知太常禮院。張載一生著有多部理學鉅作,裡面《東銘》和《西銘》兩篇經典,這也就是上聯中所說的“兩銘”,因此張氏後人也常稱自己為“兩銘世第”。其中的《西銘》的核心思想和意義尤為突出,同期的二程就曾誇讚道:“《西銘》 是儒學史上最重要的經典文獻,也是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1946年,張桐人先生在“百忍裡”病逝,其生前所做的教育和慈善事業至今為人所稱頌,如他曾將宮家島宅院借給煙臺恤養院使用,曾籌資修建了宮家島小學,也曾多次資助廣仁堂救濟院,可謂品格高潔。我想,這也正是其筆名“桐人”的所涵寓意吧———梧桐是我國有記載最早、分佈最廣的樹種之一,自古被視為高潔品格的象徵,《詩經·大雅》中即有“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的描述。而梧桐深根性、枝葉繁茂、壽命長,也正是族系“根深葉茂”的象徵。

  如今,張桐人先生已故去七十多年,他在“百忍裡”的藏書在建國初也被變賣處理了。還好,他前後歷時二十餘年修建的、位於煙臺西郊宮家島村的舊居還在,雖也是歷經磨難,卻在“百忍”中依然佇立著。

文 / 孫慧銘

原文發表於《煙臺晚報煙臺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