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對數初中生來說,考不上高中就意味著人生直接“拐彎”了……

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一直以來不降反增,在當下,即便是有很多人對“文憑”嗤之以鼻,對“學歷”表現出各種不屑,但是這都阻止不了更多的人對它們有著更強的需求。

對大對數初中生來說,考不上高中就意味著人生直接“拐彎”了……


簡單來說那就是:學歷和文憑這些東西有都未必好,沒有的話更差的概率不就更高了?

沒有太多的人敢拿這件事情去賭孩子的未來。

而隨著各種信息更加容易獲取,越來越多的人也意識到了傳統“應試”中或者說傳統的“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諸多問題該如何去避免。所以,更多的人選擇了極可能去避免那些不良問題發生的基礎之上繼續去抓住“指揮棒”!

對大對數初中生來說,考不上高中就意味著人生直接“拐彎”了……


其實也正是因此,使得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而且這種壓力也早已提前到了初中甚至是小學階段。

例如這些年來一直推行的“中小學減負”,實際上能夠“減”的地方基本上都在小學階段。

因為到了初中階段之後,更多的家長、學生就沒得“躲”了,現實壓力撲面而來,誰都分得清孰重孰輕。而到了高中階段絕大多數高中生的父母在看那些喊減負的人時候,無異於是在看傻子表演了……

對大對數初中生來說,考不上高中就意味著人生直接“拐彎”了……


事實上在當下中考的競爭壓力早已經超過了高考。

有這樣的一個邏輯關係,相信很多人早已經輔助實際行動了——

目標是考入一個好大學或者哪怕僅僅是期待孩子考上一個本科,那麼孩子儘量應該考入一所更好的高中,即便是不能上最好的高中,也要上普通高中的重點班。

而想要達到這個目標,那麼就得在初中取得不錯的成績。而很多地方的中考錄取率本身就是在50%的樣子,這就意味著自己的孩子想要上更好的學校就要“戰勝”絕大多數同級學生才可以。

對大對數初中生來說,考不上高中就意味著人生直接“拐彎”了……


而想要突出重圍,那就必須得上一所好點的初中並且在初中要努力學習。

在有“擇校”或者“學區”的地方,想要完成這個目標,除非孩子天賦奇高,否則父母不投入是不現實的,區別只不過是投入的多或者少、投入的主要是精力還是金錢罷了。

而在很多地方這種壓力早已經提前到了小學,所以當下小學生那麼辛苦的遊走於各種機構背後的深層原因其實還是因為中高考的緣故。

很多父母過去沒得選或者沒有意識去主動選,但是現在他們有的選了……

對大對數初中生來說,考不上高中就意味著人生直接“拐彎”了……


過去把高考稱之為“一考定終身”,但是現在的這種壓力早已經提前到了中考上了。

如果說高考失利很多人選擇復讀再來過還有機會,而且我們也見過不少這樣的例子,可是我們有多少人見過中考失利復讀後還會逆襲的?對大多數人來說,考不上高中就意味著人生直接“拐彎”了……

所以現如今的“中考”,其壓力已經變得空前之大!


另外一個我們不得不重視的問題那就是:越往後孩子能夠“逆襲”的可能性就越低了。

我們不否認一直以來都存在諸如小學成績不好或者初中成績不好,然後在寫一個學段學習中卻變得非常好,然後一路逆襲成為學霸的情況,事實上我本人也有同樣的經歷。

但是正是因為我本人有同樣的經歷這才使得我在自己孩子身上不敢去賭這件事情!

因為:

1、當下從小重視孩子教育的人越來越多;

2、當下孩子成熟的越來越早;

3、當下孩子所學、所接觸的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的孩子更多、更廣;

4、當下孩子“懂事兒”的越來越早……

對大對數初中生來說,考不上高中就意味著人生直接“拐彎”了……


所以一旦差距真的從一開始就拉開了,那麼在後面反超的概率其實會比過去難太多的!

畢竟,我們總不能指望那些人都是“兔子”,然後他們一定都會“打盹”,最終給我們超越的機會吧?

對大對數初中生來說,考不上高中就意味著人生直接“拐彎”了……


這個道理我們都懂,我們為什麼認定別人就一定不懂呢?

所以“逆襲”一定還是會有的,畢竟人的個體差異還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在當下以及在未來這種逆襲成功的概率肯定會不斷下降。

我們不能把“決定權”交給別人,不是嗎?

“減負”的終極目的並不是讓學生不要學了,而是希望學生們能夠更有效率地學。學習本身一定是“辛苦”的,但是它不應該是“痛苦”的,如果你發現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因為學習而感覺到“痛苦”,那麼問題一定不是出在了“學習”本身,而是我們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以及學習習慣出現了問題。

​最後,這個宅在家的特長寒假裡,該玩的繼續玩沒關係,但是切勿忘記了,“學”還是終究要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