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記憶l馬洋埔土樓,珍藏了歲月的底色

仙遊園莊鎮境內有數十座土樓建築,分佈於楓慈溪沿岸的後蔡村、土樓村、霞山村、楓林村、雲峰村、洋尾村以及東石村等地。馬洋埔土樓坐落洋尾村境內,位於曠野之上,臨溪而建,規模宏大,給人們留下了深深的心靈震撼。

莆田記憶l馬洋埔土樓,珍藏了歲月的底色

相傳清朝康熙年間,園莊鎮有一黃姓男子靠辛勤勞動,以賣豆腐為生,積攢下萬貫財富,前後花了三年建成,花費6萬銅錢建成馬洋埔土樓,名為“自得居”,寄望後世子孫能怡然自得、平安安康之意。

莆田記憶l馬洋埔土樓,珍藏了歲月的底色

後來黃氏與東石鄭氏兩家結成親家,因山野鄉間時有匪患,鄭氏常將自己五個子女寄於親家的馬洋埔土樓裡避難,時間一長,黃氏便頗有微詞,責怪鄭氏的家資頗豐為何不自己建造土樓以避難。鄭氏便決心仿造“自得居”樣式,建造“亦可樓”。另有一說為黃氏女兒嫁到東石家,嫌鄭家的土厝低矮,於是黃氏決定按“自得居”的圖紙送嫁一棟土樓,是為“亦可樓”。

莆田記憶l馬洋埔土樓,珍藏了歲月的底色

馬洋埔土樓大門分三道:第一道為外大門,成扇形向外打開,由於年久失修已不復存在;第二道門約8公分厚,厚重結實,兩扇門上沿各用鐵器穿有兩個小孔,用於門背面上插銷固定,有兩根直徑約10公分圓木橫插兩端,緊緊把門卡住,兩端還有石槽固定;第三道是兩側石門框各有一個槽,用於插上木板,從而形成三道關卡,固若金湯。

莆田記憶l馬洋埔土樓,珍藏了歲月的底色

馬洋埔土樓東南兩面開門,長和寬都是25米,佔地625平方米,高3層約16米。其牆體厚實,寬達1.2米,用白灰、紅土、石子、沙和糯米等按比例混成的“三合土”壘成,與亦可樓一樣,四周牆壁上大量的槍眼,內寬外窄,堅固厚實。

莆田記憶l馬洋埔土樓,珍藏了歲月的底色

土樓內部建築曾遭毀壞,但四面牆體仍保存完好,雖飽經風雨的洗禮,仍然可見勃勃生機。那斑駁的歲月痕跡,流傳著的是土樓美麗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