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悶氣短、呼吸困難,慢阻肺患者如何鍛鍊呼吸功能?

ann-安大官人


慢阻肺患者常會感到活動後憋喘、氣促,因而減少活動量,但事實上保證適度活動對改善預後有很大幫助。

一,運動方式和頻率

推薦慢阻肺患者進行每週2次專業醫師指導下的運動訓練,組成應包括有氧訓練、間歇訓練、抗阻/ 力量訓練。運動訓練是肺康復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其他方法如藥物治療、無創呼吸機等則配合進行,以達到肺康復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1.有氧訓練

有氧訓練在一定強度下,在相當的時間內( 不少於15~20min) 重複同一運動週期的運動,分為上肢有氧訓練和下肢有氧訓練。

下肢有氧訓練是慢阻肺患者運動訓練的核心部分。可選擇方式包括如快步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3~5 次/周,20~60 min/次,持續時間須6~8周,每半年強化1次。運動負荷須達到50%~80% 最大攝氧能力(VO2max)。

2.力量訓練

抗阻/ 力量訓練通過多次、多組有節奏的負重練習達到改善肌肉群力量、耐力和形狀的運動方式,主要包括各種循環抗阻訓練(中等強度、緩慢重複進行的肢體抗阻訓練)和負重訓練。通過增加上下肢負荷,增加肌肉體積,重塑肌纖維。包括持器械體操和抗阻力訓練兩方面,持器械體操多用於上肢訓練,常用的有彈力帶、投擲、重物阻力訓練。


二,總結

在運動訓練組成中有氧訓練是基石,而有氧訓練聯合抗阻/ 力量訓練在改善患者耐力和機能方面,比單純有氧訓練更為有效。設計運動訓練的種類和強度時應注意個體化,以達到最大的功能獲益。

在訓練形式上,團隊訓練優於個人訓練。間歇訓練採用“運動-休息-運動”方式,低強度、短時間內多次進行,適用於活動量低、體質較弱者。持續訓練主要提高患者的運動耐力,適用於病情穩定、體質較好的患者。兩種訓練能達到同樣的效果,但是間歇運動組的患者運動後出現症狀少,更易被患者接受。


李瑛醫生


“慢阻肺”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簡稱屬於呼吸科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其發病的原因與長期吸菸、急性支氣管炎未能完全康復多年反覆發作轉為慢性等因素有關。得此病的患者會常年有咳、痰、喘的症狀,到了秋冬季會症狀加重,並且出現呼吸困難。如果體內出現嚴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儲留會發展到呼吸衰竭的程度,以至於危及生命。由於慢阻肺是一個慢性逐漸加重的病程,以目前的治療手段沒有很好的治癒方法,因此更加主張間斷居家低流量氧療,嚴重到一定程度可以應用家庭無創呼吸機輔助治療。

本問題中提到了呼吸功能鍛鍊,應當說其是一種慢阻肺的輔助治療手段,雖然不能使其康復,但是卻可以延緩病情的發展。那麼慢阻肺的患者應當如何進行呼吸功能鍛鍊呢?簡單的說是鍛鍊腹式呼吸。一般情況下慢阻肺患者吸氣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出現在呼吸階段。如果是胸式呼吸,會增加氣道流出的阻力,而腹式呼吸則可以相對減少這種阻力的增加,但是當人呼吸困難的時候往往是應用胸式呼吸因此會形成惡性循環,有意識的鍛鍊腹式呼吸則有可能打破這個怪圈。鍛鍊的時候並不需要過量的吸氣,只需要比平常增加一些即可,需要用膈肌下沉、肚子鼓起的方式吸氣。呼氣的時候則儘量要慢,不要著急,慢慢把肚子收回,膈肌逐步抬高,儘可能多的把氣體呼出去。如此鍛鍊時間長了會形成一種習慣,病情也可以得到一定的緩解。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呼吸鍛鍊只是慢阻肺的輔助方法,預防感染的發生、及時的控制呼吸道感染、科學的氧療和配合呼吸機治療則非常重要,其實鍛鍊與這些防治方法並沒有矛盾,可以配合進行,千萬不要採取了某種方法而排斥其它方法。此外,無論是呼吸鍛鍊還是其它治療方式都是因人而異的,需要在醫生或呼吸康復師的指導下進行,此點非常重要。


精靈醫生


慢阻肺時呼吸道疾病中的高發病和常見疾病,呼吸困難一直困擾著慢阻肺患者,日常進行呼吸鍛鍊能提高肺活量和呼吸功能

1、吹笛式呼吸

患者調整到一個舒適的位置坐下,放鬆身心在保持嘴部閉合的狀態下用鼻子緩慢呼吸,撅起嘴部假裝是吹口哨或者是吹蠟燭,儘量使呼氣時間長於吸氣時間,吹笛式呼吸有助於減緩呼吸從而使更多的氣體進出肺部,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

2、腹式呼吸鍛鍊

將雙手放在腹部,同樣是嘴閉緊用鼻子呼吸,感覺到肺部充滿空氣像氣球一樣充氣,腹部向外移動,吸氣時腹部隆起,呼氣時腹部下陷,每次鍛鍊十分鐘左右,可以鍛鍊膈肌

3、呼吸操

站時雙臂上舉,雙臂向上伸舉時進行深吸氣,在手臂放回原位的過程中進行呼氣,每組五到十次以讓患者不感到過於勞累為主。

以上就是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歡迎關注“肺氣腫慢阻肺科普學堂”,瞭解更多呼吸病健康科普知識!

肺氣腫慢阻肺科普學堂


慢阻肺病是一個很難除根的病,長期不離藥,很煩惱的,發作時生不如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